超级油轮最新油价_超级油轮价格
1.马斯克丢首富宝座!中概股大涨最牛一夜飙升超35%
2.洛克菲勒的发迹史
3.中国石油进口放缓,石油进口放缓的原因是啥?
4.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北非中东政治动荡局势论文
5.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马斯克丢首富宝座!中概股大涨最牛一夜飙升超35%
美东时间12月8日(周四),美股全线收涨,标普指数止步五连跌,投资者等待周五PPI通胀数据和下周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
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和谷歌市值却合计下跌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2亿元),周四盘中马斯克世界首富地位被LVHM集团董事长阿尔诺超越。
油价连跌五日创一年新低,能源股巨头埃克森美孚预计2027年的收入及现金流翻倍,周四股价最高涨3%,雪佛龙上调2023年资本支出预期至接近指引区间上限,股价最高涨超2%。
中概股表现强势,途牛涨超35%,小牛电动涨近20%,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集体涨超6%!
美股全线收涨
经济放缓警告频现
截至周四收盘,道指涨183.56点,涨幅为0.55%,报33781.48点;纳指涨123.45点,涨幅为1.13%,报11082.00点;标普500指数涨29.59点,涨幅为0.75%,报3963.51点。
宏观数据方面,美国申请失业金人数上升,暗示就业市场降温,支持美联储放缓加息。上周初申请失业金人数为23万人,预期23万人,前值自22.5万人修正至22.6万人;四周均值23万人,前值自22.875万人修正至22.9万人;至11月26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167.1万人,预期160万人,前值160.8万人。
wind汇编,贝莱德在《2023年投资者指南》中表示,廉价资金时代已经结束,利率更高、时间更长机制将继续存在。该机构建议:持有债券,远离成长股,选择与通胀挂钩资产。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JaneFraser表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大环境中,美国可能在明年下半年步入;欧洲已经陷入衰退,欧洲国家遭遇能源危机,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摆脱。
“末士”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NourielRoubini)警告称,美国经济将陷入10多年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股市可能跌至本轮熊市的最糟糕水平,市场还有25%的潜在下行空间。
VitalKnowledge公司创始人AdamCrisafulli在周四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表示,美股试图稳定下来,美债正面临微薄的获利,但市场情绪仍然低迷。问题是美股缺乏本土推动力,周五会公布两个通胀数据(PPI和密歇根大学通胀预期),但真正的重头戏还在下周。
下周二美国将公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份经济数据有助于市场更加清晰地了解美国通胀形势。
特斯拉和谷歌跌至近期低位
马斯克世界首富头衔盘中易主
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和谷歌下跌。万得美国TAMAMA科技指数涨0.76%,亚马逊涨2.14%,特斯拉跌0.34%,苹果涨1.21%,奈飞涨0.6%,谷歌跌1.3%,脸书涨1.23%,微软涨1.24%。
特斯拉跌近3%后收跌0.3%至两周新低,汽车需求引担忧,马斯克世界首富头衔盘中易主。
周四美股盘中,马斯克世界首富地位被LVHM董事长伯纳德·阿诺特超越。截至发稿前,福布斯实时榜单显示,阿尔诺的身家为1862亿美元,马斯克的身家为1850亿美元。
此前有市场消息传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已确认了接替他担任特斯拉全球CEO的人选为特斯拉现任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CEO朱晓彤(TomZhu)。
据界面新闻援引彭博消息,知情人士称,马斯克已将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带到美国得州,帮助运营特斯拉位于该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
据报道,本周朱晓彤已到达奥斯汀,并带去了国内工程团队的部分成员,以协助监督产能扩张。知情人士称,目前尚不清楚朱晓彤将在奥斯汀逗留多长时间,也不清楚他是否会保留在亚洲的职责。
公开资料显示,朱晓彤于2014年4月加入特斯拉,担任特斯拉中国超级充电站项目总监。2014年12月,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吴碧_离职,由朱晓彤接任。2018年,朱晓彤担任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领导大中华区业务,并负责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运营。2019年,朱晓彤担任特斯拉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能源股涨跌不一
埃克森美孚预计2027年收入翻倍
能源股涨跌不一,康菲石油跌1.98%,西方石油跌0.38%,斯伦贝谢涨0.24%,雪佛龙涨0.59%,埃克森美孚涨0.74%。
埃克森美孚周四最高涨3%,该公司表示,到2024年的股票回购计划规模扩大到500亿美元,包括2022年的15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预计2027年的收入及现金流增长将翻一番。
智通财经消息,埃克森美孚超过70%的资本投资将部署在美国二叠纪盆地、圭亚那、巴西和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到2027年,将该公司的上游产量提将高50万桶/天,达到大约420万桶/天,其中一半以上的产量将来自关键的增长领域。
在国际油价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为60美元/桶的假设下,埃克森美孚2023年的产量预计为370万桶/天,抵消了战略投资组合剥离和俄罗斯库页岛1号油田被征收带来的影响。
雪佛龙最高涨2%,该公司宣布,2023年资本开支预算为140亿美元,预计将较2022年增长超过25%;预计上游资本资本开支115亿美元,下游资本开支19亿美元,附属公司资本开支29亿美元。
wind消息,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将于周五与北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会面,讨论扩大该行业的暴利税。此次会议将包括来自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等公司的代表。
油价涨超4%后全线转跌
连跌五日创一年新低
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均连跌五日至去年12月以来的一年最低。
美股盘前,美油WTI一度涨4.7%,日高升破75美元,美股盘中转跌重新失守72美元。WTI1月原油期货收跌55美分,跌幅0.8%,报71.46美元/桶,目前位于71.79美元/桶附近。
