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乾隆把最宠爱的小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

2.清代官员翎子管有青玉材质吗

3.乾隆墓中被盗的四大宝物是什么

4.乾隆圣旨用的印章是什么

5.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为什么乾隆把最宠爱的小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

乾隆款玉器-乾隆青玉填金价格

乾隆把最宠爱的小女儿嫁给和珅长子

和珅官运亨通的另一个手段,即他官职稳稳擢升的重要保证,是他与皇室结亲。当然这反映了乾隆对和珅的宠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赐和珅长子名丰绅殷德,并把自己最心爱的年仅六岁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他,“待年行婚礼”。从此乾隆与和珅两人结下了“娃娃亲”家,是年乾隆已年届古稀,而和珅刚刚三十一岁。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岁纪念。那一天乾隆赏给她许多玩物,其中有汉玉敞口钟、汉玉娃娃戏狮、青玉匙、红白玛瑙仙鹤、琥珀圆盒和汉玉扇器等。她生来活泼伶俐,长得也颇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因此就格外受宠爱,真可谓“掌上明珠”。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顶轿。”在她十三岁时,破格被封为固伦公主。按清朝体制,皇后所生之女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或由皇后收养的宗室之女,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

和孝公主在诸皇女中备受乾隆宠爱、娇惯,被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养育在他的身边。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刚刚六岁,就被乾隆许配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为妻。当年丰绅殷德也是六岁,与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只是比公主小半个月。他长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时期颇像,也是一个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号为润圃。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订婚后,和珅是又喜欢、又得意。他认为他的地位更巩固了,也是乾隆对他的最大信任。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当和孝公主十三岁时,被破格晋封为固伦公主。并于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头发,准备下嫁。据清代档案记载,乾隆在这一天赏赐给她一批绫罗绸缎、珠宝玉器。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谕赏给她金镶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盘、汉玉扇器四件。同时还赏给丰绅殷德金镶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将要举行指婚礼。闰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谕旨说:“凡下嫁外藩固伦公主,例支俸银一千两。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给。从前和敬固伦公主,虽系在京居住,而傣银、缎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未使截减,是以降旨仍许照旧关支。今和孝固伦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欢侍养,孝谨有加,将来下嫁后,所有应支俸禄,亦著一体赏给一千两,以昭平允,而示嘉奖。”这就是说,和孝公主的俸禄是最高一级的,与下嫁外藩的固伦公主相同,显然这是乾隆对她的偏爱。

与此同时,乾隆还下谕旨:“命固伦额附丰绅殷德在御前行走。”后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是黄道吉日,刚刚十五岁的和孝固伦公主和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乾隆除了赏给她大量的土地、庄丁和奴仆外,还赏赐了一大批妆奁。赏赐物件的清单如下:

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

金凤五只,嵌五等东珠二十五颗,内无光七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共重十六两五钱。

金翟鸟一只,碎小正珠十九颗,(随)金镶青金桃花垂挂一件,嵌色小正珠八颗,穿色小正珠一百八十颗,珊瑚坠角三个,连翟鸟共重五两三钱。

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东珠二颗。

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

金(银)珊瑚头箍二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重四两七钱。

金镶青金方胜垂挂一件,嵌色小正珠二十四颗,穿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重四两五分……

乾隆不但赐给和孝公主大批妆奁,而且在同一天赏赐给丰绅殷德大量礼品。

此外,乾隆还赏给丰绅殷德额驸头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每名女子各赏有皮、棉、夹衣、丝缎衣料,银项圈、铜耳坠等物。并赏给户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户口管领二人,也各赏有衣物等。

乾隆觉得这些礼品还不太够,又格外赏给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额附做衣服、被褥和帐幔等物用的绸、缎、纱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丝缎一百七十六匹、妆缎二十二匹、小卷八丝缎二匹、锦十一匹、倭缎四匹、小卷闪缎十六匹、大卷纱六十九匹,等等。

此外,在和孝公主举行合卺礼后六月,按清朝礼节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额附还要进宫举行回门礼,那天乾隆又赏赐给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一大批礼品。

