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倒退金价会跌吗知乎-经济倒退金价会跌吗
1.股票价格为什么会变化
2.我做外汇想要比如英国的各项数据比如非农 CPI GDP 应该去哪里查啊
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4.国际金价若崩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股票价格为什么会变化
股票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把资产估值分摊成若干股对外销售
而持有股票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要转让所持个股 而受让方则是看好者
当看好的人多 持股人惜售 就会导致价格上涨
就像雪灾时蔬菜运送不便 导致很多城市蔬菜价格飞涨 一个道理
因为更多要卖的蔬菜送不上来 导致可买蔬菜变少 价格就涨了
可以把这些应雪灾而堵在路上要卖的菜理解为空头
雪灾过后蔬菜运送正常了 这些空头就能赶上了 这样一来卖菜的人多了
相互之间自然价格就压下来了
股票也是,如果很多人急于兑现 报的价格会往下打的底些 这样就可以立即成交 这样的人多了 股票就跌了
我做外汇想要比如英国的各项数据比如非农 CPI GDP 应该去哪里查啊
网速够的话,这是很快的
- 1 - 经济数据对黄金的影响
贸易经常帐 (Current Account)
如果美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货币贬值。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如果美国经常帐顺差扩大,该国货币升值。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贸易赤字也叫“ 贸易逆差 ”,对应的就是“贸易顺差”, 如果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进口大于出口,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如果美国贸易顺差扩大,进口小于出口,利空黄金。利好美元。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指数上升太多,有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就会调高利率,利多美元,利空黄金。 指数升幅过大,已经通货膨胀了,银行就会紧缩货币,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非农业就业人数
非农数值减小,表示经济步入萧条。企业减少生产。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非农数值增加,表示经济状况健康。利于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失业率
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失业率上升,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新屋销售
新屋销售增加或低于预期,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销售数量下降或低于预期,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耐用品订单 (Durable Good Orders)
若数据增长,则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倒退,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
消费者信心上升,预计消费增长,联储将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消费者信心下降,预计消费减少,联储将下调利率,利空美元,利好黄金。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黄金反向。
通常GDP越高,意昧着经济发展越好,利率趋升,汇率趋强,金价趋弱。投资者应考察该季度GDP与前一季度及去年同期数据相比的结果,增速提高,或高于预期,均可视为利好。
2. 工业生产指数 ,与黄金反向。
指数上扬,代表经济好转,利率可能会调高,对美元应是偏向利多,对黄金利空;反之为利多。
3.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与黄金反向。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现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利多美元,利空黄金。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预期联邦准备局可能会调降利率以刺激景气。利空美元,利多黄金。
4.耐用品订单 ,与黄金反向。
若该数据增长,则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黄金。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对美元利空,利多黄金。
5. 就业报告 ,与黄金反向。
由于公布时间是月初,一般用来当作当月经济指针的基调。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是推估工业生产与个人所得的重要数据。失业率降低或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表示景气转好,利率可能调升,对美元有利,利空黄金;反之则对美元不利,利多黄金。
6.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与黄金反向。
一般来说,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扬对美元来说大多偏向利多美元,利空黄金;下跌则为利空美元,利多黄金。
7. 零售销售指数 ,与黄金反向。
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利空黄金;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利多黄金。
8. 消费者物价指数 ,与黄金反向。
讨论通货膨胀时,最常提及的物价指数之一。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有通货膨胀的压力,此时中央银行可能藉由调高利率来加以控制,对美元来说是利多,利空黄金。反之指数下降,利空美元,利多黄金。不过,由于与生活相关的产品多为最终产品,其价格只涨不跌,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未能完全反应价格变动的实情。
9. 新屋开工及营建许可建筑类指标 ,与黄金反向。
因为住宅建设的变化将直接指向经济衰退或复苏。通常来讲,新屋开工与营建许可的增加,理论上对于美元来说是利好因素,将推动美元走强,利空黄金。新屋开工与营建许可的下降或低于预期,将对美元形成压力,利多黄金。
10. 美国每周申请失业金人数 ,与黄金同向。
分为两类,首次申请及持续申请。除了每周数字外,还会公布的是四周的移动平均数,以减少数字的波动性。申请失业金人数变化是市场上最瞩目的经济指标之一。美国是个完全消费型的社会,消费意欲是经济的最大动力所在,如果每周因失业而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增加,会严重抑制消费信心,相对美元是利空,利多黄金。该项数据越低,说明劳动力市场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前景乐观,利于美元,利空黄金。
