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与石油价格关系表-煤价与石油价格关系表图
1.进口石油焦真的是雾霾元凶吗
2.燃料-能源领域综述
3.煤价为什么会降价!
4.“十三五”现代煤化工面临哪些挑战
5.国际石油
进口石油焦真的是雾霾元凶吗
石油焦本质是石油炼化后的渣油经焦化后得到的固体碳化物,灰份很低,一般在0.5%左右,煤的灰份最高可达30%。石油焦主要用于生产炭电极、石墨,是炼钢、电解铝等冶炼行业中不可替代的原材料。
低硫石油焦价格一千多一吨,比煤价高了一倍以上,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用于燃料。
进口石油焦因为硫含量太高,不能用于生产碳制品,所以部分用于窑炉燃料,唯一的问题就是硫含量高造成尾气二氧化硫浓度高,但如果有烟气脱硫系统,脱硫效率完全可以达到90%以上。
即便是高硫石油焦,价格仍然高于煤,用石油焦替代煤发电经济上也不划算。
雾霾的本质是固体颗粒物污染,石油焦的灰份和煤比起来可以忽略,如果有完善的脱硫系统,可以说很清洁的燃料。说雾霾是燃烧石油焦引起的说法,完全是给燃煤找一个背锅的!
另外,国内火电厂一年的燃煤量是以十亿吨计的,1000万吨的石油焦算进来是毛毛雨。而美国一年的石油焦总产量也就几千万吨,有没有能力供出口还值得怀疑。
燃料-能源领域综述
(1)燃料-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税收政策的建议
我们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分析燃料-能源领域的形势。以电力部门为例。目前我国发电与供电实质上是合在一个机构中,也就是说它具有专营性质。目前俄罗斯已出现电力不足的现象,需要新增几十兆千瓦的发电能力。但近年来,每年新增的发电能力还不到一百万千瓦。同时,我国的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如果全俄罗斯节约能耗20%就相当于15亿~18亿吨标准燃料。目前全俄罗斯仅在热能和电能的输送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8亿~9亿吨标准燃料(1吨标准燃料的价格为350卢布)。很明显,对国家而言最有效的供电原则是两手抓,既抓新增发电能力,又抓用户(包括能源部门本身)的节能措施——使生产过程单位能耗达最小值。但“俄罗斯统一能源系统”股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现行政策却跟以前垄断时期一样,奉行“多发电,多赚钱”的原则。而作为国家代表占优势的公司经理委员会却对公司这种做法熟视无睹,所以,虽然国家是“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主要股东,但实际上没有能力影响该公司的工作。
要知道,根据现行法律,联邦能源委员会是可以从国家层面对这种专营权进行干预的,其中包括对大宗投资的合理性进行跟踪调查。任何自然资源的专卖者都应本着均衡民主的理念兼顾各部门的经济利益。因此,亟须制订国家在燃料与能源领域的长远税务政策。
前几年的经济分析表明,能源涨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终端产品跟着涨价,甚至远超过成本涨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如果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存在着多个中间环节的话,情况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用电的生产单位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无法控制自身产品价格而默默承受能源涨价的负担和供电失常造成的损失,二是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获得不正当的超额利润。例如,1990~1999年间,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的价格平均上涨21倍,电能上涨18倍,铁路运输上涨21倍,而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30倍。如果电能和热能进一步涨价并接近企业的竞争价格底线,那么企业(尤其是耗能大户——炼铝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企业等)只有破产。有人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预测模型处理十年来的数据,结果表明,当燃料与能源的价格上涨4倍时,总产量的成本将上涨1.3~1.4倍,国家的收入将上涨0.2~0.25倍,绝对投资会下降2%~2.5%,而有效的投资(即考虑到设备和基本建设工作的涨价)将缩减58%~60%。由于能源涨价引起产品制造业和公共事业的成本增长,同时造成投资总量明显减少和严重不足,所以整个国家的经济衰退。
根据部门间生产和产品分布的平衡表,可以算出燃料涨价对能源产品价格和经济的影响。针对7个部门(电力工程、燃料部门、加工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和通信、物质生产的其他部门)综合计算的结果示于图4.1。
