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论坛2020_吴教授谈原油价格走势
1.女沉积学家——吴崇筠
2.李传宪人物简介
3.生物能源的研发状况及前景
女沉积学家——吴崇筠
朱小鸽
吴崇筠(1921~1995),沉积学家,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了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主编了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与《沉积岩石学》,是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她提出并总结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砂岩体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获石油工业部“红旗手”称号。其专著《沉积岩》是国内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她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著,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两次出版,并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她为我国石油工业与沉积岩石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质学史论丛·6·
吴崇筠,四川江津县人。1938年,南开中学迁到重庆,吴崇筠初中未毕业,即以同等学历报考南开高中,得到录取。1941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一些著名大学各自分别在不同日期报名考试,吴崇筠报考了5个大学:成都华西坝医学院,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重庆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中央大学地质系;先后发榜,竟然都被录取。她本喜欢物理和农业,但认为国家富强,资源开发利用是大关键,不仅“抗战”需要,子孙后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独自远行昆明,最终进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同班只她一位女生。她学习努力,以致毕业时系里的老师都不肯放她走。1945年毕业后当了张更系主任和李学清教授的助教。“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到南京。
1947年,吴崇筠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质系留学,师从系主任拉塞尔博士(R.S.Russell),研究沉积物中的微古生物学。1949年夏季获得硕士学位,8月与同校留学生朱康福结婚。1950年1月到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即响应新中国的召唤于1950年9月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夫妻共同回到祖国,11月进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吴崇筠夫妇把带回的将近2000美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51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后56天就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石油展览会的筹办。根据苏联专家来华后提出的勘探方针“自西而东”,石油总局组织勘探队。1952年春节后不久,与几位老师带一批年轻人西出玉门关,以全队唯一女性又是小队长身份,深入现场,在青草湾、红树峡、积阴功台等处进行地质勘探,后调到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1953年春末,她再次出差去四川和西安。一年半之间,在玉门、成都、西安三处分别筹建第一批石油勘探实验室。
1954年,她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任地质勘探系矿物岩石教研室(简称岩矿室)主任,副教授,讲授本专业的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及钻井物探专业的岩石学等。当时主要采用苏联教科书,不适合我国具体情况,要重新编写教材。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一边授课,一边组织安排和编写教材,同时组建实验室。
1959年9月,松辽盆地松基三井喷油,12月,吴崇筠将刚刚出生4个月的第三个孩子断奶,陪同苏联专家前往。1960年春大庆会战开始,3月,吴崇筠与石油学院的一批师生到大庆,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7月份,调去前线指挥部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专搞钻井岩心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当时取全取准数据的重要一环。指挥部***包括部长曾听她讲解地质知识,从此被称为吴教授。直到年底才回京。1962年再去大庆并见到了总理。大庆油田开发期间她先后6次去大庆工作,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
1963年,吴崇筠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2月,周总理在第二届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她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报告,为祖国的逐渐富强而激动不已,为自己能参与其中做些工作而欣慰。
1969年11月,吴崇筠随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1970年为第一批学员讲课,带野外实习,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材施教,深受好评。
1974年借调回北京,当时世界上已发现不少大油田在碳酸盐岩中,我国南方也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沉积,部领导把这一课题交给她。吴崇筠翻译并摘编国际上有关碳酸盐岩的重要文献,进行现场调查,多次为碳酸盐岩学习班、研讨会讲课。
1977年,吴崇筠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78年任院副总地质师,在沉积室工作,是该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5年,“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吴崇筠是主要参加者。她是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沉积学会副理事长。
吴崇筠历经8年,抱病完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编写。该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1992年两次出版,1993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英文版。当时吴崇筠已于1995年8月7日去世,享年74岁。
一、新中国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创建人
吴崇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回国的留美学生之一。当时国家严重缺油,国家***已经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找油成为石油管理总局的第一要务。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甘肃-青海一带是重点,1952年春她与勘探队西出玉门关,深入西北高原进行野外地质勘探,并任小队长。野外工作加强了,很快就显露出实验室工作跟不上。吴崇筠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时的硕士研究课题就是对标定沉积岩年代起决定性作用的微古生物学的研究,大部分工作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因此总局把她调回玉门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新的实验室。她在当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组织实验室,调配试验设备,培训人才。她按不同的实验项目,分组定向培训专业人员,使实验室工作得以较快地全面展开,配合野外工作上了轨道,成为国内第一个石油地质实验室,很快完成了古、新近系岩矿综合剖面,对缺少生物化石的陆相古、新近系地层划分起了很大作用,为确定钻井目标层位提供了依据,开创了岩矿工作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同时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开展,实验分析工作日益加重,实验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1953年她又去四川组建实验室,下半年在西安建成全国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培训更多的年轻人。当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却没有告诉同事。只是随身带一把开水煮过的剪刀和几块纱布以防万一,跑野外时路途崎岖不平,她就把手放在座位,坐在自己的手上以减少颠簸。
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就这样建立起来,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基础数据与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水平,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她当年培训的人员,后来都成为这方面的骨干。