布油一度涨4.3%,日高突破80美元,转跌后最深跌近2%,一度跌破76美元。布伦特2月原油期货收跌1.02美元,跌幅1.32%,报76.15美元/桶,目前位于76.45美元/桶附近。
据华尔街见闻,纵贯美加的大型输油管道KeystonePipeline因漏油事故而中断运营,修复期限未知,这一消息曾大幅提振油价,随后分析师认为该管道短期关闭不会对供应产生重大影响,油价转跌。
中概股表现强势
中概股普遍上涨,途牛涨35.8%,小牛电动涨19.74%,亿航智能涨18.34%,万国数据涨16.87%,陆金所控股涨16.32%,爱奇艺涨15.14%,微博涨14.28%,和黄医药涨12.9%,雾芯科技涨12.01%,新东方涨11.77%,亚朵涨11.48%;跌幅方面,洪恩跌7.89%,蘑菇街跌4.3%。
中概新能源汽车股集体上涨,蔚来汽车涨6.52%,小鹏汽车涨7.5%,理想汽车涨6.68%。
蔚来12月8日宣布,NIODay2022将于12月24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将推出年度新品。蔚来表示,NIODay(蔚来日)是其一年一度和用户分享愉悦的聚会,也是其发布年度新品的舞台。
土耳其禁止保险证明失效的油轮通过土耳其海峡
据央视网,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当地时间12月8日发表声明称,不能提供有效保险证明的油轮不得通过土耳其海峡。声明指出,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一些油轮保险失效,“如果这些船舶通过土耳其海峡发生任何灾难性事故,又没有保险公司承保的话,土耳其将无法承担相应风险。”土耳其没有义务执行除联合国安理会之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制裁决定。声明称,土方在12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新政后,能够出具有效保险证明的油轮照常通过了土耳其海峡。目前还在排队等待检查的船只数量也并非如先前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那么多。土方表示,部分船只以拥堵为由向土耳其施压的手段是不可接受的。
洛克菲勒的发迹史
洛克菲勒出身贫穷,在家中六个孩子排行第二。父亲是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 Avery Rockefeller)(1810年11月13日-1906年5月11日).母亲是Eliza Davison(1813年9月12日-1889年3月28日)。他父亲是卖假药的江湖郎中,又犯重婚罪,不是个正直的人,故洛克菲勒一生都与他保持着一段距离,但他精打细算的商业头脑也对年幼的他留下正面影响。然而完全相反的,其母却是个虔诚的浸信会教徒,生活自律,并从小对他灌输节俭,勤奋等观念。儿时同辈形容他是个"口齿清晰,讲究方法,谨慎小心"的孩子。 1853年他的家庭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Cleverland)。1855年9月,16岁的洛克菲勒在经过六个礼拜的求职后,终于在Hewitt & Tuttle公司开始了第一分工作:簿记员。此时他的月薪是17美元。领到第一分薪水的他向自己承诺:未来毕生都要捐出十分之一的财产于慈善事业。3年后的1858年,19岁的他已离职与克拉克(Maurice B. Clark)合伙开始独立经营农产品转售的生意。 1859年,宾州开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无数人们疯狂涌进西北,数以千计的油井被胡乱开挖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邻近的克利夫兰。看到这情况的洛克菲勒判断“原油价格必将大跌,真正能赚到钱的是炼油,而非钻油。”历史证明了他的想法。数年内,原油暴跌,炼油速度远不及钻油速度,许多钻油商必须贱价抛售原油以避免破产。1863年,两人终于行动,成立Clark& Rockefeller转向石油提炼投 约翰·洛克菲勒
资,并揽入了另一位合伙人,化学家安德鲁斯(Samuel Andrews)。 1865年,洛克菲勒和老合伙克拉克在经营方针上出现了严重纠纷。其结果,洛克菲勒大量借债筹措现金,在拍卖会上以72,500美金(这对当时的他是一笔极大的巨款)成功将克拉克股权全数买下,而公司名亦改为Rockefeller & Andrews,克拉克从此离开标准石油。该拍卖常被后世史家视为洛克菲勒乃至整个石油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战。 1864年,洛克菲勒与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结婚,两人是之前在商业学校的班上认识的。他从此再也没有第二段爱情关系。他们生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唯一的儿子也将在日后继承他的大部分事业。 1866年,揽入自己弟弟William Rockefeller为生意伙伴。1867年,揽入Henry M. Flagler为另一合伙人,以Rockefeller, Andrews, Flagler三人为核心的炼油公司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于焉诞生,这即是日后标准石油的前身。此后两三年间,洛克菲勒选择高风险的极端方法,大量举债增资,大量转投资,大量开发副产品,结果是成功的。于1868年,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公司已在克利夫兰拥有两块炼油区,并在纽约设有一交易据点,并已是世界上最大炼油商。 1870年与人和办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至1880年几乎垄断整个石油业,并形成美国第一个大托拉斯。 1892年法院裁定美孚石油托拉斯为非法垄断企业,他被迫将财产转到个分公司名下,但仍由原董事会集中经营。 1899年又将分公司联合成立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生前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曾捐款建立芝加哥大学及一些慈善机构。 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还在世,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2000亿—根据2003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为407亿美元。漫步纽约街头,你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甚至青霉素能够普及成为一种通用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渊源。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据悉,排行榜所引用的个人资产总额均为上榜富豪资产高峰时期数据。并且,对照了当时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转换成2006年的美元价值。因此,如果约翰·洛克菲勒今天依然健在,那么其资产将是比尔·盖茨的几倍。
编辑本段第一桶金
1858年,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 约翰·洛克菲勒
