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美国金价_1933年美国金币
1.美元面值有几种
2.1.8非农现货金银油操作技巧,非农对原油有影响吗
3.“黑色星期五”有什么来历?
4.美国硬币都有几种,面值是多少?
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6.期货合约的影响因素
美元面值有几种
美元纸币正面主景图案为人物头像,主色调为黑色。背面主景图案为建筑,主色调为绿色,但不同版别的颜色少有差异,如1934年版背面为深绿色,1950年版背面为草绿色,1963年版背面均为墨绿色。由于美元绿色是用一种树汁制作成的油墨,所以每一次的树汁质量不同,所以颜色略有差异。
上面的签名是财政部长的签名,不同发行年代是不同的财政部长。在20世纪之前曾发行过1、5、10、25、50美分的纸币。大头版美元相对比小头版美元增加了小头版美元二分之一的大小,有趣的是所有面值的美元都一样大小,20美元是现在美国使用量最大的高面值纸钞,50、100美元在流通市场上十分少见。
扩展资料
经济危机
第一次美元危机5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发美元危机
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4亿多美元。1963年3月14日一天当中,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面对这样的局势,黄金总库是不可能应付的了的。黄金总库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8国成立于1961年10月)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在自由市场上供应黄金,即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
但是,各国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自由市场上的金价与黄金官价不发生联系了,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双价制”。与此同时,美国与原黄金总库成员国达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黄金协议”,各国同意原则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国大量兑换黄金,以减轻美国兑现黄金的压力。这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陷入十分虚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国占有西方世界的黄金总量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5%)。
百度百科-美元
1.8非农现货金银油操作技巧,非农对原油有影响吗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一:贸易经常帐
如果美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货币贬值。利空美元,利好原油。如果美国经常帐顺差扩大,该国货币升值,利好美元,利空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二:贸易赤字也叫“贸易逆差”,对应的就是“贸易顺差”
如果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进口大于出口,利空美元,利好原油。如果美国贸易顺差扩大,进口小于出口,利空原油,利好美元。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三:消费者物价指数
指数上升太多,有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就会调高利率,利多美元,利空原油。指数升幅过大,已经通货膨胀了,银行就会紧缩货币,利空美元,利好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四:非农业就业人数
非农数值减少表示经济步入萧条。企业减少生产。利空美元,利好原油。非农数值增加,表示经济状况健康。利于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五:失业率
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好美元,利空原油。失业率上升,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利空美元,利好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六:新屋销售数值
新屋销售数量增加或低于预期,利好美元,利空原油。销售数量下降或低于预期,利空美元,利好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七:耐用品订单
若数据增长,则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原油。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倒退,利空美元,利好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八: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
消费者信心上升,预计消费增长,联储将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原油。消费者信心下降,预计消费减少,联储将下调利率,利空美元,利好原油。
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还有基本面因素:
基本面的影响因素将如何影响下一步的走势?基本面中美元的走势至关重要,而影响美元走势的主要是美国的经济数据,美国经济数据中最重要的是非农就业数据。那么普通投资者如何应对非农数据对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冲击?接下来将结合自己对非农数据实战的经验给出一些金价如何对接非农数据影响的技巧。
对于原油和美元的关系定位要有清晰的认识,由于原油是用美元来标价的,同时由于当年牙买加协议将原油提出货币历史舞台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更由于美国的原油储备是8000多吨首居各国和组织首位。
因此美元的走势向来是原油的风向标,二者的历史传统关系是负相关,美元强的时候原油就表现的很弱,此消彼长铸就了原油从500多美元上涨到1932美元的历史高位。但是我们也看到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油和美元有时候是正相关的关系,亦正亦负的走势让普通投资者对金价的走势判断失去依靠。
投资者了解了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顺应非农数据去操作原油,对非农数据对原油的影响有更好的了解,原油投资才能更顺利。
“黑色星期五”有什么来历?
关于“黑色星期五”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指黑压压的一片人在感恩节后的星期五去商场排长队购物。
较普遍的一种认为看法是,由于这一天是感恩节 (11月第四个星期四)后开业的第一天,之后就是美国传统而盛大的圣诞节,人们通常由此开始圣诞节大购,很多商店都会顾客盈门从而有大额进帐。而传统上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来记账,红色表示亏损即赤字,黑色表示盈利。
所以把这个星期五叫做黑色星期五,用以表示这一天期待会有盈利。 因为商店的打折活动一般都在感恩节结束的(即周五零点)开始,感恩节的次日开始,想买便宜货的人必须摸着黑冲到商场排队买便宜货,这也可以视为是“黑色星期五”的一个来历。
每年11月和12月本就是美国的传统购物旺季,“黑色星期五”更是美国人一年中购物最疯狂的日子。而商店的员工则使用黑色星期五这一名字来自嘲,表示这一天会忙得要死。而一些抗议消费至上主义的团体也特意选择这一天为不消费日。
美国硬币都有几种,面值是多少?