11. 美国ECRI领先指标 ,与黄金反向。
领先指标是一个衡量总体经济运动的综合性指标,它可以较早的说明今后数个月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商业周期的变化,使投资者早期预测利率方向的重要工具,,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情况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显示美国的经济前景。若美国上周ECRI领先指标高于前值将有利美元,利空黄金;否则将不利于美元。
12. 美国本月核心零售销售 ,与黄金反向。
零售销售指数是用以衡量消费者在零售市场的消费金额变化,核心零售销售为剔除汽车、食品和能源的零售数据统计得出。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
13. 美国月贸易帐 ,贸易赤字,与黄金同向。
贸易帐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进口总额大于出口,于是便会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形;如果出口大于进口,便称之为“贸易顺差”;如果出口等于进口,就称之为“贸易平衡”。
如果一个国家经常出现贸易逆差现象,国民收入便会流出国外,使国家经济表现转弱。政府若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把国家的货币贬值,因为币值下降,即变相把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国际贸易状况是影响外 汇汇率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当外贸赤字扩大时,就会利空美元,令美元下跌,利多黄金;反之,当出现外贸盈余时,则是利好美元,利空黄金。
14. 美国净资本流入,与黄金反向。
美国净资本流入是指减去了美国居民对国外证券的投资额后,境外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股票和其他证券而流入的净额。被视为衡量资本流动状况的一个大致指标。
资本净流入处于顺差(正数)状态,好于预期,说明美国外汇净流入,对美元是利好;相反处于逆差(负数)状态,说明美国外汇净流出,利空美元
15. 美国设备使用率(也称产能利用率) ,与黄金反向。
美国设备使用率(也称产能利用率) 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代表产能利用程度。当设备使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满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
16. 美国 上周红皮书商业零售销售(年率,月率) ,与黄金反向。
可以衡量目前经济的强势,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
17. 美国上周API原油库存 ,与黄金反向。
美国上周API(美国石油协会)原油库存该库存数量变化将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理论上若库存减少则将使原油价格上涨,利多黄金;库存增加则原油价格下跌,利空黄金。
18. 新屋销售 ,与黄金反向。
它是指签订出售合约的房屋数量,由于购房者通常都是通过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形式认购房屋,因此对当前的抵押贷款利率比较敏感。房地产市场状况体现出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若强劲,则表明该国经济运行良好,因此,一般来说,新屋销售增加,理论上是对于美元是利好因素,将推动该过美元走强,利空黄金;销售数量下降或低于预期,将对美元形成压力,利多黄金。
19. 消费者信心指数 ,与黄金反向。
消费者支出占美国经济的2/3,对于美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分析师追踪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寻求预示将来的消费者支出情况的线索。消费者信心指数稳步上扬,表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看好,消费支出有扩大的迹象,从而有利于经济走好,利多美元,反之利空。每月公布两次消费者信心指数,一次是在月初,一次是在月末
20. 经常帐 ,逆差扩大,利好黄金。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个国家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它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其余额是正数?v顺差?w,表示本国的净国外财富或净国外投资增加,多本国货币利好。如果是负数?v逆差?w,表示本国的净国外财富或投资均少。一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币值将走眨。
21. 美国EIA(美国能源协会)天然气变化 ,与黄金反向。
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的能源利用率,进而反映美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国际原油价格也有影响。数据大于前值,反应美国的能源利用率良好,利多美元,利空黄金。
总体来说影响黄金的因素只有两大项: 一方面是美元指数的涨跌于金价成反比;另一方面则是石油的价格涨跌,它于金价是同进共退的!
另外,上述对应关系要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仔细分析。不可盲目套用。在不同时期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有个别数据和黄金的对应关系会成相反变化,投资者须了解当时的市场分析方法,例如:现在美元常被作为避险工具,而黄金作为一种风险资产有时和股市同方向运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什么那么虚弱?
序
二十世纪末,世界政治版图出现剧烈波动,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频频变色使苏联东欧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苏联在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又经历了“震撼世界的十个月”,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终以宪法的形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同时,叶利钦宣布苏共组织为非法,查封苏共大楼,并禁止苏共一切活动。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葬送了苏联?究竟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苏联国民积累了70年的财富,工农业总产值高达三万亿美元(1980)年的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见灰飞烟灭?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庞大的资产倒地到哪儿去了?
在波兰取得重大成功的震荡疗法为什么用在俄罗斯身上却造成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极端衰退?