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一年,他年仅19岁。 约翰·洛克菲勒于1839年7月8日,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但约翰·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是,他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 1855年,约翰·洛克菲勒中学毕业后,决定放弃升大学的机会,到商界谋生。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每周工资4美元。19岁时成立的那家公司是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的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他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 到第二年年底,他们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同时又言而有信,待人诚恳。最初的合作伙伴克拉克对洛克菲勒的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编辑本段石油新秀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的人潮水一样涌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的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盲目行动。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先不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6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 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油厂的发展很迅速。洛克菲勒后来从克拉克手上高价买下公司的股权,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他很快就扩充了炼油设备,日产油量达到500桶,年销售额也超出百万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炼油公司。 当时,石油业秩序还非常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这时候洛克菲勒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只有"船"大了,才可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 在威廉临去纽约前,兄弟俩踌躇满志地立下了誓言:"我们要扩张,再扩张,资金越多,我们发展的本钱也越丰厚,我们要独霸世界。" 尽管当时洛克菲勒对于自己将要创造的"超级帝国",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但他对企业的未来及个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在克利夫兰市的总部坐镇指挥全局,应付着一切挑战。 高瞻远瞩的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比如,他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养成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他们共同创建了一家资本总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1/4强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岁。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和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26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日渐成型。 洛克菲勒看到,随着他的石油帝国的不断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这一弊病引起了他的格外重视。 一天,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 约翰·洛克菲勒
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受聘后,为报知遇之恩,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什么是"托拉斯"呢?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垄断性要强得多。 洛克菲勒运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被选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 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编辑本段传奇故事
不久,托拉斯在全美各地、各行业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在短短的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9世纪80年代,洛克菲勒大举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以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当仁不让、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1896年,57岁的洛克菲勒退休了。洛克菲勒退休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之多。后代沿袭他的做法,到1950年,共捐赠25亿美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培养了3个国务卿、12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众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流的医学院"的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即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修建的。 洛克菲勒退休后又活了41年。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位于奥尔蒙德海滩的别墅里去世了。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洛克菲勒家族成了美国10大超级富豪之一,也是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家族之一。他的孙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曾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而他的另一个孙子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赫赫有名的大银行家。
中国石油进口放缓,石油进口放缓的原因是啥?
