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和油耗有关系吗_油价和产量哪个重要
1.为什么国际油价这么重要?好像很多经济数据都会跟着油价变动。它跟哪些经济现象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
2.油价的涨跌跟什么因素有关?
3.多国汽油价格每升已经突破9元,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4.现货原油价格主要与什么有关?
5.原油价格上涨,背后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6.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7.基于进出口总量均衡的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
为什么国际油价这么重要?好像很多经济数据都会跟着油价变动。它跟哪些经济现象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
因为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
它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能源能够代替石油衍生物(汽油柴油煤油等)的作用,也就是说,一切需要能源的领域都离不开石油。
2.几乎所有的有机材料都是通过石油裂解工艺生产出来的,人工合成的产量根本达不到工业需求,而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有机材料了(塑料就是一种有机材料,化纤也是)。
3.由于第一条,又因为交通需要大量能源,因此一切与物流、旅游、交通有关的地方都离不开石油。一个国家可以没有重工业,可以没有农业,可以没有手工业,但绝不能没有交通。
4.军队的大型武器都需要石油衍生物作为燃料(火箭虽然不需要,但火箭的运输和发射都需要),没有石油就没有军事力量,而充足的石油则是战争中胜利的保障。
因此,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命脉都是石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离开石油,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可支配石油就能够越快地发展经济。
于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石油其实已经取代金银成为真正的硬通货。
综上所述,在这个世界上,石油就是最重要的资源,甚至可以说就是经济本身。
以上。
油价的涨跌跟什么因素有关?
理论上讲,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有七个方面: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非OPEC国家队产量、生产成本、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石油消费水平、石油库存、节能、替代能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影响油价的因素绝不止这七个,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从历史来看,石油价格经历过多次变动,剧烈波动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经济形势变化引发全球需求变化,如金融危机或者中国经济腾飞;供应端变化比如以沙特为主的OPEC国家决定增产或者减产;以及政治危机造成的石油市场恐慌,如海湾战争、伊朗核危机等。
本轮国际石油熊市始于2014年中,当时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4年的6月份115.19美元/桶,进入2016年1月,价格已经下跌到不足30美元。那么这次油价大跌主要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呢?各种数据显示,当前的石油市场确实进入了一个供大于求的时期,供求失衡是油价下跌的关键因素。
扩展资料
美元加息火上浇油
美联储按照计划加息的举动推动美元走强,客观上导致油价继续下跌。一直以来,强势美元都被视为原油和其他许多大宗商品价格疲软背后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美元升值会使得它们在使用其他货币的人面前显得更加昂贵。
此外,商品并不能创造任何收益,这就意味着,在利率上涨的环境当中,商品作为投资选择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从此,美元的强弱始终影响着国际油价的走势。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美元升值意味着石油更加便宜;美元贬值意味着石油越来越昂贵。
参考资料凤凰网-国际油价的涨和跌是什么因素导致这里有完整答案
多国汽油价格每升已经突破9元,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汽油价格的上涨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成本的变化,而汽油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原油。原油的价格在最近一年里上涨了60%,从年初52美元/桶上涨到了现在的每桶80多美元。而影响原油价格的主要因素则是原油的供应和需求。原油的供应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计划产量的影响。一般来说,当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中国、欧盟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原油需求量就会相应增加,而OPEC组织也会根据实际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调整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OPEC组织包括了当今世界上最主要几个石油生产国,如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等,成员国年石油产量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在整个石油市场上是举足轻重的存在。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彼此权衡就可以影响原油的价格。
今年石油价格的强势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新冠疫情中匍匐前进的欧美各国,经济正在逐步缓慢复苏,加上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等影响,使石油需求及预期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同样也是受疫情影响,尤其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蔓延使疫苗的效力大大下降,从而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阴影,再加上中东国家如伊朗等国内局势的动荡,使得原油供应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OPEC组织鉴于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沙特等国明确表示不愿意大幅增加原油的供应,因此原油供应短期难以大幅增加,而市场需求却不断上升,因此,推动了原油价格上涨。也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推动了国内汽油价格的上涨。
现货原油价格主要与什么有关?