据当时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鲜使臣记载:“皇女于归,特赐帑银三十万。大官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屡千百,虽以首阁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

朝鲜使者还把和孝公主与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时的情景作了比较,他说:“乾隆对和孝公主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自过婚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这还不算,乾隆又借着和孝公主过生日之际,赏给她一批礼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汉玉开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鸠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汉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双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丝座青绿双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玛瑙葵花碗一件,绿晶蕉叶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两重金锞九个,藏香九束自鸣钟,五十两重银元宝九个,等等。

由此可见,乾隆肯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赏赐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妆奁,这是乾隆对和珅的极大宠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个手段。另外,和珅从此与乾隆结成了儿女亲家,彼此关系更进一步加深了,这是其他官僚所望尘莫及的,和珅实际上成了第一权臣,是别人高不可攀的勋贵国戚。

而且,和珅的女儿也嫁给了皇族,她是一位贝勒的福晋。这位贝勒是康熙的曾孙。

和珅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给了乾隆的孙子绵庆。绵庆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袭质郡王,嘉庆九年薨。谥曰恪”。“绵庆幼聪颖,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庄校射,中三矢,赐黄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体孱弱,嘉庆九年薨,年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赐银五千,谥曰属。”而永琛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后。乾隆二十四年袭贝勒,三十七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晋封亲王,五十五年薨,谥曰庄”。和琳女儿嫁给质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为之操办的。此外,朝鲜使臣也记述了和珅与皇家联姻之事:“吏部尚书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为军机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孙,权势日隆。皇帝遣内侍轮番共第,势焰嚣天,缙绅趋附。”由以上几例和珅家与皇家联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家族与皇室关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没有极高的媚上之术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清代官员翎子管有青玉材质吗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10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定台湾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7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20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产物,是随着冠制的改革而诞生的。清代伊始,便彻底改变了从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制,而以礼帽代替。礼帽分两种:一种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以黑色居多。暖帽最高处都镶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由红、蓝、白、金依次纡尊降贵。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外裹绫罗制成,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翎管,就是在顶珠下用来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烟管粗细,长两寸左右。 内容来自dedecms

翎管多为圆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翎管的材质有翡翠、白玉、碧玺、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铜等。

清代品级高的文官可佩戴翡翠翎管,品级高的武官可佩戴白玉翎管。常见清剧中的官员身穿朝服,头戴官帽,宝石镶顶,帽后翎管下,必有一枝羽翎微微颤动。在清代,顶子、翎管加上羽翎,便是此人全部身份地位的标志了。

PS:图示为玉质的翎子管,此图由手指乱弹拍摄整理。

乾隆墓中被盗的四大宝物是什么

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其在位六十年,且当了四年太上皇,在这期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玺等,甚至了之后也将这些奇珍异宝当做陪葬;然而在1928年7月2日,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连挖掘慈禧及乾隆两座陵墓,还将陪葬珍宝洗劫一空!

一、玉玺“八徴耄念之宝”

“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乾隆的一方方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徴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乾隆元年(1736年)的正月初四,雍正皇帝已经去世4个多月,居丧的哀伤气氛被改年号的喜庆所取代。

25岁的年轻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拿着一方铜制的玺印材料去内务府传旨,命令在上面刻“乾隆御览之宝”6个字。

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战战兢兢接了旨,6天后,请太监将两份篆文草稿呈送乾隆,一份是阴文(字呈白色),一份是阳文(字呈红色)。皇帝仔细看过后给出回复:用阴文。

再过40天,精心制作的铜玺完工交差。作为富有四海的君王,乾隆一生拥有“乾隆御览之宝”共有8方,其玺印材料极为丰富,仅玉就有碧玉、白玉、青玉、墨玉等等。

多年战乱中,乾隆玉玺有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当时,现存最有价值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八徴耄念之宝”。它是乾隆在位55年,为庆祝其80寿辰制作的,在乾隆玉玺中算是比较大的一枚。

印文在许多重要清朝宫廷藏品中,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秋山暮霭图卷》,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柳鸭芦雁图卷》上,都印有这枚“八徴耄念之宝”。