近些日子,中国石油进口不断放缓,引进的进口石油量越来越少,这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数据。前阵子,国家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亚洲7月份的石油进口需求,已经连续第二个月放缓,这很大决定因素是因为,中国跟美国的贸易争端升级,开始逐渐造成国家经济增长不断减速。美国的经济学家汤森路透Eikon就基于主要供应方的油轮预定情况,得出了初步需求数据,该数据显示了,6月份欧洲的出口石油就会明显减少,但是,往年每6月份的石油出口,都会有有小幅增长,虽然增幅不大,但是也是会保持增长的情况。7月份石油的订单,明显较6月减少11%至1670万桶/日,然而5-7月三个月的平均水平为1930万桶/日。虽然这数字仍较高,但是相对比年同期均值2020万桶/日来说,这并与2016年水平相当。此前出炉数据的报告也显示,这是由于中国同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温,这就导致了中日韩主要经济枢纽的制造业增势和出口订单放缓。虽然说需要两三个月,才会有显示石油需求放缓迹象的明确数据,但是,韩国的能源经济研究所(KEEI)高级研究员LeeDal-sok就称:鉴于往年的贸易摩擦,以及往年油价上涨的原因,以及对比现在的数据,都显示了中国今年下半年石油需求将会不断放缓,再加上美国不仅对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进口商品进行加征关税,而且同时也向来自欧盟和加拿大等关系密切的政治盟友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就导致产生了?中等强度?的国际贸易冲突。在过去两个月,能源巨擘BP租用的四艘超级油轮在中国东部海岸遭遇搁置或延迟,而且在中国独立炼厂需求放缓的情况下,无法完全卸载原油,所以以上种种因素,就是中国石油不断放缓的主要原因了。
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北非中东政治动荡局势论文
中东:“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不安定因素:尽管2005年1月以来,巴以局势出现转机,但仍需谨慎观察,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在以色列紧锣密鼓推进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前夕,巴以局势重新紧张。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推进,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恶劣。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伊朗和叙利亚一度走上与美剑拔弩张的前台,目前关系发展依然有变数。中东诸热点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区和世界局势。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继续发展。
(五)、领土争端、水资源纠纷错综复杂。
世界对中东注视原因: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
(三)、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资源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
中东局势及影响:在1990 年代,埃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大量美国援助的美元之下,埃及开始了经济改革,企图改变纳赛尔建立的比较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系,要走私有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平心而论,这些改革对埃及的经济还是有良好作用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高通货膨胀得到了遏制,从之前的差不多25%的高通胀,降到了10%一下,有一大段时间,还是在5%左右。经济增长也有了5-7%的水准。
但是在小穆巴拉克这些金融家们主导下的改革,靠的一个是扔掉政府本来的包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大类补贴,一类是能源,一类是食品。这个就导致了政府自身系统的不稳定。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主要依赖的是外来资金,导致了埃及的对外债务高企。
在2008年之前,这两个因素,都由于整个国际环境,而没有成为燃眉之急。因为海外的资金太充足,简直是用不完。又因为中国的廉价消费品横扫全世界,也让埃及的很多穷人,得到了温饱。
但是一旦国际市场的食品价格变动,埃及的国内通胀马上就变成了导火索。
稀土业十二五前景光明
机构资金回流 50亿元争夺4行业 新闻出版产业将获600亿融资支持 “新三板”改革提速 机器人受益 “通信高铁”迎利好 4类公司有戏 [微博]徐晓宇:如何把握年报行情 [股吧]提准暴露出主力真实的意图 [和讯知道]怎样炒股才能不亏 以色列外交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16日说,两艘伊朗军舰将驶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伊朗媒体报道说,这两艘军舰将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保护伊朗货船和油轮安全。利伯曼没有谈论以色列如何获得这一信息,不过,他称伊朗这一举动为“挑衅”。
与此同时,在中东其他国家,抗议和示威活动仍在发酵。其中也包括像利比亚这样的欧佩克成员国。16日,巴林的民众抗议示威活动进入第三天。另据外媒报道,在也门的冲突已造成人员伤亡。
伦敦原油突破104美元
摩根大通的最新报告指出,中东等产油区的局势不稳,对油市带来了较高的风险,且这样的风险还在不断增加。
以苏伊士运河为例,该运河目前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枢纽。一旦苏伊士运河出现运转不畅等情况,将大大增加原油运输成本,推高油价。
一些分析师指出,尽管巴林等国本身并非主要的原油出产国,但其邻近沙特等产油大国,一旦这些国家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不能排除对周边产油国带来不利影响。
受到中东局势等因素刺激,国际油价周三大幅走高,其中,伦敦油价再度创出反弹新高。17日伦敦盘中,4月份布伦特原油期货在104美元上方徘徊。前一天伦敦收盘,该合约大涨2.14美元,报103.78美元,为自2008年9月底以来的收盘新高。近期一直折价较大的纽约WTI原油期货周三也上涨0.8%,至84.99美元的两周高点。
不过,17日晚些时候,油价出现回落。此前有当地媒体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苏伊士运河的运营方已收到通知,原定两艘伊朗军舰通过该运河的计划已被取消。
金价连续四天上涨
受到中东局势影响的还有黄金。国际金价16日连续第三天上涨,达到1375美元。周四盘中,金价继续上涨,一度达到1380美元。
与此同时,中东的局势也影响到地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因为担心伊朗和以色列爆发冲突,美股16日午盘一度急速出现回落,只是在更多利好数据推动下才重新走高。而在中东本地,因政局拖累而陷入混乱的埃及金融市场本周继续关停。