1960年春,吴崇筠参加大庆会战,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后又去前线指挥部下属的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钻井岩心的对比分析是摸清油藏地层情况、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方面,是“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种数据”的重要一环。但钻井取心既麻烦又影响进尺,钻井队不很重视。为了提高取心率与保证岩心质量,她带领队员到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讲取心工作的重要与意义。在各级领导与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关键井位上的取心率与岩心质量都达到要求。当年大庆会战的条件极其艰苦,她带领全组人员自己动手收集、搬运岩心,并自己拼装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对岩心进行整理、保管、分析。根据岩心数据和其他地质资料建成了大庆油田生产实验区地宫。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石油高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
1954年,吴崇筠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该校讲授沉积岩石学的第一人。当时高教部指定以苏联教材为主,但并不适用。她一边担任繁重的授课任务,一边自学俄语,从美国带回的两大箱英文书籍只能在家中查看;编写了约30万字的《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积岩石学的教学水平。这本北京石油学院铅印的教材是全国石油系统高校沉积岩石学教材的先导。在此参考教材的基础上,1962年她又主编了石油高校教材《沉积岩石学》,38万字,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科书,也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从此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相关专业都采用这一教材,使用范围远远超过石油院校,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1963年,吴崇筠又组织各石油厂矿专家与北京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的教师合作,花3年时间编写了54万字的专著《沉积岩》。以后几经修改重编,于1977年由燃料化学工业部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历经,吴崇筠主编该书,与编者们一起冒了很大风险。但一经出版即受到高校及油田、勘探等科研与生产部门地质工作者的好评,被作为工具书广泛应用。
吴崇筠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调离石油学院之后,仍然主审了由华东石油学院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82年版与1993年版,为两书的最后定稿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两本教材都是上述教材与专著的延续和拓展。其中1993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沉积岩石学》(第二版),100万字,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高校第三届优秀教材特等奖,是以吴崇筠为首的中国石油大学两代人40余年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的结晶。
三、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创立者
国外的大部分油田都为海相沉积,而中国90%以上的原油储量来自陆相沉积或以陆相沉积为烃源岩,即生油岩。因此研究陆相沉积盆地的沉积学对查明油气的生成、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崇筠自我国陆续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后,就在教授沉积岩石学与编写教材的同时,对我国油田的陆相沉积特点进行研究。1977年正式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后,更进一步对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的特征、规律及其与油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多次深入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分布规律、湖泊分类与湖盆充填类型、湖泊内部沉积环境的划分、湖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等。
吴崇筠通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中新生代湖泊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古构造性质、古地理位置、古气候环境为划分湖盆类型的三原则。综合分析结果与实际应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湖泊分类系统、12种湖泊类型,即近海断陷淡水湖、内陆断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内陆坳陷淡水湖;近海断-坳过渡型淡水湖、内陆断-坳过渡型淡水湖;近海断陷盐湖、内陆断陷盐湖;近海坳陷盐湖、内陆坳陷盐湖、近海断-坳盐湖、内陆断-坳盐湖。她指导其研究集体编制了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相系列图,展现了各类湖盆的沉积演化历史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为油气资源评价和明确勘探领域奠定了沉积学理论基础。
吴崇筠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沉积特征,详细考察和分析现代湖泊岸线变迁、水动力状况及相应沉积物的特征与分布,提出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这3个界面控制着生储油层的分布;良好的生油层分布于浪基面以下,大部分储集砂体如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滩坝分布于浪基面和洪水面之间;浊积砂体位于浪基面以下。以3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得到普遍的赞同、推广与应用。
吴崇筠对湖盆中从近源区至远源区所发育的各类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成因环境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划分的原则方法、鉴别标志与划分系统。划分原则强调从湖盆整体着眼,根据砂体所处的湖泊亚相带,即砂体所处的水深、坡度、距源区、距岸带和距河口远近等因素来划分砂体类型。划分方法则从沉积相分析着手,不仅研究砂体本身的沉积特征,还要研究砂体围岩的沉积特征和环境因素,实际上就是应用相的共生组合原理的沉积相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体预测能力和勘探预见性。将湖泊砂体划分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滩坝、广义浊积砂体五大类。对于各类砂体的鉴别标志,从沉积环境、围岩特征、沉积作用、砂体特征、主要发育阶段、相邻砂体及与相似砂体的区别,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吴崇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中新生代湖盆沉积模式,阐明了坳陷、断陷、断陷-坳陷过渡型3种湖盆沉积模式和沉积格局、生油层和储层类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规律。她带领研究集体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南沿海大陆架众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与含油气性研究。东部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渤海湾、南襄、江汉、苏北等;中部盆地包括陕甘宁、四川、滇黔桂等;西部地区包括酒西、柴达木、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等;沿海大陆架地区包括东海、珠江口、莺琼、北部湾等。对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成岩作用,油气生储组合与分布等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各种类型盆地的含油气潜力和油气分布形式。指出中国中新生界是以河湖沉积为主的陆相沉积,东部少数地层中见到的少量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化石,说明这些盆地受到海侵的影响,但影响的时期和地区是短暂和局部的,这是近海盆地、近海湖泊的特点。还进一步指出受海侵影响的时期正是主要生油层发育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出古、新近纪中国东部的海侵方向趋势为从南至北、自西而东的特点。