该玉玺现在英国,因在伦敦富比拍卖行要拍卖,起拍价达到60万英镑,从而引发网友群起 *** 。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再度挑战,有关方面应该出面来要回这些文物;甚至还有人呼吁,要按照对上次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铜像的行为。

二、九龙宝剑

九龙宝剑非汉家传统之剑,而是结合了蒙古式的弯剑,其剑身略弯,剑长共五尺,剑柄特长,上面刻了九条金龙。而这九条龙却又是根据汉家周易的“九九归一”的寓意而雕刻的。周易中的九九归一是轮回的意思。

剑鞘用名贵鲨鱼皮制成,嵌满红蓝宝石及金刚钻,堪称价值连城。乾隆熟读汉书,知道天道是一个轮回,人如此,朝代政权也如此,要想永远统治奴役汉族是不可能的事,乾隆带此剑陪葬是寓意为而复生,通过轮回来永远奴役 *** 。

宝剑铸成之后寒气渗人,似有 *** 冤魂付于其上,宝剑周围会产生雾气,剑柄上的九龙在雾气中跃然若腾。九龙剑本是一把阴剑,在阳世使用此剑为不祥。

让九龙剑重回人间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东陵大盗、土匪出身的军阀孙殿英。为躲避“匪军掘盗东陵的惨状”而遭致法办呼声,他把将慈禧口中含的那颗宝珠送给了,把乾隆朝珠中最大的两颗送给戴笠,将“金玉西瓜”送给了宋子文,准备将最珍贵的“九龙宝剑”孝敬给。1939年孙殿英又将最珍贵的九龙剑交给戴笠,请他转送。

当时正值抗战,戴笠命令军统特务马汉三设法将宝剑送往重庆,呈献给。马汉三深知这把九龙宝剑价值连城,意欲拥为己有,不想1940年马汉三被日军逮捕并叛变,且献出了价值连城的九龙宝剑。

日本人投降后,时刻关注宝剑下落的马汉三,得知宝剑此刻藏在大间谍川岛芳子在北平的家里以后,迅速逮捕了川岛芳子,并从她家中搜出了宝剑。

1946年3月,戴笠到北平第一监狱提审女川岛芳子,意外获知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被捕叛变和变相占有九龙宝剑之事。马汉三见事情败露,主动把宝剑交出并给戴笠送了好多金银财宝、古董、字画。

3月17日,戴笠携九龙剑由青岛启程直飞南京面蒋,谁知天气恶劣而机毁人亡。当沈醉从江宁农民手中寻回九龙宝剑时,它的剑鞘和剑柄早已烧得一干二净。于是沈醉将它和戴笠的遗骸一起放入棺材中入土。

不过诡异的是,拿过九龙宝剑的四个人:孙殿英、马汉三、川岛芳子、戴笠,全都于非命,乾隆宝剑诅咒的传说也因此传开来。世事沧桑,当九龙宝剑的谜底被揭开时,一切早已无迹可寻。也许对这件国宝来说,化作紫金山中的一抔春泥也是不错的归宿。龙宝剑非汉家传统

三、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四大家”之首、山水画大师黄公望(1269—1354)的精心巨制。从他1347年退隐到富春山时开始画起,至1350年年过八旬之时完成了这幅被后人称为山水画“第一神品”,前后费时超过3年。

明朝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请人在上题字,却被对方之子藏匿而失。当画作重新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时,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它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国变时”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这位痴迷的藏家在临终时选择将《富春山居图》陪葬,所幸在已投入火中之际,被其侄抢出,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而且起首一段已烧去。

18世纪30年代,《富春山居图》流入朝鲜裔盐商、着名的收藏家安岐之手,1746年,终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藏品。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它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秋水长天,林木恬然,沙渚悠远,黄公望把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真可以说是:一峰一状,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万端。

难怪历代画家都把能目睹此画当作人生一大幸事呢!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经常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富春山居图》这件国宝被军阀孙殿英盗出东陵后,颠沛流离,后半部分最终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前半部分“剩山图”经历了曲折的传承经历,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

1999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圆合《富春山居图》的活动,他们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截画卷,并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圆合了。

