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预测油价_兴业证券股价预测
1.以低碳生活为主题或背景 求一篇演讲稿
2.时隔7年韩国支柱产业败给中国是真的吗?
3.美股走势分化纳指跌1.22%
以低碳生活为主题或背景 求一篇演讲稿
低碳生活的概念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时隔7年韩国支柱产业败给中国是真的吗?
时隔7年,这个支柱产业败给中国!韩国媒体哀叹:拱手让出冠军宝座
说到韩国的支柱产业,因为三星电子、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等知名企业的存在,电子和汽车制造业是最为人熟知的。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接触不到的造船业,也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在韩国,有三大造船企业: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而且,这三家造船企业长期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可是,由于油价持续走低、新造船需求疲软,三大船企亏损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也将继续恶化。而就在2017年即将结束之时,韩国媒体发出哀叹:
韩国将造船业冠军宝座拱手让与了中国。
时隔7年,中国造船业超越韩国
海外网12月8日援引韩媒报道,截至2017年11月,中国造船业全年新接订单量超越了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资料图
据韩国报道,英国造船海运分析机构克拉克森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造船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的是中国(713万修正总吨),韩国和日本分别以574万修正总吨和182万修正总吨的数据分列第2、3位。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6.3%,比韩国(29.4%)高出近7个百分点。
而单看11月,当月全球造船新接订单量为140万修正总吨,中国以91万修正总吨的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意大利(31万)、韩国(8万)和日本排名其后。
面对这样的数据,韩媒感叹道,虽然距离年底还剩下一些时间,但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韩国有可能自2011年后,时隔7年再次将全年造船订单量冠军宝座拱手让与中国。
超级大单败给中国
韩国造船业感切肤之痛
中国造船业的高歌猛进让韩国承受着切肤之痛。今年8月,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与中国两家造船公司签署了建造意向书,订单包括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每艘造价最高可达1.6亿美元(人民币约10亿元),总订单额达到了约96亿元人民币。
本次的订单大战围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装箱船订单展开,因此备受关注。韩国造船业原本对拿下这份订单胜券在握,没想到订单被中国轻而易举地夺走。
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三星重工业公司和大宇造船海洋公司等韩国三大造船公司集体参与了这场订单竞争,韩国业界也曾一度预测现代重工业公司有望拿下订单。
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船舶营业本部的余容华常务甚至在8月1日举行的业绩介绍会上自信地表示,“公司以往(2015年)曾单独与法国海运公司谈判,拿下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双方之间保持着良好关系,相信这次一定可以拿到订单”。
但结果却打破了韩国公司的预期。
对此,韩国媒体称,称造船与海运行业的景气好不容易有所恢复,面对难得一见的超大型船只建造订单,却被中国抢走了生意,韩国造船行业普遍感到了“切肤之痛”。
中国已经成为海运大国
目前,中国的高铁、火箭、卫星逐渐替代袜子、玩具、代工手机等,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标志。而中国也在悄悄地成为海上大国,这体现在中国的集装箱运输量、造船产能、港口数量及吞吐量等多个方面。
据英国今年1月报道,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的数据显示,中国航运公司的集装箱运输量已经超过任何国家。2015年,中国前五大航运公司共计控制了全球前20大航运公司经手的集装箱运输的18%,第二名是丹麦,后者拥有世界最大集装箱航运集团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
据今年3月报道,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6%、65.2%和43.9%,其中完工量居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位居第一。
从集装箱港口的数量来看,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截至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或多或少有中国的投资,而2010年时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根据海事与贸易数据专门机构劳氏情报(Lloyd’s List Intelligence)的数据,这些港口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42%上升至67%。如果只计算由中国港口运营商直接经手的集装箱数量,中国的优势水平会有所降低,但仍很显著。
德鲁里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前十大港口运营商中,中国企业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总量的39%,几乎是第二名国家港口运营商的两倍。
繁荣背后的烦恼
从港口、船坞到辽阔的大洋,中国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有诸多的烦恼需要正视。
2016年以来,全球造船业冷酷异常。韩国造船业遭遇“断崖式下跌”,韩国最大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日本造船业复兴之路也漫漫无期。大环境不佳,中国也必然受到影响。
去年全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无一独善其身,均出现大幅下滑。行业低迷,一些知名造船企业,如熔盛重工、明德重工的造船业务均深陷泥潭。
造船业本应是“去产能”的重要阵地,但如今“僵尸”船企“僵而不死”,与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国此前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已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无效产能。业内估计,我国至少还需要去除近2000万载重吨的造船产能。