三、“大中东”时局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中东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阿以矛盾问题(即中东问题),而该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如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水资源问题等远未解决。加上2000年9月以来持续4年多的严重冲突,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巴以初步实现停火,但巴以和谈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美国政府的政策、以色列政府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2005年7月巴以局势重新不稳定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二)、美、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尽管世界其余大国努力展现影响,但美影响难以被取代。布什执政几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稳中求变政策,转而采取推进“反恐”和推进“民主自由”并行的“先破后立”战略。布什新任期将从改造价值观和重塑地缘政治入手全面推进大中东战略。美将在稳定伊拉克局势及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边和多边、外交与军事等多种手段,清除反美政权,推广西方价值,实现其对大中东地区的全面主导。由于美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其“大中东民主计划”将会取得一定进展,但该计划的“目标”过于庞大,且受到多方阻滞,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取得整体性收效。
(三)、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中东地区多数矛盾历史久远,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几年内催生“民主、自由”并实现彻底的宗教融合并不现实,甚至是遥不可及的缘木求鱼式设计。涉及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地区局势,特别是美国不合时宜、没有理由地抛出所谓“文明冲突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将导致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文明对立和军事对抗长期持续。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而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持续影响世界局势。
北非: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1991),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农产品有棉花、阿拉伯树胶、栓皮、油橄榄、无花果、椰枣等。产骆驼。纵使考察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其相似度西亚地区差不多.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人们有时候把它和西亚放在一起研究.北非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城市是埃及首都开罗.它因为是沙漠中的代表,人称沙漠之星.
北非不稳局势诱发市场新格局
近来,利比亚为代表的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不仅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同样也给全球石油市场及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动荡。鉴于石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这场"政治危机"可能转变成"石油危机".近来阿拉伯地区的动荡,折射出地缘政治和能源战略博弈的魅影。
一、欧盟利益首当其冲
首先,欧盟是利比亚石油经济的主要投资者。2010年利比亚产量为160万桶/天,其中72%产量主要集中于以意大利埃尼集团、德国温特沙尔石油公司以及法国道达尔公司为首的海外石油公司的手中。局势动荡,使得这些海外石油公司不得不撤离人员以及全部或部分停产,正蒙受着遭受巨大损失。而中国主要在利比亚承建项目,直接投资较少,遭受损失有限。
其次,中东北非持续,必将推高油价,容易引发全球通货膨胀,而欧盟经济可能在全球通胀浪潮中最先倒下。由于美国拥有很高的战略原油储备、英国坐拥布伦特油田,而中国则手握巨额的外汇储备,因此假若国际油价继续攀升,饱受债务危机困扰以及通胀苗头已经初现的欧盟经济将会遭受重大打击。
最后,中东北非的将迫使难民涌入欧洲邻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美国手握主动权
北非的突尼斯和埃及率先爆发,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而直接的导火线确是本国的高通胀。综观全球,唯有世界第一大农业生产储备国--美国,才具备操控国际粮价的实力。
一方面,早在小布什任内,美国就启动了玉米乙醇汽油替代石油的计划,在美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同时,也推高国际粮食价格;另一方面,政府上台后,美国进一步放开本国近海石油的开采。于是,到2010年12月,美国居然从一个在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
也就说,油价不断攀高,对美国的影响并不算大。而美国有可能在"石油危机"中置身事外,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争取在地区动荡中摄取最大的利益:一、利用输入性通胀,钳制中国及欧盟经济的发展;二、通过动荡令阿拉伯国家自身难保,从而解除袭击伊朗的后顾之忧;三、利用动荡,继续增加在中东北非中的话语权,为美国获取更多的石油利益。
三、各方博弈下,局势尚不明朗
油价的持续上涨,必定不符合身陷囹圄的欧盟经济的根本利益。因此,欧盟极力敦促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切勿武力镇压民众,为是的避免武力镇压导致利比亚陷入内战,进一步恶化局势,推高油价。同时,中国2010年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而中东石油又占其进口石油的一半左右。倘若持续,则中国石油将出现短缺,价格暴涨,导致通胀继续高企,制约经济高速发展,所以中国在密切关注局势的最新发展。虽然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全球战略利益,但是利比亚因而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也不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此外,过分削弱其他阿拉伯国家,反而使伊朗从而受益。
目前,动荡局势继续蔓延,已经令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的国内并不平静。倘若沙特出现较大的,那么国际油价突破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位将指日可待。这对世界经济将是致命的打击。
四、超预期分析--北非与中东局势、国际油价、人民币国际化、美国国债