第一节苏联经济的遗留问题
众所周知,苏联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宁。
在反协约国武装干涉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尽管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却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于是于1921年发生农民风暴。
列宁紧急下令调控国家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接下来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本来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斯大林被迫放弃新经济政策:“当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果断地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根据来源就是风雨飘摇的中国:“中国没有重工业,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他。”
中国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认识到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把重工业和军工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过在当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毕竟面临着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团团包围,旁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德国。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看起来太过于完美了,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全部超过20%(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而中断,西方苏联的损失为年均3.7%,总计约20%,苏联实际年均损失应该在7%~10%左右,总计损失约40%的经济),苏联成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在初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当然,这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度高涨所带来的经济空前增长。
其实计划经济在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贡献出来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外还有在抵御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避免了国际银行家一次规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动,在这场全球大衰退中,美国损失最严重,接近3000亿美元的资产流入了国际银行家们的腰包。
但是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之下,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重工业体制,而且由于资本是靠自己人民的节约累积起来的,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很快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只不过斯大林没有利用到这一有利的时机大量吸引外资,或者说是以政府名义出面低价吸纳美国以及西欧的优质资产,但是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工业能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侵占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欧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加起来仍然不够苏联的一半,苏联庞大的生产能力为他在战争中提供了足够的坦克、飞机和火炮,是苏联制胜的利剑。
在战争过后,斯大林更加坚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的、便捷的途径的片面认识。
但是斯大林很清楚,他必须对苏联采取某种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改革,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改革苏联官僚主义,但是这种改革以失败告终了。
接下来是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苏维埃主席马列林科试图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推到改革,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赫鲁晓夫很快就制止了这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住了政权。
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从头到尾地批判了个遍,但是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国家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斯大林——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让人赶下来的总书记,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被迫“自愿下台”,然后是带领苏联走向“极盛”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期间,重要苏联部长主席柯西金以及谢列平等一系列有才干的人,推到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驾马车”。改革起初异常成功,苏联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美苏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年均)比较(%)
苏联 美国
1929-1932 16.2 22 -10.7% -8.2%
1933-1937 16.2 24 ? -2.1%
1938-1940 10.0 19 ? 0.8
1941-1945 -3.7 -10 ? 4.2
1946-1950 14.6 21.2 ? 4.5
1951-1960 10.2 13 3.3 2.7
1961-1970 7.1 14.1 3.9 1.1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初期苏联经济是很不错的。然而,一切都在“布拉格之春”中毁灭了。当苏联***们意识到如果各个加盟国或者盟国单独搞出一套经济制度,会危机到苏联的利益,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将处于劣势时,苏联开始强硬起来,自身的改革与布拉格之春一起毁灭掉了。
安德洛波夫确实是一个实干家,他明白苏联存在着势力多么庞大的官僚,他决心花大功夫整顿苏联的贪官,在执政的2年时间内安德洛波夫居然挑出了上千名贪官,他们侵蚀了苏联人民的财富,使得底下的农民一直怨声载道。然而安德洛波夫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健康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他只在总书记的宝座上呆了不到两年,就让给了契尔年科,契尔年科的身体状况比安德洛波夫好不到哪儿去,可以说他执政期间基本上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有政绩,很快病了。
接下来是戈尔巴乔夫。苏联的青年们把契尔年科的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合在一起喊“乌拉”,足以表明契尔年科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有多轻。
苏联 美国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巨大问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减速,同时,欧美国家的“黄金期”也开始了,美国在多条战线上对戈尔巴乔夫组织了反攻。现在,摆在戈尔巴乔夫案头上的问题有:
1、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也即是怎样处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防止分裂主义分子、极端民主主义分子阴谋的计划得逞;
2、 怎样缓和和其他国家(如中国、阿尔巴尼亚)的矛盾;
3、 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代替原有的斯大林——苏联经济模式;
4、 如何对付那些势力庞大的官僚。
第二节苏联经济改革——导火索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仅仅是根据社会实践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什么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呢?
让我们来听听俄罗斯政府官员和政治精英近来对苏联解体原因发表的某些评论: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苏联最终解体,不是意识形态的失败,也不是一党制的失败,而是领导层政策的失败;苏共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只搞自我摧毁,不求自我完善;戈尔巴乔夫不懂苏共对苏联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作用,推行错误改革路线,削弱党的领导,从而引发了亡国的灾难。
众所周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美苏对抗政策和大量增加军费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或许谁也没有想到,高福利政策恰恰是拖垮苏联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看1980年美苏经济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以上选项,苏联超过美国的用红色标注,且带有**背景,落后美国的用蓝色标出,不足美国一半的添加了蓝色背景)
尽管当时苏联的各项指标平均来说占据美国的三分之二强,但是,由于人口比美国多,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却大大低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高福利,而且高福利的增长速度甚至高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苏联经济崩溃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经济格局每年军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4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仍然是优先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以军备工业为核心的外延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变本加厉地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放至扩建军备中去。据报道,苏联大约40%的资源用于军工生产。军工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左右。苏联机械制造业产品的近半数,在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需生产。又据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披露,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家预算的1/4,约1150亿卢布。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披露:1989年,苏联的军费开支为1192亿美元。因此,进入90年代,苏联的经济再也无法维持,而彻底地崩溃了。一个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军备竞赛的苏联,虽然使美国从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但同时,把它自己也拖垮了。
高福利令经济衰败雪上加霜低效率的工业基础拖垮苏联。
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国家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只有“花钱买稳定”。因此,到了70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
但是,这种高福利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福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福利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福利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20年的高福利,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这种政策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现在,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实行高福利政策了,但是人民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蔓延。
戈尔巴乔夫最重大的错误就在于改革过于激进,在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匆忙打破了旧秩序,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出现了,他们高价倒卖粮食、工业品,使得政府的调控日益艰难。
更重要的在于戈尔巴乔夫把开放的门槛打得太大了,很快,外国许多“非法”的电台闯进了苏联,并大肆宣扬美国的民主,美国经济的发达,于是,在苏联人羡慕美国人富裕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对苏联***的失望。
是政府对人民的投入不过多吗?是的,有这个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资下去的资金全部被层层克扣,到最基层,恐怕就已经没有多少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一直赶不上从前,但是为什么俄罗斯人民却仍然不支持俄国***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对***彻底失望了,而这失望的原因正式因为“资金上流”,当然,这只是好听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是贪污腐败。
就在这时,一场最重大的针对苏联风波开始了。
第三节金融战争:目标苏联!