航运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根据兴业证券的统计,国内航运上市公司在2016年的整体净利润亏损54亿元,其中中远海控一家就亏损了99亿元。尽管这一状况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好转(盈利16亿元),但相比规模庞大的营收,效率还远远不够,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仍未完全打破。
美股走势分化纳指跌1.22%
在全球主要央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美股三大指数周四集体低开低走,其中纳斯达克指数盘中跌幅近4%,元宇宙巨头Meta也创下单日市值蒸发超过2300亿美元的历史新纪录。
截至周四收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大跌。截至收盘,道指下跌518.17点,跌幅1.45%,报35111.16点;纳斯达克下跌538.73点,跌幅3.74%,至13878.82点;标准普尔。标普500指数下跌111.94点,跌幅2.44%,报4477.44点。
欧洲股市方面,主要股指全线下跌。截至收盘,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54.16点,跌幅0.71%。德国DAX30指数下跌245.30点,跌幅1.57%。法国CAC40指数下跌109.64点,跌幅1.54%。欧洲斯托克指数下跌近2%。
商品市场上,黄金期货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上涨后掉头向下。截至收盘,Comex月黄金期货结算价收跌0.3%,至1804.1美元/盎司。
原油方面,由于原油产品需求激增,在供应仍然有限的情况下,油价周四尾盘大幅上涨。美国原油自2014年10月以来首次收于90美元上方。
WTI原油期货上涨2.01美元,涨幅2.3%,收于每桶90.27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于每桶91.11美元,上涨1.64美元,涨幅1.8%。
纳斯达克指数暴跌3.7%,宇宙暴跌超过26%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股市收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7%。科技巨头Meta Platforms公布财报后股价暴跌26.4%。投资者正在评估一批最新的公司财务报告。
截至收盘,道指下跌518.17点,跌幅1.45%,报35111.16点;纳斯达克下跌538.73点,跌幅3.74%,至13878.82点;标准普尔。标普500指数下跌111.94点,跌幅2.44%,报4477.44点。
脸书的母公司Meta Platforms的股价收盘时暴跌26.4%。该公司的季度利润低于预期,它还发布了弱于预期的本季度收入指南。
受MetA股价下跌影响,包括Snap和Twitter在内的其他社交媒体的股价也跟着下跌。
与此同时,Spotify Technology股价下跌,该公司最新季度数据显示,优质用户增长放缓。
科技股普遍遭遇挫折,苹果下跌1.67%,特斯拉下跌1.60%,亚马逊下跌7.81%,谷歌A下跌3.32%,网飞下跌5.56%,微软下跌3.90%,高通下跌4.84%,AMD下跌2.18%,英伟达下跌5.13%。
经济重启概念也全线下跌,高盛下跌1.15%,雪佛龙下跌0.89%,埃克森美孚下跌1.17%,美国航空下跌2.30%,联合航空下跌2.36%,达美航空下跌1.95%,加勒比邮轮下跌2.31%,挪威邮轮下跌3.85%,波音下跌0.54%。
周四,中国证券也未能幸免。除阿里微涨外,JD.COM、网易、富途控股、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均下跌近2%。
英格兰银行18年来首次连续加息。
周四,英国央行也将通胀预期从12月份报告中的6%预测上调至4月份的峰值7.25%。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复苏仍然强劲,12月份新增18.4万名员工,使就业总人数比肺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高出40.9万人。
英格兰银行过去坚持市场导向。预计一旦银行利率达到0.5%,就会出现量化紧缩,通过停止对到期资产的再投资来降低和企业债券购买目标。公司债券销售不早于2023年底完成,这将彻底解除央行购买的公司债券存量。
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表示,任何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都将取决于通胀的中期前景。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如果经济发展大致符合2月份报告的中央预测,未来几个月进一步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可能是合适的。中期通胀前景有两个风险:一是工资上涨,二是能源和全球可交易大宗商品价格。
分析师Lizzy表示,英国央行再次加息,令市场措手不及。英镑此前下跌,但随后迅速上涨约0.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约10个基点,股指全线收跌。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央行将维持三个关键利率不变,但将在2023年3月底停止购买PEPP下的净资产。通胀可能会适度超过短期目标。预计净购买将在加息开始前不久结束。欧洲央行还打算在加息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全额投资到期证券的本金,并在任何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再投资。
欧洲央行(ECB)表示,已准备好适当调整其所有工具,以确保中期2%的通胀率。欧洲央行还将评估两级储备体系的适当校准,使负利率政策不会在流动性充足过剩的环境下限制银行的中介能力。
今年港股会有怎样的表现?机构是这么看的。
2月4日,港股迎来新年首个交易日。在去年市场的压力下,今年港股会有怎样的表现?
国信证券认为,我们在1月初判断“港股修复季来临”,港股1月上涨1.7%,明显好于a股和美股。
兴业证券认为,2023年港股投资策略需要“立足价值,精选个股,做好防守反击,积小胜为大胜”。中长期来看,港股受海外资金、情绪、中国基本面影响的大框架很难改变。在上半年中国经济承压,而美国持续加息,美股中期调整未完成,全年震荡的基本判断下,2023年投资港股需要更多的防守反击。只有立足价值,精选个股,才能在夹缝中生存,趋利避害,以小胜大。
中国平安表示,外部风险部分释放,港股恒生指数拐点临近。截至28日收盘,恒生指数位列1月份全球股市前三。虽然只是小幅上涨,但经历了一波先涨后跌的行情。
折之后,不少此前对港股,特别是对恒指抱有信心的投资者受到了一些打击。
不过,我们认为恒指筑底回升的拐点已经不远了,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因素:
第一,海外风险已经部分释放,港股市场受到的海外冲击大半已反映。全球“类滞胀”环境加深,不过在美联储以及鲍威尔的鹰派声明下,海外流动性风险已经部分释放,剩下的风险主要集中在3月议息会议上,2月虽然还是会有部分联储官员吹风引导预期,不过就边际影响而言,会明显弱于 1 月;另外,全球经济回落的预期随着美国零售数据环比转负有所加强,而就业市场本身短期还能维持高景气;
第二,地产与互联网板块的政策风险已经阶段释放,金融地产已经看到政策底,重点在于修复的强度与持续性;而互联网政策底虽然尚未到来,但已有临近的迹象,压制港股市场的利空环境有望迎来改善。
相关问答:[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