对于原油价格的分析上,主要需要关注来自于三个方面的信息:供给、需求及库存。下面的列表列出了来自于分析中一般需要关注的一些具体要素:
(一)需求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经济增速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天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气候状况会影响到原油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国际油价,但它对整个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二)供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产量变化的原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的供给对油价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原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惯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产量来抑制油价。
2.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使油价波动更加不确定?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三)库存与原油的相关性
原油库存分为战略原油库存与商业原油库存。战略原油库存是国家为战略考虑,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这是因为原油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除了战略属性外,原油同时具有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方面需要关注商业原油库存,它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需要,因此与价格紧密相关。
每周三EIA(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美国能源情报署)会在美国东部时间早10:00公布库存报告,市场的关注重点在商业库存上,通过商业库存量来预测原油的价格走势。
(四)金融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投机持仓变化与NYMEX原油价格
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作是影响国际油价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2、相关商品对原油价格判断的参照
众所周知,商品走势总体和美元走势呈反向相关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往往代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从而减少对商品等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汇总表
原油价格上涨,背后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我个人觉得原油价上涨释放着一个石油量巨大的信号,石油产量肯定会得到世界的关注。说明世界石油的权重比较重大,对于国际的势力影响也是很深入的。这一次通过沙特袭击,对于国内国际的影响导致石油产量不断的下降,内部收入也在不断的减少,国际影响一下子明显上升。
产业影响基本上国家都会因为石油产业影响,中国石油的产量本来是全世界处于很高的水平,以及位置现在中东石油产量发生了浮动,国际石油的价钱已经大量浮动,国家也会因为受制于形势产生影响,生活之中生产的方面也是一方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我们国家现在受制于能源限制,务必要大力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未来的发展,不要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依靠能源作为中东沙特未来发展是需要进行转型的,沙特国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争夺之地,对于这样的国家想要拥有石油产量也是非常多的。毕竟石油产量肯定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石油肯定也不可以长期的去利用。能源是一个有限制的,不管是对于哪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科技和技术都需要一个重要的位置。对于国家和科学技术人员来说,也要受到很大的尊重。
传统能源我们国家也会利用这些科技人员来作为转型,对于世界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可见世界的局势也在慢慢的发生一些变动。关于我们国家的生活也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可不可以实现新能源转型,接下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不可以受到影响?这只能说明油价在不断的控制涨幅度也是比较大的同时,可见石油市场现在竞争的关系也比较激烈。
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原油产量的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储量增长略有不同,这些因素包括储量增长情况、开发工作量、市场油价、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经济状况等。
3.4.1.1 储量增长情况
原油的储量是产量的资源基础,因此,储量的增长情况直接影响着产量的增长。在3.1.2小节中已阐述了美国的原油储量增长和资源探明率状况。油气生产商在获得新增可采储量后,会在适当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开发这些储量,因此,产量的增长滞后于新增可采储量的增长[95~98]。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来看,原油产量的高峰发生在1970年,比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高峰(1951年)滞后了19年(图3.34)。根据3.3.2小节中的储量增长的阶段划分,1970年是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增长与递减阶段的转折点,1970年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了明显递减的趋势,产量在此时也开始递减。在1971~2004年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递减速度为1.87%。
新增可采储量和产量共同影响着储采比的变化。在70年代之前,美国的产量迅速增长,1945~1970年,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以4%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的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为1.89%,并且在1967年以后,美国的原油年产量几乎都超过当年的新增可采储量,这使得原油储采比在70年代之前连续下滑(图3.35)。全美和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分别在1968年和1967年降至略低于10。1971~2004年间,由于阿拉斯加和90年代以来深水区域的储量贡献,全美的平均储采比为10.5;若不考虑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贡献,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稳定在8 的水平,但由于产量的递减速度大于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速度,1999~2004年的平均储采比有所回升,达到9.6。
