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下降对我国的影响_油价调节滞后与国际油价
1.油价下降和降低银行存利率对社会分别有什么影响?
2.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前景好吗?
3.大型干洗机多少钱
4.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压力?
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新疆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中利益受损的制度缺陷分析
油价下降和降低银行存利率对社会分别有什么影响?
油价下调说明当前经济不好(也有可能是外交手段),油价便宜了企业做生意成本就降低了,之后做小生意的就可以减低成本,之后消费者能力就高买的东西也就多。
降低银行存利率下调也说明当前经济不好,希望企业希望平民百姓把钱拿出来消费和做投资来制造更大的财富而不是把钱放在银行里。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和公司也可以去做生意和把做大事业来带动经济。另外,平民百姓也可以买房子来带动房地产。
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前景好吗?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相当乐观。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低噪音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各国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如提供购车补贴、免税优惠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在逐年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最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从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到充电设施等各个环节都涌现出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这为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维修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动下,相关从业人员将迎来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对于有志于投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大型干洗机多少钱
"一套干洗设备价格一般是几万到十几万。因为干洗机水洗机都有高低档次之分,不同地区也会有差别。所以,一套干洗设备多少钱也是有差别,但是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品牌,却可以让你花较少的钱买很好的设备。
我觉得澳贝森智能洗衣就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品牌。一家30-50平米的小型店铺大约要3-5万左右,比较大的也就5-7万,价格平民化,主要是澳贝森智能洗衣不仅价格便宜,设备也又十分先进。所有设备均引进于德国顶级设备制造商,五星级标准。设备有数字化IS四氯乙烯干洗,智能IA石油干洗机、数字一体化洗脱烘干机等干洗机,智能收衣柜等。智能化LED电脑显示,显示洗衣操作的进程和结果,使操作更加简单。集多种洗涤功能于一体,包括羽绒服、冲锋衣、床单、棉麻、童装、羊毛等多种材料的洗涤,可以满足开店的不同需求。
澳贝森智能洗衣首创黑科技人,全部机械自动化。工智能管理,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运营,店中店机器人迎宾等科技多元化运营,打造科技型门店运营。
开一家干洗店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并不是一套干洗设备多少钱,这么简单。除了设备,还有店面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店面的位置是影响客源的重要因素,但是不用担心,澳贝森智能洗衣有公司专业人员帮你把控选址店面,还有免费店面设计。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干洗的原料,所有加入的干洗店都可以享受免费原料配送,总部还会定期退出干洗原料优惠活动。是不是很棒啊。
另外澳贝森智能洗衣用线上推广,下单,微、信营销,技术智能化符合时代的发展。附加多元化业务,增加运营利润。无论一套干洗设备多少钱,都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回来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品牌。整个设备全套也就3万多,性价比很高
.
.
.
.
.
.
.
.
.
.
拖动飞轮,使飞轮加速到一定的转速,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在能量释放阶段,飞轮减速带动电动机作发电机运行,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典型的飞轮储能装置,一般包括高速旋转的飞轮、封闭壳体和轴承系统、电源转换和控制系统等。 [3]
飞轮储能具有储能密度较高、充放电次数与充放电深度无关、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高、易维护、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低、无污染等优点。但大规模的飞轮储能系统的研制在高速低损耗轴承、发电/电动机、散热和真空等技术上还有难度。 [4]