四、缂丝陀罗尼经被

《清会典》中对于皇帝、皇后、太子等葬礼的规制都有明确规定。只有亲王以上后才能覆盖陀罗尼经被,而对于经被花纹和颜色的规定更加详细。

“缂丝陀罗尼经被”(简称经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专用的佛教用品,从质地、颜色和数量上严格分为六个等级,而这件由藏羚羊羊绒、獐子绒和真丝混合缂丝而成的经被属于最高等级,据传为 *** 活佛敬贡给乾隆皇帝专用,用于覆盖其遗体以超度亡灵,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长2米,宽1.38米,呈古铜色。其上共有四种文字。主体是一座佛塔,塔内缂满梵文陀罗尼经经文,塔周围有精美繁复的花纹。

该件宝物目前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意外最初发现。据了解,此件拍品最初是被藏于一件清末黄缎子袈裟中,被一位业余藏家以9万元将其买下后,才在袈裟之中发现了它。在2008年、2010年的两次拍卖会上分别以6550万元、1.3亿元成交,可谓捡了大漏!

只有皇帝才能用正**,而皇后只能用明**。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相传将它覆盖在者身上,可以令者得到超度,该墓葬形式最早起源于元代。

被称为织中圣品的“缂丝”是我国业已失传的高级丝绸艺术品,因织造难度大,一件像样的织物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其珍贵性被称为“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顶峰,而双面缂又是缂丝中的极品。这种工艺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此后便渐渐衰落,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达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乾隆圣旨用的印章是什么

旨用的印章宝谱,即皇帝宝玺之印谱。清乾隆十三年钦定御宝为二十五颗。

因其用处不同,名称各亦。规格用途如下:

(1)大清受命之宝 白玉质 面14厘米见方, 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质 面14厘米见方, 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宝 鎏金质 面7.9厘米见方, 以章继绳之用

(4)皇帝之宝 青玉质 面12.5厘米见方, 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宝 栴檀香木质 面15.5厘米见方, 以肃法驾之用

(6)天子之宝 白玉质 面7.8厘米见方, 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亲之宝 白玉质 面6.8厘米见方, 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亲亲之宝 白玉质 面7.2厘米见方, 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宝 碧玉质 面15.6厘米见方, 以颁锡赍之用

(10)皇帝信宝 白玉质 面10.5厘米见方, 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宝 碧玉质 面15.5厘米见方, 以册外蛮之用

(12)天子信宝 青玉质 面12.1厘米见方, 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宝 白玉质 面10厘米见方, 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 以谕臣僚之用

(15 敕命之宝 碧玉质 面11.3厘米见方, 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训之宝 碧玉质 面13厘米见方, 以扬国宪之用用

(17)命德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 奖励忠良之用

(18)钦文之宝 墨玉质 面11.7厘米见方, 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

(19)表章经史之宝 碧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 以崇古训之用

(20)巡狩天下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 以从省方之用

(21)讨罪安民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以张戎伐之用

(22)制驭六师之宝 墨玉质 面17厘米见方,以整戎行之用

(23)敕正万邦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以诰外国之用

(24)敕正万民之宝 青玉质 面12.6厘米见方, 以诰四方之用

(25)广运之宝 墨玉质 面19厘米见方,以谨封识之用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是:

1、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口径8厘米,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金瓯永固杯是的皇帝专用酒杯,据说只在特定的时间用,金瓯永固的寓意是希望大清的江山能够永远稳固,可见皇帝已经把这件酒杯当成了法宝。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一共造了4件,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金嘉庆造)、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金、1铜乾隆造)、台北故宫博物院(1金乾隆造)。

2、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是一件宋代的玉器,这是乾隆最喜欢的一件玉器,也是故宫博物院玉器里面的王者,毫无疑问也是一件国宝级文物,炉高7.9cm,口径12.8cm,炉底还印着乾隆为这个青玉云龙纹炉所写的诗:“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这件玉器可谓是中国玉器的巅峰之作,称之为无价之宝。

3、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历史文化里的一件瑰宝,画中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载体,它是我国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每次展览都是警卫持枪守卫,可谓是常年守卫,清明上河图的真品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仿品却是很多。

据说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