美国流通硬币有六种面值:1 美分、5 美分、10 美分、25 美分、50 美分和1美元。配图分别是:
1美分:1美分又叫麦穗美分,1美分图案是美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林肯总统侧面头像,是林肯诞辰100周年(1909年)开始发行的;
5美分:5美分图案是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即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离任回归故居130周年(1938年)发行的;
一角(10美分):10美分图案是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罗斯福总统逝世一周年(1946年)时发行的;
四分之一美元(25美分):25美分是美国最常见的辅币,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诞辰200周年时(1932年)发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是统一的总统象,而背面除了美国联邦发行的25美分是一只鹰以外,各州发行的硬币上刻着本洲最具特色的事物;
半美元:半美元硬币原为美国自由女神像,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的头像,1963年,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为了纪念他,美国于1964年起改用肯尼迪头像作半美元的图案;
1美元:1美元硬币有两种图案,一种是1961年发行的用艾森豪威尔总统头像图案,流通使用很不方便,因此,于1981年起重新发行小美金1元,图案换成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苏珊·安东尼的头像。
扩展资料:
美国发行过的面值最大的硬币是100美元自由女神铂金币,但该币没有实际流通。可流通的最大面值的美元硬币是20美元金币,一直发行到1932年,尽管美国法律并未废止该硬币的流通,但因为美元贬值,金价上升,金币已经不可能再实际流通了。
1999年起,费城美国造币局发行各州硬币,每年发行5枚,第一批是德拉维、宾西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和康涅格,2008年发行了俄克拉何马、新墨西哥、亚利桑那、阿拉斯加和夏威夷,2009年则发行了华盛顿特区、美属波多黎哥、关岛、萨摩亚、维京和北马里亚纳。正面图案不用说,还是华盛顿,背面图案则是各州引以自豪的标志物、州花、州鸟和格言等。
目前实际流通中最大面值的硬币为1美元硬币,常见的有总统系列硬币、金**1美元硬币(怀抱婴儿图)、苏珊1美元硬币等若干种,早年的艾森豪威尔1美元硬币也偶尔可以见到。
参考资料: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序
二十世纪末,世界政治版图出现剧烈波动,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频频变色使苏联东欧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苏联在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又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个月”,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终以宪法的形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同时,叶利钦宣布苏共组织为非法,查封苏共大楼,并禁止苏共一切活动。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葬送了苏联?究竟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苏联国民积累了70年的财富,工农业总产值高达三万亿美元(1980)年的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见灰飞烟灭?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庞大的资产倒地到哪儿去了?
在波兰取得重大成功的震荡疗法为什么用在俄罗斯身上却造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极端衰退?
第一节苏联经济的遗留问题
众所周知,苏联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宁。
在反协约国武装干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尽管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却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于是于1921年发生农民风暴。
列宁紧急下令调控国家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接下来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来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斯大林被迫放弃新经济政策:“当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果断地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根据来源就是风雨飘摇的中国:“中国没有重工业,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他。”
中国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认识到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把重工业和军工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过在当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毕竟面临着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团团包围,旁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德国。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当时看起来太过于完美了,前两个五年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全部超过20%(第三个五年因战争而中断,西方苏联的损失为年均3.7%,总计约20%,苏联实际年均损失应该在7%~10%左右,总计损失约40%的经济),苏联成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在初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度高涨所带来的经济空前增长。
其实经济在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出来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外还有在抵御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避免了国际银行家一次规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动,在这场全球大衰退中,美国损失最严重,接近3000亿美元的资产流入了国际银行家们的腰包。
但是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的指导之下,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制,而且由于资本是靠自己人民的节约累积起来的,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很快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只不过斯大林没有利用到这一有利的时机大量吸引外资,或者说是以名义出面低价吸纳美国以及西欧的优质资产,但是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工业能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占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欧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加起来仍然不够苏联的一半,苏联庞大的生产能力为他在战争中提供了足够的坦克、飞机和火炮,是苏联制胜的利剑。
在战争过后,斯大林更加坚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的、便捷的途径的片面认识。
但是斯大林很清楚,他必须对苏联取某种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改革,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改革苏联官僚主义,但是这种改革以失败告终了。
接下来是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苏维埃马列林科试图用苏联部长会议的身份推到改革,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赫鲁晓夫很快就制止了这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住了。
