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石油价格_广东省汕头市石油价格查询
1.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怎么样?
2.广东汕头港口
3.潮汕三市的汕头市概况
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怎么样?
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是1995-08-09在广东省汕头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合资),注册地址位于汕头市龙湖区环碧庄中区2号楼东座。
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5006183947342,企业法人蔡俊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建设5000吨级油码头、7万立方米油库及燃料油(不含成品油)保税仓储、供应,煤炭批发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润丰石油(汕头)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广东汕头港口
汕头港具有维多利亚港第二的美称.
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与强风向均为东北东向,全年大于6级风的出现频率不到10%。汕头地区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有3~4次台风正面袭击或影响本区。有史记录的强风最大风速达52.1米/秒。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对本港也有较大影响,最大增水达3.02米。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672.2毫米,每年5~8月为雨季。
雾况:1~4月为雾季。年平均雾日为22天,连续碍航雾天数不超过2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21.3℃,历年最高为37.9℃,历年最低为0.4℃。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最高潮位4.97米(受风暴潮增水影响),最低潮位-0.3米,平均潮差1.03米。
潮流:属弱潮河口海湾,湾内潮流受地形制约,为东西向往复流,涨潮流流速鹿屿水道为1.3米/秒,落潮流流速鹿屿水道为1.54~2.06米/秒。
波浪:汕头湾口有妈屿、鹿屿等岛为天然屏障,加上“八五”期间建成的导流防沙堤,外海波浪对内港影响甚小。港内波浪主要是东北及东向大风产生的,在5~6级风时,深水处会出现白浪,波高可超过1米,但传至岸边及码头附近,波浪以衰减。港内吹南、西南、西风时,即使有6级风,波浪也不高,对装卸作业影响不大。
助航信息
航道:航道分为港外航道和港内航道。港外航道长9400米,宽200~500米,航道水深4.7~7.0米;港内航道长9150米,宽350~500米,航道水深5~8米。
港口设有灯塔3座:
表角灯塔为单闪白光,周期5秒,灯光射程18海里;
德州岛(鹿屿)灯塔为红白互光,灯光射程白光10海里;
石碑山灯塔为旋转(2)白光,灯光射程22海里。
赤屿灯桩(23°16′56″N/116°47′18″E)联闪(2)白光,周期6秒,灯光射程5海里。
汕头港区设有3对导标,三百门进港航道正建设2对导标。港区内设有灯浮以保障航行安全。
锚地:引航锚地位于赤屿东北,水深6.5米,底质为泥沙,锚地面积314.2万平方米;港内有检疫、待泊、避风锚地,水深6.0米左右,底质为泥沙,锚地面积117.9万平方米。
港口基本情况
汕头港是我国沿海5个港口群中的主要港口之一,拥有5000吨级以上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综合通过能力2621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标箱。近年来,汕头市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海运业,目前与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与香港、泰国、日本等地有集装箱定期货运班轮。2006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012.5万吨,增长15.9%。汕头港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建港资源条件,历来是粤东、闽西南、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现是全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根据近日颁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汕头港是我国沿海港口5个港口群体中主要港口之一。
目前,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至2005年底,全市港口500吨级级以上生产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通过能力达到2518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8万标箱。
港口货物吞吐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2006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15万吨,同比增长16.1%;集装箱完成44.3万标箱,同比增长20.4%。2006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比2005年10.1%的增长幅度提高6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6.2%的平均增长幅度提高9.9个百分点,增幅比全省沿海港口平均增速高2.2%,其中集装箱的增幅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15%。
港口特点和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汕头港地处东南沿海,在福州至广州黄金海岸线的中部,东北距厦门130海里,西南距香港187海里,东距台湾高雄214海里,与高雄处于同纬度。最东的南澳岛距高雄不足180浬,是黄金三角地区。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最具备对台直航条件的港口。
2、历史悠久:汕头港开埠于1861年,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的称誉。
3、港口级别高。汕头港是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汕头港是我国沿海港口5个港口群体中主要港口之一。
4、建港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天然深水良港。全市共有海岸线289公里,其中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有28公里,深水岸线资源丰富。有具备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大型深水码头的优良岸线。同时具有泥沙回淤轻微,地质构造稳定,靠近国际航线,建港材料丰富等有利条件。其中广澳港区是粤东唯一天然深水良港,距岸2.5公里即可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港水深条件非常优越。
5、港口初具规模。全港现有500吨以上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6个;年设计通过能力2518万吨,其中集装箱年通过能力58万TEU。
6、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汕头湾主航道为3万吨级单向航道,航道水深达到-11米。广澳港区航道目前为2万吨级临时航道,正在实施5万吨级航道工程。
7、集疏运系统较为完善。腹地内主要公路干线有324、206、205国道,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公路和广梅汕铁路。汕头至梅洲、汕头至深圳、汕头至福建、江西有多条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与港口相连。珠池港区已有疏港铁路,广澳港区规划疏港铁路已进入设计阶段,港口集疏运网络已经形成,大型规划港区均有规划疏港铁路。
主要港区情况
汕头港现有老港区、珠池港区、马山港区、广澳港区、潮阳港区、澄海港区、南澳港区共七个港区。
珠池港区有1800米万吨级以上顺岸岸线、有约900的陆域纵深形成的大型完整港区,共建成9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其中有2个2.5万吨级专业集装箱泊位,是目前建成的最大规模港区。
广澳港区和潮阳港区作为汕头港重要的外海港区,因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和优越的建港条件,港口陆域广阔,与汕头市规划的工业经济带有良好的衔接,适合建设大吨级泊位和临港工业,是今后重点发展的港区。
广澳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港区泥沙淤积轻微,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距离城市中心区域适中,是粤东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湾内10米等深线距岸约1~1.5公里,湾外南牙角-20米自然水深距岸约3公里,具备建设30万吨级以上码头的优良水深条件。目前,该港区初具规模,已建成1-6万吨级码头4个,2个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5万吨级深水航道将于明年实施。港区规划陆域面积达13.6平方公里,规划岸线长10公里,可建设泊位39个。将成为以承担近、远洋集装箱、大宗散杂货、石油化工、液化气、液体化工货物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规划远期能力达到1.3亿吨。
潮阳港区泥沙淤积轻微,地质构造稳定,10米等深线距岸约400~800米左右,水深条件优越。现有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500吨级件杂泊位、1000吨级油码头各1个。目前,已有一些大型项目拟落户该港区,如华能汕头海门电厂已落户龙头山附近,计划今年开工建设,中海油LNG项目也初步选址该港区。港区规划成为我国沿海、近洋集装箱、煤炭、散杂货及石油化工品等运输提供服务的多功能综合型地方性港口。规划岸线长约7.6公里,规划陆域5.4平方公里,可建设0.5~15万吨级码头共16个。