图4.1 主要经济部门生产企业价格与燃料涨价的关系
1—运输业;2—电力工程;3—其他燃料用户;4—加工制造业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关于燃料与能源领域国家税收政策的建议:
1)为了保障国内市场重要燃料和能源的价格处于最合理的平衡状态,除了调整天然气和电价外,还必须对石油、燃料重油、燃料煤及其铁路运输价格进行国家调控,因此,应加大联邦能源委员会的职能。
2)为了减轻国际价格动荡对国内主要燃料价格的影响,对天然气、石油和重油这类基本燃料必须依据其出口价征收海关税。
3)在调控天然气、石油(重油)和煤的国内价格时,必须考虑到能源部门及其燃料基地发展所需的资金(自筹)主要来自能源出口收入及其制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按照这种思路,国内市场消费价格(不考虑附加税)允许维持在:天然气480卢布/千立方米,石油975~980卢布/吨,燃料重油680~685卢布/吨。
4)由于国家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占有很大的股份,应对其专用投资加强监控,只能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燃料基地和投向该行业的固定资产。
5)为了支持煤炭工业,应继续给予适当的补贴,把补贴额提高到100卢布/吨。由煤炭工业商品附加税及其铁路运输费中提成后,可把补贴减至50卢布/吨,并把煤炭的平均价维持在400卢布/吨左右,这样对采煤企业而言就意味着平均价格增加了183~187卢布/吨。
6)核发电站的自有资金和自筹投入原则上应随发电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设备利用率85%的情况下,可把核电的出厂价(不考虑附加税)保持在15.3~17.1戈比/千瓦的水平。
7)对“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专项财政投资实行国家监控时,应注意协调燃料价和核电站用自筹资金发电的电价。搞好了协调,即使在燃料成本上涨2倍,用电部门成本为20.2~20.3戈比/千瓦的情况下,也可使2005~2010年的平均电价降至28.6和24.1戈比/千瓦(未考虑附加税)。
(2)燃料-能源领域的发展形势
我国无论是石油、天然气原料基地的数量,还是该行业经济实体的数量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国家对地质勘探工作拨款锐减造成深部钻探工作量急剧下降,使得许多石油、天然气远景区域(含水域)的大规模地质勘探计划完全或部分下马,包括西西伯利亚在内的一些主要油气产地储量递增的速率下降。1988~1997年间,俄罗斯进行石油、天然气深部钻探的工作量从600万米降至140万米,减少了76%。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原料基地实现简单再生产的任务都难以完成。如果说80年代油气开采1个单位,当时就有2~4个单位的新增储量;而到1995~1997年,开采1个单位的石油,只有79%的新增储量作为后备基地,天然气的情况更糟,只有39%。
在原料基地和地质勘探工作存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很难形成稳定的国家政策,或者说很难操作。目前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制订近期和中期发展规划。主要文件是“1994~2000年俄罗斯联邦矿物原料基地的联邦发展规划”,燃料与能源领域的扩大再生产规划(1993年)和保障经济安全的中期规划(1996年),近5~8年正属于规划包含的范围内。
由于一批油气矿区对地质勘探结果没有预先进行充分的经济评估,所以开发后立刻感到不合算,使得投入该区普查勘探的资金处于不定期冻结状态。现在资源基地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地下油气资源自然衰竭,还在于具体地区油气预测储量的不确定性,预测方法与机制的可操作性差,另外还与国家长期宏观经济和能源战略等全局性问题联系在一起。
图4.2相当完整地绘出了1988~1995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量变化曲线和前景预测图。
应该看到,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及其在前苏联时期建立的原料基地都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首先是乌拉尔-波沃尔斯克矿区的开发与快速开采,1950~1970年,乌拉尔-波沃尔斯克主要采油区的产量从1110万吨增至20840万吨。到1970年,该地区产量已占全苏联的59%和全俄罗斯的73.2%。之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地区及其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它们在全苏联新增储量中所占的份额达70%。从1970到1998年(1998年采油量达最大值)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了12倍,从3140万吨增至41570万吨。毫无疑问,这些都为我们积累了组织经验和技术优势。