吴崇筠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想构思缜密,体系完整,既有对湖盆沉积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对重要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描述,并上升为陆相沉积与油气生成、储集、成藏关系的总结,主要成果体现在她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这本从1983年开始酝酿,直到1989年完稿,在她确诊患了鼻咽癌后,仍然坚持完成的专著,199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简装本,1993年再版精装本,成为从事盆地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有关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有关院校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英文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石油大会上面世,其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叶连俊院士称为:有广度,有深度,有创见,具国内外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油气沉积学专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不断提升,吴崇筠开创的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创始人之一
沉积岩石学是地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对寻找沉积矿床,特别是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从1954年吴崇筠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就从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教材编写工作。当时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地质学科快速发展,地质、石油高校急需相应教材,吴崇筠花费了很大心血编写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材。她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62年出版),与《沉积岩》(1977年出版)分别为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公开发行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与专著。
吴崇筠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具有与中国的石油事业紧密联系,与实践相结合并为实际生产服务的特点。她在参加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期间,提出并总结了萨尔图砂岩体的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她对我国东部断陷湖盆不同类型沉积相模式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油区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断陷湖盆浊积岩”等论文,丰富了我国沉积学研究的内容,为石油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198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一届沉积学家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引起与会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好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油区相继发现了丰富多彩、沉积特征各异的多种油气储集砂体。吴崇筠把握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导和组织翻译了国外有关浊流和扇三角洲的最新论文,亲自撰写综合评论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油气储层作为石油部重点攻关项目,既已取得重要成果,也面临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吴崇筠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研究和编制我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图;二是建立专门实验室,开展水槽试验与现代湖泊沉积的调查研究。两项建议都被采纳。水槽实验室由江汉石油学院负责,吴崇筠被聘为顾问,负责人是她的学生,多次得到她的指导。该实验室于1998年开始运行,为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长庆油田油层沉积微相、辽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形成机制等作了沉积模拟,收到良好效果。全国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开展1:400万编图,吴崇筠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相系列图。为进一步开展的以石油勘探目的层为对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既解决了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又发展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吴崇筠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期间,虽然是院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始终在沉积室工作。她借鉴、吸收在石油勘探与地学领域中国际上的新进展与研究成果,对我国东部油田独特的湖相沉积特点与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对比与分析。她带领研究集体,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实地考察,进行踏实的针对我国特色的沉积岩石学研究。她积累几十年的科学实践与辨证思维,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以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三因素划分的湖盆类型是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沉积学基础;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个界面划分湖泊内部次级环境,指明了不同类型湖泊的油气生成和聚集环境;湖盆砂体成因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科学根据,为我国沉积岩石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沉积学报》于1983年创刊,吴崇筠任副主编。她对每期的稿件进行认真审核。这一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注意,1992年被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还被北京高校图书馆协会与北大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评为“核心期刊”,被甘肃省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吴崇筠毕生从事沉积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的3个里程碑,也是她对我国沉积岩石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基石
吴崇筠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教育事业,她对于教书育人看得很重,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编者从小就经常听她说,绝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耽误一个学生。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初期,她担任了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要编写教材,同时作为教研室主任,还要组建实验室,安排培养年轻人,任务十分繁重。但她丝毫不肯马虎,每门课都要先在教研室中试讲,再给学生讲,讲过一遍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沉积岩石学教材外,她编写的教材还有《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普通岩石学》,都由北京石油学院铅印出版。
除了教学,她多次在石油系统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上讲课,在大庆会战时为指挥部***包括部长讲解地质知识,极受好评,被称为吴教授,从此这个称呼伴随她终生。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第一批大学生,吴崇筠给他们授课并带野外实习。这批学员有些是从油田、农村直接选拔出来的,基础知识非常差,知识水平又参差不齐。吴崇筠因材施教,讲课中尽量深入浅出,在油田以实例施教,并经常在家中为个别基础太差的学生补课,深受好评。当时正值“”期间,有人不点名地把矛头指向她。而吴崇筠却能沉住气,对担心她的学生说:只要不直接点我的名,我就照样上课、去野外,不耽误你们。
20世纪80年代,当国家批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时,吴崇筠是第一批被聘请的导师,先后招收硕士和博士生11名。她对研究生的培养十分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沉积学课,带学生到油田调查研究,与油田技术负责人共同商定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对生产有实际应用意义且资料较丰富的课题。指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认真审查论文,论文定稿时更是逐句逐字的审定,一丝不苟。有一位研究生对沉积岩中的微细构造很有兴趣,并以此为论文,偏离了原定主题与研究内容。吴崇筠严肃指出不妥之处,并推迟了答辩,让其按要求重新撰写论文。