目前飞轮储能技术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以接触式机械轴承为代表的大容量飞轮储能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储存动能、释放功率大,一般用于短时大功率放电和电力调峰场合。二是以磁悬浮轴承为代表的中小容量飞轮储能技术,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效率更高,一般用作飞轮电池、不间断电源等。
面对严峻的能源危机,中国将如何应对?要对能源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以确保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对此,张有生提出了7点意见:
一、积极把握发展节奏,形成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系。这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优先选择。 [5] 不能一边拼命进口,一边大肆浪费,这是不可持续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需求扩张还没有对油价上升做出足够的反映,其中有多种原因,比如说国内依靠不断增加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拉高了石油需求。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二、合理利用能源,积极引导消费,控制消费总量;中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偏低;能源效率较低而能耗较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现状都影响能源安全,并制约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也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需要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方能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石油的合理消费应该是我国的长期能源战略和政策目标,需取多种措施节约能源。从经济学上讲,无论是可循环还是不可循环,都是稀缺的,发展节约的循环经济就是可以实现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除此之外,要充分重视价格对需求的调节作用,石油输出国取补贴,美国放任自由发展,低税收,而欧洲和日本则取高税收的态度来抑制过度消费。而我国
的黄酮甙与黄酮醇都是自由基的清道夫,能保护真皮层细胞,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细胞被氧化产生皱纹。银杏是具有抗活性基因能力的草药之一,银杏在保护脂质(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免受自由基伤害方面很有效。
但也含有小毒物质:氢氰酸、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白果醇。所以食用时应注意白果的食用方式。如果煮熟食用,可以使白果酸和白果
施,边施肥边泼水,并且锄头将肥料与土壤混匀,使肥水尽快渗透于根部被根系吸收利用,施肥后及时回土填沟,防止养分挥发。施肥时若加施适量的土杂肥培肥土壤,对来年栗子多结果和减少空苞率效果很好。 [6]
根外施肥
这种施肥方法对夏季各种土壤上的栗子树都适用。方法是:将0.3%~0.4%尿素液,0.3%~0.5%磷酸二氢钾、0.3%~0.4%硼砂液混合起来,于晴天上午9时或傍晚喷射树冠,隔10天喷1次,连喷2次即可。喷肥后在10小时内遇大雨须重喷一次,确保施肥效果。 [6]
夏季若将土壤施肥法和根外施肥法结合起来用,则栗子增产效果更好。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栗园丰产的重要基础。基肥应以土杂肥为主,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元素。施用时间以果后秋施为好,此期气温较高,肥料易腐熟;同时此时正值新根发生期,利于吸收,从而促进树体营养的积累,对来年雌花的分化有良好作用。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追肥时间是早春和夏季,春施一般 初栽果树每株追施尿素0.3~0.5公斤,盛果期大树每株追施尿素2公斤。追后要结合浇水,充分发挥肥效。夏季追肥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这时施速效氮肥和磷肥可以促进果粒增大,果肉饱满·,提高果实品质。根外追肥一年可进行多次,重点要搞好两次。第一次是早春枝条基部叶在刚开展由黄变绿时,喷0.3%~0.5%尿素加0.3%~0.5%硼砂,其作用是促进基本叶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罐花形成;第二次是收前1个月和半个月间隔10~15天喷2次0.1%的磷酸二氢钾,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效能,促进叶片等12官中营养物质向果实内转移,有明显增加单粒重的作用。 [4]
降低空苞
栗子“空苞”问题对栗子的产量影响很大。除用栗子花期人工授粉的方法外,还有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即施用硼肥。
一、硼肥的种类及施硼方式
常用硼肥有硼砂,含硼10.8%,溶于温水;硼酸,含硼16.8%,白色结晶,溶于水。土壤施硼用环状沟或放射沟施肥,其沟深应为20至80厘米。如遇雨天或结合灌水施硼,可不用挖施肥沟,而用块状浅施。由于土壤施硼的有效期长达2至3年,当年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要与叶面喷施结合起来。叶面喷施硼砂的浓度为0.1%~0.3%,硼酸为0.1%~0.5%。 [6]
二、施硼的时期、气候及施用量
4月中旬每株成龄树土施0.1公斤左右,注意每亩施用量不宜超过12公斤,否
做造型小盆栽,要铺得密一些,尤其是边缘的部分,否则种出来稀稀松松,会失去美感。
如果盆子没有底孔,不要用水壶直接浇水以免浇水过量,2-3天用喷壶喷水一次就可以了。?
