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石油价格_第一次石油价格战
1.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2.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3.70年代石油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5.0几年的时候把石油价格打下来的是谁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5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供应前景不明和油价的大幅上涨,都使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速开始大大降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口的石油减少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1980—1982年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长迟缓变为负增长,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着,整个西方石油工业,从上游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到下游的储运、炼制和销售,迅速陷入一场全面的和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由供不应求和被疯狂抢购变为销售困难,油价由暴涨转为跌落,竞争激烈,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场日消费量减少590万桶(1桶=0.16立方米),从5160万桶降至4570万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对油价下跌和市场份额缩小,OPEC在1983年第67届特别会议上,将原油的官价下调至每桶29美元,并决定“限产保价”。规定最高日产量1800万桶(1979年最高日产3100万桶),并规定每个成员国的限额。由于OPEC内部分歧较大,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减产的难度,而让沙特阿拉伯承担“浮动产油国”的角色。OPEC试图通过“限产保价”来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价回升,但此举却使其石油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1985年,其日产量已降至1847万桶,市场份额也从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届部长级会议正式宣布以“减价保产”争夺市场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了大混乱,导致1986年的“油价战”和油价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内,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到每桶仅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该油价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伦敦现货石油市场交易活动完全停止。3月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同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装上油轮的沙特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达70%。至此,油价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产量问题达成协议,并提出恢复OPEC官价。就在第79届部长级会议结束后的1986年10月29日晚,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25年之久的风云人物亚马尼被宣布解职,他的解职也宣告了据称是由他所发起的这场油价大战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届部长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 12个成员国的石油产量限额为每天1580万桶。会议改变了1985年“限价保产”的政策,又回到“限产保价”的老路上来,只不过其油价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价格战”基本结束。
这次油价大震荡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新突出强调要坚持“一体化”体系。
尽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谈这一问题,而且在80年代初还曾出现过要实行“非一体化”的说法。经过1986年油价暴跌之后,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坚持“一体化”,以确保公司的业务平衡和财务稳定。
(2)在油价低落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大公司纷纷强调实施“最优原则”。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复强调,它的“基本哲学”是“最优选择”,即“把力量集中在我们擅长的事情上,进行投资使它变成更好”,“关闭或卖掉”不合这一“标准的业务”,决不“充当二流角色”。
(3)坚持把取得新的油气资源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大力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强调对已有的油气资源的开采补偿率。
1986年和1988年油价大幅度下跌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利润也急剧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强调上游业务的重要性。1988年壳牌集团的石油投资达81亿美元,其中用于上游部分的占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找到新的合理价格的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目标”。
(4)大力加强兼并和收购活动。
为了解决储量紧急和勘探无重大突破并且费用日益困难的问题,兼并和收购也成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气资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亚于甚至超过勘探所获资源。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资源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97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
70年代石油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73-1974年,在阿拉伯国家采取的石油减产、禁运、提价、在国际石油公司中增加参股权和对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国有化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人们通常称之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在西方世界造成极大恐慌,引发了西方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1905年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口探井。1905年6月,开始产油。1905年9月6日,兄弟俩终于在安那安德森(Annu Anderson)打出了一口自喷井,接下来在这口井附近又打出了80多口油井。随着安克尔油气公司的繁荣兴旺,弗兰克兄弟俩开始涉足银行业,成立了市民银行信托金融机构。三年后他们购买了竞争对手巴特尔斯维尔国民银行的财产。在银行业务上取得了成功后,他们决定将永远离开前途未卜的石油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分涨至1美元,这种情况诱使兄弟俩又回到石油业。1917年6月13日,兄弟俩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资产300万美元,27名雇员。此后仅仅7年的时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就猛增至1.03亿美元。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从它成立之日起就从事天然气和液化气的业务。他们对在钻井过程中发现的天然气很感兴趣。当时的一些公司把这些天然气都白白地烧掉,但这兄弟俩认识到了这种气体的价值,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从天然气中提取更多液化气的方法上。
1917年10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第一家从天然气中提取天然气液的工厂在巴特尔斯维附近的哈密尔顿(Hamilton)建成投产。由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采用了新开发的吸收工艺取代了传统的加压工艺。到1924年底,该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天然气液生产者。
