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了哪些影响?

2.车臣到底多重要,为何俄罗斯宁愿牺牲20多位将军,也要拿下来呢?

3.俄罗斯(前苏联)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军事科技实力那么强大?怎样支撑军事科技的发展的?

4.只有200万人口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50年的苏联统治的?

5.车臣战争,为何被称为毛熊的眼泪,这场战争到底有多残酷呢?

6.俄罗斯为什么穷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了哪些影响?

沙特再放狠话后俄罗斯暗示可以谈,石油价格战或有转机-沙俄石油最新油价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的力量,也承担了比苏联更大的经济压力。大家都知道苏联和美国当年都是超级大国,苏联为了和国家竞争,就非常重视军事的发展,但是忽视了经济的发展,最后经济支撑不了军事的发展,最终解体。而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很多的东西,也继承了苏联的问题,经济就是最大的问题。

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俄罗斯建立的时候,害怕俄罗斯再次成为第二个苏联,所以在经济上对俄罗斯进行了很多的限制,俄罗斯在建立的时候真的是内外交困。俄罗斯经济继续滑坡,产生了更大的危机,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下降,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

后来俄罗斯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发展国家经济的道路,就是把自己国家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出口给其他国家。就算是曾经的老对手美国也无可奈何,因为美国自己也是很缺少石油,也要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俄罗斯的经济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终于走出了困境,现在也是一个经济大国。

但是在新的时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又遇到了瓶颈,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能一直都有。于是很多的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石油,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来代替石油,作为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命脉,俄罗斯经济上的优势正在消失,如果没够新的发展,俄罗斯将会再次陷入困境。

车臣到底多重要,为何俄罗斯宁愿牺牲20多位将军,也要拿下来呢?

车臣太重要,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国运

车臣,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恰好是俄罗斯国土面积的1/1000,面积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这“芝麻”大点的地方,打了两场车臣战争,虽然都打赢了,可也是惨胜。据我所知,俄军在这两场战争中,至少损失了12位少将、4位中将。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这么重视车臣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3点:

一、车臣是俄罗斯的战略屏障

俄罗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战略纵深看似很大,实际上几乎无险可守。翻翻地形图就会发现,俄罗斯的核心区处在东欧平原上,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这种地形最适合大规模、大兵团作战,防守很困难。这一点,苏联在二战时期是吃过亏的。

而高加索山脉,是守卫核心区的唯一屏障,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腹地安全,车臣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你说它有多重要!在历史上,无论是蒙古入侵,还是高加索战争,外敌入侵俄罗斯,都是先从此地下手,你说俄罗斯能轻易把车臣放出去吗?

二、车臣稳定,俄罗斯就稳定

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而大部分车臣人都是伊斯兰教徒,二者本来就格格不入。19世纪中叶,高加索战争结束后,车臣被迫并入沙俄帝国,但人心一直不稳,多次谋求独立,甚至在二战时期站在纳粹那一边。

这么多年来,只要俄罗斯出现动荡,车臣并定产生离心倾向;一旦车臣发生,又反过来加剧俄罗斯内部的不稳定。所以在俄罗斯人眼里,车臣既不能丢,又不能乱!

三、车臣是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

里海地区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区之一,石油管道、铁路干线都通过车臣,将俄罗斯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从苏联时期开始,大量的原油就通过车臣运往西欧,为苏联赚了大量外汇。同时,车臣还肩负着原油加工的重任。

如今,石油也是俄罗斯的生命线,美国不止一次想利用油价搞垮俄罗斯,车臣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另外,外部势力也总是企图在车臣制造危机,来影响俄罗斯的发展,俄罗斯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就算牺牲再大,车臣也必须拿下来!

俄罗斯(前苏联)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军事科技实力那么强大?怎样支撑军事科技的发展的?

前苏联的经济不算发达?我不知道楼主是凭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不管怎样,还是请楼主先看看以下一组对比数字再说吧!

在此仅以1980年美苏经济力量对比为例。

人口:苏联26450万人 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

财政收入:苏联4572亿美元;美国4659.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98.1%

对外贸易额:苏联1225.4亿美元;美国3962.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30.9%

诚如楼主所说,发展一个国家的军事科技,确实也要以经济作为基础。但根据以上这组对比数字不难看出,前苏联经济的综合实力已达到美国的2/3以上!所以如果说发展军事要砸钱,前苏联也完全砸得起!

PS:看问题不能只是凭印象,凭感觉,关键时刻还得拿有力的数据来说话!~~

只有200万人口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50年的苏联统治的?