包括桃、李、杏、樱桃等。果实由子房外壁形成外果皮,中壁发育成果肉,内壁形成木质化的果核。果核内一般有一枚。食用部分为中果皮。
3.浆果类果树
包括猕猴桃、树莓、石榴、葡萄等。果实多浆汁,小而多,分布在果肉中,大多不耐贮藏。该类果实因树种不同,果实构造差异较大。其代表树种葡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膜质,中内果皮柔软多汁。食用部分为中内果皮。
4.坚果类果树
包括核桃、板栗、榛子、银杏等。其特点是果实外面多具有坚硬的外壳,壳内有。食用部分多为,含水分少,耐贮运,俗称干果。
5.柿枣类果树
外果皮膜质,中果皮肉质。枣内果皮形成果核,食用部分是中果皮;柿内果皮肉质较韧,食用部分是中内果皮。
包括柑、橘、橙、柚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革质,具有油胞,内果皮为白色海绵状,内果皮则为多汁的囊瓣。食用部分为内果皮囊瓣。果实大多耐贮运。
2.其他
包括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椰子、杧果、油梨等。
多年生草本果树
包括香蕉、菠萝、草莓等。
(1)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 果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既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也含有糖、淀粉、蛋白质、脂肪、有机酸、芳香物质等,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营养必须的物质。据营养学家研究,每人每年需要70~80kg果品,才能满足人体正常需要。
(2)果品的医疗功能 许多果实及均可入药,具有治疗作用。如核桃、荔枝、龙眼等是良好的滋补品;梨膏、柿霜常入药;杏仁、桃仁、橘络等是重要的中药材;番石榴能治糖尿病,降低胆固醇。
(3)果树的生态环境效益 果树普遍具有适应性强,不仅能种植在平原、河流两岸、道路、农村园前屋后,还可以在沙荒、丘陵、海涂等地生长,选栽适宜的果树,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绿色覆盖面积、调节气候,从而绿化、美化、净化环境。
(4)果树是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组成 果品除鲜食外,果实还可加工成果脯、果汁、蜜饯、果酱、罐头、果酒、果醋等。有些果实的硬壳可制活性炭,有些果树的叶片、树皮、果皮可提炼染料或鞣料,橘皮、橙花可提炼香精油。许多果树的木材是国防工业、建筑工业和雕刻工艺的优良材料。
(5)果树的经济效益 果树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特别是在丘陵、山地、沙荒地等处,因地制宜发展果树
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果桑比较容易发生桑菌核病,现将桑菌核病的基本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基本症状
桑菌核病是果桑一种主要病害,俗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桑树开花时病菌开始侵入,结果后病状显现,颜色呈白色;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果桑品种较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病率将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防治时间:分3次进行,每隔7至10天防治一次。
第一次:始花期(桑花初开时);
第二次: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
第三次:盛未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显现);
2、对口农药: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注意事项
1、喷施时雾点须细、周到,不可漏喷。一般每亩用量3~4背包,花序、叶、枝充分湿润,以滴水为度。
2、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应交替使用。
3、防治时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任意提高浓度,否则不利于今后防治。桑病防治主要是以防为主,所以应重视前期防治。
桑园青枯病
1、加强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
2、合理摘桑叶,全年在叶喂蚕过程中,尽量减少伤流。
3、推广免耕法栽培,实行土地轮作。
4、推广盛东一号等抗病品种。
5、及时排除桑园积水。
6、清除桑园病株和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起集中烧毁,对病穴周围用铜铵合剂浇灌处理,即用碳铵3公斤、硫酸铜0.5公斤,拌和后在塑料袋密封24小时,每公斤兑水200公斤浇根部,隔7天1次,连续3次。
青枯病防治重点是加强桑园的培育管理和农业防治。
桑树断梢病
桑树断梢病是近几年来北方蚕区多发的一种桑树病害,以陕南春伐蚕区发生较为严重,其它地区也有发现。
(1)发生特点:本病发生在新梢基部。凡桑椹小粒菌核病(白桑椹病)症状明显后,椹柄逐渐变黑褐色,新稍基部皮层慢慢由点线状斑点扩展成块斑至四周围斑。发病新梢病斑部位产生愈伤组织,先出现龟裂之后病斑下陷造成环缢,病变部位失水变细,遇风、雨天或上部触动易折断倒挂树上。
(2)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现白桑椹及时摘除、集中烧毁,青椹期摘除青椹防治效果更好。
②药剂防治:一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桑树花期喷雾以杀灭病菌。
中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
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等。
成熟的桑椹果(紫、红)营养丰富,每100克含:水分81.8克,能量48千卡,蛋白质1.6~1.8克,脂肪0.3~0.4克。膳食纤维(纤维素)3.3~4.9克,碳水化合物10~12.9克,灰分1.2克,维生素A:3微克,胡萝卜素20~3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5~0.06毫克,维生素E:6.95~12.78毫克,钾33毫克,钙30毫克,磷33毫克,钾32毫克,钠1.9毫克,铁0.3毫克,锌0.25~0.27毫克,铜0.06~0.08毫克,硒4.8~6.5微克,锰0.29毫克。
