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_专家说支持高油价
1.有些专家建议取消高速费,将其加到燃油费里,觉得合适吗?
2.国外专家对勘查的回顾与看法
3.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4.油价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5.政治新闻分析
有些专家建议取消高速费,将其加到燃油费里,觉得合适吗?
当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就是高速公路修建为什么要收费?有人说这个是工程公司建的,那么,就应该收取费用。但是,这个费用不应该是国家出吗?全世界70%以上的收费公路都是在中国的境内!为什么其他的国家就可以不收费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我一直觉得高速公路收费是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运输费用是所有成本中占比比较大的,取消的话,那么,经济增加是指日可待了!
其次就是专家的建议是变相涨价。这个所谓的专家将这个费用加到油费里,对于那些跑高速的车辆而言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费用已经增加到了油里面了。对于那些不跑高速的人来说,这个费用又增加了!因为这个油价提高了,现在国际油价上涨,国内的油价出现了四连涨了,这样下去,油价高昂成为成本上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这样的专家不知道是在为民谋福利还是在为油企谋福利?要是后者,那么,这样的专家是怎么评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取消高速费是大势所趋。因为高速收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燃油附加税里面其中就包含着养路费用,那么,高速收取实际上就是二次收费,这就是再次收割韭菜。很多人已经呼吁了很多年,要求政府取消高速通行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理会。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取消高速收费是一个减少成本,增强实体经济的好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是不是要开倒车啊?
个人觉得,国家就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取消高速通行费用,这样,可以跟国际接轨(世界上很少国家收取高速通行费),也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声音,还是歇歇吧!你说呢?
国外专家对勘查的回顾与看法
我们在2001年出版的《国外矿产勘查形势与发现》(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中介绍了J.D.洛厄尔、H.T.达默特等国外著名矿产勘查专家对勘查的回顾和看法,许多是他们的宝贵经验之谈,仍值得重视和参考,这里不再重复。下面介绍一些专家在最近几年发表的看法,供参考。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专家2004年论述近年澳大利亚贱金属矿床勘查的主要趋势是:①已知矿区仍是勘查的好地方,主要在其边部(包括外围)和深部,如新南威尔士州的卡迪亚斑岩型铜金矿床附近发现的里奇韦铜金矿床,西澳大利亚州GoldenGroves矿区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不断发现等;②1980年以来金是勘查的重要目标,现在金是某些贱金属矿发现中的基本金属组分(如卡迪亚和里奇韦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等);③露头矿和近地表矿体仍有发现,但占的比例较低,这种矿体可能地表显示较微弱隐蔽,且可能被不熟练人员漏掉,或者由于呆板运用勘查模式而遗漏;④仍有大矿床发现,但像奥林匹克坝那样的巨型矿床很少发现,矿床发现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是以一些地质假说(从得到很好证明的经验性观察结果到成矿的成因模式)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的勘查方法(地质观察与物化探等技术的结合)。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西部一些勘查程度较高的州(如亚利桑那、内华达等)近年也仍有大矿床发现,如埋藏颇深的较大而富的Resolution斑岩铜矿床(2001~2003年勘查发现)和2003年发现的科特兹山大型卡林型金矿床。