但是,从1989年开始石油产量不断下降,至199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仅为29870万吨。也就是说比1988年减少了52%。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也下降了:1995年曾是19400万吨,换算成人均1.3吨。当时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耗为3吨多,也就是说按这个重要指标俄罗斯在世界上排在第25位。这就是我国总的经济现状。
图4.2 1988~1995年石油(1)、天然气(2)和煤炭(3)产量及其至2010年的预测曲线
过去我们的地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波沃尔日亚等几个产油区,随着地质勘探工作规模的缩减,不仅导致远景新区勘探工作量的下降,而且使新区超前地质研究计划也无法实施,同时,各地的普查项目数量也明显减少。
事实证明,导致石油储量增长势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勘探工作量锐减。从1991至1995年,深部钻探的工作量减少了96.8%(由123.81万米减至3.85万米),地震勘探工作量减少了1/3(从80.9百万米减至53.1百万米)。在后来的几年中,地质勘探工作量并未增加,技术经济指标也未出现好转。
在我国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人们简直没有注意到在俄罗斯地下还蕴藏着巨大的尚未开发和未探明的碳氢化合物资源:已查明的潜在石油资源中有34%,冷析油中有16%将可形成大型新矿区。专家们认为,如果地质勘探工作量恢复到1988~1990年的水平,则每年新增的石油和冷析油的储量可达到10亿吨,天然气达1.5万亿立方米。预计这些新增的储量有70%~75%将在西西伯利亚获得,10%~12%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获得,15%~18%在东西伯利亚、远东和海洋的大陆架获得。自然,这对于实施地质勘探工作战略是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
在谈及燃料与能源领域近远期发展前景之前,应了解能源体系的简要特征。前苏联用1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能源体系保障了全国各地区的需要,但后备基地不超过10%~12%。1991年之后,能源体系被分割成多个独立国家的单独体系,因而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大大削弱了能源生产能力再分配和集中使用的机动性。
俄罗斯有700多座发电站,总发电能力超过215百万千瓦,其中冷析油热电站和火力发电站占70%,水力发电站20%,核发电站10%。由于俄罗斯每千瓦的电价仅为欧洲国家电价的33%~40%,增加电力出口本可望换回大量外汇。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目前“俄罗斯统一能源股份公司”的71个地方机构中有51个能源供不应求,只有20个能源过剩。
(3)燃料-能源领域的中远期前景
在分析中远期前景之前,首先来看看近年来燃料与能源领域的现状。燃料与能源作为基础产业,它能支撑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遏制国内生产总体衰退的趋势。但很遗憾,燃料与能源生产联合体把税收和地租费交给国家以后,国家并未利用手中掌握的这些资金来保持能源企业的“火车头”作用,未大力支持市场前景看好的能源产品后续产业,反而容忍能源用户拖欠燃料费和电费的现象。
权威人士指出,从1991~2010年当代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将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如果顺利的话,2005~2010年经济增长速率将达年增长4.6%~4.8%,往后到2020年达5.2%~5.5%。预计俄罗斯对一次能源的总需求量将缓慢增长,到2010年时才会达到1995年的水平,然后到2020年时增长量也不会超过5%。
于是,可以预测,在2005~20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能耗将快速下降。当然,由于缺乏到2020年之前俄罗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资料,所以今后各地能量需求的规律不明显。但是可是预料,直至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总的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然后到2020年逐渐下降,占全国需求量的29.6%,但欧洲部分的能量需求到2020年将增长到52.6%。
一般认为,如果2010年产气量达6000亿立方米,那么将有约52万亿立方米的地下资源可变成价格54~60美元/立方千米的商品(在开采现场价格是18~30美元/立方千米)。这时必须要动用亚玛尔半岛的储量。而到2020年产气量增至7500亿立方米甚至8500亿立方米时,则有57万亿~61万亿立方米的地下资源价格将上涨到60~70美元/立方千米和67~92美元/立方千米)(后一种情况下,将动用包括亚玛尔半岛大陆架和格丹半岛的储量)。