图3.34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与产量
图3.35 美国原油储采比
一方面,随着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新增可采储量的逐渐减少,原油的可采储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无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还是油气生产商的经营战略角度,储采比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调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产量总体上的递减趋势。
3.4.1.2 市场油价
20世纪以前,美国原油产量较低,进入20世纪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对原油的需求,1902年美国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原油产量也开始快速增长,至194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已达到2.29亿吨。1918~1944年间,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5.3%,同期的油价平均为1.33美圆/桶。
1945~1973年间,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直接刺激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美国全国的原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峰值,为4.80亿吨。但在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开始递减,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对油价进行严格管制,大大低于当时的国际油价,这使得石油生产商对国内原油开发失去兴趣,从而使美国的原油产量开始递减。虽然在1981年油价控制解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减缓,并在和1985两年间有所回升,但1986年油价暴跌,使得产量随之下滑(图3.36)。
图3.36 美国原油产量与油价
从图3.36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油价的涨跌只能在短期内刺激原油产量递减速度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储量增长逐渐减缓的影响,原油产量总体下降的趋势已无法避免。
单口油井日产量的变化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油田开发状况与地质状况,二是油价。长期的油气田开发必然会导致单口油井日产量在经历了高峰之后开始递减,但从经济性出发,单口油井日产量对油价的变化非常敏感。油价的上涨降低了开发门槛,使得一些在低油价条件下无法经济开采的低产油田可以经济开采。低产油田的加入降低了单口油井的平均日产量。在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单口油井日产量与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20世纪的20~40年代,美国的原油储量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同时期的单口油井日产量在开发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攀升,从1900年的0.3吨/日增至1944年的1.52吨/日(图3.37)。1945年起,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促进了低产油田的开发,在1945~1958年这段时间内,单口油井日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58~1972年,虽然美国的名义油价仍高于国际油价,但对通货膨胀和汇率进行调整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油价实际上是在下降,此时,低产油井无法经济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逐步攀升,1972年达到高峰,平均为2.49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油价进行了管制,虽然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但是与石油危机之前相比,油价不仅提高幅度大,而且连续上涨;到1981年美国政府解除油价管制时,油价达到31.77美圆/桶。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的单口油井日产量不断下降,从1973年的2.47吨降至1981年的1.70吨。1986年发生了油价暴跌,一些低产井被逐渐废弃,单口油井日产量的下降速度与之前相比有所减缓,2001年以来,油价持续走高,单井日产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图3.37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单口油井日产量与美国油价
3.4.1.3 开发工作量
美国能以较低的储采比使油气产量多年来维持相当高的水平,除资源条件等原因外,有庞大的开发工作量作为后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保持原油的稳产和上产,美国每年都要完成大量的钻井工作量,产油井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23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1亿吨时,有产油井29万口;1940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2亿吨时,有产油井39万口;1951年产量为3亿吨时,有产油井47.5万口;1966年产量达到4亿吨时,有产油井58.3万口(图3.38)。
1945年以来,美国的开发活动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发生在50年代中期,1955年,美国活动钻机数达到首个高峰,为2686台。1956年钻开发井4.1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2.8万口。第二次高峰发生在80年代,1981年美国有活动钻机3970台,钻开发井7.4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4.1万口。1986年,由于受到油价暴跌的影响,美国开发井数随之下滑。虽然2000年以来,美国开发井略有增长,但远远不及高峰时期。2004年,全美钻开发井3.2万口,尚不及1985年的原油开发井数(图3.39,图3.40)。
