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油价低于地板价了,不下调油价。要是高于天花板价,会涨吗?

2.2006年-2011年国际油价大约都多少美元一桶

3.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4.原油出口为什么用桶计量而不用吨?每桶是多重?

5.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国际油价低于地板价了,不下调油价。要是高于天花板价,会涨吗?

2008年国油价_08年国际油价

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也就是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不再跟随上涨。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不再调整。

我觉得不会涨,从30涨到130,国内油价也得再翻个2倍吧,等国际油价130美元一桶,那国内成品油都要20元每升了,估计到时全国都是坐公交车了,不知道我算的对不对,估计不对,来个大神帮算下

也就是常说的40美元的地板价。但不是说低于40美元一桶就不调整了,是按40美元每桶再加上成本和利润计算再进行调整。

上一次调整时间是2020年3月3日,由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是1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后就是2020年3月17日。

而且油价调整是按照3月3日至3月17日中10个交易日德平均价格计算的。而且要遵照上调或下调幅度不足50元/吨时,国内成品油限价将不作调整的规定。

因此,是否下调油价,下调多少,还需要看接下来几个交易日油价的变动情况。从目前来看,由于上次成品油调价搁浅,累积有一定的差价,现在又下跌幅度这么大,因此下调肯定一定的了。

至于高于天花板价130美元每桶,是否会调价,调价多少的原理和地板价调价原理一样,就是看10个交易日平均涨跌了多少,是否达到50元每吨的幅度要求,如果达到了就调整,达不到就搁浅不调整。

其实油价下跌利于国内航空油运行业,国家也可以减少储备原油的成品。我们老百姓也可以加到便宜油。

08年国际油价147美园一桶,国内每升6.7元。现在40元一桶国内近6元一升,如果再回升到147元一桶,国内油价就要2O元一升。

高于天花板130美元/桶的价格国内油价也不会上涨,这是由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决定的。

简单来说我国发改委于2008年推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从此以后国内成品油价格跟国际原油价格“有条件”的接轨,国际原油价格涨跌触发“机制”则国内成品油价格也相应做出调整。

2008年“机制”推出以来,截至今天,“机制”经过多次调整,就目前而言“机制”的运行规则基本如下:

1.国内油价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幅度,当原油价格涨跌超过50元/吨时,就跟随涨跌,如果涨跌幅度不足50元/吨,则暂不调整,涨跌幅计入下一个调整周期累计。

2.上下限制的规定:“机制”规定,当原油价格高于130美元/桶或者低于40美元每桶时,我国成品油价格不做调整。这也是为了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基本稳定,防止油价大涨大落对经济生产造成影响。

因此,通过以上对“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的解读可以 看出:如果国际油价上涨至天花板价格(130美元/桶),国内油价就不会做出调整,因此油价不会上涨。

显然不是的,国内成品油成本价格远远高于原油价格。

目前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加之OPEC成员国与俄罗斯就石油减产协议谈判失败的刺激,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下跌到32美元/桶左右,换算成国内度量也就是1.4-1.5元/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成品油成本价就是1.4-1.5元/升,因为成品油价格包括原油原料价格、加工提炼价格、运输储藏价格,因此油价成本远高于1.5元/升。

我国实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调整周期为10个工作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即使国际原油价格这两天出现大幅度下跌,但是在下一个调价周期到来之前,我国并不会对现油价进行调整。

另外,为了维持国内油价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当国际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或者涨到130美元/桶时,我国成品油价格就不会再调整了。

油价,我个人觉得,要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油的亏赢点,按照现在的价格形成机制,国际油价40美元一桶时,国内价定在临界点上!然后,随行就市!现在40美元,国内现在6块多,就不动了,所以,临界点太高!造成了国际140多,国内6块多,国际3o多,国内还是6块多!现在的机制,国际140时,国内涨到多少,才不涨?!所以,专家要把真实的油价成本找出来,才是油价涨跌的本质!

国际油价在3月9日下跌幅度达到30%,目前原油价格已经跌破地板价32.91美元每桶,折合人民币约228元一桶,每桶原油约等于158升,按照目前原油价格来计算每升原油等于1.44元人民币,比国内矿泉水价格还要低!