此外,还含有鞣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脂肪酸等。其脂肪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现代研究证实,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成份,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葚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1、桑椹中的脂肪酸具有分解脂肪、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2、桑椹含有乌发素,能使头发变的黑而亮泽;
3、桑椹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4、桑椹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以防癌抗癌;
5、桑椹主入肝肾,善滋阴养血、生津润燥,适于肝肾阴血不足及津亏消渴,肠燥等症;
6、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
教您看懂桑葚的营养成分表,从右边表中可以看出桑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E与同类食物相比高于平均值,桑葚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及各营养素作用详解见图表。
表中所指的每日推荐量指的是一般的成年人在一定时期平均每天摄入的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规定,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推荐摄入量是不同的。当然,这些数值并不意味着每种营养素每天都必须摄入这么多量,像脂溶性的维生素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摄入量达到这值就可以。
桑椹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多汁,味甜。中医学认为桑椹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息风,具有主治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便秘盗汗、瘰疬、关节不利等病症。
桑葚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桑葚是中老年人健体美颜、抗衰老的佳果与良药。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桑葚对脾脏有增重作用,对溶血性反应有增强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骨骼关节硬化,促进新陈代谢。它可以促进血红细胞的生长,防止白细胞减少,并对治疗糖尿病、贫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功效。桑椹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解除燥热。祖国医学认为,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1]?。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东宫太子刘秀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立志恢复汉朝刘家天下。可是在幽州附近却被王莽手下大将苏献杀得大败,当刘秀从战场上逃出来的时候,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并且胸前受了刀伤,左腿中了一只毒箭,正当他拔出毒箭,包扎完伤口想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后边又传来了“抓住刘秀,别让刘秀跑了”的喊声。
刘秀一听,吓的赶紧躲进了前面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追兵过去了,可刘秀明白,这里离敌人的营寨很近,自己没有马匹兵刃,身上又有伤,出去就会被抓住。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想到这儿,他忍着疼痛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前边发现了一座废弃的砖窑,“先在这里躲躲吧。”刘秀想着,又看了看四周无人便走了进去。
这座砖窑已废弃多年,外面杂草丛生,里面到处是残破的砖瓦,刘秀走进去后仔细的查看了一下,确认这里安全之后才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也许是他太疲劳了,也许是箭毒发作了,刘秀一坐下就晕了过去,一天,两天,三天……等到刘秀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已是兵败后第7天的夜里。
这时刘秀浑身无力,腹中又饥又饿,他慢慢的活动了一下四肢,暗暗的说:“先找点东西吃吧,邓禹他们一定会来找我的。”想到这儿,他忍着伤痛,爬出了窑门,向着不远处的几棵大树爬去。当他爬到那棵长着硕大树冠的高大的树下的时候,他再也爬不动了,他仰面躺在树下,一边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此时,正值五月中旬,一阵轻风吹过,那棵树上熟透的果实一个个地滚落下来,猛然间,一颗落入刘秀口中,刘秀不知何物,想吐出来,可是已经晚了,那颗果实在刘秀的口中慢慢地融化了,甜甜的,香香的感觉顿时传遍了刘秀的全身,刘秀随手一摸,又摸到了几颗,放入口中……真是人间绝品。
刘秀喜出望外,顾不得全身伤痛,借着明亮的月光在身边的草丛中找了起来,一颗、二颗、三颗……刘秀贪婪的找着,吃着,直到远处传来阵阵的鸡叫声,刘秀才恋恋不舍爬回窑里。 就这样,刘秀白天在窑里避难,晚上出来捡些果实来充饥,时间大约过了30天,刘秀胸前的刀伤好了,腿上的箭毒消了,身
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压力?