从美国本土48州来看,1945年起,美国开始实行高于国际油价的政策,国内开发活动随之增加。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目从1945年的1.8万口增至1956年的4.1万口,增长了近1.3倍(图3.41)。但由于60年代,国际七大石油公司操纵着原油定价权,国际油价较低,石油公司可以通过进口原油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对本国的开发活动逐渐减少,到1971年,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已降至1.9万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美国开始实施低油价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暴涨,美国国内油价也逐步跳高,这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开发活动,开发井数目也逐渐上升。1981年,美国完全解除价格管制,当年的开发井数也随之达到高峰,但随着1986年国际油价的暴跌,开发井数也急剧下滑。在1973~2004年间,美国开发井数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美国国内油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3,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置信度99%)。这说明开发活动受价格的影响显著。
图3.38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与产油井
图3.39 美国全国开发井与活动钻机数
美国国内低产井比例较大,与1978年相比,1979年本土48州生产井共增长了13952口,其中低产井有11675口。到1983年,美国共有单井日产量低于10桶(约1.36吨)的低产井44万口,这些低产井当年产量约0.65亿吨。到2003年,全美低产井占产油井总数的77%,它们的平均日产量不足0.3吨,这些井的产量之和占全美总产量的15%[99]。形成“多井低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90]:其一,高产富集的储量所占比例不大。根据兰德公司1976年的统计结果,美国91.3%的原油储量集中分布在18个含油气州中。在这些州中,可采储量大于5亿桶(约0.68亿吨)的特大型、大型油田储量仅占总储量43%。其二,由于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掠夺式开采”,油井产量迅速递减,低产井大量出现。
图3.40 美国全国开发井构成
图3.41 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与油价
3.4.1.4 开发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工程中,钻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特征,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钻井工程理论上以流体力学、管柱力学、岩石力学、化学、测量与控制等学科为基础;技术上,以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眼稳定技术、高效破岩与洗井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和油井设计技术为关键技术。
文中在2.3.2.3小节中回顾了美国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20世纪以来的钻井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概念时期(1901~1919年)、发展时期(1920~1948年)、科学化钻井时期(1949~1969年)和自动化钻井时期(1970年至今)(图3.42)。
图3.42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历史与石油工业的理论和技术进步
概念时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钻井技术刚刚起步,原油产量从1901年的不足1千万吨增至1919年的0.5亿吨。1859~1919年,全美累计原油产量仅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可采资源量的2%。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着单井产量的增长,到1919年,单井日产量已逐渐增至0.30吨。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后,内燃机技术推动了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在钻井技术上,派生出了内燃机驱动钻机,同时,牙轮钻头和固井工艺进一步发展。到1948年,美国原油产量已增至2.76亿吨,单井日产量达到1.72吨,原油采出率增至15.20%。
科学化钻井时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促进了开发工艺的不断提高。在此时期,发展了钻柱力学和井斜控制理论,喷射钻井、参数优选和地层压力检测等技术。到1969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4.50亿吨,单井日产量为2.27吨,原油采出率也达到37.60%。
自动化钻井时期: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引入和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研发,是钻井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计算机技术推动了钻井数学建模与定量分析,加快了科学化钻井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本土48州开采难度增大,表现为储层质量下降,钻井深度增加。在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采出率从1970年的39%增长到2004年的70.4%。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只有在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以前的难采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3.4.1.5 政策法规
与3.3.1.4小节中介绍政策法规对储量增长的影响类似,这里也从美国众多的联邦石油政策法规中选择典型的政策法规分析其对原油产量的影响(图3.43)。
图3.43 美国原油产量与石油法规、政策
美国政府于1916年实行的《无形钻井开发费扣减》政策能使油气生产者尽快回收风险勘探与开发投资,推迟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的时间,提高了油气生产者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1924年实行的《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则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这两项政策是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23年首次达到1亿吨,并从1926年起,原油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吨以上。