2005年4月AMIRA(由67家公司组成的国际矿产工业研究协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6届勘查管理者双年会得出一个主要观察结果,那就是过去30年贱金属矿发现总体呈减少趋势,21世纪尚无重大发现。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WMC)勘查总经理B.Suchomel指出,过去30年勘查费用增长,但发现率减半,发现的矿床规模减小,单位金属的发现成本增加了2倍,这一时期储量大部仍保持着,但主要是在矿山和有生产矿山的地区中,今后可能不能长期保持下去。他提出了扭转这一局面的两项预案:①新地理区勘查;②更重要的是新的成矿理论和(或)勘查技术的根本改进。他的这一观察结果引起了Placer Dome公司总地质师G.Hall的共鸣。Hall说金矿勘查的趋势和问题也类似。他也认为欲提高勘查成功率就要有新技术和新的成矿理论,装备制造方面也需要一些新手段,包括钻探和覆盖层下(包括深部)的勘查技术。代表们高度一致的意见是需要有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而不只是一点一滴的改进。代表们提到非油气矿业界在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运移和聚集作用过程方面,以及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面落后于油气业界一大截。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是与许多发达国家大学地质科学系和采矿工程系的收缩有关。目前趋势表明,现在的人员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更无力为矿业界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了。
如果说大家对勘查部门面临的问题有广泛共识,那么对解决办法更有广泛共识,那就是大大增加合作研究。TeckCominco公司首席地质科学家J.Thompson指出,大公司将继续进行某些特定的研究,而合作研究则要注意研制出方法论、矿床表征、区域综合和数据收集的更吸引人的途径。公司研究趋于集中在那些可以查明的和可以达到的方面,而合作研究适于更为广阔的、多学科的途径(在那些更可能出现令人惊奇的地方)。勘查部门需要突破,加强合作是取得成就的惟一途径。加拿大联邦政府机构自然资源部和地质调查局重视加拿大矿产勘查工作并给予支持,过去几年所进行的地质科学工作提供了下一个十年促进加拿大勘查的基础信息。
在2005年春举行的加拿大找矿人和开发者协会年会上,与会者也提到矿业生产是一项商业业务,勘查是找宝。小公司的存活在于其质量——要有极好的项目、极好的人才,并且能高水平地去实施勘查项目,这样其经济上的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近年勘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更集中注意于“团队”而非一两个人的努力,这是因为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勘查技术复杂。然而,也不能忽视个人的作用。过去10~15年忽视了勘查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矿产勘查人才的断层在令人震惊地扩大,合格的勘查人员全球短缺,恢复勘查人员的能力是绝对关键的事情。
这里介绍里奥廷托公司前主任经济师Phillip Crowson在2003年关于勘查的某些论述。他认为勘查是一种投资形式,是高风险的,并且可能有成功发现导致的高回报。它不是平顺地前进的,是由资金可得性和预期回报这两方面的变化所驱动的,而这两方面又常常是受当时价格水平影响的。勘查费用是周期性变化的,是对各类矿产市场条件滞后的响应。它也随时尚和新发现而变动。在处女地区的初始发现,或者根据新的地质模式,或者应用新技术,可以促进一波仿效性的勘查。20世纪80年代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铀矿勘查的兴盛,90年代在加拿大西北地区的找金刚石热,70年代在澳大利亚的找镍,90年代晚期在加拿大拉布拉多的找镍,以及沿整个太平洋周边地区找浅成热液金矿的热潮都是例子。
勘查花费本身不是终结,而是增进关于地球地质构成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增加已知的可经济开采的矿产资源的储备。费用投入增加了知识和项目的储备,或者是增加了未开发的矿石储量。在任何时候都有过去勘查活动证明了的大量已知但未开发的资源。推测的需求增长率的下降,或者价格的疲软,会对勘查经费有明显影响。
然而充裕的未开发资源本身不是勘查费用减少的足够理由。过去的勘查是受与目前不同的当时的一些因素和价格所影响和指导的。但是,劳动力、能源和资本的相对成本很少会是固定不变的。发现的矿床在一组相对价格下看来是有经济价值的,但随着成本的变化可以成为不够经济价值的。而且技术在不断演进,新矿床也在被发现,有时这些也能改变竞争态势,使已在生产的矿山变成不经济,更不要说未开发矿床。已知存在的资源并不足以保证其成为支持有利可图矿山的矿石储量。
许多勘查费用是没有产出的,甚至在考虑了其自然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也代表了资金的一种浪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在非洲、欧洲和美国用于铀矿勘查的大量资金是这种浪费的例子,这种花费的产出率和成功机会相对于花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勘查费用来说是很低的。不过这种花费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铀,而是从战略上考虑要在特定地区找到铀。
还应强调勘查是一连续过程。后来的发现往往建立在早先一些年代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很少可能去查明勘查费用中哪一部分是浪费的。即使早先的钻探结果不佳,或者发现不具经济价值,但这些结果也可能为后来的勘查人员在条件变化了的情况下所成功利用。20世纪90年代投产的许多铜矿就是多年前已发现的。