一、21 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 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 年我国城镇化占 40.53%,预计 2010 年达到 47%,2020 年达到 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 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并 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 5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期间完成 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 送已初见成效。 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 到目前为止, 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 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 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 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 1731 所高等学校, 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 98%左右, 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 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 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职能正朝 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 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 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 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件,努力做到及时发 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
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 产。 二、21 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 却不是经济强国。 2002 年为例, 以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GNP) 排在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 127 个国家中排在第 73 名。美国 等 18 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 在美国等 6 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 即进入第二次经济 现代化进程;其他 12 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50%,相当于 1870 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 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 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8―2003 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 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 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 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 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8 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 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 滞后, 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 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 生活长期占主导,生产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 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 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 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 24%,在世界 50 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 24 位, 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 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60―70%。 我国对外 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 50%,美国、日本只有 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小国,这 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 1/4,全国 600 个城市有 400 个缺水,110 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 40%。 1996 年至 2003 年底的 7 年间, 从 我国减少耕地 达 1 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 8.3%,天然气只有 4.1%, 铜是 25.5%,铝是 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 13 亿,农 村人口占 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 35%,每县平均负债约 400 多万元,每村平 均负债约 20 多万元,全国贫困县 592 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 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 少取、 放活”的方针。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 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 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一直高度重视突 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 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 战。 第一,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 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在社会 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 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 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 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产的 监管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大力发展个体、 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 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 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 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 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 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和全球 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 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 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 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
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 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 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 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 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 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 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 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 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 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 往中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和环境的压力增大, 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霜,经得起考验,耐得起磨练,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故,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中国!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 泱泱大国,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富强国家,今天,面对变动的国际形式和 不和平的国际关系,中国依然矗立在东方之巅,这条中华巨龙一直蓬勃发展,面 对一切不利条件,冲破枷锁,把握时机,未来的中国更会伫立在世界的巅峰!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创立理论,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回复: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久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罢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主体,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托。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地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四、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的执政理念。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因为执政理念是***执政规律的反映,它决定着执政能力、执政使命和执政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执政理念。