28年前的今天,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接壤。面积6.5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1846公里,其中陆地边境线1747公里,海岸线99公里。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苏联的影响最大。1991年9月6日,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同意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多个盟国脱离前苏联独立。

此时的立陶宛已经在苏联的统治下生活了五十多年。在正式独立之前,立陶宛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俄罗斯的同意只是一种形式。

说起立陶宛和苏联的恩怨,还得从19世纪说起。在沙俄时代,苏联领土迅速扩张,立陶宛此时被沙俄占领。

1917年,沙皇俄国被推翻,苏联正式成立。新苏联为了尽快摆脱一战,单方面与德国和谈,割让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和德国停止了战斗,包括立陶宛。

几个月后,德国战败,苏联趁机宣布之前的合同无效,但割让的领土无法收回。这时,立陶宛已经宣布独立。

1939年,德国闪电战波兰,二战爆发。英法忙于抵抗德国,无暇顾及其他。苏联借此机会入侵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世界两大霸主之一,立陶宛等被苏联非法占领的国家正式成为苏联的盟友。但是这些被占领的国家不承认。他们总是在寻找独立的机会。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历任***的执政原则不同。苏联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国力看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尤其是国际油价下跌后,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不再明显。此时,苏联经济开始负增长,苏联摇摇欲坠。

波罗的海国家意识到他们独立的机会已经到来。三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远高于苏联所有盟国,也不比英法让步多少。

1989年东欧八国发生,苏联国内外。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举行“波罗的海之路”示威游行。200多万人携手组成从爱沙尼亚塔林到立陶宛维尔纽斯的650公里人链,高呼“自由”、“脱离苏联”、“俄罗斯人滚出波罗的海”等口号,由此拉开了三国独立的序幕。

1990年初,立陶宛正式向苏联政府要求独立。3月14日,立陶宛政府要求苏联军队立即“体面”撤军,否则双方将成为“敌对”国家。看到苏联富裕的立陶宛要独立,当然不同意。1990年4月,苏联开始对立陶宛进行长达74天的经济封锁,停止石油和电力供应,并要求立陶宛放弃独立主张。同年,立陶宛不堪忍受严厉的经济封锁,被迫撤回独立法案.

然而苏联已经风雨飘摇,国内矛盾层出不穷。此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突然宣布废除与苏联合并的协议,进入相对独立的过渡进程,最终将实现独立。这让立陶宛有了一丝独立的希望!

面对苏联日益严峻的形势,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月7日开始的一周内再次加强了对立陶宛的控制。这一行动比去年春天的更具威胁性。国防部宣布将派遣一支伞兵先遣队前往立陶宛,表面上是为了

莫斯科支持的联合阵线在维尔纽斯组织了示威游行,抗议立陶宛政府提高零售价格。当议会主席兰茨贝吉斯宣布推迟涨价时,总理普隆斯基涅赫提交了辞呈,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随即接受了她的辞呈。此时,戈尔巴乔夫利用维尔纽斯的政治混乱,向立陶宛人发出最后通牒。

戈尔巴乔夫1月10日颁布总统令,将日益紧张的局势完全归咎于立陶宛人,指责他们违反宪法,侵权,企图恢复“资产阶级”制度。总统令命令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立即完全恢复苏联和立陶宛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宪法,并废除以前通过的所有违宪法令”。

立陶宛政府不可能接受戈尔巴乔夫的苛刻要求。这一总统令的唯一目的似乎是为使用武力提供借口。

事实上,没等立陶宛答复,1月11日,也就是总统令发布的第二天,苏军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占领维尔纽斯的一些建筑。这些建筑曾经属于***和***控制的准军事“公共”组织。现在它们被立陶宛安全官员使用,还有一个新闻中心。立陶宛实行军事管制,与外界的通讯基本中断。

同一天,立陶宛成立了“救国委员会”,“将承担共和国的命运”。救国委员会要求与莫斯科对话,但莫斯科的答复是“戈尔巴乔夫总统正在吃饭”。

1991年1月12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利用残存的警校和政府安全部队组建立陶宛独立武装力量,并动员了部分接受预备役训练的大学生。它的任务是保卫尚未被占领的电视台!

1991年1月13日,苏联再次采取武装行动,占领了维尔纽斯的电视塔。在此过程中,14人亡,700多人受伤。自称的“救国委员会”声称政府已被推翻,但最终未能占领最高苏维埃和其他政府机构。

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将苏共和俄共的全部财产收归俄罗斯政府所有,苏军、内务、安全、外交、金融等重要部门改组。叶利钦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戈尔巴乔夫下台了。

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构——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立陶宛于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车臣战争,为何被称为毛熊的眼泪,这场战争到底有多残酷呢?