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从头到尾地批判了个遍,但是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国家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让人赶下来的总书记,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下台”,然后是带领苏联走向“极盛”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期间,重要苏联部长柯西金以及谢列平等一系列有才干的人,推到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驾马车”。改革起初异常成功,苏联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美苏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年均)比较(%)
苏联 美国
1929-1932 16.2 22 -10.7% -8.2%
1933-1937 16.2 24 ? -2.1%
1938-1940 10.0 19 ? 0.8
1941-1945 -3.7 -10 ? 4.2
1946-1950 14.6 21.2 ? 4.5
1951-1960 10.2 13 3.3 2.7
1961-10 7.1 14.1 3.9 1.1
11-15 5.7 15.2 1.8 1.6
16-1980 4.2 8.8 4.5 3.9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初期苏联经济是很不错的。然而,一切都在“布拉格之春”中毁灭了。当苏联***们意识到如果各个加盟国或者盟国单独搞出一套经济制度,会危机到苏联的利益,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将处于劣势时,苏联开始强硬起来,自身的改革与布拉格之春一起毁灭掉了。
安德洛波夫确实是一个实干家,他明白苏联存在着势力多么庞大的官僚,他决心花大功夫整顿苏联的贪官,在执政的2年时间内安德洛波夫居然挑出了上千名贪官,他们侵蚀了苏联人民的财富,使得底下的农民一直怨声载道。然而安德洛波夫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他只在总书记的宝座上呆了不到两年,就让给了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身体状况比安德洛波夫好不到哪儿去,可以说他执政期间基本上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有政绩,很快病死了。
接下来是戈尔巴乔夫。苏联的青年们把契尔年科的死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合在一起喊“乌拉”,足以表明契尔年科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有多轻。
苏联 美国
11-15 5.7 15.2 1.8 1.6
16-1980 4.2 8.8 4.5 3.9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巨大问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减速,同时,欧美国家的“黄金期”也开始了,美国在多条战线上对戈尔巴乔夫组织了反攻。现在,摆在戈尔巴乔夫案头上的问题有:
1、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也即是怎样处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防止分裂主义分子、极端民主主义分子阴谋的得逞;
2、 怎样缓和和其他国家(如中国、阿尔巴尼亚)的矛盾;
3、 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代替原有的斯大林——苏联经济模式;
4、 如何对付那些势力庞大的官僚。
第二节苏联经济改革——导火索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仅仅是根据社会实践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什么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呢?
让我们来听听俄罗斯官员和政治精英近来对苏联解体原因发表的某些评论: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苏联最终解体,不是意识形态的失败,也不是一党制的失败,而是领导层政策的失败;苏共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只搞自我摧毁,不求自我完善;戈尔巴乔夫不懂苏共对苏联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作用,推行错误改革路线,削弱党的领导,从而引发了亡国的灾难。
众所周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美苏对抗政策和大量增加军费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或许谁也没有想到,高政策恰恰是拖垮苏联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看1980年美苏经济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量:苏联920万吨,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以上选项,苏联超过美国的用红色标注,且带有**背景,落后美国的用蓝色标出,不足美国一半的添加了蓝色背景)
尽管当时苏联的各项指标平均来说占据美国的三分之二强,但是,由于人口比美国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却大大低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高,而且高的增长速度甚至高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苏联经济崩溃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格局每年军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4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仍然是优先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外延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变本加厉地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至扩建军备中去。据报道,苏联大约40%的用于军工生产。军工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苏联机械制造业产品的近半数,在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需生产。又据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披露,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家预算的1/4,约1150亿卢布。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披露:1989年,苏联的军费开支为1192亿美元。因此,进入90年代,苏联的经济再也无法维持,而彻底地崩溃了。一个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的苏联,虽然使美国从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但同时,把它自己也拖垮了。
高令经济衰败雪上加霜低效率的工业基础拖垮苏联。
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制度和高、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国家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只有“花钱买稳定”。因此,到了70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
但是,这种高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20年的高,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这种政策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是力不能及的。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现在,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实行高政策了,但是人民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戈尔巴乔夫最重大的错误就在于改革过于激进,在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匆忙打破了旧秩序,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出现了,他们高价倒卖粮食、工业品,使得的调控日益艰难。
更重要的在于戈尔巴乔夫把开放的门槛打得太大了,很快,外国许多“非法”的电台闯进了苏联,并大肆宣扬美国的民主,美国经济的发达,于是,在苏联人羡慕美国人富裕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对苏联***的失望。
是对人民的投入不过多吗?是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投资下去的资金全部被层层克扣,到最基层,恐怕就已经没有多少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一直赶不上从前,但是为什么俄罗斯人民却仍然不支持俄国***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对***彻底失望了,而这失望的原因正式因为“资金上流”,当然,这只是好听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是贪污腐败。
就在这时,一场最重大的针对苏联风波开始了。
第三节金融战争:目标苏联!