1926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达到2.66亿美元,纯利0.214亿美元,拥有2000多口井,日产原油55000桶(约合275万吨/年)。
面对日益增长的原油产量,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炼制和销售业务。到1926年,美国国内已有约1500万辆福特T型汽车,车用燃料 -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迅速捉住了这一时机,于1927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的潘汉得尔(Panhandle Town of Borger)开始经营它的第一家炼油厂,并在维奇托·卡(Wichita Kan)建立了该公司的第一家加油站。1930年美国第一条州际公路(66号公路)开通,随之公司沿路设立了加油站,并使用Pillips66的盾牌图案作为公司标志至今。
1929年随着股市的狂跌,爆发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感到前途渺茫的同时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继续扩大它的业务范围。1930年该公司率先搞起了液化石油气业务。同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兼并了独立油气公司(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这一兼并活动加强了该公司下游业务的力量。
193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工程。这项工程是将几种不同的产品在同一管道里运输。该工程耗资2000万美元,耗时一年半,建成了由博格(Borger)到路易Ⅲ全长为1094公里、直径为8英寸的管线,这条管线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销售能力大为增强。
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公司第一次出现亏损,数额达570万美元,股票从1929年的每股32美元下降到3美元。
1932年情况开始好转,1934年利润回升。正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西方国家将要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期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成橡胶和高性能航油制造工艺被开发出来。合成橡胶工艺的发明弥补了美国军事上的需求,而公司生产的100号高辛烷值汽油大量用于英美空军。1944年到195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增长了3倍多。1948年菲利普斯化学公司成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其全部股权。
到二战结束的1955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已在国外开始了一系列的勘探活动,在委内瑞拉、加拿大和哥伦比亚获得了勘探面积,而且目标盯着中东地区,到60年代中期该公司已经在中东、利比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开始了原油生产。
1952年和1962年该公司两度到阿拉斯加进行石油勘探,结果在库克茵莱特(Cook Inlet)发现了油气。
60年代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一项把在阿拉斯加生产的液化气运抵日本的工程。这项工程是美国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第一次大规模贸易。目前这项工程仍在执行之中。
早在50年代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开始从事化工业务。1957年发明了一种高强抗热塑料马莱克斯(Marlex)。1962年又发明了一种韧性塑料莱通(Ryton),1967年还发明了K树脂。在50、60年代菲利普斯化学公司蒸蒸日上,获利甚丰。
70年代化学工业不景气,但仍不失为该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
197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它的合伙者在北海进行勘探,在接连打了11口干井。公司几乎决定撤出的时候发现了埃科弗克(Ekofisk)油田,打出了北海的第一口商业油井。埃科弗斯克油田的发现是菲利普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以后的5年时间里,在埃科弗斯克附近又相继找到了五个油田。埃科弗斯克高峰时的产量达到日产油13万桶(相对于年产650万吨),目前埃科弗斯克的产量仍占公司总产量的 1/5。埃科弗斯克几个大油田的发现时先后发生了阿拉伯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和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些事件使美国的石油供应空前紧张,它不仅使得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进入了世界大石油公司的行列,而且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身价倍增。
两次能源危机动摇了美国海外石油安全的自信心,增强了象菲利普斯这样的石油公司去扩大他们资源的决心。并促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70、80年代增加了它对替代能源如煤、地热、核能、页岩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
0几年的时候把石油价格打下来的是谁
据统计,今年夏天以来,原油价格已经累计下跌了约40%。尽管如此,11月2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发布声明称,将石油日产出维持在3000万桶的水平不会改变。
紧接着,国际油价应声跳水,布伦特原油最低触及71.26美元/桶,跌幅7.93%,而NYMEX原油最低触及67.75美元/桶,跌幅7.82%。石油价格下跌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原因,也掺杂着历史因素和现实冲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是谁在背后操控着石油价格?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折射了国际政治。美国是背后操控油价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目的很简单、很直接,就是要通过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能源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分析,原油价格每跌10美元,俄罗斯将减少19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在油价低落的这一年里,俄罗斯外汇储备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使用石油价格战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里根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纠集沙特等国家一举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陷入全面困境,最终苏联在1991年宣布解体。
但美国或许没有想到,油价持续下跌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俄罗斯一国。其他主要依靠出口石油、经济多样化不足的国家同样身处险境,甚至连美国自己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沙特和科威特等国家可以忍受国际油价低至60美元/桶。但是对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家,只有在油价维持100美元/桶时才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尤其是伊朗,国内财政收入一半要靠石油出口,现在的石油价格对其国内财政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再看美国,近几年来美国页岩油的改革有了显著突破,美国页岩油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有机构分析,原油价格如果是7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的开采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了;如果是6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行业将全盘崩溃。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对于美国的页岩油行业也将是一次悲剧性的沉重打击。
那么这场战役的背后谁能受益?我们说,受益者反而是中国、日本这些石油进口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完全可以趁机囤积原油,扩大原油战略库存。
近期,中国首次公布在2006—2009年建立的战略原油储备数据,第一阶段已储备9100万桶原油,这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周的进口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