近期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并导致国际石油上升,已经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中东、北非局势如何演变对于石油的影响较大,但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观望等待是主流的观点态度。广州万隆网认为,北非、中东局势不稳存在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国内因素,短期内难以解决。从国外因素来看,在北非、中东局势拥有较强话语权的美国,在这一过程中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是当前局势下的受益者。因此,从短期来看,北非、中东不稳局势将保持着市场对油价上升,通胀压力大的担忧,而这种预期将令市场短期内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国内高层将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与美国形成制衡态势,以改变在石油方面的被动地位。例如,利用巨大的外汇储备与美国国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适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的储备货币地位,改变美元主导的格局。假如后者获得超预期的推进,如香港人民币IPO等,对于A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少改变AH股价倒挂的估值修正问题。
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2010年12月至今,中东和北非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局出现明显动荡,国际原油价格创下两年来新高。根据对历次中东或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冲击的比较分析,再结合对当前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作者认为这一轮中东和北非局部地区的动荡对全球原油产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油价短期内会显著波动,但持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复苏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长期内国际油价继续缓慢攀升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一、 目前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对全球原油供给的直接冲击有限
首先,局势动荡十分明显的国家石油产量和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份额都相对较小,其他产油国家或地区利用闲置产能能够迅速填补产出的下降。
其次,当前全球原油库存水平仍然偏高。
第三,埃及政权交接相对平稳,重要的能源通道保持畅通。
二、 中东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冲击在逐步削弱
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和北非地区发生了五次比较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冲突,对世界石油供给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这五次危机分别是:1973年欧佩克组织石油禁运、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1981年两伊战争以及1990年和2003年的两次海湾战争。危机期间,受直接冲击的地区或国家石油产量占世界份额均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大致在3.5%-8.8%之间。分析上述五次危机能够提供一个参考情景,有助于定量评估最近一次危机对石油供给和油价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性。比较上述五次危机,可以看到其影响程度和持续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l.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变化对世界原油产量的冲击程度有所减弱,冲击持续的时间逐步缩短。
2.短期内石油供给冲击能够导致世界油价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影响的持续性逐步减弱。
3.石油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在逐步减弱。
截止到2011年2月底,中东和北非局势明显不稳的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为6.8%,其中受冲击影响较大的利比亚已经减产80万-90万桶/天,减产份额不足全球总产量的1%。总体看,这一轮危机截止到目前对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冲击较过去五次危机轻。再考虑到沙特、伊朗的局势目前相对稳定,根据过去中东或北非地区数次危机的经验,综合判断全球石油产量预计可以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填补这一空白,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可能性不大。
三、 中长期内国际石油价格继续缓慢攀升的可能性有所增大
一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二是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逐渐复苏,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助长通胀预期,并推高原油价格。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已经接近危机之前的水平。
三是石油具有资源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其价格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投机资金的影响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资源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资源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资源,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97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采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采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采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97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采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采油业早于英国,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97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计划,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采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资源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著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97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政府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采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