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还有行情吗_碳中和以后汽油价格会涨吗
1.能源和有色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有哪些机会?
2.碳中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3.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4.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5.碳中和,我能做什么?
能源和有色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有哪些机会?
碳中和转型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各类机构测算在百亿规模以上,能源的绿色化转型将明显提速,有色行业细分领域将面临新的机遇。在碳中和以及十四五规划下,哪种能源品种会显著受益?哪些金属品种能获得较大增长?对应的产业链发展情况如何?
4月1日下午,平安证券有色行业分析师 陈建文 及环保&煤炭行业分析师 樊金璐 通过万得3C会议在线分享了有关碳中和的投资机遇。
以下为会议内容实录整理(部分),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核心观点
01
碳中和衍生有色行业的增量投资机会
总体上我们认为碳综合的有色的投资机会可分为加法和减法,那么其中减法主要是针对电解铝方面,加法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带来的一些金属的投资机会。
有色行业的碳排放包括两个维度放,一个是直接的碳排放,一个是间接的碳排放。
从直接的碳排放来看的话,有色的碳排放的总量不大,17年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是6380万吨,在全国碳排放的占比约为0.7%,并且从08年开始,有色直接的碳排放已经达峰了,之后是缓慢的下行当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色位列4大高耗能行业之中,生产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而我国的电力又是以煤电为主,因此有色的间接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的碳排放。
基于这一点,来看有色的用电量情况。20年有色行业的耗电量在6797亿千瓦时,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比重是9%。分具体品种来看的话,电解铝的生产耗电量比较大,冶炼一吨电解铝需要消耗的电力是一点三五万度电,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而且在有色的品种当中,电解铝的产量位居工业金属之首。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铝的冶炼实际上是中国有色行业电力消耗的主体,20年用电量达到了5052亿千瓦时,在有色的冶炼及压延的行业占比是74%,在有色行业的耗电量占比也达到了78%。20年中国电解铝的间接碳排放大概在4.4亿吨,占我国碳排放总的盘子当中的份额是4%。
因此我们认为, 碳减排主要是讲电解铝的碳减排 。
除了电解铝这一块以外,我们认为对行业的影响除了减量之外还有一个增量的机会,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领域里面,新能源 汽车 发展带来的相关有色金属品种的投资机会。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的第4大碳排放行业,在全国碳排放的占比约为8%,因此发展新能源 汽车 ,也受到各国政府或者是各大车企的重视。
从技术上电源的产生来看,主要有两个路线,主导的是技术比较成熟的锂电池,动力电池对应的是新能源 汽车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则是在氢燃料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上,这点还是值得探讨的。
在锂电新能源方面,主要的品类锂、钴和镍。在锂电这块有一些技术路线的并存,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两个路线,其中磷酸铁锂这一块,随着去年以来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使得磷酸铁锂在未来的新能源 汽车 的某些领域里确立了它的地位,但从更长的趋势来看,由于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比较高,因此我们认为 三元材料未来的占比可能还是延续上升的态势。
综合来看的话,无论技术路线怎么变化,其实对锂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它属于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受益于三元正极材料建设的发展,钴的单位用电量可能会减少,但是放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态势下还在增长。镍的增长,也主要是随着三元正极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单位电能用电增加,而新能源 汽车 的出现也推动了其发展。
由此可见,三种能源金属未来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增长确定性较强,空间也比较大。
新能源 汽车 除了刚才说的三种能源金属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工业金属受益程度比较大。由于新能源 汽车 里电池、电机、电线的单车服务的用量比较大,从相关数据看的话,纯电动的新能源 汽车 单车的铜的用量是83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不考虑充电桩的情况之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领域里面铜的用电,会从2020年的11万吨提高到25年的49万吨和30年的103万吨。全球新能源 汽车 领域铜的用量会从20年的25万吨提高到25年的101万吨和30年的232万吨。
更偏中长期的氢燃料电池里,客观地说成本还比较高,但是它的性能包括碳排放的优势比较突出,所以市场比较看好的中长期的氢能源 汽车 。
燃料电池和有色金属比较相关的还有一种,就是箔金属,它在燃料电池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降低催化反应所需的能耗,使得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成为了可能。燃料电池现在来看,在它的成本当中,箔的占比是最高的,未来技术路线可能还是要减少,但单车的箔的使用量,我们判断随着燃料电池 汽车 的发展,全球箔的需求将从19年的260吨,提高到30年的306吨,年复合增速大概是1.5%。
02
氢能是碳中和时代的零碳能源
之前我们对欧盟的碳中和、碳交易进行过研究,在欧盟进行碳交易的十几年来的历程中,我们发现经过碳交易和碳中和的洗礼,欧盟的碳排放下降了。