港口发展思路和“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港口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至2010年,要建成市场经营机制健全,港口管理规范到位,效率和效能显著提高,有利于有序竞争、有利于港口资源优化配置的港口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进展,港口结构有明显改善,资源和规模优势得到有效发挥,现代化深水大港初具规模,建成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及广澳港区5万吨级航道,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566万吨,全港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完成10万吨LNG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前期工作,并力争十一五期末动工。港口生产有大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未全港年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年均递增18.2%;集装箱年吞吐量110万标箱,年均递增24.5%。
“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广澳港区和潮阳港区,完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吸引大型临港工业落户,推动港口建设和发展。主要建设广澳港区一期两个5万吨级泊位,广澳港区二期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广澳港区5万吨级石化泊位,华能汕头电厂配套5万吨级煤码头,丰盛海门电厂配套5万吨级煤码头,并进行广澳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西防波堤、LNG项目配套码头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潮汕三市的汕头市概况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全境位于东经116°14′40″至117°19′35″和北纬23°02′33″至23°38′50″之间,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
面积人口: 汕头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万人。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对外开市。1919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
1930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批准,在市区龙湖试办经济网站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1991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东南濒南海,西邻揭阳,素有“华南要冲,岭东门户”之美称,是我国南方美丽的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网站特区之一,也是全国著名侨乡。2003年经批准,汕头特区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汕头辖下的潮阳市撤市,设立两个区,即基本以练江为界设立潮阳区、潮南区;汕头辖下的澄海市撤市设区;汕头原辖下的五个区合并为三个区,即达濠区、河浦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区、金园区合并为金平区,原归属澄海的两个镇划归龙湖区,成立新的龙湖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汕头市区的面积由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00多平方公里,只有12公里的南澳县继续保留县的设置。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大特点: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汕头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2010年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三是“百载商埠”,对外经济活跃。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全市人口密度为218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尔。汕头的地方方言为潮州话。 汕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 :
全市常住人口为5391028人,其中:
龙湖区常住人口为536102人、
金平区常住人口为810606人、
濠江区常住人口为267597人、
潮阳区常住人口为1626641人、
潮南区常住人口为1290922人、
澄海区常住人口为798896人、
南澳县常住人口为60264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539102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10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9942人,增长15.41%,年平均增长率为1.44%。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35690户,家庭户人口为50639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3人减少0.1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06324人,占50.20%;女性人口为2684704人,占49.80%。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75下降为100.8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1387人,占22.29%;15-64岁人口为3811124人,占70.6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8517人,占7.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4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4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446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831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03111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82809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216人上升为416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634人上升为1452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8426人上升为3767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3365人下降为33910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446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9224人,文盲率[5]由3.50%下降为2.68%,下降0.82个百分点。 汕头市2005年生产总值650.8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4亿元,增长19.4%。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4亿元,增长14.2%。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93亿元。澄海区被省确定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2%。交通运输稳步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0.1%和29.1%。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4.1%,房地产业保持适度增长。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49.6亿美元,增长18.7%,其中出口总额31.8亿美元,增长2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亿美元,增长3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5.8亿元,增长18%。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成以上。首届潮商大会成功举办,大型经贸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8亿元,增长17%。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4.8%,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克服石油、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4亿元,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3%,提高6.2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不断推进。完成农业总产值85.4亿元,增长2.7%。粮食播种面积108.5万亩,产量50.8万吨,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全市农业渔业龙头企业带动17.7万户农民增加收入1.9亿元。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引进推广46个农作物新品种。新修订26项农业渔业地方标准,新增10个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白沙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