吴崇筠同时十分尊重油田、厂矿等基层工作者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成果,在著书立说时或采取合作的方式,或认真说明资料出处,因此油田、厂矿的人都愿意与她合作。她主编的专著,1977年出版的《沉积岩》与1993年出版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都有油田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吴崇筠不愿当官,只愿作一个普通的学者,她始终保持了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成果、不图虚名的中华传统美德。
1993年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领导的二级学会)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到上一级学会就没了下文。1995年初中国石油学会(一级学会)又推荐吴崇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意上报,但未当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 Center)的“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及美国“95年人物”(Men of '95)都欲选列入吴崇筠,她鉴于他们要收费而拒绝。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津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报她为有资格领取此津贴人之一。不久国家对早年归国的留学生也给予补贴,院里让她让出位置,仅领早年归国津贴,她完全同意。但以后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作为一种荣誉,在职称(院士)评定、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种实际的好处,她却从无怨言。
吴崇筠自回国后,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与基础性科研工作。她自己说:40多年来,教书、带研究生与培养年轻人占较大比重。做点实际工作与研究,也都是基础性的,服务于油气勘探的整体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科技人员应尽的责任。“后来居上”与“青出于蓝”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能作为更多年轻人发展途径中的一个台阶,是心满意足的。
吴崇筠淡泊名利,甘为垫脚石,但愿祖国强盛,人民富裕,便是她最大的欣慰。
六、主要论著
[1]吴崇筠.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北京:北京石油学院
[2]吴崇筠,等.沉积岩石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3]吴崇筠,等.沉积岩.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
[4]吴崇筠.判断沉积相的古生物标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5]吴崇筠译.砂岩体油气田地貌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6]赵澄林,吴崇筠.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7]吴崇筠,薛叔浩,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8]吴崇筠.谈谈生物礁.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6):74~85
[9]吴崇筠.湖泊沉积相的划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2):1~10
[10]吴崇筠,刘宝珺,王德发,等.碎屑岩沉积相模式.石油学报,1981(4):1~10
[11]吴崇筠,裘亦楠,朱国华.暴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4):77~80
[12]吴崇筠.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983(1):5~26
[13]高延新,吴崇筠,庞增福,等.辽河盆地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沉积学报,1985(4):83~93
[14]吴崇筠.沉积学进展.石油实验地质,1986(1):1~7
[15]吴崇筠.湖盆砂体类型.沉积学报,1986(4):1~27
[16]吴崇筠,薛叔浩.我国油区碎屑岩沉积学研究现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2):81~82
李传宪人物简介
李传宪
李传宪,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4月生于山东郓城,198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李传宪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郓城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原油流变学》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
1990年9月-1993年7月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硕士
2000年9月-2003年7月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4年7月-1995年12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
1996年1月-1996年7月UniversityofStrathclyde从事学术访问工作;
1996年8月-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
主讲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原油流变学》、《应用流体力学》与《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等,出版教材《原油流变学》一部。
主要研究方向:1、原油流变学理论与应用研究;2、含蜡原油/稠油化学改性理论与应用研究;3、油气管道系统节能降耗理论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4、原油乳化与破乳技术研究。
作为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4项,包括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或参研中石油、中石化科研项目20余项。在含蜡原油降凝剂开发及应用、原油溶气改性输送、油气管道节能降耗与安全保障、稠油乳化输送等方面取得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作为第1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2项。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深海立管中严重断塞流消除方法及配套分离系统研究”,国家863项目(2006AA09Z302),副组长;
“水合物颗粒聚集动力学及流动安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120),第二负责人;
“球状纳米SiO2对聚丙烯酸酯类含蜡原油降凝剂性能调控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4202),第二负责人;
“改性无机纳米材料对含蜡原油降凝剂作用效果的调控及其物理化学机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EEQ002),第二负责人。
发表学术论文/论著情况
(1)Scalingof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gelledmodelwaxyoils.EnergyFuels,2013,accepted.(SCI,EI)
(2)Studieson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gelledwaxycrudeoilsbasedonscalingmodel.EnergyFuels,2013,27,1307-1313.(SCI,EI)
(3)Solubilityandrheologyofliveoilssaturatedbydifferentalkanegases.Petrol.Sci.Technol.,2013,accepted.(SCI,EI)
(4)Solubilityandrheologicalpropertiesoflivecrudeoils.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2,524-527:1881-1888.(EI)
(5)ModifiedMaleicAnhydrideCo-polymersasPour-PointDepressantsandTheirEffectsonWaxyCrudeOilRheology.EnergyFuels,2012,26(2):995-1001.(SCI,EI)
(6)Studiesonthenormal-to-abnormalemulsioninversionofwaxycrudeoil-in-wateremulsioninducedbycontinuousstirring.J.Pet.Sci.Eng.,2012,81:64-69.(SCI,EI)
(7)IsothermalStructureDevelopmentofQinghaiWaxyCrudeOilafterStaticandDynamicCooling.J.Pet.Sci.Eng.,2011,77(3-4):351-358.(SCI,EI)
(8)测量温度对青海原油等温胶凝特性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35-139,145.(EI)
(9)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25(4):579-583.(EI)
(10)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降凝剂对尼罗原油的特殊改性作用规律.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9,36:27-32.