已有许多评估勘查费用产出率的尝试。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每一个发现的花费,而不管发现的大小、性质或所具有的价值。问题之一是发现很少是均匀出现的,而往往在时间上成群出现,这部分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地质知识积累在时间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仅仅是发现数目的多少,对评估潜在经济价值是不够的。
比较精细的方法是把勘查花费与估算的发现的矿石中所含经济价值的毛值联系起来计算成功率。这要有许多假定,不仅是适当的矿产价格,而且要调整在新发现矿床中最初计算的储量系统偏低的状况。这只有回过头来才能精确估算,而这在评价大多数勘查花费时是很少有可能的。更复杂的是计算勘查费用的税前贴现净回报,这要求更多得多的数据和假设,包括产品价格和估计的开采和加工成本。
没有一种评价勘查成功的方法能得出关于矿产可得性的未来趋势的清晰结论。成功率和发现率都未表明明确的长期趋势。再者,勘查仅仅是一种增加矿产储量储备和抵消矿石枯竭的一种手段。
矿产开采、加工、利用和再循环方法的技术变化有时是重要的。例如溶剂萃取电积法(SX-EW)提取铜,最初用于对老矿山废石堆的重新开发,然后又用于对以前非经济的氧化矿石的加工。
不管怎么计算出来的发现成本的变化,确实可提供关于未来可能趋势的重要线索,但提供的结果可能被其他的影响所加重或抵消。在其他方面相等的情况下(但实际上很少是相等的),发现成本的提高会给出未来某个时候潜力不足的信号。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成矿区之间发现成本或成功率的差异,确实提供了勘查费用经济有效性的有用数据。不过这种比较也常常由于有关确定矿产开发地的所有政治、社会和法规因素的考虑,而有重大保留甚至颠倒过来。
成功的油田发现者B.Maxted在美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协会2004年年会的讲演中说:仍有许多石油有待发现,勘查者面临着关键的年代。他说世界石油资源的25%仍有待发现,因此石油工业仍有重要未来,而今后几十年特别重要。按照上一个千年末的情况推算,可以认为全球常规石油储量将在2020~2030年间达最高峰。对我们的挑战是找到这些待发现的石油,以推迟石油产能的下降并使下降变得最小。这种下降是需求超过新发现引起的。供应可能会紧张,以后将会有持续的高油价,而油价是油气上游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20世纪90年代的勘查趋势包含着未来勘查的信息。整个90年代在大于5亿桶油当量的巨型油气田中发现的油气合计为1560亿桶油当量(在77个巨型油气田中),找到的气为油的3倍多,而且60%新的巨型油气田在中东。90年代10年中发现的巨型油气田,40%在深水区,30%新发现的石油在非洲。90年代在新巨型油气田中发现的石油大约只有80年代同类发现合计的1/3。这延续了在70年代已确立的趋势。60年代是巨型新发现高峰的10年。到90年代新的巨型油田只占总产量的25%。在油气田圈闭中,地层圈闭重要性越来越大。在过去50年中,新发现的具地层圈闭的油气田已从占10%增至几乎占40%。决定90年代全球油气发现的几个主要因素是:①新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及钻探和生产方面的进步,使得可进行全球第三系深水三角洲体系的勘查;②新地理格局,特别是前苏联国家的开放和在欧佩克国家中国际参与的出现;③油价上涨,这可导致以前勘查地区的再开放以及新勘查地区的开放,包括那些在大陆偏远的内陆盆地或高纬度近海裂谷与被动大陆边缘;④新兴的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市场,这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气勘查。还有新的地质学可以通过二次勘查,在已确立的油气区研发出新的成藏组合和远景带。
就勘查的未来而言,目前可能进入了一个与以前时期具有不同特征的新时期。油价上涨可能将继续,油气业生产成本预计会继续上升。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的6500亿桶有待发现的石油中,90%在北美以外,1/3的未来发现预计在中东和北非,1/5在前苏联、南美和中美洲,预期西非含有10%的世界未发现石油。在下一10年及以后的重要油气发现,预期主要集中在现在证实的、开发中的和新兴的油气区及其延伸部分。根据现在的结果,目前这10年可能是比20世纪90年代勘查有较大成功率的时期。决定90年代成功率的4个主要因素将再度起作用:①技术进步将使得对在大陆被动边缘已确立的第三系至近代三角洲体系的超深水远景带进行成功勘查,这包括密西西比河、尼日尔河、刚果河等三角洲体系,还有可能证明有新的三角洲体系(例如亚马孙河),也可能会出现新的深水大陆边缘远景区,明显的有东非、印度、南美东北部、加勒比海、环地中海以及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对油或气);②新的地理格局将继续演变,并勘查出新的巨型油气田,包括欧佩克国家(如利比亚)和前争议地带(如西非尼日利亚-圣多美联合开发带);③高油价能在诸如北极高纬度大陆被动边缘和裂谷、挪威北部和俄罗斯北部、非洲内部的克拉通内裂谷盆地,以及南美西部的褶皱逆冲前陆盆地,开辟更多新的勘探地理区;④新地质学与上述一个或几介因素结合起来,具有最大潜力去影响未来的油气发现(通过发展在现有油气系统中的新成藏组合和远景带,或者通过开辟新的油气区)。