保罗·沃尔克在18年11月9日提出了“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论。
问题是,解谁的体?如何解体?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严重负债的第三世界国家,其次是苏联与东欧。
在美元和英镑彻底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后,资本家们就可以放心的使用“通货膨胀”这部高效能的“绞肉机”了。
在美元和英镑的利率猛涨过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巨额债务在如此惊人的“高利贷”的压榨之下,已经使他们注定成为资本家绞肉机里的肉了。
当然,首先的目标并不是苏联东欧,而是日本。
日本在二战过后凭借着强大的外国资金和自身的软实力迅速崛起,日本经济的蓬勃上升使得日本国民的信心空前高涨,当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半时,日本人沸腾了。但是资本家们胆怯了,如果日本再继续发展下去,日元势必会冲击美元,造成他们利益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他们对东京股市投出了“股指认沽期货”这枚金融核弹,日本损失惨重,横尸遍野,一个月内,自杀、跳楼的人不下数千之众。
轮到了苏联。
金融寡头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任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哈佛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一同炮制了让东欧和苏联一击毙命的“震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系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于对宏观经济秩序进行全面手术,同时却偏偏要紧缩货币供应,等于动大手术却拒绝给病人输血,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经济彻底解体,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业企业成片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混乱,苏联的经济很大程度上确实“休克”了。
改革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资本家的势力大幅增强,已经达到了足以和分庭抗礼的地步;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越来越不得人心;贪污腐败盛行、比比皆是;资本和财富全部转移到了贪官和资本家的手里,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
让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苏联27.5万亿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请不要感到惭愧,因为应该感到惭愧是哪些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它早已在从新加坡到巴黎的国际金融和外交圈子里闹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体们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金融,如果问题失控,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将面临信用崩溃!
这也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额,它涉及高达27.5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归属,如果记入利息和投资回报,总金额将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0倍!
这将是一个波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银行的惊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汇到了美国,用以“私”了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资金转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危机,由此直接导致了2006年5、6月份横扫世界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白银)的暴跌。
究竟谁是万塔?他又是如何拥有27.5万亿美元的财富的?不是说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亿美元吗?怎么可能有人拥有比比尔. 盖茨还要多500多倍的财富呢?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万塔的真实身份是当年里根总统最信任的金融战争专家,曾是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80年代,万塔直接受命于里根总统从事旨在颠覆苏联卢布的秘密金融战争。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运作资本仅1万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国秘密的海外账户资本注入后,万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万塔以高于一倍的比价(28卢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笔以50亿美元买进1400亿卢布的利润极高的交易,这要感谢他在苏联内部的同谋们。在1991年1月和2月,万塔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上大肆做空黄金高达2000吨。早已疲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全靠着黄金出口这点养命钱,金价的暴跌在苏联的棺材盖上打进了最后一根钉子。
万塔的秘密行动被称为“伟大的卢布”(Great Ruble Scam)。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万塔和其他美国金融战争的高级专家们与前苏联内部的腐败势力里应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苏联的国家财富。情况一度荒唐到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帮叶立钦修改总统令,美国律师乔纳森.海(Jonathan Hay)亲笔制定了无数俄罗斯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给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的信中甚至详细指导如何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病情在“美国大夫”的“悉心关照”之下,下场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前苏联的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讨。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离开会议,因为他的俄罗斯代表团付不起宾馆住宿费。
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国家巨额财富到哪里去了?真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苏联经济早已“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真会“蒸发” 得无影无踪吗?