在黑海和里海之间有一块弹丸之地?车臣,虽然车臣只有1.7万平方公里,但它控制着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将遭到重创。

从18世纪彼得一世和卡捷林娜时期,俄罗斯都将车臣当作远征之地,18世纪80年代,沙俄正式发动?大高加索战争?直到1864年,车臣才被沙俄正式统治,但引用沙皇时期耶尔马骡夫将军的话来说:如果还有一个车臣人活着,这里就不可能有安定。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即便沙皇统治了车臣,车臣内的恐怖袭击依旧不断,为了让车臣屈服,1929年苏联在北高加索受财产税,车臣人又开始奋起反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车臣人试图跟德国人合作,结果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40%的车臣人在历史上消失了。

种族歧视、民族清洗让车臣苦不堪言,近一个世纪的打压,让车臣人产生了反苏联的情节,随着苏联解体,车臣民族独立运动开始,虽然俄罗斯继承苏联大统,但想要重新崛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加索地区的丰富石油气资源。

第一次车臣战争就这样的爆发了,车臣组成了国民卫队,人数达到了6万人,俄罗斯经济近乎崩溃,低油价的打压更是让俄罗斯一直在走下坡路,战争似乎不可避免,1994年俄军分三路进攻车臣。

当时俄军都信誓旦旦,甚至说出了?只需要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以攻下格罗兹尼?,但没想到,在进入车臣之后,俄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进攻格罗兹尼时,仅仅一夜就有超过1000多俄军牺牲。

在车臣还爆发了和恐怖袭击(屠杀平民和战俘),强行逼迫俄军撤离,车臣如同地狱,参战的俄军士气低落,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活下去,虽然攻占了格罗兹尼,但是后续战争不断,俄军伤亡惨重。

到1996年8月,车臣战争还是没有结束,战争给俄罗斯带来的太多苦难,俄国和车臣不得不签署停火协议,根据统计,俄军亡3826人,伤17892人,1906人失踪,此外这场战争还有10万平民于战火。

车臣在沙俄、苏联时期就不断遭到打压,他们的实力为什么会这样强呢?苏联在冷战时期,是一方霸主,西方诸国都不愿看到它崛起,一批无国籍的雇佣兵参战了,虽然这些雇佣兵来源未定,但多少也都知道是谁派的。

除此之外,非法倒卖武器在苏联已经不再是秘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就不断丢失,光是1992年上半年就失踪了1.4万,1994年车臣战争时,俄罗斯的军用库先后丢失4000多支手枪、自动、机枪,以及反坦克炮。

根据《俄罗斯特种勤务部队白皮书》披露,根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俄罗斯境内流出了近20万件武器,由此可见,这些武器大多数都被车臣的人购买走了,这也导致了车臣的武器装备同俄军一样。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格罗兹尼一个非法武装代表,希望俄军能够卖他们一点和食品,因为第一次战争时,他们就用这种交涉方式购买了一批子弹。

俄罗斯为什么穷

俄罗斯继承大部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经济体系,意即自1975年后普遍实质衰退,原因包含:

国防支出比重占GDP幅度过高

国营事业生产效率不彰

苏联式传统计划经济政策缺乏经济民主监管和微观经济效率

贫富差距加大,教育、卫生及粮食水平降低

此外,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油价下跌导致贸易经常帐恶化,促使1980年后发动数项经济改革,并停止经济援助古巴、东德及东欧在内的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另因为经济改革措施无法触及***营事业理念,除了裁员以外的措施皆半途而废,结果1980~1990年间失业人口大增,高失业率又恶化社会福利支出,整体经济掉入恶性循环。

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间,俄罗斯联邦依然挣扎着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以及实现较强的经济增长。俄罗斯联邦的行政和立法机构也意识到,国家的工业基础以及进一步的改革面临了严重的问题,并使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在苏联解体后连续5年下滑。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经济还是相对快速的从世界最大的中央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2006年底,俄罗斯完成了持续八年的增长,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年均6.7%的增长率,尽管其间人口呈高负增长。

1997年俄罗斯联邦经济有所复苏。1998年的财政危机导致了当年8月卢布的贬值,债务的加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严重下滑。但是在1999年至2001年年间,凭借着较高的石油价格和疲软的卢布,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再度复苏,平均每年增长6%。

这次的复苏,再加上新政府对基础经济进行的改革,已经提升了投资者对俄罗斯联邦的信心。但是俄罗斯联邦依然十分倚赖天然资源的出口,特别是占总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气、金属以及木材。目前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

2005年底,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570亿美元恢复增长到约75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亿美元增长到1822亿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亿美元储蓄大关,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外汇储蓄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