(11)EffectofstressandoscillatoryfrequencyonthestructuralpropertiesofDaqingoil.J.Pet.Sci.Eng.,2009,65(3-4):167-170.(SCI,EI)
(12)丙烯酸十八酯/醋酸乙烯酯二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对含蜡原油的降凝效果.油田化学,2009,26(1):102-105,97.
(13)聚丙烯酸酯降凝剂对合成蜡油降凝规律的研究.油田化学,2009,26(1):106-110,101.
(14)聚丙烯酸酯降凝剂(PA)对含蜡原油降凝规律的研究.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9,22(2):20-25.
(15)含蜡原油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与探究.高分子通报,2009,8:24-31.
(16)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对含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5):108-113.(EI)
(17)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9,22(3):51-54,59.
(18)Pickering乳状液的研究进展.化学进展,2009,21(0708):1418-1426.(SCI)
(19)乳状液的转相特性研究.化学进展,2009,21(6):1124-1133.(SCI)
(20)触变性含蜡原油等温胶凝过程特性及模型研究.化学学报,2009,67(23):2685-2691.(SCI)
(21)管道埋深对稳定运行热油管道热力特性的影响.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8,21(3):63-67.(EI)
(22)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22(5):55-761.(EI)
(23)含蜡原油胶凝过程特性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11):2239-2244.(SCI)
(24)草桥稠油O/W乳状液破乳实验研究.油田化学,2008,25(1):82-85.
获得荣誉
1.李传宪,杨飞,裘冬平,夏政,吴考民,朱静,林名桢,郭刚,郁振华.易凝高粘原油改性输送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2.出版专著《原油流变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和EI收录17篇。
生物能源的研发状况及前景
。《2020年欧盟能源展望评估报告》指出,到2010年,欧盟能源消费将平均增长0.7%。由于能源消费的基数本来已经很大,因此未来欧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十分巨大。因此,大力开发节约型替代能源便成为欧盟今后一项重要的能源课题。
据悉,欧盟决定全力发展以本地资源为重点的节约型能源,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和生物能源最被看好。
在众多替代能源中,目前最令人青睐的是生物能源。统计表明,2003年欧盟生物能源的产量逾174万吨,而2002年只有137万吨,一年时间就增加了26%左右。
根据欧盟的计划,到2010年生物能源的产量可望增加到1100万吨。
据介绍,所谓生物能源,目前主要是指生物乙醇和生物石油。生物乙醇的原料是秸秆、玉米、甜菜、甘蔗、小麦、大麦等,通过发酵和糖分转化等加工过程,制成酒精。
这种酒精按一定比例可直接与石油相混合,也可与汽油相混合,目前与汽油混合的比例在5%-10%。使用这种混合燃料的发动机可不用做任何改动,不但不会降低发动机的功率,还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使汽油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生物柴油来自所有含油的植物和动物油脂,专家认为,生物柴油是优质石油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与传统的柴油相比,生物柴油使用时的燃烧更加充分,同时也更加安全,便于储存。
在同样情况下,使用生物柴油可以节油15%-30%,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可减少45%左右。正因如此,欧盟各个成员国先后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这种法律法规从资金、税收、研发贷款、立项等各个方面提供方便,从而推动了欧盟生物能源的发展。
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前,生物质能的利用占世界总能耗的14%,相当于12.57亿吨石油。在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占总能耗的35%,相当于11.88亿吨石油。目前全世界仍有25亿人口用生物质能做饭。取暖和照明。但是生物质利用总量还不到其生产总量的1%,由此可见,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可以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由绿色植物派生的生物质包括:城市垃圾、有机废水、粪便、林业生物质、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以及能源植物等。
多少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主要依赖于节制地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对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为此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它给人类带来沉痛的教训是:奢侈的资源浪费,过低的能源利用率和不可容忍的环境污染。
人类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但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这三种能源还能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核能还将有所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这五种新能源,今后将会优先获得开发利用。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能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我国虽已探明煤储量6000亿t,石油70亿t,水力发电6.8亿k但由于1978年以来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已超过30%,能源分布不均匀,能源产量低和农村能源供应短缺等因素,致使能源供应趋于紧张。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年产稻壳3225万t,玉米芯1250万t,甘蔗渣400万t,棉籽壳200万t,糠醛渣30万t,人畜粪便1380万t的条件下,可用微生物作用年产沼气达14.28×108m3,相当于25.94×106t标准煤,从而彻底改变现在农村能源短缺的状况。
我国现在因利用能源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烟尘和SO2年排放量为2857万t,燃烧后的垃圾排放为年均573000万t,因薪柴之用破坏森林植被导致每年土壤流失50亿t。利用生物生产能源和对其进行利用,不仅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且还可使目前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以缓解。
数百年来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的煤和石油都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生成的,那么能否种植能源作物,直接从能源作物生产燃料?这是21世纪普遍关注的一个新问题。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应具有高效光合能力,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了40多种能够生产“石油”的植物。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与太阳能的光合作用而贮存于地球上植物中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由此可见,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汽车燃料,过度依赖存在四大问题,包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满足汽车高水平和高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油价居高不下,用户负担增加;依靠进口,要花大量外汇,影响国内就业。巨大的国际采购会使我国原油陷入类似现在铁矿砂市场的“价格合围”。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建设车用燃料替代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5000万辆至6000万辆。届时,国内汽车年生产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用成品油市场就将有数千亿元。