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并把“民主执政”作为“科学执政”的先决条件,倡导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实现了“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的统一,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丰富完善。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求真是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真,务实是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实,改革创新关键是转变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这就从目标指向、思想内涵和制度机制上丰富和发展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 三是丰富和发展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并保持廉洁,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奋斗并保持廉洁,为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而奋斗并保持廉洁。 四是丰富和发展了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因为科学发展观蕴含了创新精神与和谐精神。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就是以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带动人民民主的创新活力,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力与和谐力凝聚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这就把党的创新活力与人民的创新活力,把党的和谐与社会和谐,把党的发展进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融为一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着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其鲜明的科学理念、丰厚的思想内涵、清晰的理论脉络,建构了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蕴含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科学筹划、科学组织、科学实施所必须坚持的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和根本方法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只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就是以发展的思想学习贯彻发展的理论,在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中学习贯彻发展的理论。随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破除,但思想观念更新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而且随着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还会不断出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出发,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深入研究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措施,使科学发展观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贯彻落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发展中顺利推进。
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显著的是,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我们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的冲击。二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针对粮食减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严格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合理调控货币总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税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使“三过”问题得到缓解。针对结构性、输入性的物价上涨问题,取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通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坚决抑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这是乌鲁木齐市外环路(2005年9月28日摄)。
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院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关税、利率等多种手段,果断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密不可分。新华社发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困难的。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不利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还会加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控制物价两者平衡点,防止顾此失彼。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要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但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加大金融调控和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管理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会挤压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外部冲击的风险。这是需要努力缓解和避免的。我们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和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新疆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中利益受损的制度缺陷分析
5.2.1 补偿法律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在矿产开发利用补偿与利益分享方面还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法规条款不明确等问题;在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在矿产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很多法律、法规刚刚开始制定,很不完善,有的还处于修订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只是规定开矿产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和补偿费,而对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补偿没有明文规定,成为现行法律体系的一个“盲区”。再例如,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刚刚制定,缴纳的标准和计算方法缺乏明确的规定。
此外,有些法规条款规定得不明确,难以把握。如国家很多政策均规定,在开发利益分享上照顾和优惠民族自治地区,但仅仅是原则性规定,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更为明确具体的可操作办法。虽然,地方和地居民在分享矿产利益的问题上在部分法律和法规上有所涉及,但仅仅是宏观层面的定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从区域的立法角度来看,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利用的法律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2001年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5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家取措施对输出自然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第6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这些法律条文规定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开发、利用、保护与输出过程中,建立开发利用补偿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只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给实际操作造成很大困难。
总体而言,我国立法上未能突出对所在地的补偿,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法规,有关、环境补偿的立法和理论只散见于零散的规定当中,并且大体上都是些原则性的规定,对补偿标准、补偿主体与补偿范围的界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使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5.2.2 产权制度缺陷
5.2.2.1 产权界定不清晰
产权明晰是确立补偿机制的前提。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有三个特征:普遍性、独占性和可转让性。通过有效的产权安排可以实现的改善。
但是,目前我国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不明确。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中明确规定,矿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说所在地的属于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有权利对进行开,矿产国家所有权包括了国家对矿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是非所在地的经济组织或个人代表国家对进行“依法开”,从而导致所在地居民利益与自然开发企业利益的不统一。国家通过设立矿权制度和征收矿产补偿费用使矿产国家所有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得以实现,然而这种所有权实现形式,忽视了地方和矿产赋存地居民的收益利益,在客观上导致了矿产开发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5.2.2.2 产权配置不合理
在矿产一级所有一级开的矿权体制下,国家拥有矿产的所有权、开发利用权以及收益权,地获取收益的方式就是参与矿产税费的分享。