分行业看,电力行业下降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新能源的转型,使得电力行业碳排放大幅下降,但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基本上没有下降。主要是因为欧盟的新能源 汽车 中氢能发展比较缓慢,对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没有很好的支持,所以我们觉得 氢能未来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国家的氢能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领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从投资来看,近几年国家的氢能投资体量还可以。2019年氢能产业的相关投资和回报资金达到了1800亿元。尽管去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20年的氢能产业投资仍然达到了1600亿,也体现了市场对氢能产业非常有信心。
中国的氢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跟我们国家能源化工产业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2019年的数据,产量超过400万吨的省主要是内蒙和山东,氢气产量超过300万吨的省主要有新疆、陕西和山西,200万吨以上的省份,主要是宁夏、河南、河北,基本上都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从氢气的来源看,根据一些学者的分类,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灰氢主要是利用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制取氢气,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碳排放比较大。蓝氢是指在化石能源制氢的同时配合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使得碳排放的强度相对比较低。但是目前根据相关报道,CCUS也就是差不多的技术,成本比较高。
绿氢主要是利用风电、光伏,包括水电、核电这样的可再生的清洁低碳能源来电解制氢,制氢的过程接近于0排放,但是成本也比较高。 目前国家的氢气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灰氢,也就是来自于化石能源。
根据统计,从消费来看,氢气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合成氨占比在37%,甲醇用氢占19%,炼油大概占10%,氢气用于燃烧占15%,其他占19%,从比例可以看出使用相对比较分散,用于化工合成领域燃烧的比例比较低。
从能源效率来看,天然气、甲醇、焦炉煤气的效率在60~80%,煤制氢在50~60%的能源效率,电解水制氢的效率最低,目前是在50%以下的情况。从污染物排放来看,电解水制氢最低,因为它在制氢的过程中只有氧气排出来,在碳排放方面,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如果用水电或者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话,对应产生的电来制氢,碳排放基本是0,也就是电解水制氢最低。
氢能在工业上和产业上未来的应用前景方面,氢能冶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 前段时间因为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很多钢铁股票涨得非常好。
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大概有15%,应该说是制造业中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由于他们采用焦炭来冶金,焦炭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燃料,第二个是作为还原剂,第三个是作为股价支撑,来实现铁矿石还原成铁的过程,氢气作为还原剂和燃料,能够替代焦炭实现这样的功能和作用。
目前欧盟包括瑞典等几个国家正在开展氢能替代焦炭的实验,综合信息来看,我们国家的宝钢、酒钢等企业,也在进行对应的研究或者是中小示范的项目,但没有进行工业化的运行。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氢能替代焦炭冶金的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我们的统计,2020年钢铁行业的用煤大概7.3亿吨,如果被氢气去完全替代的话,这个需求会非常旺盛。
以瑞典的项目进行数据测算的话,大概450万吨的钢铁,需要150亿度电进行制氢。我们按照2020年10.5亿吨粗钢计算,大概需要3.5亿度电的体量,相当于2020年电力生产的47%。
也就是说,即便有10%的钢铁产量被氢气替代的话,我们国家至少也要有5%的电用于制氢去供给钢铁行业,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
氢能的电池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加气站、燃料电池系统,还有燃料电池的一些应用。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包括新能源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2020年9月份的时候,下发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应用的通知,给予了行业比较大力度的补贴政策。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包括四川、山东大概31个省市级的区域性的政策和规划,也陆续出台,去支持地方的制氢产业的发展。
现在来看,跟钢铁行业的氢能冶金不同,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时期,应该很快就会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同时很多的大型央企也在布局氢气产业。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包括国家能源集团,还有中船重工、东方电气、东方集团等大型的央企都在参与氢气产业。 根据中国的氢能联盟预测,2050年氢能在中国的能源体系的占比要达到10%,氢气的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吨,其中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大概在2500万吨,基本上是在现在氢能产量的基础上翻一番的水平。
当然燃料电池的推广还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成本比较高,经济性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目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比较贵,导致价格大概是燃油车的三倍,是电车的两倍左右,而且配套的加氢站费用也比较贵,一个加氢站大概建设费用是1500万左右,而且现在看的话,氢气的价格也比较高,每公斤的氢气大概在60~80元。
根据跟电动车和汽油车的对比,只有氢气降到40元以下,才有竞争的基础。
往期推荐
华创王小川:机构抱团瓦解,钢铁煤炭成为2021年的投资主线?