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逼迫中国采取石油替代技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早对公共交通车辆实行天然气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于环境因素。目前,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等技术路线替代石油,其燃烧排放都小于石油类40%左右。按我国城市进程,2020年前还将有4亿人口“进城”,汽车保有量将急剧增加,不采用洁净的替代能源将无法维持人类适宜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人这样计算:大城市里按每车每天用15KG汽、柴油计,100万台车即用1.5万吨汽、柴油,它将耗尽18338万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使之变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气等的无氧气体。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得多,所以,它们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堆积1.83米厚,比正常的中国人还高出一巴掌。如果没有大自然赐予的空气流动,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NextP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长欧阳平凯说,美国国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将有50%有机化学品和材料来自生物质原料。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等提炼的车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无需改造发动机,而且对车辆发动机还有保护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欧盟国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达100万吨。本世纪我国政府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超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
车用能源的市场稳定、数量巨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场也非常可观。安徽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质原料乙烯生产厂,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可观。2005年7月底,记者当企业采访,负责人吴玉熙介绍,“当原油价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业即可有利润;到40美元每桶,吨产品利润可达5000元,原油超过50美元一桶,吨产品利润可达8000元,利润率高达35%以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企业家强调,石油替代产业还有煤化工替代线路。但用一种紧缺能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能源,只能是权宜之计。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产业链长,涉及基础研究、工艺创造、成套设备、运输分销、终端产品设计生产,等等。我国正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接动,能源原材料“内需”强劲,必然呼唤出庞大的的石油替代产业。
如此可见,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按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等仍有很多技术上不确定性,何时投入运营是未知数。混合动力汽车造价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产品还是比钢铁应用更广泛的基础材料。因此,发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决车用燃油问题,中、长期解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原材料问题。
目前,国际上生物能源技术相对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线是:谷物、秸杆、其它植物等-发酵-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另一种是利用劣质食用油、麻疯树籽等直接加工生产高品质车用柴油。无论何种生物质转化,都是我国资源的“长腿”。发展生物能源是农业大国和“缺油多煤”资源现状化短为长的最佳契机。
在现在科技水平,工业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发展生物能源是今天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必然道路,而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发展生物替代能源时不我待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一
国际市场油价的曰高一曰,曰前超出每桶70美元,给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近一个多世纪来,石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石能源,有“现代社会血液”之称。它不仅仅是能源之母,还是纺织、电子、化工、材料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材料。油价高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和高速增长的需要,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制约我国加速建设“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我国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研究有数十年历史,在生物质能加工转化及相关环保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专家认为,我国有条件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化,可以在2020年形成产值规模达万亿元,在“石油枯竭拐点”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费仍是我国国民消费水平标志,巨量进口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进入本世纪,石油价格上涨已让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压力。以车用93号汽油为例,目前价格已经从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4.4元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教授曰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很可能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给丧失平衡的“拐点年”。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我国由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今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到1.7亿吨。
另外,我国以石油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类,需求量激升。2004年实际消费量1600多万吨,进口量占40%以上。专家预测,到2010年,此类产品的需要量将上升到3000万吨左右。这些是化工、电子、汽车、纺织、塑料、能源产品等的基础原料。而且,目前这类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设备均为国外大公司垄断。
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2004年一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我国增加支付金额60亿到80亿美元,相当的2000万待业职工一年的低保费用。2005年8月25曰,纽约油价再创新高,突破67美元。同时,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油价还将继续上升,最终可能达到每桶10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曰前再次预测,由于中国石油进口持续大幅度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将稳定攀升100美元以上。更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将把石油价格不断推升,作为压制中国、印度等后发展国家的重要手段。