其实在超级通货膨胀中,财富并不曾蒸发,财富只是发生了转移。万塔的27.5万亿美元就是前苏联人民“蒸发”的财富的下落之一。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无法安睡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同时,一些广播和报纸大肆宣传***专制、腐败,没有“自由和民主”,号召苏联人民“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民主”,苏联的社会空前混乱。
此时,在1923年德国出现的超级通货膨胀在苏联重新出现,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人民购买能力大幅下降。
同时,最致命的金融打击开始。
先是资本家狂抛黄金,使得以黄金出口以争取外汇的苏联财政陷入危机;然后是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得苏联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农业年连的歉收,层层的贪污腐败,的盛行,加上军费的巨大开支使得苏联的财政彻底崩盘。
此时,戈尔巴乔夫又一个重大错误彻底葬送了苏联。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自掘坟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关键时刻,再次犯下大错,试图用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再次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戈尔巴乔夫自己被后路堵死,紧接着,叶利钦等人开始向戈尔巴乔夫进攻。
戈尔巴乔夫于是开始了“最激进的改革”,正当人们仔细阅读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章程时,却突然地发现:居然和西欧与美国流行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如出一辙。
很快,全苏大选开始。
令人吃惊的是,苏联***的一些重要州领导,例如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等地的领导纷纷被激进派窃取,苏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然当选苏联总统,但是权势已经大不如前了。
正是这样,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掘坟墓的重要一步——实现权利中心的转移。
在叶利钦、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怂恿下,戈尔巴乔夫做出决策,改变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正式将权利中心移交最高苏维埃。
这样就使得***势力进一步削弱,戈尔巴乔夫想也不会想到,此时的最高苏维埃是叶利钦的天下。
戈尔巴乔夫开放过头了,由于“政治民主”,大批苏联前期的资料被解密,许多不利于苏共的资料广为流传,包括卡庭森林,导致人民对苏共的不信任加剧,苏共在随后的选举中越来与不利。
叶利钦一步步地走向权利的中心。
此时,苏联***“传统派”的精英们终于看出了叶利钦的意图,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准备做最后的努力——挽救苏联。
1991年8月18日,正式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
但是,由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的贪污腐败、改革的失败以及西方电台利用苏联新闻真空而宣传的新闻使得民心向背,“人民的政党”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真是天大的笑话。
随着“八·一九”的失败,苏联解体已成定局。
但是话也不能说死,苏联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人大。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自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后就将权利移交了最高苏维埃,现在苏联危机,绝大部分苏联人大代表支持苏共,苏联人大建议戈尔巴乔夫召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别人民代表大会”,夺回被最高苏维埃(叶利钦)抢去的权利,完成“八一九”未完成的任务。
然而,戈尔巴乔夫最终也没有下达这个命令。
12月26日,一个萧瑟冬日,戈尔巴乔夫对全体苏联人民宣布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苏联彻底崩盘,苏联经济遭到外国资本家强大资金的洗劫。
先是由于超级通货膨胀,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大规模饥荒开始出现,人民被迫贱卖家产,国外势力趁机廉价收购这些优质资产,然后转移到西欧和美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劫。
期货合约的影响因素
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标准化合约,期货品种的创新以标准化合约为载体,期货品种创新必须通过成功的合约设计才能得以实现。品种创新的过程是选择创新商品(包括实物商品与金融产品)与合约设计的过程。期货合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原生商品的相关特征,即“商品特征”,商品特征主要从相关商品的自然属性及其现货市场,来解释影响该种商品期货交易成功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商品的现货市场;同时期货合约也会受合约设计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即“合约特征”,合约特征则是从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期货合约成功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期货交易过程的合约及制度设计。商品特征与合约特征共同给出了影响期货合约成功因素的完整描述。 进行期货品种创新,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众多商品中选择可能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为了确定适合期货交易的商品,国外早期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商品属性上。下面的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期货商品应具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在中国的期货书籍中早有论述,但其中某些特征的研究仍可继续深入,下面的讨论或许有助于我们拓宽品种创新的思路。