在每升国际油价比国内每升矿泉价格还要低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还会下降吗,目前成本油已跌破国内设定的地板价 (下限)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原油价格一直持续低于地板价,国内成品油也不会在进行大幅的调整 (不过略微调整也是会有的)。

如果未来某一天国际原油价高于天花板价 (上限) 国内成品油还会涨吗,按照国内目前所执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来看,如果在原油价高于130美元每桶的时候,国内依然执行的是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发布的成品油价机制政策的情况下,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那么即便是原油价在未来某一天,飙升超越上限130美元每桶 (天花板价) 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时候也不会再上涨。

综上:虽说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息息相关,但是国内为了维护平衡在2016年的时候,设定了成品油价机制政策上下限40美元-130美元 (每桶原油), 不管是低于下限还是高于上限国内成品油价格均不会再发生下降或上涨 (未来某一天原油价格高于上限(天花板价)国内成品油是否会持续上涨,主要取决于当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决定,按照目前政策来看是不会发生上涨)。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与国际油价有条件的联动,不是随便设定的。2016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成品油调控的机制,将成品油调控的上限定为每桶130美元,下限定为每桶40美元,这是国家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油价,世界平均油成本(世界平均油成本是3~5美元每桶),通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市场检验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多方博弈的一个定价机制。

所以,国际成本油价格即使高于130美元的天花板,国内油价也不会涨,因为已经到达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上限。这是国家级层面的制度,不会因时因事而改变。

另外,即使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每桶,那么国内油价水涨船高,也已经涨到了很高的位置,人们已经无法承受,国家也会启动相应的机制来做调节,比如启动原油储备投放市场,平抑油价。否则不仅仅是老百姓开不起车,所有跟一次能源有关的产业都将会受到波及,会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字不易,欢迎关注,不同观点请评论区留言。

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不管国家油价涨与跌,国内油价都会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调价的问题有操心

再者国际油价哪怕到200美元一桶,按1桶=158.98升 来算也就1.2美刀一升。换成人民币才8.8元左右。何况现在才48美元左右。刨去加工成本,油价的利润可想而知。

国内油价保持10元左右1升一点问题都没有

根据现在的情况可以发现,国际油价已经非常低了,而且还有可能价格会更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机会,很多人希望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大量储备低价的原油。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一组进口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石油进口8688.8万吨,比2019年同期增加425.7万吨,增长5.2%。2019年,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度已增至72.3%,依赖比例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上升,据分析,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7%,比2019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油田众多,中国石化主要以炼油为主,但我国油田有限,属于石油穷国,每年都有大量原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下跌意味着我国进口原油成本下降,但是我国是否应该大量储备现在的低价油呢? 此时,国际原油暴跌,股市暴跌,作为原油的消费大国和进口国,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过不了多久,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家就开始恢复生产工作,需要大量的来发展生产,对原油的需求也会增大,国际油价的走低,有利于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的降低,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复苏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当前国际油价不稳,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国际油价大跌,第一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第二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利润,第三可以增加外汇储备。然而,油价下跌可能导致能源化企业亏损,对新能源 汽车 等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石油储运需要很大的成本,虽然供应端油量充裕,但是运输端的运力能不能达到还是个问题,而且,原油储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较高的成本。 现在的油价很低,国家根据现在的情况有可能增加石油的储备,但不会无限量的增加,而是根据未来国内石油需求去增加,储备或者是不储备,有利也有弊,所以要权衡实际,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2006年-2011年国际油价大约都多少美元一桶

不同产地不一样,常说的国际油价更多地是指美国WTI油价和英国布伦特油价。

WTI原油现货年平均价格(单位为美元/桶):2006年66.02,2007年72.20,2008年100.06,2009年61.92,2010年79.45,2011年95.04。

布伦特原油现货年平均价格(单位为美元/桶):2006年65.14、2007年72.39,2008年.26,2009年61.67,2010年79.50,2011年111.26。

以上数据为最新最权威的数据哦。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1年8月至1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