石油是基础能源原材料,由于资源制约因而无法调控价格,对国内市场已经造成很大压力。以安徽为例,3月下旬,安庆市因成品油价格上调引发了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上访,全市瘫痪。此前,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多次发生类似事件发生多起。8月1曰,合肥再度发生因油价直接导致的出租车行业罢运事件。即使不考虑国际政治变幻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也成了当务之急。
建设“小康社会”汽车工业发展仍是主流
汽车,被认为是现代小康社会的标志。2000年,我国==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当年,我国汽车销售市场出现井喷,同时出现由集团购买为主变个人购车为主的重大转折。安徽奇瑞集团介绍,汽车业界把2000年确定为“中国汽车元年”,认为这是中国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起始点。
现在的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对汽车工业发展与产品普及有一定影响,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看,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之势不可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曰前再次预测,中国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3.9亿辆,约为现在的20倍。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之一。记者采访中,专家、教授们一致表示:“发达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步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支柱。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有关“国家经济发展时期”研究的课题组得出结论,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离不开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贡献。过去的100年间,没有任何一项发明比得上汽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轿车的普及以民族意识的改变、国民素质的飞跃式提高,有不可比拟的作用。汽车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大成者,对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汽车还是高度产业关联的工业,按公认的数据,以家用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对辅助产业、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达1:7:11;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有7个,其中包括中国。其余6个均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每千人拥有汽车数200-600辆。唯有中国在民族汽车工业方面相对落后,因而同列GDP总值大国,人均则只有6强的二十一分之一。
据国家科技部调研室的一项调查,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近两年增幅超过30%。2003年与上年同比,汽车产量增长35.20%,销售量增长34.21%。特别轿车,产量由上年的109.28增长到206.89,增幅达84.7%。
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专家分析,石油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汽车燃料,过度依赖存在四大问题,包括: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汽柴油的性能已不能满足汽车高水平和高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油价居高不下,用户负担增加;依靠进口,要花大量外汇,影响国内就业。巨大的国际采购会使我国原油陷入类似现在铁矿砂市场的“价格合围”。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建设车用燃料替代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5000万辆至6000万辆。届时,国内汽车年生产量将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用成品油市场就将有数千亿元。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逼迫中国采取石油替代技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早对公共交通车辆实行天然气替代石油等措施,主要是出于环境因素。目前,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等技术路线替代石油,其燃烧排放都小于石油类40%左右。按我国城市进程,2020年前还将有4亿人口“进城”,汽车保有量将急剧增加,不采用洁净的替代能源将无法维持人类适宜的城市居住环境。有人这样计算:大城市里按每车每天用15KG汽、柴油计,100万台车即用1.5万吨汽、柴油,它将耗尽18338万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使之变成只含二氧化碳和和氮气等的无氧气体。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得多,所以,它们大都分布在地面附近,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堆积1.83米厚,痹积常的中国人还高出一巴掌。如果没有大自然赐予的空气流动,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长欧阳平凯说,美国国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将有50%有机化学品和材料来自生物质原料。我国最先起步的是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即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等提炼的车用燃料,可直接替代柴油,低排放,无需改造发动机,而且对车辆发动机还有保护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非常重视,发展迅速,美国、加拿大、巴西、曰本、印度等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欧盟国家用菜油加工生物柴油,2001年加工量已达100万吨。本世纪我国==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相继建成了许多年产量超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2000万吨。
车用能源的市场稳定、数量巨大。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石油延伸替代市场也非常可观。安徽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质原料乙烯生产厂,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可观。2005年7月底,记者当企业采访,负责人吴玉熙介绍,“当原油价格在每桶35美元左右,企业即可有利润;到40美元每桶,吨产品利润可达5000元,原油超过50美元一桶,吨产品利润可达8000元,利润率高达35%以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企业家强调,石油替代产业还有煤化工替代线路。但用一种紧缺能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能源,只能是权宜之计。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产业链长,涉及基础研究、工艺创造、成套设备、运输分销、终端产品设计生产,等等。我国正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接动,能源原材料“内需”强劲,必然呼唤出庞大的的石油替代产业。
替代能源:替代石油将使我国资源状况化短为长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二
按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等仍有很多技术上不确定性,何时投入运营是未知数。混合动力汽车造价高,而且仍以成品油消耗为主。另一方面,石油的应用不仅仅是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其衍生的乙烯等化工产品还是比钢铁应用更广泛的基础材料。因此,发展生物能源是必然之路,眼前解决车用燃油问题,中、长期解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原材料问题。
目前,国际上生物能源技术相对成熟,替代石油的路线是:谷物、秸杆、其它植物等-发酵-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另一种是利用劣质食用油、麻疯树籽等直接加工生产高品质车用柴油。无论何种生物质转化,都是我国资源的“长腿”。发展生物能源是农业大国和“缺油多煤”资源现状化短为长的最佳契机。