天风李鲁靖:全球迎来新一轮军备革命期,军工的机会何在?
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发展
平安证券:需求快速回暖,航空修复行情已启动
未来5到10年,颠覆性创新中的投资机会
更多精选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万得金融圈”(wandejinrongquan)查看。
碳中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法律分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各国都推出了相应的碳中和政策,2020年9月22日我国也表示将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哪些行业受到影响,碳排放量靠前的行业主要包括水泥、化工、有色、玻璃等,目前各自减排方案不尽相同,对各行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主要有:
(1)有色行业
碳排放来源:有色行业中的一些高能耗产业如电解铝冶炼等,其耗电量约占国内全社会用电量6.57%,碳排放严重,仅次于黑色冶炼及压延行业。
减排方案:在碳中和对于能耗总量控制背景下,行业产能管控理当趋严。随着对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的发展,锂钴镍铜这些新能源领域使用量大的金属将迎来机会,未来需求均有较大的拉动。
(2)水泥行业
碳排放来源: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13%,主要是来自碳酸钙分解和燃煤。
减排方案:前者不具备减碳空间;后者可以通过煤改气来完成,但是成本将翻倍。当前通过替代原燃料、添加矿化剂降低烧成温度等进行技术性碱碳但是效果有限。
未来水泥工业可以尝试碳交易行为,即根据环保排放控制水平,允许排放控制较好企业从市场交易排放指标,进而优化整体排放结构。
(3)玻璃行业
碳排放来源:平板玻璃的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主要集中在燃料排放这一环节(60-65%),因为使用的主流燃料中重油、石油焦、煤气和煤焦油都会产生了较大量CO2。
减排方案: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相比传统重油大约可降碳 10%-20%,煤改气或是降碳的有效方案。根据长江证券测算,使用煤改气,产线的改造成本在500万元左右,同时使用天然气的吨成本也将提升10%,中长期来看需要政策和补贴来驱动企业进行改造。
(4)环保
碳排放来源:由于填埋垃圾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作用是二氧化碳的22倍,对此的解决方案是机械能垃圾焚烧。
减排方案:虽然燃烧过程也会产生CO2,但相比甲烷,以及焚烧生物质也能替代化石燃料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根据测算,1吨焚烧垃圾可实现碳减排1.22吨,同时带来碳增0.55吨,净碳减排0.67吨。
(5)化工
碳排放来源:2019 年我国原油加工约7亿吨,其中汽柴油消费2.7亿吨,煤油燃料油消费0.7亿吨,其他(化工品、沥青等)3.6亿吨,这些消费最终都成为碳排放。碳中和要想达成必须减少石油的消费。
减排方案:首先塑料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等资源品,为了减少石油的使用和塑料降解产生CO2,不涉及化工能源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未来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限塑令等政策的推动,我国市场规模2018年已达到4.2万吨,CAGR达到12.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95汽油价格上涨,我认为会刺激我买新能源车。
我国 2020 年正式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起要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95汽油价格的上涨是在刺激我们买新能源车。
当然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其利弊。
新能源车
优势:
从政策上来说,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不仅在购车方面有国家和地方双补贴、免缴购置税等利好政策,而且在出行上部分城市也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免受限号的政策。可以说买新能源车不仅花钱少,而且出行更舒畅。
从环保方面来说,新能源汽车改变了汽车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机会缓解石油危机,同时也将改变社会的能源结构。也即是,当火电占比减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普及和推广开来后,新能源汽车有机会做到真正环保。
在用车成本方面,新能源以纯电动汽车为例,普通的 40 kWh 电池能够续航 300 公里,以充电桩 2 元/度的计价方式来算,每公里电费不到 3 毛,当然如果选择家用充电或者更便宜的充电桩,这一价格会更少;而传统燃油车方面,以百公里油耗为 7 升计算,每公里油费需要 5 毛左右,这方面新能源汽车更具优势。
从驾驶方面来看,包含纯电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能上表现良好,百公里加速普遍优于燃油车,同时用电模式下汽车静谧性、舒适性也更优。
( 摘自:太平洋汽车网 )
弊端:
第一:续航问题,新能源车的续航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在意料之中,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续航会越来越低,而这其中一切的问题来源都归结于汽车电池。电池性能受温度影响极大,冬天新能源汽车续航明显降低。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汽车动力电池,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都是属于锂电池这一大的家族。对于锂电池来说,低温都会影响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活性、电池的内阻,以及电池的充放电电压。简单来说的话,温度越低,电池容量就越低,汽车续航就越短。
第二:电池更换问题。普通电动自行车更换一次电池要几百块,况且大部分还是铅酸电池;而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可能更换一次电池则需要几万块。高昂的费用会让我们望而却步。
第三,维修费用极高。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在发生故障之后,维修费用都出奇的高,因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不一样,涉及到高压电力部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维修难度,很多专业汽修店都不敢直接维修新能源汽车,以免发生意外。如果维修过程中一旦发生短路,出现电池自燃的概率极大。
第四,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废旧电池处理不好可能会污染土地,水源。
( 摘自:飞车新视界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相比会在用车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上有一些降低。
然而中国虽然还未明确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规划表》,但可以确定禁售燃油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碳中和不是就代表灭绝内燃机。
内燃机的热效率相比于发明之初,已得到了大幅提高,汽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40%以上,柴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50%以上;但根据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USCAR)报告,活塞式内燃机结构最大有效热效率可以实现60%。若对内燃机进行根本性改造,极限有效热效率可实现85%。可以看出内燃机热效率提高还有巨大的空间。
碳中和为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就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合理方式处理多少二氧化碳。
政策背景
2021年2月02日,《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碳中和,我能做什么?
我国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什么意思?我们个人又能为碳中和做什么?
一、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全球变暖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例如,2002年,南极洲一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并且在35天内融化消失;格陵兰岛平均每年要融化掉221立方公里的冰原,是1996年融冰量的两倍;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增加等等。
二、碳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我们早上一穿衣服就开始消耗碳了,衣服里的化纤就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消耗的水、电、燃气都在消耗碳,我们使用的物品无一不是消耗水、电、煤、生产和运输来的。各种燃油、燃气、石蜡、煤炭、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中,不管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据测算每消耗一吨煤炭,就会排放出2.6吨的二氧化碳;每消耗100度电,就会排出78.5千克的二氧化碳;每消耗100升汽油,就会排出270千克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的增加就预示着我们需要种植更多的树木来弥补这些消耗。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我能为碳中和做什么?
我们提倡“低碳生活”生活,减少碳排放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日常生活中去身体力行,积少成多。
比如,我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们可以使用节能灯泡取代白炽灯泡;夏天空调的温度设在26℃左右、冬天19℃左右;电脑、电视等电器不使用时要关闭电源,不要处于待机状态;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尽量一水多用;出门自备水壶和碗筷不仅支持了环保,还干净卫生;减少使用塑料袋;收集可回收利用物资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减少碳排放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低碳生活做起。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出发,开启我们的低碳模式吧!
你为碳中和做了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 和我们一起行动。
彩蝶入梦作于
2021.04.1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