原油出口为什么用桶计量而不用吨?每桶是多重?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映就是那个桶贵了的笑话:2008年国际油价14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6块多/升,2018年国际油价不到8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却要7块多/升,原因是桶贵了。不过玩笑终归是玩笑,因为现在的原油出口根本不是装在桶里的。陆地上的,一般都是通过输油管道运输,直接在出入口设置仪器计量(比如中俄原油管道,由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运输至大庆油田);而未接壤的比如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则是通过油轮直接运输到我国的各港口,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先一桶一桶灌装,在运输的,所以目前现实中根本没有油桶影响油价的概念。

现实中我们计量一般不是用重量就是用体积来计量,很少会说用到桶,那么为什么原油会使用桶来计量呢?这其实是习惯使然。因为在早期美国人的石油是用桶来计量的,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之地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德雷克们用机井打出石油后,仓促间人们直接用各类桶来盛装石油。不过杂乱的度量衡不单给买家造成困扰,也成为立法和课税的麻烦。根据一般规律,当行业发展到相当程度,统一标准势在必行。因此最终美国人制定了42加仑制式的桶空重64磅就成为了标准(主要系这个体积大小的桶)适合放置在平板火车上,当时一节火车刚好可以放置20桶,在拉到港口运输到各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后来先后诞生了管道运输以及油轮运输,但是由于习惯使然,美国人仍然习惯按照桶来计量。

如果说美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那么桶计量的只会在美国,因为后续发展的很多其他国家并不使用桶计量,比如日本东京的原油期货目前仍然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操控着世界主要的原油出口,世界其他各国也就慢慢被迫接受以桶计量的原油了。

目前标准的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至于说多重?这个不一定,因为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品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的容积下,重量也会出现偏差;目前而言,一桶石油平均的重量大致在0.137吨,也就是说1吨石油大概需要7桶石油。

为什么说: 原油出口要用“桶”统计而不用“吨”计量,我们中国的原油计量单位是“吨”,那么,对于西方而言,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为“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西方人而言,用“桶”计算原油出口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个人觉得石油之所以用“桶”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是我国进口的大量使用,目前都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手中,那么,为了方便他们的计量单位,也为了符合他们的交易习惯,他们就把原油规定为桶,而不是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一个体积单位,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是不同的,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在清朝的时候,山西商人交易的银子其纯度为为99%。但是,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人们所使用的银子的纯废可能只有%左右。

再加之,由于原有的密度,如果用吨算的话,那么,它的质量可能有些误差,但是,如果用桶计算的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密度上有一个换算公式,所以在这就不用解释了。

总之,就是对桶这样单位是体积单位,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还有着较为复杂的换算关系,有些是不同产区的油密度不同,所以,为了方便用桶作为计量单位。

也就是说有体量单位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的因为是一桶油的质量,不同质量、不同的体积是因为密度不同,但是,它的体积也是是相同的。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 原油这个东西掌握在美国人手里面,二战期间,石油的计量单位根据国际上的换算单位并不是用“桶”来计量的,而苏联则是用“吨”来计量的,但是,美国人当时为了便于石油的交易用“桶”作为计量单位,为了运输也为了交易方便。

所以,桶这个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用着用着就习惯了。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原油可以说用桶计算起来更为方便,但是,为什么要用桶计算了?

其实, 说白了,桶作为计量单位,对石油贸易交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很方便,如果用工作量“桶”作为计量单位的话,由于密度的不同,其交易难度是大大增加。

这是趣事!原油为何统一用“桶”计量?而汽油一般用升计量?

一切源于习惯做法!

盎司; 黄金重量单位(1盎司=28.3495克)。一般人熟悉克的概念,对盎司感到生疏,但黄金玩家不会混淆。

克拉 ;钻石重量单位(1克拉=0.25克)。不少人误以为克拉是计算钻石大小(体积)的单位。但钻石玩家不会混淆。

英尺; 长度单位,一英尺=30.48厘米。(据说;十三世纪初,英国尺寸长度混乱,引起交易纠纷不断,英国约翰国王召集大臣们讨论一尺应该多长?没扯出结果。约翰王愤怒跺了一脚,指着他的脚印说;“这就是一尺”,于是,英尺长度就确定下来了。