20世纪30年代之前,油气资源处于无序开采状态。为保护石油资源,1930年的矿区租赁法修正案要求矿区作业者应按照规定的井网密度钻井。此外,为制止原油生产的混乱局面,控制产量,稳定油价,产油较多的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分别于1928年和1932年通过了按市场需求比例生产石油的法律。根据这些法规,由州法律委员会确定某一时期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总量,然后分配给油田,进而将每个油田的生产配额分配给矿区租赁人或每口井。在市场需求旺盛时,规定了每口井的最大生产许可量;在市场疲软时,每口井的产量限制在最大许可量的某一百分比水平。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至按市场需求比例法实施前,某些州油价跌至10美分/桶,而且由于掠夺性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迅速下降(图3.37);该法实施后,油价趋于稳定,生产井的采收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934年,加利福尼亚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密歇根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结成产油州同盟,该同盟于1935年通过了《科那里豪特石油法》(Connally Hot Oil Act),并获得了国会的批准。这些法律规定既稳定了油价,也保护了油田。
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MOIP)。该计划实施的部分原因是美国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为降低美国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保护本国石油工业,美国政府将原油的进口量限定为不超过国内需求量的9%。这项计划在1973年该项计划终止前持续刺激着美国原油产量的攀升,1970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高峰,为4.68亿吨。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受石油禁运和油价高涨的影响,联邦政府终止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通过了《紧急石油分配法》。该法规定将国内有限的石油产量分配给炼油厂或其他消费者,同时规定了原油的最高限价。1975年,《紧急石油分配法》终止时,又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该法虽然取消了对某些石油产品的价格限制,但仍控制着石油价格。在此期间,美国国内石油生产商不能享受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的好处,因此多数石油开发活动转向国外,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76年已跌至不足3.97亿吨,与1972年相比,下滑15.20%。
1979年,伊朗的政局变动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宣布从1979年6月起的28个月内逐步解除国内的原油价格管制,以刺激国内的原油开采。但随后,为防止油气生产商因解除国内油价管制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而获取巨额利润,国会通过了《原油暴利税法》,于1980年3月起生效,里根总统在1988年签署的《混合贸易法案》中取消了原油暴利税。在征收暴利税期间,由于美国国内油价解除管制,较高的国际油价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原油开发活动,特别是在1981~1985年期间,高油价降低了原油开采的门槛。在1981~1983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保持稳定,和1985年的原油产量出现回升,接近3.60亿吨的水平。
从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原油产量逐渐下降,为降低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政府开始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原油产量增长。1989年通过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抵税法》,该法规定对低产井、重油、边际油井和用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其支出资本的10%可以用于税收抵免。1995年通过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该法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深水区域的油气开发活动。1994年,深水区域产量0.54亿吨,1995年的产量达到0.65亿吨,到2000年,达到1.97亿吨。《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在2000年终止,但美国政府继续对深水区域的油气开采给予优惠政策,并且对风险越大的项目给予减免的费用越高。
综上所述,在影响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储量增长情况是资源基础,产量受限于已探明的储量状况;市场油价对美国原油产量的影响仅限于一定时期内,是间接调控因素,它在早期受国家政策调控;开发工作量是影响产量的直接因素;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开发成功率和效率,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影响产量的宏观控制因素,政府通过政策法规一方面调整油价刺激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措施来发展新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并指导开发投资。开发工作量是开发投资的直接体现。较大的开发工作量投入带来了较高的产量。产量的变化趋势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政策。结合原油储量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原油储量与产量的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见图3.44。
图3.44 美国原油储量与产量增长因素关系图
基于进出口总量均衡的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
4.3.2.1 模型结构
传统经济学商品价格的形成是当该商品的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由此供给(或需求)量所决定的价格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为产量,需求量为消费量。但由于石油市场受战争、意外事件的影响较大,战争和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石油供应中断,由此对全世界经济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石油储备。由于有存货,当年的消费量不等于当年的石油需求量。同样地,以往的一部分储备有可能转化为供给,因此当年的石油产量也不等于当年的供给量。所以考虑原油市场均衡价格不能直接利用供给(产量)等于需求(消费量)平衡式。如果将国际石油市场看作一个虚拟的商品市场,该市场的流入就是国际石油的总出口,流出就是国际石油的总进口。由于是虚拟市场,因此市场一定会出清,所以每年国际石油市场的总进口等于总出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将从国际市场的流出(进口)视为需求(包括当年的消费和储备),将流进(出口)视为供给。国际石油市场出清,意味着进口等于出口,此时国际石油市场达到均衡,由此确定了国际原油价格。在变量的选择上,需求(进口)设定为国际原油价格、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和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的函数。