2004年9月外刊登载了M.Forrest的《我们的油气探区在趋于用完了吗?》一文。他提到要认识创造性勘查人员、新技术应用和油气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提到未来的油气探区有:①地层圈闭,以地质研究与三维地震相结合,运用AVO和已证实盆地的频率分析技术;②运用地震AV0技术于中至低孔隙度储层;③详细了解过压对盖层和油气运移产生深部探区(在已证实盆地)的影响;④油井中漏掉的油气藏用现代测井和岩石物理技术再评价;⑤目前不经济的国际上“搁置”的油气发现,可能表明有一重要油气系统存在,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新的有商业意义油气发现;⑥更多的“盆地中部”天然气成藏组合;⑦技术人员还未想到的成藏组合和探区想法,这一点很重要。他提到在历史上有许多说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创造性勘查人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某些情况下革新的工程和开发系统,推翻了这种说法和教条,进而形成了成功的经济事业。他列举了几种这样的错误说法: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在地压剖面中没有油,只有气成藏组合”;②1970年的“在地震方面有许多原由可以有强反射层,因此我们很怀疑‘亮点’技术”;③70年代后期的“在深水没有生油气源岩和砂体”;④80年代中期的“深水发现将不会有经济价值”;⑤80年代后期的“在赤道几内亚大概所有的油都已找到了”;⑥90年代初的“墨西哥湾钻探基本上是一死海”;⑦90年代初的“西非海区勘查萧条”。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资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资源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事件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采的资源、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资源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资源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资源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油价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高油价时代真的来到了!“有车一族”纷纷感到了压力。龙蟠路一加油站经理说,过去几次汽柴油调价,多是每升涨个两三角,这次一口气涨了八九角钱,私家车用油消费明显提高了。以每百公里耗油八九升的“准经济型汽车”来算,加满一次油要200元,而过去只需160元左右,一个月平均要加4次油,要花八九百元左右,比过去多花将近200元。
油价涨高,理所当然影响人们的汽车消费和出行。买小排量车、减少开车出行,将成为市民“精明生活”的选择。同样的公里数,经济型轿车将比大排量车省下一半乃至一倍的油钱。但居民减少开车出行,避免长距离开车,郊区开发商就暗自叫苦了——鼓励市民住郊区,利用楼盘差价购车进城上下班,曾是他们的促销“砝码”,可如今,仙林、江北、江宁距离主城都有二三十公里,每天来回五六十公里,一趟就要“烧油”二三十元,划得来吗?可见,油价升涨,也大大削弱了郊区楼盘的“性价比”,影响了市民的购房选择和新城发育。
高油价,也波及市民的一日三餐。“蔬菜、水果价格将随油价上涨。”南京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业务部谷兴介绍,蔬菜成本中运费占到20%左右,长途贩卖的叶菜,运费成本所占比例更大。昨日0号柴油从每升5.1元涨到6.03元,加之“加油难”耽搁行程,蔬菜“甩头”多了,货主、菜贩普遍感到了压力。像眼下南京市场的大白菜、芹菜、包菜,都是从华北、西北运来的,张家口来的包菜,运费划到0.4元/公斤,涨了近一倍,“再过几天,这些蔬菜价格肯定上涨。”
油价上涨,理顺了炼油行业批零倒挂的产销关系,液化气在库存加大之后将下调价格。南京空院液化气老总薛少华介绍,由于液化气只占炼油产成品的5%,油价上调,加大生产后,气源库存上升,炼厂为保生产必然降价销售。
能源专家评说,从总体上看,高油价增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成本,但对全社会加强节能,减少小汽车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有其积极意义。油价上涨对困难家庭和公交行业的影响,可以通过发放补贴扶持;私车主减少驾车出行,应是油价上涨对城市畅通的“贡献”,但城市应加快轨道、公交发展。一些车主抱怨,即便把小车停在家里,养路、保险等费却并不因出行减少而减少交纳。因此,专家认为,从长期看,汽柴油“费改税”、将出行成本全部打在油费中,是大势所趋。
政治新闻分析
兄弟啊,我给你找了几篇O(∩_∩)O
1) 油价突破100美元大关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1月3日电(记者宋洁云 冯俊扬) 美国纽约市场油价2日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在拉美地区引起不小震动。此间媒体分析指出,油价突破100美元之后,拉美地区的政治版图将重新划分。