如果产气量要达到7500亿立方米,那么已探明的储量(46.9万亿立方米)将不能满足开采的需求。所以,为了保障上述开采水平,必须每5年增加近3万亿立方米的储量,以保证气的出厂价不超过70美元/立方千米。
为了搞好对石油工业的投资,必须认真研究到2010年和2020年时石油产量、油价及其成本的特点。研究表明,如果世界油价走低,俄罗斯的石油产量2010年将降至29000万吨,2020年27000万吨;如果世界油价上涨,将使俄罗斯的产量上升至33500万~35000万吨。但是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甚至不能满足所谓的低产量,如果年产量达到33000万~35000万吨需要每年新增探明储量5亿吨,这样才能保证石油的出厂价不超过90~100美元/吨。
考虑到运费在煤炭价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煤价与各地煤质的关系,专家们在评估煤资源的经济特性时不仅要从全国出发,还要从各个煤田出发。根据能源市场模型,全国2010年所需的采煤总量为30000万~36000万吨,而2020年为34000万~40000万吨。已探明的储量将满足上述采煤量的需要。
据权威学者的看法,与快速涨价的天然气和石油不同,由于煤炭的储量大,煤炭部门的经济结构更优化,再加上采煤、煤炭深加工和煤炭运输方面的科技进步,到2020年煤炭的价格将比2010年下降10%~15%。
(4)燃料-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的矿物原料基地问题
分析数据表明,到1999年为止各类燃料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的强度是:石油——22年,天然气——81年,煤——100年。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用于发电的燃料在各类燃料全部已探明储量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石油和天然气仅占已探明总储量的1/4,而占了发电用燃料的80%;煤和天然铀矿占总探明储量的76%,而只占发电用燃料的13%(表4.1)。
表4.1 俄罗斯的燃料-能源资源预测与储量情况(至1999年1月1日数据)
引自国外文献的数据。一般认为,如果某种燃料已采出的量占预测资源量的25%,则可认为该种资源已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对我国而言,石油的利用已接近于这个槛值,而天然气和煤的槛值不仅取决于储量的多少,还取决于其开采成本。
必须自豪地看到,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拥有的丰富有机燃料资源优势。俄罗斯仅占世界2.8%的人口和12.8%的领土,却拥有占世界预测石油资源的11%~13%,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左右,天然气预测资源的42%和已探明储量的34%,已探明石炭储量的20%和已探明煤储量的32%。(这个自然段的数据引自参考文献[22]。由于出处不同,其中有些数据与表4.1有出入——译注。)
煤价为什么会降价!
1:交通技术进步,运输成本下降。
2:其他能源供给扩大。
由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天然气、电力输送,使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污染严重,成本较高的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下降,迫使煤炭价格下降,以获取竞争力。目前我国新能源开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高原地区的太阳能,沿海和内蒙古地区的季风能,西南地区的水电,以及正在大力建设的核能,使煤炭无论在价格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低。
3: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勘测发现大量煤矿,煤炭的市场供应量提高,供求关系对价格进行调整。这是市场的自我调节。
4:低碳生活的倡导,减少了煤炭的使用,不得不降价以促销获得市场。
5:煤炭开采技术进步,开采升本下降。
6:火电及钢铁冶炼工业的技术改进,降低了煤炭消耗量。
还有其他更方面的原因我就不细说了,比如政策的调整等等。
不过总的来说,煤炭依旧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能源来源,广阔的中国市场为煤炭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因而煤炭即使价格下降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降价总体上是技术进步,供求调整,成本下降等市场因素带来的变化,短期内煤炭业依然是暴利行业(这东西又不要成本,挖出来就能卖),所以煤老板很多,而且都很有钱啊!