供给(出口)方程的因变量为国际原油价格,设国际原油价格为石油出口量、OPEC上期原油产量的函数。当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各部门扩大生产使得对石油的需求增多,各国增大对石油的进口,即进口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同样OECD国家增加石油储备需增加石油进口,而减少石油储备,意味着动用一定量的石油储备满足国内需求,这会导致石油进口量的减少,所以OECD石油储备量与国际石油进口量之间也存在着正向变动的关系。对供给方程而言,国际石油出口量越多,表明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量越多,供给增多,油价走低;反之,国际石油出口量减少,表明供给减少,油价走高。所以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出口量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于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OPEC的产量政策通常作为油价变化的一个指标,增加产量会使油价下跌,减少产量会使油价上升;另外市场对产量变化有一个滞后期,所以OPEC上期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当期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本节石油进出口量数据来自英国石油公司BP网页,世界实际的GDP值来自原油产量、国际原油价格和OECD 石油储备量数据来自美国能源网站,时间跨度都是从1989~2003年的年度数据。
4.3.2.2 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
(1)需求函数(表4.4)
表4.4 需求函数表
续表
即
lnIM=0.006lnPC+0.954lnG+0.316lnSO-0.022(4.1)
式中:IM为国际石油进口量;PC为国际原油价格;G为世界实际的GDP; SO为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
从模型结果来看,所得回归方程的系数符号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对世界石油总出口量(需求)的影响比较显著,其次OECD国家石油储备的变动对石油总出口量的影响也较显著。相比较而言,原油价格变化对石油总需求的影响不显著。这个结论从长期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石油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其消费量受价格的影响较小。
(2)供给函数(表4.5)
表4.5 供给函数表
即
lnPC=9.077lnEX-10.714lnQO(-1)+17.276 (4.2)
所得回归方程的系数符号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国际原油价格受到国际石油进口总量和OPEC国家上期产量的显著影响。
(3)市场均衡
IM=EX (4.3)
即国际石油市场总出口量等于总进口量,国际石油市场出清,供需达到了平衡。
据此整理得
lnPC=9.147lnG-3.206lnSO-11.326lnQO(-1)-1.14 (4.4)
PC=α·G9.174·SO3.206·QO(-1)-11.326 (4.5)
运用上式可以模拟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例如OPEC原油产量减少4%,假设世界经济活动水平不变(即值不变),OECD国家需动用约14%的石油储备才能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因为:
PC=0.96-11.326.0.863.206.PC*=PC*
PC*为基准情形时的国际原油价格。
。类似的,如果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为3%,在其他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OPEC上期需增加约2.4%的产量,恰好可以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因为:
PC=1.039.174·1.024-11.326·PC*=PC*。
4.3.2.3 修正后的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石油产品由于其分布的地缘性和主要消费国与主要产油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等特殊性,将使石油产品贸易更依赖于国际市场,所以石油产品贸易量占世界经济(GDP)的份额有增大的趋势。石油产品贸易额占世界GDP的比重越大,国际石油市场越繁荣,这对国际原油价格的产生将起到一定的影响。具体地说,由于国际总进口与总出口相等,所以石油进口开放度增大,意味着石油进口量和出口量同时增加。由于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所以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由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确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原油价格将降低;需求价格弹性大,原油价格将上升。无论何种情况,一般都会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下面我们将引入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概念,进一步研究在进口国开放度变化的情况下各影响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指国际总的石油进口量与石油出口量的和占世界实际GDP的比例,用TRI表示。即TRI=(石油总出口+石油总进口)/世界实际GDP。
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指标后的石油供给函数如表4.6所示。
表4.6 石油供给函数表
即
lnPC=9.092lnEX-10.727lnQO(-1)+4.592lnTRI+11.88
所得回归方程中石油进口开放度的系数为正,表明进口开放度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将上升。其余变量的系数符号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即上期OPEC原油产量与当期的原油价格成反比,进口国开放度与国际原油价格成正比。且这3个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
在供给函数中引入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后,拟合指标R-squared和调整的R-squared等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因此引入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指标有助于更好地拟合原油供给函数。根据市场均衡条件IM=EX,整理得:
PC=α·G9.179·SO3.04·QO(-1)-11.351·TRI4.859 (4.6)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的增加表示石油进出口量的增加,反映进口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增加的国际石油产量而保持国际原油价格不变。如:
PC=1.021-11.351·1.054.859·PC*=1.001PC*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