阿根廷《金融界报》报道说,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等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大大增加,地区大国巴西则雄心勃勃地希望加入石油出口国行列。对于阿根廷和智利等石油进口国来说,能源问题将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圣地亚哥·切拉说,在高油价的国际大环境下,石油生产国在拉美地区事务中将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些国家可以利用石油出口收入购买其他国家的债券,增加在其他拉美国家的投资,也可以通过石油出口展开外交行动。
切拉说,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七个南美国家去年发起成立了南方银行,同国际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石油生产国借助高油价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如果没有这些“石油美元”的支持,拉美国家自筹资金组建地区金融机构的想法将难以实现。
拉美头号能源大国委内瑞拉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也是欧佩克中唯一的拉美国家,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让委内瑞拉获益匪浅。查韦斯政府支持高油价政策,并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在拉美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加。委内瑞拉倡议建立了“加勒比石油计划”,承诺以优惠价格和贸易条件向加勒比国家供应石油和石油制品。
这项计划对于石油资源匮乏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查韦斯成功地利用石油吸引拉美国家,团结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扩大了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增加了与美国抗衡的资本。
对于拉美地区大国巴西来说,缺乏石油是阻碍其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的瓶颈,上世纪两次的石油危机均使巴西经济遭到重创,教训相当惨痛。巴西政府意识到,如果不能实现石油自给,巴西不仅无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且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会削弱。近年来,巴西加强了海上石油勘探力度,并且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巴西石油公司去年12月宣布,该公司在巴西东南深海区域发现一处预计储量达50亿桶至80亿桶的特大油田——图皮油田。这不仅是迄今巴西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近30年来全球发现的最大油田之一。据专家预计,图皮油田所属的特大型油气构造中的石油储量将高达700亿桶,巴西的石油储量也将从目前的世界第17位跃居第9位。
巴西《圣保罗州报》的评论指出,图皮油田的发现“大大缩短了巴西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的时间表”。阿根廷《号角报》分析认为,这块特大油田的发现令巴西在拉美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陡然增加”。巴西可以充分利用潜在的石油资源扩大在拉美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阿根廷此前在能源政策上一直向委内瑞拉倾斜,但是在巴西宣布发现特大油田后,立刻表示希望和巴西联合开采海上油田,阿根廷新总统克里斯蒂娜还提出了阿巴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战略合作的建议。
对于智利和阿根廷等拉美石油进口国来说,在高油价的国际生态环境下,石油成为这些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自从去年以来,拉美国家的能源合作方兴未艾,许多大规模地区能源合作项目浮出水面。
阿根廷能源问题专家席尔瓦·佩科说,虽然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只是一个象征和信号,但是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来看,高油价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许多国家的内政外交都将围绕高油价展开调整,拉美国家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国际油价从高位回落,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再次进行微妙的调整,油价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拉美国家在地区事务中声音的高低。
2) 乌克兰政治危机为何出现转折
乌克兰最高法院3日作出终审判决,裁定11月21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无效,同时宣布在本月26日重新进行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此举给两大竞选阵营的争执画上了句号,由选举结果引发的乌政治危机也因此而出现转折点。