(一)适宜贮藏。
期货市场的一个经济功能是分配现货市场的存货。拥有大量存货的持有人可以有两种选择——只要商品在持有期内不腐烂或者不减少,既可以把存货出售,也可以持有存货等待以后出售。期货市场通过为存货持有者提供回避价格变动风险的保值服务,而成为现货销售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早期期货市场都遵循商品不易腐烂、适宜储藏的原则,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谷物、棉花、咖啡、橡胶和金属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宜储藏的概念在不断拓展。
首先,技术进步使适宜储藏的标准得到进一步扩展。如先进的制冷技术可以使易腐烂的商品大大延长保质期,这一突破使不易贮藏的商品变得可贮藏了,传统上不适合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具备了开展期货交易的条件,如冷冻鸡蛋、黄油和桔子汁期货合约。
其次,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改变了适宜贮藏的标准。Tomek和 Gray(10)认为:“如果某种商品不需要以存货的方式来满足未来的消费,存货成本为零,那么今天的期货价格就是对未来月份现货价格的预测,这一预测以能够得到的、与未来商品供求有关的信息为基础,如商品的数量,相关替代品是否容易得到,在不同价格水平上这种商品供求预期变化等。”那么,可连续生产、不易贮藏的商品(如活的动物、鲜鸡蛋、豆粕)与季节性的、非连续生产的、易贮藏的存货商品(例如玉米)一样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只要一种商品通过生产能够随时得到,那么用于期货交割的商品不一定必须当下就有存货。
相对于实物商品,金融产品的贮藏问题比较简单,如国债凭证体积小、重量轻,非常易于保管;而尽管货币的实物储存也很容易,但因电子汇划等现代化支付及结算方式的使用,已经不必使用现钞交割;对于股票指数期货,则因用了现金交割方式而不需要用实物股票进行交割。因此,对于金融产品而言,贮藏与保管的问题已经解决。
(二)同质性。
期货合约不同于远期合约的明显特征就是交易标的物必须是标准化的商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同质性的条件,将无法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进行结算。
为了使交易标的物不须通过视觉观察、详细书写,或口头描述(有较高的交易成本)等人的感观行为来完成,在合约设计过程中对交易标的物必须进行客观、标准的描述,以便于使买卖双方都知道他们可以买到或必须交割何种质量标准的商品。Hoffman(1932)认为要使交割等级简单化和精确化,必须以可衡量的物理量为基础。如果一种商品缺乏官方或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而同一等级不能被区分),那么注定要不符合期货交易的要求。茶与烟草就是属于更多需要个人评价、难以用标准方法辨别等级而无法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应该说,这一特点更多地在农产品品种中体现。
(三)价格的波动性。
价格波动性对把保值者和投机者这两类基本的参与者吸引到期货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Telser(1981)认为价格变动是决定一种商品是否适宜进行期货交易的重要商品特征之一。他利用成本收益理论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价格波动的变化决定了一种商品期货交易的出现(消失)或者增长(减少)。他认为,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下降,则保值需求减少,期货交易量下降,市场流动性降低,投资者的佣金和保证金等交易成本增加,而较高的交易成本加剧交易需求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交易量。价格波动的上升则使这个过程向反方向移动。较大的需求量使合约的交易量上升,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降低了成本,进而增加了对交易的需求。对于投机者而言,只有存在价格波动性,才有赚取价差的机会,因此价格波动上升,获利机会增加,投机者参与意愿增强。金融期货的产生就在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行以及利率市场化后,汇率及利率价格波动性加大。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价以每年4%的幅度变化,而金价的变化幅度仅有1%或更少,使得银的期货交易量超过了金 (以往金是最活跃的贵金属市场)。
(四)足够的现货规模。
期货商品应该有充足的现货供给量与需求量,原因有三点:第一,商品供给充足,有助于避免价格垄断。如一种商品的供给有限,则具有大量的金融资金的参与者将非常容易地控制价格。第二,大量的市场参与者有助于为期货交易提供大量的潜在套期保值者。第三,充足的现货市场有助于提供连续而有序的供给和需求力量,从而可以便利交割和期现套利的实现。有学者认为,适宜进行期货交易的商品现货流通规模应超过50亿美元。
(五)无限制供给。
无限制供给的商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市场没有管制或垄断;二是较低的交割成本。具体而言:
1完全竞争形成的价格。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完全被、少数垄断者所控制,这种商品的期货市场不可能繁荣,有现货控制能力的垄断者可以决定现货价格(或者至少是有力地影响着价格),从而能够操纵期货价格。19年到1980年间,有人试图操纵美国的银期货价格,虽然操纵最终没有成功,但使纽约商品和芝加哥期货(CBOT)银期货交易量分别降了74%和83%。
对市场的干预也会影响对期货市场的参与程度。如大量的国家储备将使相关商品的期货交易减少甚至消失。如美国棉花期货交易在取消管制后才活跃起来。