多年来,新疆油气开发取的是中央企业直接开发为主和输出为主的方式,所开发的主要输送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由于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高,而且其技术较先进,就业容量有限,在经济上与输出地联系不紧,同时国有企业所得税一律上缴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利。由于矿产品不在本地加工,开发不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5.2.2.3 产权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缺乏对地居民优先受惠权的考虑[77]。由于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和相对集中性,这样同一不同地区的居民将自然地拥有不同的权利,距离地较近者拥有优先受惠权。在国外,一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禀赋与地居民关联度高,地居民大都能从开发中得到丰厚的实惠,如海湾六国虽然是世界上水和可耕地占有率最低的几个国家,但石油丰富,因而当地的老百姓很富裕。又如美国科罗拉多州,除了科罗拉多河之外,该州没有其他更多的。美国立法规定,科罗拉多河流经的每一个州都必须支付水使用费,并将该费用补贴给该州。科罗拉多州用水换取发展权,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5.2.2.4 和企业的权责不对等
长期以来,国有矿产的无价和无偿开发利用,矿山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矿产,使得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矿产成为一句空话,直接导致矿产的高损耗、综合利用率低、经营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使矿产消耗得不到补偿,乱滥挖屡禁不止,无人对保护、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负责。矿山企业实行粗放型经营,急功近利,把经济效益建立在不惜代价、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上。而企业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将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转嫁给解决,自身不承担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
5.2.2.5 矿产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
由于新疆矿产产权市场不够成熟,产权交易运作不够规范,产权流转的风险较大,阻碍了矿产产权价值的实现。以探矿权、矿权市场为例,自1998年,《矿产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开登记管理办法》颁布以来,虽然从制度上确立了探矿权和矿权的有偿取得,但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出资的“两权”仍然是无偿取得的。据国土部统计,全国现有的14万多个“两权”中有偿取得的还不到一半,矿业权无偿取得和有偿使用“双轨”并行,使国家权益大量流失。加上现行“两权”使用费缴纳标准太低,降低了准入门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跑马圈地”和的粗放利用、无序开发。
另一方面,作为矿产产权市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产权经纪人队伍尚未完全建立,产权中介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还不能为矿产产权交易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政策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产权需的配套服务。矿产产权价值实现的交易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其产权价值的实现[78]。
5.2.2.6 矿产产权价值实现的保障体制不健全
要保障矿产产权价值得以实现,需要从法律、制度、政策、经济等方面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外部保障环境。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矿产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矿产产权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建设滞后,尤其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保障性政策措施,使得新疆在能源矿产产权价值实现中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5.2.3 税费制度缺陷
5.2.3.1 税单位税额总体过低,地方收益过低
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税为地方税,收归地方财政。因此,税对于调节和平衡中央与地方在油气收益上的分配,促进产地由优势向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转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油气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导致产地的收益低,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虽然国家在2005年对税税额标准进行了调整,但调整后的油气从价税率也仅为1.5‰,仍然远远低于10%的全球平均水平[79]。矿产税费征收水平过低,同时还要承担矿产开发的社会成本和枯竭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矿区出现非法开油气、矿业秩序混乱的现象。
5.2.3.2 税计税依据和计征方法不合理
虽然税是地方税,但由于税取从量计征、税价分离的原则,地方税收入与油气价格的涨跌无关,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往往被油气开企业获得,地方难以从中获益。现行从量定额征收的税制不能体现油价上涨跌对税收的影响,地方不能通过税收形式参与分享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分配,地方财政无法享受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同时地方还要承受由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现行的税费制度扭曲了收益分配机制,亟须改革。
在我国,税的课税对象不区分省内省外消费,并且油气价格比较低,从而造成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大量输出产地时收益外溢效应比较严重。在国外,当矿产从本州输出到州以外的地方消费时要征收跨州税,通过这种手段,丰富的州可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价值和收益,增加本州的财政收入[80]。
5.2.3.3 补偿费费率太低,不能体现的价值
开征矿产补偿费是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的财产权益,是对使用权利的丧失进行的一种补偿。矿产补偿费体现了国家作为矿产所有者与矿权人之间平等性财产交换关系。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补偿费属于绝对地租。在性质上相当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权利金,但与国外的权利金相比,我国矿产补偿费费率太低,平均仅为1.18%,而国外一般为2%~8%。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的补偿费都只有1%,而国外石油天然气矿产补偿费征收率一般为10%~16%,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矿产远比中国丰富的国家,其石油、天然气、煤炭(露天矿)权利金费率也高达12.5%。我国现行的矿产补偿费标准从1994年至今没有进行过调整,这个补偿标准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足以体现国家对矿产的所有权。
国外权利金费率情况见表5.2。
表5.2 国外权力金费率对比表 单位:%
资料来源:江福秀.关于建立和完善矿产收益分配制度的研究.南方国土,2007,1
我国《矿产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3条规定:“矿产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第5条规定:“征收矿产补偿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开率系数。”补偿费以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率计征,但由于补偿费率太低,补偿费的数额远低于本身的价值。过低的矿产补偿费必然使得西部的自然优势无法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反而会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过低的补偿费一方面刺激了对矿产品的需求不合理的膨胀,导致普遍存在的“富弃贫”现象,另一方面也人为地提高了矿产开发和加工行业的利润,导致矿产过度过早开。
5.2.3.4 税费体系过于复杂,存在理论上的矛盾
我国由矿区使用费、矿产补偿费和税构成的“两费一税”的矿产税费体系对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促进油气勘查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该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显得过于复杂、繁琐,并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不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偿使用制度,促进产品价格改革。
从税方面看,存在着普遍征收原则与调节级差收益目标之间的矛盾。税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开发活动中的级差收益,但在具体实施中,贯彻的却是普遍征收的原则,其征收对象既包括开优质的矿山企业也包括开劣质的矿山企业,也就说,其实际调整对象既包括的级差收益也包括的绝对收益。我国税的征收主要实现的是通过“普遍征收”来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级差调节目标并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就矿产补偿费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中将其作为国家实现矿产所有权权益的一种方式,是实施有偿使用制度的一种措施。其所调整的是作为矿产所有者的国家与矿产开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矿权人开不可再生矿产而对作为矿产所有者的国家的一种补偿。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产补偿费率过低,这与矿产补偿费的内涵与外延不相称,不能使国家矿产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而且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征收管理难度大,更加降低了其地位。矿产补偿费没有成为有偿使用制度的主体,没有准确反映矿产的价值,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真正反映国家对矿产所有权的财产收益。
5.2.4 收益分配制度缺陷
新疆能源矿产开发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中央、地方、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和地居民。从目前实施情况看,中央与地方在矿产开发收益权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矛盾。
一是开企业上缴地的税收少。我国矿产开发主要取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的税费模式。地方能够分享的矿产税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划归地方税种的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另一类是划归共享税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及矿产补偿费。由于税费率低,营业税、城建税在企业税务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增值税是一种共享税,另外由于油气是国家高度垄断的,归属中央部委管理,地方的干预程度相当有限,许多矿产是以初级产品形式输出,留给地方的增值税很少。