“十三五”现代煤化工面临哪些挑战
现代煤化工产业,一度被认为是化解煤炭过剩、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曾备受资本热捧的现代煤化工如今却面临着如此窘境:前有低价油,后有页岩气;上有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有难见起色的市场需求。煤化工项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排放等问题也让其备受争议。近期,不少地方在“十三五”规划中对现代煤化工的定位,也开始变得谨慎起来。那么,“十三五”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究竟该如何实现突围?中国化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告别“大发展” 升级示范先行
“‘十三五’现代煤化工不能再提‘大发展’了。”这句话是记者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九届全国低阶煤热解提质及下游产品技术研讨会上,听到与会代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最大亮点之一。从技术和产业规模看,我国现代煤化工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最应该注重的是发展质量而不是发展速度。”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寿建说。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也认为,“十三五”行业要重新认识现代煤化工,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而不能使其发展过热。发展煤化工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长期战略,无论油价涨跌,坚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的大方向始终不变。当前的市场困境,恰恰可以使已经有过热苗头的煤化工产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和定位产业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相比于昔日“逢煤必化”的发展冲动,如今煤化工行业已显得更为冷静和理性。比如,业界曾估算,2015年我国将形成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但是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制油产能将达120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将达2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将达1600万吨,煤制芳烃产能将达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将达600万吨,相比之前的规划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不少现代煤化工企业亦如此。今年1月,神华集团确定的“十三五”发展目标中,提出将现代煤制油化工产业建设成为行业升级示范标杆,主要煤化工产品中,油品583万吨、合成树脂366万吨、甲醇554万吨。
对此,白颐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应该做好三件事一是研究低油价条件下的发展机会成本和竞争力;二是加大各项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的力度,提高发展效率;三是完善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措施,注重资源保护、环保和节能。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现代煤化工发展遭遇困境,与其本身工艺技术还不够成熟不无关系,因此,“十三五”行业还应该以示范为主,并需要进一步升级示范。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张绍强认为,投资大、水资源消耗大、碳排放强度大、对原料要求比较苛刻等,都是现代煤化工行业现存的问题。对此,业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不应该只盯着“高大上”的那几条工艺路线。
张绍强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总结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深入研究煤质与气化炉的适应性,开展高富油、高挥发分低阶煤节水型干馏提质、高硫煤化工、新型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项目,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进程,加大煤炭转化力度,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提高煤炭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汪寿建认为,“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应围绕能效、环保、节水及技术装备自主化等内容开展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依托示范项目不断完善现代煤化工自主创新升级技术,加快转变煤炭清洁利用方式,为煤炭绿色化综合利用提供坚强支持。
汪寿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要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技术升级示范工程,规范标定评价工作,做好三个有数。一是掌握标定示范工程物耗、能耗、水耗以及“三废”排放等主要指标,如示范工程能源转化效率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是掌握示范工程的生产负荷等各机组及转动设备运行情况、产品品种及质量指标、安全环保措施、投资强度及经济效益,判断以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值;三是掌握示范工程运行经验并总结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操作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面临五大挑战 低油价最头痛