11月22日,乌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初步计票结果显示,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击败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当选总统。尤先科随即表示不接受这一结果,指责当局在大选中有严重舞弊行为,并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宣布选举结果无效,重新进行第二轮投票。尤先科的支持者同时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种抗议活动,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发生在首都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万人的集会目前已进入第13天。
亚努科维奇一方起初坚持认为选举结果有效,否认在大选中作弊,反对重新投票。他的支持者比较集中的东部地区也是集会游行不断,表示要坚决捍卫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大选结果。
随着事态的发展,乌社会急剧动荡,出现了东西部地区严重对立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国家分裂的迹象。这引起乌政坛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和关注。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乌对立双方已举行两轮会谈,并就缓和国内局势问题达成若干共识,但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即在最高法院宣布选举结果无效的情况下如何选举产生新总统,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自选举结果引发争议以来,反对派立场坚定,毫不妥协,步步进逼;而亚努科维奇方面立场多变,寻求妥协,节节败退。亚努科维奇及其竞选班子起初态度强硬,要求反对派承认大选结果。随着国内局势动荡加剧,国内外压力越来越大,亚努科维奇开始软化立场,试图与反对派达成某种妥协。例如,他提出了政治改革建议,表示当选总统后可让尤先科出任总理。他特别强调,按照政治改革后的国家体制,总理实际上将是国家头号人物。然而,尤先科并不领情,对此不屑一顾。后来,亚努科维奇也向最高法院提出申诉,要求宣布选举结果无效,因为主要支持尤先科的地区同样存在大规模舞弊现象。但是,亚努科维奇要求重新进行选举,而不是重新进行第二轮投票。
在如何产生新总统的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尤先科方面认为,对方要求重新选举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当局推出新的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方面则认为,既然反对派拒绝接受大选结果,同时认为中央选举委员会协助当局作弊,那么大选就应该重新进行,因为第一轮投票也是在中央选举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的,按反对派的逻辑第一轮选举也应该有问题。
现在,乌最高法院已经判决,而判决结果完全符合反对派的要求。反对派方面当晚已开始欢庆胜利,美国和欧盟方面也迅速作出反应,对乌最高法院的判决表示欢迎。
亚努科维奇4日通过其发言人宣读了一份声明。声明说,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在巨大政治压力下作出的,而且违反了乌克兰宪法。不过,亚努科维奇不会放弃参与总统职位的角逐。他除了参选并夺取胜利外,别无选择。
目前关于选举结果的争议已经了结,关于总统选举方式的争执也已经解决,对立双方第一阶段的争斗随之结束。两大竞选阵营都已表示要参加重新进行的第二轮投票。从目前来看,在26日的重新投票之前,乌国内政局会平稳下来。谁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将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此间有舆论认为,无论谁最终获胜,在得票方面都不会领先对手很多。
3)斯里兰卡政治僵局难以根本破解
里兰卡政府军经过数月战斗于2日攻占了武装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猛虎组织)总部基利诺奇镇。这无疑是政府军取得的一个标志性军事胜利。但是,由于斯里兰卡民族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要破解目前的政治僵局仍有较大难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斯政府军与猛虎组织在战争与谈判之间多次反复,基利诺奇镇也几度易手,但斯民族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斯政府和猛虎组织对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相去甚远。斯政府的立场是,在一个单一制国家的框架内向地方政府适当下放权力;而猛虎组织的最低要求是泰米尔人聚居区享有广泛自治权力。