在新疆从事油气开的企业大都是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税收上缴给了企业总部所在地,这样,中央大型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远不如地方企业。[81]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直属企业,其企业分布在所在地,但其收入核算和税收却在北京,地方GDP数字增长了,但财政没有得到实惠。据初步测算,2006年仅此这一项新疆损失的数额约为88亿元。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塔里木盆地油气田的核心地区,是自治区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西气东输”的源头地区。目前,该地区开油气田的单位,主要隶属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家央企。受央企税制的影响,该州近几年地方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据该州财政局测算,2005~2007年,三年预算损失地方财政收入36.3亿元。从企业所得税方面来看,只有从事石油天然气服务的零散企业向巴州上缴企业所得税,三大油田所得税均通过总部上缴中央财政。根据国税部门规定,各石油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15%,按照现行所得税分享比例,该州因此损失的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为11.5亿元,2006年为17.4亿元。由此可见,在现有财税制度下,地方从矿产开发中所分享到的税费相当有限,虽然石化产业产值和利润高,但其对地税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却不大。
此外,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管道运输业应当向机构所在地全部汇总缴纳,而从事管道运输业的机构,一般都设在东部大中城市,其运输营业税在发达城市缴纳,这种分配政策不利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例如,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起点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的轮南镇,管线总长4000多千米,在新疆境内有1000多千米,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的天然气主要负责对上海及沿途地区的供气,但由于“西气东输”的机构总部设在上海,因此,大部分从该州输出的天然气,其税收在上海缴纳。据统计,“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运输业营业税每年达3亿,全部在上海缴纳,每年返还新疆的只有1亿元。
二是补偿资金在使用中的分配比例不合理,开发利用地区贫富分化,低收入群体扩大。按照《矿产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央与省、直辖市的矿产补偿费的分成比例是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但地方并未从税和补偿费中取得较大收益,却要为开发的不利影响“埋单”。
5.2.5 补偿机制缺陷
长期的开发和廉价的输出,给产地带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损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加以解决。
5.2.5.1 完善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虽然我国明确提出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了矿产的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但目前从总体来看,矿产开发利用补偿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缺乏资金支持,行之有效的补偿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管理条例》第8条“自治区实行矿产有偿开制度,开矿产应当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交纳税和补偿费”。虽然开征了税和矿产补偿费,但由于税费征收标准不合理并且也没有完全用到生态环保当中,造成环境补偿不到位。按照1998年5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补偿费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自治区征收的矿产补偿费全额征收上缴入库,自治区分成的部分,由自治区地质矿产厅会同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委员会统筹安排,平衡使用,其中地质勘查专项费占40%,矿产保护专项费占20%,矿产管理补充经费占40%。但由于矿产补偿费征收标准低且纳入预算,用于矿产保护方面的支出比例不高。
矿产资料补偿费是矿产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绝对地租的具体形式之一,与国外的权利金相似。征收权利金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权利金一般全部上缴国家财政,不用于勘查,也不作为征管部门的费用开支,而是用于可替代的研究和发现,以补偿开发中的价值的损耗。依据《矿产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我国对矿产企业征收矿产补偿费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的财产权益”。在我国,“矿产补偿费用于矿产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保护支出和矿产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这也就是说矿产补偿费实际上是以勘探投资者的身份,向使用勘探成果的矿山企业收取的勘探成果有偿使用费,而本应对开地的损耗补偿却被忽视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体系,对自然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产品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提供者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新疆丰厚的无法给地带来更多的利益。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耗竭补贴制度,勘查投资过度依赖国家,矿业企业投入没有积极性,同时由于矿业投资环境的制约使民营资本不易进入,从而使矿产勘探、开发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我国许多老矿山企业由于枯竭,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勘查新矿体,面临着停产闭矿的困难境地。
5.2.5.2 缺乏有效的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有关法律和政策,但缺乏专门针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实施细则》、《矿产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只是规定了开矿产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和补偿费,但是对矿产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何来修复补偿没有作出具体要求。虽然我国个别省(区)、市开征了生态补偿费和矿区恢复治理保证金,但是国家层面上没有专门的关于矿产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地方非常需要国家尽快制定相应法规,为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依据。
从目前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来看,很多都是短期性的,缺乏持续和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我国颁布的有关生态补偿的政策大多是以项目、工程、的方式组织实施,因而也都有明确的时限,导致政策的延续性不强,给实施效果带来较大的变数和风险。当项目期限过后,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补偿,为了基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他们就不会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限制自己的生产和开发,从而持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实践中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反而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影响了地区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
此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没有统一的标准,补偿的主体不明确,补偿金无保证且使用中存在很大漏洞。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评估方法仅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评估制度,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此外,作为监管者的一直代替破坏者履行修复治理义务,在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对新疆矿区生态环境补偿主要依靠中央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由所在地方组织修复治理。由于新疆地方财政资金有限,对国家投入依赖性很强,各地方矿产修复治理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5.2.6 开发利益分享机制缺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矿产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等法律性文件中,对矿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安排,但在具体的政策体系中,除了在矿产补偿费的标准设计上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中央与省、直辖市矿产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外,在其他的政策体系中,很少有具体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的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主要体现在财政的二次分配上,即中央、省通过转移支付等办法给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根据现行财政体制,除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的中央对地方的体制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等“全国普惠制”的政策外,只有民族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一项政策。而这一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也是针对所有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实际上是一项“民族地区普惠制”政策,针对开发型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因素,仍没有被考虑。现有的政策框架,只给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分享提供了一些渠道,但缺乏建立这些渠道的具体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