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沥青、原油和燃料油期间的套利关系究竟如何?

2.物价上涨 对GDP影响

沥青、原油和燃料油期间的套利关系究竟如何?

钢铁合成基础油价格走势_炼钢合金价格

本周期货市场最大热点莫过于沥青期货的行情,沥青市场从8月底开始了此轮上涨,时间进入9月沥青期货更是突然发力连续三天放量大涨一度冲至3800,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与原油套利价差迅速拉回至年初高位,炼厂沥青生产装置也终于实现盈利避免了连续亏损的被动局面。然而9月11日随着“环保限产措施上有所放松,或取消限产比例”的传言进一步发酵,黑色系率先大幅下跌,随后前期领涨龙头PTA也出现了大幅下跌,恐慌情绪蔓延到整个市场,沥青期货也从高位深幅回落,那么沥青的上涨行情结束了吗?

在沥青大幅上涨单边操作迎来主升段同时,沥青与上游原油、燃料油之间的价差同样也带来大幅的波动,这期间的套利关系究竟如何呢?

燃料油、沥青生产流程

燃料油生产流程:原油在加工过程中,会先依次产生 “汽油”、煤油、柴油这三种较轻的油,这三种燃烧性能比较高的油统称为燃油,最后剩下的较重的剩余物叫重油。因其广泛用于船舶锅炉燃料、加热炉燃料、冶金炉和其它工业炉燃料等的原因,所以平时主要称其为燃料油。

沥青生产流程:通常原油经常压蒸馏分出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馏分,剩余重油进催化裂化装置再加工提炼之后,余下的残渣符合道路沥青规格时就可以直接生产出沥青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沥青是重油提练过程中最后剩下的渣滓,可以说是燃料油的一种产品,

从沥青与原油、燃料油的产业链流程来看,其价格传导关系密切。沥青既可以是原油的产品(譬如马瑞油、海洋油等品质偏重的原油都可以作为沥青原料),也可以由燃料油直接加工而来。2015年前未放开地炼原油使用权之前,地炼普遍以加工燃料油为主,多家地炼长期以来就具备生产沥青基础,目前也有多家地方炼厂是上期所沥青期货的交割库。因此从价格逻辑上看沥青作为终端产品与原油、燃料油都具有高度相关性;沥青在原油的加工序列里属于副产品,其价格变动与原油关系虽然不如成品油、汽柴油与原油关系密切,但也同样具有高度相关性。而燃料油本身属于原油加工提出轻油之后的重油,包含沥青成分,其价格与沥青的关系反而更为密切,逻辑上存在与沥青价格相关度更高的可能。

沥青与原油套利分析

1、 沥青与原油长期价格走势具有高度相关性。经测算,上海原油期货SC上市以来与沥青期货价格相关性高达0.93;

2、 价差结构近半年周期看相对稳定0-450之间,数据有限仍需进一步观察。

燃料油与原油套利机会分析

而燃料油作为原油加工提出汽柴煤等轻油组分之后的产物,其价格波动与原油价格直接相关,因此燃料油素来被称为“小原油”。我国7月16日新推出的380船用燃料油期货,因其船用特性,价格变动还受到航运景气度影响。由于380燃料油上市不足2月,但从上市以来运行态势来看,燃料油的价格波动与SC之间相关度还是非常高。如下图所示,二者价格运行节奏一致,幅度略有差异,总体表现运行平稳8月中旬以来燃料油走势略弱于原油,后期燃料油与原油之间将存在较多的套利机会,适合套利交易者长期跟踪。

产业连上下游套利机会分析

尽管沥青已经走出了此轮上涨,也修复了沥青原油的套利价差,但仍不妨碍我们去总结如何把握核心因素以更好的捕捉接下来市场中的套利机会。

首先我们先回溯一下此轮行情启动的过程。早前从跟多家炼厂沟通反馈情况来看沥青装置上半年普遍亏损,沥青涨幅远远落后于上游原油的上涨,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沥青环节,上半年成品油端的汽柴油价格涨幅也均落后于原油的上涨,炼厂没办法只能是降低开工率,调整装置产出,相应地减少沥青产量,这为后期沥青供需结构改变出现市场低库存的情况埋下了诱因,适逢9月进入沥青消费旺季,低库存以及上游马瑞油供应国委内瑞拉供应的稳定性堪忧引爆市场从而形成了沥青期货的一轮爆发。

总结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对于同一产业链上各品种的价格因受成本和利润的约束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尤其是在原油产业链中与各品种的裂解关系较为稳定,除非出现特殊的历史背景(譬如近年来钢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赋予了钢厂丰厚利润),其裂解差必然形成相应的价差区间。而沥青原油的套利正是因为裂解差处于持续低位,抑制了炼厂的沥青供应动力,进而后续改善了供需结构,为接下来沥青走强埋下伏笔,而此时原油价格正处于调整阶段,裂解差从低位修复就在预期之中。