从军事上看,拉贾帕克萨总统自2005年底上台以来,对猛虎组织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果。到2007年7月,斯政府军取得了对东方省的控制权。此后,又经过约一年半的战斗,政府军在北方省夺回了约一半的猛虎组织控制区。但是,猛虎组织将依托有利地形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长期与政府军对抗。过去20多年来政府军始终无法将猛虎组织消灭。因此攻占猛虎组织总部并不意味着政府军彻底打败了这个组织,今后双方的武装冲突还将继续。
此间专家认为,猛虎组织是由斯里兰卡民族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武装组织,即使斯政府军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彻底消灭了猛虎组织,也不等于解决了斯根深蒂固的。以东方省为例,斯政府军2007年7月从猛虎组织手中收复了东方省,随后在该省举行了选举。但东方省重回政府军之手后,暗杀、失踪、等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和解、政治稳定和经济重建。
斯民族冲突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单纯军事手段无法解决民族问题。而如何提出能为泰米尔人和大多数斯里兰卡人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才是斯政府面临的真正问题。但是,在军事行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斯政府在政治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步伐缓慢。2006年初,拉贾帕克萨总统倡导成立了由各主要政党参加的“多党会议”,希望找到一条各政党均能接受的政治解决方案。但三年过去了,政治方案仍然未能出台。
4)
泰国政治矛盾数月不决引发政变
19日晚,当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正在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之时,陆军总司令颂提在泰国国内发动了一起军事政变。数小时之内,政变当局接管了泰国政权。
泰国媒体对这次政变给予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评价,包括他信在内的许多泰国内阁成员都是在政变发生前一刻才嗅到火药味。尽管他信火速决定通过泰国政府控制的电视9台发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声明,但为时已晚。他的声明尚未宣读完,电视9台就被政变军方接管。
这场军事政变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是泰国政治矛盾数月不决的结果。
今年1月,他信家族向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出售大部分股权,在泰国引起强烈震动。一些反他信组织认为,他信家族的这笔交易存在严重舞弊行为,使泰国国家经济受到损失。此后,反他信活动不断,要求他信下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泰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危害。
鉴于这一形势,他信于2月24日宣布解散国会下议院,并定于4月2日重新举行大选。然而,4月2日的大选被宪法法院以“存在舞弊行为”宣布无效,选举委员会的数名核心成员也于7月被解职并监禁。泰国势再度陷入泥潭。
今年8月,泰国新选举委员会成立,普密蓬国王也于早些时候确定今年10月15日再次举行大选。但新选举委员会的出现并没有给泰国的势带来曙光,各种政治矛盾依旧存在,各种纷争依旧难以平息,原定的大选日程显然无法按期完成。此刻,要求他信下台的呼声再次高涨。最主要的反他信民间组织泰国人民民主联盟原定于9月20日再次举行大规模抗议游行,要求他信离开泰国政坛。
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作为此次政变的最主要指挥者,9月19日晚间在陈述发动政变原因时说,鉴于泰国政治矛盾久拖不决、社会政治长期混乱、国家经济受到严重伤害的现状,泰国海陆空三军及警察决定联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他信政权。
新成立的、由颂提领导的泰国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称,政变的原因是他信政权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其领导的内阁使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
20日凌晨,政变当局觐见了普密蓬国王并陈述了目前的势。之后,泰国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开始物色过渡政府总理人选,并宣布废除宪法、解散宪法法院、解散议会上下两院、解散内阁。
泰国媒体称,尽管颂提常常表现出一种不问政事的姿态,并曾明确表示军方不会介入国内政治,但他与一些军警***早已设计好策反路线,选择近期他信出国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之机发动军事政变。
虽然他信19日在美国表示,大多数民众不会认可这次政权交替的合法性,但从目前泰国民众的态度看,大多数民众还是抱着一种“息事宁人”的心理,企盼泰国政治纷争能尽快结束,国家能尽快恢复稳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