现代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是与会代表们所达成的共识。汪寿建将现代煤化工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煤化工规划布局制约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布局有严格的要求,要优先布局在有煤炭资源的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优先选择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的地区进行布局,并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对没有环境容量的地区布局现代煤化工项目,要先期开展经济结构调整、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等措施腾出环境容量,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是水资源利用瓶颈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分布不匹配。主要煤炭产地和煤化工项目基地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由于煤化工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主要用于工艺蒸汽用水获取氢源、循环冷却水蒸发或跑冒滴漏损失需要系统补充水、除盐水补充水及生活用水等。同时产生大量废水,对环境产生巨大威胁。
“若不采取确实可行的节水措施,如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技术、空冷技术、闭式冷凝液回收技术、水的梯级利用及重复利用等措施,单位水耗和废水排放量降不下来,布局的煤化工项目就会成为泡影。”汪寿建说。
三是环境排放污染问题。此前,我国现代煤化工由于废水不达标排放,或者排放标准过低,出现了一些“三废”排放污染环境、污染水源和沙漠的事件。目前高浓盐水和有机废水的处理回收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产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综合利用如捕集、驱油和埋存,相关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完善。
“今年年初,环保部发布的《关于华电榆横煤基芳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限的复函》指出,华电榆横煤基芳烃项目包括年产300万吨的煤制甲醇装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将由环保部直接审批。这说明,从2014年开工以来,目前华电榆横煤基芳烃项目还没有通过环保部环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煤化工环评难。”汪寿建说。
四是产品同质化问题。现代煤化工产业起步时间短、研发时间不长,加上投入资源有限,核心装备技术又不能完全掌握,导致煤化工的中间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产业链也做不长,不少终端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比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产业竞争力不强。若不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现代煤化工产业还将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五是低价油气冲击经济性问题。在高油气价格的前提下,现代煤化工的竞争力毋庸置疑。但是到了低油气价阶段,如油价在每桶60美元、50美元以下的时候,煤化工成本优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扶持政策,是行业和有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十三五”现代煤化工面临的诸多挑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油价问题。
近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跌至12年来新低点。对此,不少分析机构预计,整个“十三五”期间国际油价都将保持在中低位。
白颐表示,预计“十三五”期间,石油价格大部分时间将保持在每桶50~70美元,前3年价格会低一些,后2年价格会上涨一些,但是也有分析机构预计的油价更低。这说明,现代煤化工产业很可能将长期受到低油价的冲击。
新型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白颐指出,这些工艺产品对油价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
煤价在每吨200~300元的情况下,煤制油项目可承受每桶70~80美元的油价,若煤制油项目享受30%税费优惠,则可承受每桶60~70美元的油价。
煤制天然气方面,目前世界各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显著差异,气价与油价脱钩已逐渐成为世界天然气贸易定价的新趋势,我国煤制天然气与油价不完全挂钩,所以煤制天然气项目更多的不是考虑油价,而是考虑目标市场和运输途径。
煤制烯烃方面,在煤炭价格每吨200~300元的情况下,新建煤/甲醇制烯烃项目可承受每桶70~80美元的油价,已建煤或甲醇制烯烃项目的承受能力(按照边际成本考虑)可承受每桶50~55美元的油价。价格和市场环境是煤制烯烃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白颐认为,东部地区项目将主要面临海外低价原料产品的冲击,如果项目在东部地区,船运费用较低,就要考虑国外产品的竞争;项目要是在西部煤炭产地,就要考虑液体运输半径和消费能力,尽可能在周边解决销售问题。此外,煤制烯烃除了生产聚丙烯、聚乙烯等通用产品外,产品还要往高端和精细化学品方向发展。
由于项目投资高,煤制芳烃项目对原油价格下降的承受能力略低于煤制烯烃,而且PX不宜长距离运输、PTA产能过剩,白颐建议企业在进行布点时充分考虑产业链衔接。
煤制乙二醇项目还无法与乙烷路线工艺竞争,因此新建项目应尽可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目标市场控制在一定销售半径内,以产业链形式发展。