英码; 长度单位,一英码=91.44厘米=3英尺(据说,码的长度确定与英尺长度确定类似,亨利国王伸直手臂,竖立大拇指说,从他的鼻尖到他的大拇指尖的距离就是!于是大臣们赶快小心翼翼丈量并确定下来)

米(公尺) ;法国人玩法。法国科学院将从北极点到赤道经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并于1799年在法国法定使用。奠定了今天国际长度公制(十进制)基础。

公斤(千克) ;法国人玩法。法国定义了“米”的长度,就按“十进制”定义了分米。法国规定在4℃时,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为1公斤。并用铂铱合金制了一个高度、直径都是39毫米的圆柱体代表这个质量。这个“金属疙瘩”至今是公斤(千克)的基准物。

这是美国人的玩法,由于美国控制了世界原油买卖,原油用桶计量成为通行做法。

例如;买一船原油,船轮的油仓体积固定不变,一口气灌满了就知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快速折算出是多少桶。若要实际称重是多少,则比较繁琐。

1升90号汽油平均重0.72公斤:92号重0.73公斤; 号0.737公斤。看来,价格与重量还是呈正比关系。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懵,今天我来向大家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桶(Barrel)是目前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原油期货计价单位,如布伦特(Brent),美国德克萨斯西部中质原油期货(WTI)以及OPEC一揽子参考价格(OPEC Reference Basket)都是基于桶这个计量单位。三种期货合约交割量几乎占据了全球全部份额。当然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原油期货不是按照桶计价,如日本东京的原油期货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成交量和前三种没法比。所以这里要说的是原油按桶计价虽然不是国际强制规定,但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最大的误区是有些人觉得原油的实物交易是用桶装的,这个是最大的误解。现在原油主要靠管线运输,从油田运到炼油厂或者出口港;

 在石油开中,最早用来盛石油的工具就是桶。不过那个时候的桶仅仅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用来测量体积的。后来,久而久之,大家就渐渐形成了用木桶装载石油的习惯。最初的石油交易也是以桶为单位来计算的,渐渐的桶就成了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石油计量单位了。

 当然,这是全球所有国家都是用桶这个单位,用于计量石油的。我国就是个例外,使用的是吨。官方在发布相关数据的时候,也是使用吨这个单位,比如我国去年一共进口的原油46190万吨。

 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不同地区开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评论员小韩;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桶”是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桶”不仅方便石油的运输,也便于石油交易,因此被广泛接受。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该问题比较普遍,本人正好在该行业,这里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澄清几个问题,或者说误解。

说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看为什么原油进出口要用桶来计价,其实不仅仅是进出口,北美地区的油田产量都是以桶为单位。

最早开始使用“桶”来计量原油的是美国,准确的说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美国的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完成,之后就迎来了19世纪60年代的石油开热潮。

当时的原油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却没有标准的容器来装这些原油,因为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刚刚起步。所以当时的石油开者便用盛装其他产品的桶来装石油。这些桶的形状大小不一,用处也不同,酒桶、鱼桶还有装糖浆和松节油的桶,总之五花八门。桶的容量也不同,这就给当时的原油交易带来跟大的麻烦,因为计量困难并且造成很多争端。

到了1866年,宾夕法尼亚石油生产者注意到了这问题,并开始着手推行统一的标准。最后他们将目光投到了装威士忌的酒桶上,并决定将威士忌酒桶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威士忌酒桶容量40加仑(151升),但是为了有利于卖方(因为用桶运输途中会有损失),也就是石油生产者,他们决定在实际交易中将计价容量增加2加仑(实际油量还是40加仑),也就是最终计价容量为42加仑(159升)。 最终该标准在1872年被通过,一桶等于42加仑成了美国原油计量的基本单位 。

以“桶”计量原油在全世界的推广是与美元地位的上升是同步的。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并用美元计价 。这当然和美国国家和石油工业的强大有关,现在石油工业的绝大部分标准和 科技 来自美国,而且美国又是全球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当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元作为全球准备货币,有其他货币难以比拟的稳定性和信用,大家都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破产性极低,货币也稳定。所以原油用美元计价也就理所当然,而对于石油行业美国也就顺便推行了自己的标准。

上文已经提到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这个只是容积。但是不同品质的原油一桶的重量有差别。高品质原油,也就是我们说轻质原油由于密度低其一桶的重量要比重质油(密度高)轻。

原油的密度在0.87 ~ >1.0 g/cm3, 因此一 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 。

以桶计量原油最早始于美国,用桶不用吨是因为美国的影响,原油的美元计价也助推了该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

主要的原油期货交易都以桶为单位。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根据原油的密度,一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也就是1桶原油等于136~138千克。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全球任何国家只要你在国际市场上买石油,面对的都是统一的标准。

我是漂流的亚特兰蒂斯,下次见!