2、需求旺季到来,却发现市场上沥青处于低库存状态,而炼厂今年普遍资金链较为紧张,开工率偏低,沥青供应一时又难以及时跟上,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供应的紧张情绪。

3、之前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持续下滑一直是推升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市场意识到委内瑞拉主供中国的马瑞油恰恰是生产沥青的原料,原料缺货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做多热情。

通过汇总可以发现,像沥青、原油这种产业链套利操作的机会需要有扎实的产业现状做基础,了解了该商品的供需变化后方能把握住这种操作机会,因此对于熟悉本产业的产业客户、专业期现公司和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说这类套利机会通常是参与期货市场把握的重点机会。而且在基本面的配合下,市场恐慌心理往往让投资者形成非理性行为进而推动市场出现极端行情,在顺势操作的背景下,资金合力往往能够取得超额收益。

物价上涨 对GDP影响

摘要: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1995年期间的物价上涨相比,在体制环境、经济开放度、总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正基于此,文章以当前物价形势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切入点,探讨了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

关键词:物价上涨 结构性矛盾 策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关口,物价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物价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物价上涨较快的复杂局面,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出现从低位向上发散的趋势。因此,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物价形势特征和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达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7%、24.1%和17.1%。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当前物价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经济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经济过热趋势日益凸显

纵观“十五”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运行均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显著特征。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从年度增长率周期衡量,经济运行仍然处于自200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统计局初步核实修定后,2007年GDP增长11.4%,达到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同时CPI也开始快速上涨,经济中的不均衡问题凸显。2007年以来,央行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多次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由过快向过热转变的趋势。

( 二) 名义居民消费增长十年来首次出现“过热”,但绝对增速不高

从2006年开始,消费增速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于2008年2月进入“过热”的,这也是预警系统近十年来首次发出消费“过热”信号。7、8两个月名义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分别达到16.4%和17.1%,创造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最近一年消费名义增速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价格的上涨。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与前些年基本持平,近几个月甚至略有下降。2008 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呈逐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六月份突破4%以来, 8月份后,涨幅超过6%,此后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上仍呈持续上涨之势。但从绝对水平看, 2-2.8%的月度增速并不算高,离2004 年全年3.9%且该年年中连续3个月以上超过5%相比还有较长一段距离。

(三)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徘徊,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

2008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幅由3 月份的3.26%上升到11月份的4.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涨幅从3月份的4.72%扩大到11月份的7.55%。尽管6、7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4、7月份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一度较上月减少,但全年价格上涨态势依然较为明显。同时,今年4、5 月份食用植物油、猪肉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以来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今年5、6、7 三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是3.4 %、4.4%和5.6 %,7 月份的涨幅是十年来最高月度涨幅。对于当前的价格上涨,笔者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因为1~7 月份食品类价格总水平上升2.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六大类价格对价格总水平上涨几乎没有影响。

二、当前物价上涨与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分析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5年累计增长2.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0.4%下降到39.1%。在轻重工业结构上,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69.9%,轻工业比重则降到30.1%。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同投资与消费失衡有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因果。

在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表现为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这说明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而这又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变化密切相关。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6.8%。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这种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 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M2累计增长率为17.6%,超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80.0%达37.6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中央银行虽然取多种措施对冲、冻结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的对策

根据物价形势的最新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增加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今年宏观调控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和目标是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加速上涨,为此建议取如下具体的调控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

本轮物价上涨的明显特征是农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持续上升,主要因供求缺口增大而上涨。肉类、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对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决定了维持该类产品价格稳定的必要性,一是增加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稳步提高粮食种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农业补贴标准,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实施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避免农产品因市场价格不稳而出现严重供求失衡现象。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稳定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二)合理运用财政手段,调整税率,引导供求行为。

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控制需求又要增加供给,做到供求管理相结合。达此目的重要途径是合理运用好财税手段,有效调节税率。比如,对出口过多进口较少从而顺差过多引起国内物价上涨,可以通过提高出口关税税率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来调控;对粗钢生产过旺导致铁矿石增长过快、铁矿石进口价过高导致国内钢铁成本上涨过快从而推动钢价上涨过快,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粗钢出口关税来调控;对煤、铝、水泥、有色金属和其他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也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税和涉外税来控制。今年,加大生产、流通、外贸、节能、环保、物业等领域的税收调节力度,不仅有利于缓解总量失衡和结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物价稳定。

(三)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

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作到未雨绸缪。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二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

总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理智地探讨当前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如供求失衡、成本推动、货币扩张的等综合因素,有助于多渠道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减少物价上涨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保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