2 较低的交割成本。交割成本的存在,将降低期现套利的可能性。如果交割成本较高,即使期、现货价格存在较大差价也不会产生套利动机,从而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将无法实现回归。较高的交割成本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将商品运送到交割地点而发生额外的运输费用,在很不方便的地方才有可供交割的商品,这主要可能是因交割地点设置不合理所致;(2)将实物商品长期保持在可交割状态下等,这主要可能是卖方企业的管理体制有问题,或有操纵至少是影响价格的意向,也有可能是实物商品由现货转化为可用于期货交割状态的成本较高等。这些“非正常”的因素导致交割成本过高,即使在美国也曾经因此而导致小麦、玉米、棉花特别是土豆期货交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实物交割环节遇到的流通问题,降低交割成本,现金交割制度被引入期货交易中。现金交割是一种不需使用实物的交割方式。这种方式使得许多传统上不适宜或难以实现实物交割的商品能够进行期货交易,如饲养牛期货、土豆期货以及股票指数期货等。
(六)场外交易。
远期合约因没有作为履约的担保者而面临对手违约的风险,并且远期合约只是一个双边协议,在结算日前了结合同比较困难,而期货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交割日前随时对冲平仓。尽管如此,场外交易对期货交易仍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期货交易是将合约的履约时间延长,从而实现回避价格风险的目的。然而对于保值者而言,最有效率的做法只需把交割期延长,并不一定要将合约标准化。而远期合约可以使交易条件如结算日期、交割的特定商品、数量和价格更加符合交易双方的要求等优点,又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履约风险与无法对冲等缺陷。但到目前为止,仍不能得到场外交易与期货交易相互排斥的结论。如全球外汇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场外交易,但美国的GNMA延期交割市场与GNMA期货市场则同时获得了成功。
以上我们概括了期货合约的商品特征,但在期货交易的实践中,有许多商品虽然符合上述条件期货合约却失败了,而有些商品即使没有完全达到上述条件但期货交易仍然是成功的。例如,咖啡豆是按主观评定级别的,GNMA存在远期交易市场等。因此,仅有商品特征无法解释期货合约成功与否的全部内容。 在研究期货合约的商品特征基础上,研究期货合约的设计。期货合约条款的设计,是影响市场参与者交易兴趣的关键因素。按交易兴趣或交易目的可以将期货市场参与者分为保值者和投机者两个基本类型,下面来分析影响这两类参与者进行期货交易的合约特征。
(一)对保值者的吸引。
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期货合约只考虑投机方的利益,这种合约决没有获得成功的希望。要使一个市场能够运转下去,就必须有一种真正的、起基础性作用的套期保值动机”。期货合约设计以吸引保值者为基础的理论是由Working(1953)提出的,他认为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是由保值的数量决定的。那么如何设计合约才能吸引套期保值者呢?许多期货合约最初上市的目的是出于商业用途,Working(10)提出,“期货合约的条款应该符合现货交易的运作方式。”因为,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是为了回避价格风险,而有效的套期保值需要依赖于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高度的相关性,这也就必须使期货交易的标的物尽可能贴近现货商品。而套利者可能会同时持有期货头寸和现货实物,当期、现货价格存在价差时,他们就有可能进行实物交割,只有期货交易的标的物与现货商品基本相符,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实现实物交割。因此,期货合约要吸引保值者,既要使期货合约的标的物尽可能与现货商品一致,同时期货合约的交割规则也要尽可能符合现货商品的流通习惯。
保值者的流失是期货合约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小麦期货交易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堪萨斯城商品(KCBT)曾经是美国最主要的硬冬麦期货市场。1940年,KCBT对该合约进行了修改,允许软红小麦替代交割,当时因价格关系只有硬冬麦能够进入交割。但到了1953年,价格关系发生了变化,软红麦成为最便宜的交割品种。由于该合约的期货价格不再反映硬冬麦价格的变化趋势,硬冬麦保值者开始从KCBT转移到明尼阿布利斯(MGE)的硬春小麦期货市场和CBOT的软红小麦期货市场。由于CBOT软红小麦期货市场流动性很强,交易成本比KCBT更低,既然硬冬麦的保值者必须被迫进行替代套期保值,在能够达到降低价格风险的目的的前提下,其交易必然流向交易成本最低的市场。于是,1953年下半年KCBT小麦期货合约的空盘量和交易量大幅下降,原因就在于保值者的流失。而当芝加哥商业(CME)1961年9月首次推出冻猪肚合约时,虽然商业环境非常理想,但是因合约条款与现货交易差异较大,如对贮藏时间、贮藏方法与等级的限制等,交易一直没活跃起来。直到三年后即1964年对这些条款进行了修改,该合约的空盘量和交易量才开始显著增加,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修改合约而使期、现货市场更加接近,改善了保值效果。因此,期货合约设计与现货经营要相符,这对成功地吸引保值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投机者的吸引。
Gray(1961,1966,1967)发现空头套期保值头寸和多头套期保值头寸在数量上很难达到平衡,其不平衡部分需要由投机头寸来填补,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价格偏离;一定量的套期保值头寸需要更多的投机头寸与之相适应。适度的投机有利于提高保值效率。判断保值效率的标准之一是套期保值成本。在一个成交量小、交投不活的市场上,套期保值交易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价位成交,也难以在合适的时候平仓结束套期保值,这无疑增加了套期保值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保值减少,最终期货市场消失。因此,套期保值者更喜欢流动性高的市场,一个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越高,套期保值者进出市场就越容易。沃金认为,“尽管期货市场中大量的投机交易似乎是依靠套期保值成交的,但是对于同时在多个交易的品种,套期保值者更喜欢利用投机交易成交量最大的。”