这是西方国家先入为主的一种计量方法。一桶容量是53加仑,一加仑为4.546升,如果盛水的话,是240公斤,油比水要轻,这就是比重。质量差的石油比重在0.8以上,如某些国产及委内瑞拉的石油,中东产石油最好,比重都在0.8以下,人们开玩笑说那儿开的石油可以直接加进油箱。就是因为比重不同,液体要用容积来算,早期开石油都是用大桶,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油桶”是目前欧佩克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原油计量单位,同时也是全世界主流的石油计量单位。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目前纽交所一般都是使用北海布伦特原油和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作为标准,计算每桶石油的价格。

西方世界早在几千前就使用木桶去运送葡萄酒,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中东地区的人是用陶罐去装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并不好,而除了中国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没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于是中东的民族就用木桶储存和运送葡萄酒。

由于木桶是圆柱状,因此非常便于运输,因此越来越多的液体商品都是使用木桶运输,例如橄榄油。后来石油被发现后,人们开始用铁皮圆桶去装载石油。

最先使用铁桶装石油的国家就是美国,在二战之前,石油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美国使用“桶”来计量,而苏联则是使用“吨”来计量。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今天的油轮不再是使用油桶运油了)

(咱们日常使用的液化天气和汽油、柴油都是由这种油罐车运输的)

看到这想到了一个笑话: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呈下跌趋势,但是国内的油价并没有随国际油价下跌而相应下跌,反而不断上涨,一度每升价格达到了7元。究其原因是:油价确实下跌了,但是油桶的价格上升了。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或者国内商品总量的结算中都是以吨、升、立方米(主要是天然气)

、公斤来计算,大家都能有明确的概念商品的重量,但是唯独是石油非要以“桶"为结算单位,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就不知道是多大的桶、什么材质做的、一桶多重。

那为什么石油出口非要用桶计量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逐渐被发现并开发出其用途后,大批资本家加大了石油的开。但是,石油开后并没有合适的容器去盛装这些容易泄露的液体。恰巧欧美国家都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就像中国的酒坛子一样。大量的木质酒桶就被就地取材做了盛装石油的最合适不过的容器了,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用铁质的圆桶代替了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且制造工时长的木桶。就这样,用桶盛装石油的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那一桶石油重量是多少呢?

国际原油交易以桶作单位,而普通消费者又习惯的成品油计量又是以升为单位。“美制桶”是容积单位,与公制的升、立方米格格不入,与公吨等重量单位更是根本搭不上。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

但是,用桶作为原油的计量单位有其一定的劣势:

不同地区开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石油是一个由多种重金属混合物体以烃类为主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下以黏稠的液体状态存在。经过加工后,以其沸点和比重,燃点和热值的不同,而分为轻质油和重质油。成为现代工业,国防, 汽车 ,火车,轮船,飞机的重要燃料,助力添加剂,催化剂,防腐剂,保温材料,润滑油等等。

更是现代 社会 ,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比如各种塑料制品,各种化学用品,各种化肥,农药,杀虫剂,消毒剂……等等。当今世界各国早已将石油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资,进行严格的管控。

原油出口以桶计算,除了方便,简洁,更主要是为了交易的精确,误差和损失减到最小。因为这个已经是国际惯例,所以就共识了。

由于原油比重的不同,所以,一般原油一桶的重量范围大概在138~148kg之间。一吨油按普通老百姓的概念应该是1000kg。但实际计算是这样的:比重重量为860~880kg之间,体积重量为1000立方单位。喜欢的人可以查看中国石油产品标准规范一书。

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3~14)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1980)

1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