突围需靠创新 瞄准成套技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技术创新依然是现代煤化工行业实现困境突围的重要途径。业内专家认为,在示范阶段,应在煤炭分质高效利用、资源能源耦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如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置方案、结晶盐利用与处置方案等)等方面承担环保示范任务,并提出示范技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应对措施;同时严格限制将加工工艺、污染防治技术或综合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的高含铝、砷、氟、油及其他稀有元素的煤种作为原料煤和燃料煤。
技术创新不仅在于原创性发明,更在于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集成。汪寿建表示,“十三五”期间,应通过对煤化工单项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组,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全新成套技术,并努力形成现代煤化工的品牌;要进一步加大核心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力度,在关键及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煤化工项目应创新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环保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建设规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采用能源转换率高、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升级工艺技术,并确保原料煤质相对稳定。
在汪寿建看来,有四类技术是构成“十三五”现代煤化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是现代煤化工污染物控制技术(“三废”处理排放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和节水技术);二是现代煤化工核心工艺示范升级创新技术(煤气化、合成气净化、合成、煤质分质分级综合利用技术);三是现代煤化工后续产品链技术(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高端化学新材料技术以及精细化学品专业化、高附加值化技术);四是现代煤化工耦合集成技术(产品耦合技术、催化剂技术、多领域多元节能信息控制技术耦合和国产大型装备技术)。
“第一类解决环保问题,第二类解决生存问题,第三类解决同质化问题,第四类解决现代煤化工智能竞争力问题。这些技术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等待行业去开拓。”汪寿建说。
白颐介绍说,在热解提质技术方面,行业要注重规模化应用的工业热解反应设备开发,装备和自控的系统集成和整体提升,热解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配套的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煤气化技术方面,要开发安全环保、可靠性强、效率高、消耗小、适应性强的技术,对煤种、煤质的适应性强(如高灰熔点)的气化技术,煤气化新工艺如催化气化工艺、共气化、地下气化等,开发国产大型煤气化装备,超高温3000~4000吨/天的大型气化炉,大型粉煤输送泵,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
在煤间接液化领域,要注重新型催化剂技术开发,产品要向特种油品、精细化学品方向发展,工艺向系统优化集成方向发展,关键技术装置向大型化、低能耗方向发展。在煤制天然气领域,要注重国产甲烷化工艺的优化及工业化、新型甲烷化反应器技术,创新国产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高寿命、耐高温特性,注重节能降耗、余热利用。甲醇制烯烃领域,要注重催化剂改性、工艺条件和反应器优化、产品分离工艺,加强下游产品技术开发,减少同质化,优化原料结构,废水处理,节能降耗等。甲醇制芳烃领域,要注重国产技术的工业化验证,加强关键技术优化、提高芳烃产率、芳烃技术集成、煤制芳烃技术多元化、反应设备及优化。甲醇制汽油领域,要注重提高国产催化剂的活性、寿命、选择性,加强大型化反应器开发。工艺系统优化、副产物集成利用。
北京凯瑞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强博士认为,以甲醇为原料生产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将DMMn用作柴油调和组分,能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油品质量,可以利用我国已经过剩的甲醇,替代部分油品,是“十三五”现代煤化工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之一。该公司与清华大学、山东玉皇化工集团合作,已经开发全球首个万吨级DMMn生产装置,并通过鉴定,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90万吨DMMn生产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一期30万吨装置设备加工安装及现场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我国目前柴油年消费量超过1.6亿吨,如果DMMn能替代20%柴油,其年需求量将超过3000万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唐强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化工报
国际石油
国际油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除了经济繁荣或衰退会使石油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外,各大产油国的产量也很重要,所以才有“经济危机石油大跌”、“欧佩克增产油价下跌”...这样的事情。另外,石油交易市场上的炒作也影响石油价格,这个则不见得完全是供求关系的问题了,是谁钱多谁说了算,当然,那是比较短期的影响,长久看,炒作者也不能完全脱离供求关系的强行炒作价格。
石油和煤炭都是重要的基础资源,价格一般是同进退的,不过中国情况特殊,两种资源的价格基本是国家说了算,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调整,比如发改委曾经说国内油价每20日跟随国际调整一次。但是本次发改委说不调价的理由也简单:‘调价要根据各方面综合情况考虑’。煤炭价格也是这样,不见得什么时候涨跌,所以煤炭股票的价格还是‘国内国际综合考虑的’。一般油价不会明显影响煤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