发展石油替代行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是13亿人口大国均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建立庞大的“石油替代”能源体系,不仅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机遇,是我国相当长时间发展重要驱动力,也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最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曰前公开提出:让我国农民“种出绿色大庆”。
据科技部有关单位的调研,我国南方的甘蔗、木薯,中、东部地区的小麦、水稻,北部的土豆、玉米,西部地区的油桐。麻疯树,干旱地区的山芋,等等,都是加工转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材料。其中麻疯树籽含油率达50%,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我国西南地区现有1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可达1000万亩。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富余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确可“再造大庆”,即相当于5000万吨原油。如果把每年农民白白焚烧的秸杆收集处理后加工乙醇,替代车用油,总量可达6000万到1亿吨。已经开始用生物质能加工品全线替代石油产品的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测算:只要石油不低于35美元每桶,用生物质能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乙烯、聚酯等,都有利可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等专家指出:“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预测表明,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将超过50%。”科技难度更大的生物制氢等一旦投入应用,生物能源前景更为广阔。可喜的是,我国生物质能富集区往往是老少边穷地区和纯农业区,经济建设相对落后,发展生物能源不仅经有经济意义,对解决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很大意义。中国著名农业专家石元春教授等专家强调:发展生物能源要做到“一石四鸟”:其一,生物质能的全面利用,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二,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其三,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的中部、西部贫困农村的地区会形成中国生物能源企业集群,从而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其四,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调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可以考虑生产适应中国能源体系的生物能源汽车产品,在汽车普及化过程中迎头赶上,提升竞争力。
发展生物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做到“四不”
能源、原材料是国家、社会的支撑体系,战略调整是否会触及社会基础和多方利益,从而引发较大的社会震荡?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进行了大量了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总结为“四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不与发达国家争资源”。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这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新特点,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均强调这一点。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十中、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修志龙等表示:我国科学用粮潜力很大,每年陈化粮、饲料用粮约1亿吨左右,加工转化可获得相当5000万吨的原油,同时还有30%继续成为饲料。现状是每年8000万吨粮食直接用作饮料,浪费3000万吨以上的淀粉。利用小麦陈化粮生产燃料酒精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仅小麦麸皮中提取的物质,价值就和小麦差不多。而目前发展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原料是分布更为广泛、利用价值更高的植物。如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甜玉米,每公顷产量可达70吨,可生产6吨以上燃料酒精。南方的木薯、甘蔗,生长广泛的菊芋、土豆、山芋,等等。这些不宜食用的植物,是转化为生物能源、材料的最佳原料。另外,我国现在每年仅废弃的作物秸杆、林业弃置物达10亿吨,相当于1亿多吨的燃料汽油。
就发展生物能源、材料的土地资源而言,我国有约40亿亩的低质地、荒坡、滩涂等,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物种;淮河以南还有3亿计冬季闲田,用来种油菜生产生物柴油,相当于“再造大庆”。专家介绍,我国加工替代石油产品的农作物、薯类植物研究时间长,来源非常丰富,潜力巨大。早在“七五”、“八五”时期,部委、高校就组织科学家研究、攻关,寻找到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植物种质。如有稳定的市场,推广种植条件相当成熟。大连理工大学有教授在山东滩涂种植菊芋(洋生姜)数十万亩,长势很好。这种植物我国南北方农民都有小规模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盐碱地、滩涂都可以长得很好,固沙能力还很强。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亩产量可达万斤。糖的含量超过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结合“山川改造”工程,我国可以大量种植生物质能富集的植物。我国西南地区的麻疯树等木质油料发展迅速,籽含油率达50%,现有10万亩,2010年可达1000万亩。
专家分析,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的能源、材料产业,前端是农业,中间是发酵等生物转化,后端依然是现有的大化工。因此,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并不会对传统化工工业产生冲击。同时,我国能源、原材料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量较大,传统石油加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薄弱,现在广东等地不断发生“油荒”已是前兆。因此,传统石化领域对生物能源、原材料普遍看好,中石油公司等国家垄断性石化公司也在力推生物质能利用。
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等强调: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替代石油,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合点。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可以让这些地区形成新兴产业,让农村地区形成工业化支点。刘教授专门到青海省调查,青海是德国面积的两倍,非常适合种植油菜。现在德国生物柴油年产量140万吨,如果青海能够发展到德国水平,其产业链收益非常可观。我国新疆棉产区面积广大,在棉籽中引入一个产油基因,即可让棉籽产生很高的副效益。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且年需求量还要扩大;化石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曰益严重,相比之下,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污染排放要比化石燃料低50%以上。用生物材料,如聚乳酸等,可制成可降解塑料、绿色涂料和纺织品等。
替代能源:借鉴国外石油代替及生物能源发展经验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三
1907年,汽车发明人福特制造出第一台燃烧纯乙醇的发动机;20世纪30年代,不少国家用醇类燃烧替代石油作为车用能源;中国==战争时期,我方不少汽车就是用乙醇作为燃料。但真正形成替代石油的产业,国外发展历史已约20多年。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调查,以美国、巴西为主的燃料乙醇替代石油产业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一,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