1跨市套利为流动性较差的相近合约输入投机行为。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对CBOT、KCBT和MGE的小麦期货市场中投机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初,大多数保值者因交割地点及交割品级等原因,比较喜欢KCBT和MGE的小麦期货合约。然而CBOT是美国最大的小麦期货市场,拥有数量最多的投机者和多样的小麦交割种类。当不平衡的保值指令(空头和多头不等时)冲击KCBT和MGE时,其价格开始与CBOT小麦价格出现偏离。在KCBT和MGE的保值成本的上升最终使保值者转移到CBOT,因为交易成本的上升超出了保值效果的提高。然而另一方面,专业的投资者也会对CBOT、KCBT和MGE小麦期货合约进行跨市场套利交易。Gray将这种套利活动看成是“对缺乏投机交易的市场转移投机,以支持这些市场度过投机短缺时期”。他认为KCBT和MGE小麦期货能够得以存在,主要归因于CBOT大量投机者的存在。但从长期看,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期货合约因缺少足够的投机行为而没有能力吸引保值者,大量的套利交易又将使市场间差价趋于缩小,从而最终导致附属合约必定要消亡。
2保值合约向相近的投机合约借用投机行为。CBOT的GNMA期货合约(以下简称GNMA-CDR合约)规定GNMA存单的收据凭证(collateralized depository receipt,CDR)根据固定公式折算价格后用于GNMA期货合约交割。对于GNMA的保值者来说,CDR价格、GNMA(CD)期货价格因与现货价格相关性均很强,都能够使他们达到降低基差风险的目的。于是,18年Amex商品(ACE)和CBOT同时推出了吸引保值者参与的GNMA-CD合约,而GNMA-CDR合约则吸引了大部分的投机资金。在CBOT,GNMA-CD在GNMA-CDR交易池进行交易,因为GNMA-CD合约从GNMA-CDR市场“借来”了投机行为而日趋活跃。但 ACE只有GNMA-CD合约,并是其主要产品,在1980年该合约就停止交易了。
3 缩小合约规格吸引投机行为。期货市场中,套期保值者数量较少,交易数额较大,而投机者中除大型机构投资者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投机者,这些中小投机者也是提供市场流动性的重要群体。期货合约规格的大小,既需要参考与相关产品的现货经营习惯,同时也要考虑对中小投机者的吸引。如合约规格过小,可能给现货企业带来不便,但合约规模过大,中小投机者将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参与,进而影响合约的活跃。美国银期货交易在1969年前集中在纽约商品,当时交易十分活跃。其合约规格为10000盎司/张。1969年11月,CBOT引进了一种稍作修改的银期货合约——合约规格为5000盎司/张,获得巨大成功,在两年内吸引了30%以上的银期货交易量。纽约商品意识到合约规格的缩小对交易规模的促进作用,于是他们在14年也将银合约规格降为5000盎司以便阻止市场份额中的进一步损失。CBOT在1981年又将合约规格进一步调低至1000盎司。
(三)防止操纵。
合约设计在注重吸引投机者和保值者的同时,如果有受到操纵的潜在危险,也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保值者的参与意愿。因此,期货品种创新的另一目标是设计一种难以被操纵的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的时限性要求,当合约到期时,必须完成实物商品与资金的平衡。但是,由于现货市场中实物商品实际可供交割量通常是有限的,这样就有可能发生实物商品与资金不平衡的问题,由此而引发交割风险。在合约交易的一般月份,买卖双方所处交易环境基本相近,但随着合约到期日(交割日)的临近,如一方在交易中表现出明显的资金优势或实物占有量的优势(自然原因或是蓄意操纵)而将另一方挤出的合约,会因经常风险而影响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这类合约通常需要进行修改。
在合约设计中,防止价格受到操纵的重要方法,是增加可参与交割的商品等级或交割地点,通过对与交割标准品相近的商品设置一定的质量升贴水,或对交割基准地以外的交割地点设置一定的地区升贴水来实现交割,从而增加可供交割实物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也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首先,保值的有效性要求期、现货价格必须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具有单一可交割等级的合约对于这一等级商品的保值者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交割等级明确,期货价格参考定价的现货价格相应也就比较明确,这时期现货价格相关性最强,在合约到期日能够较好地实现回归。但在有较多等级或种类的替代品时,卖方必然倾向于交割最便宜的等级,那么买方在交割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商品的不确定性就加大了。与此相似,可进行交割的地点增多后,买方在交割时能够得到什么地点的商品的不确定性也将加大。替代品等级越多,交割地点越多,产生的不确定性越大,保值的总体效果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次,升贴水设计非常重要。加大质量贴水或缩小质量升水有助于增加交割标准品的交割概率,以使期、现货价格保持较好的相关性,但这将影响可供实物交割量的扩大。如果地区升水过小或贴水过大,将导致基准交割地以外的交割点实际交割很少,反之则使基准交割地实际交割量减少,两者都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没有起到扩大交割量的作用。因此,需要找到能够兼顾“保持期现货价格相关性”与“扩大可供实物交割量”两个目标的升贴水标准。也正因如此,对升贴水设计的合理性要求较高。质量升贴水主要取决于实物商品等级间的内在质量、实用价值的差异,确定起来比较容易一些。而地区升贴水主要与运输成本、地区间现货价格有关,如果运输成本与地区差价变动频繁,地区升贴水也需要不断调整,这必然使交易成本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确定合理、稳定的地区升贴水,需要有较为规范、成熟、统一的现货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