保罗·沃尔克在1978年11月9日提出了“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论。
问题是,解谁的体?如何解体?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严重负债的第三世界国家,其次是苏联与东欧。
在美元和英镑彻底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后,资本家们就可以放心的使用“通货膨胀”这部高效能的“绞肉机”了。
在美元和英镑的利率猛涨过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巨额债务在如此惊人的“高利贷”的压榨之下,已经使他们注定成为资本家绞肉机里的肉了。
当然,首先的目标并不是苏联东欧,而是日本。
日本在二战过后凭借着强大的外国资金和自身的软实力迅速崛起,日本经济的蓬勃上升使得日本国民的信心空前高涨,当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半时,日本人沸腾了。但是资本家们胆怯了,如果日本再继续发展下去,日元势必会冲击美元,造成他们利益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他们对东京股市投出了“股指认沽期货”这枚金融核弹,日本损失惨重,横尸遍野,一个月内,自杀、跳楼的人不下数千之众。
轮到了苏联。
金融寡头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哈佛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一同炮制了让东欧和苏联一击毙命的“震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系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于对宏观经济秩序进行全面手术,同时却偏偏要紧缩货币供应,等于动大手术却拒绝给病人输血,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经济彻底解体,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业企业成片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加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混乱,苏联的经济很大程度上确实“休克”了。
改革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资本家的势力大幅增强,已经达到了足以和政府分庭抗礼的地步;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政权越来越不得人心;贪污腐败盛行、比比皆是;资本和财富全部转移到了贪官和资本家的手里,政府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
让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苏联27.5万亿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请不要感到惭愧,因为应该感到惭愧是哪些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它早已在从新加坡到巴黎的国际金融和外交圈子里闹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体们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金融事件,如果问题失控,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将面临信用崩溃!
这也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额,它涉及高达27.5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归属,如果记入利息和投资回报,总金额将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0倍!
这将是一个波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银行的惊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汇到了美国,用以“私”了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资金转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危机,由此直接导致了2006年5、6月份横扫世界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白银)的暴跌。
究竟谁是万塔?他又是如何拥有27.5万亿美元的财富的?不是说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亿美元吗?怎么可能有人拥有比比尔. 盖茨还要多500多倍的财富呢?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万塔的真实身份是当年里根总统最信任的金融战争专家,曾是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80年代,万塔直接受命于里根总统从事旨在颠覆苏联卢布的秘密金融战争。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运作资本仅1万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国秘密的海外账户资本注入后,万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万塔以高于一倍的比价(28卢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笔以50亿美元买进1400亿卢布的利润极高的交易,这要感谢他在苏联内部的同谋们。在1991年1月和2月,万塔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上大肆做空黄金高达2000吨。早已疲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全靠着黄金出口这点养命钱,金价的暴跌在苏联的棺材盖上打进了最后一根钉子。
万塔的秘密行动被称为“伟大的卢布”(Great Ruble Scam)。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万塔和其他美国金融战争的高级专家们与前苏联内部的腐败势力里应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苏联的国家财富。情况一度荒唐到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帮叶立钦修改总统令,美国律师乔纳森.海(Jonathan Hay)亲笔制定了无数俄罗斯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给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的信中甚至详细指导如何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病情在“美国大夫”的“悉心关照”之下,下场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前苏联的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讨。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离开会议,因为他的俄罗斯代表团付不起宾馆住宿费。
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国家巨额财富到哪里去了?真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苏联经济早已“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真会“蒸发” 得无影无踪吗?
其实在超级通货膨胀中,财富并不曾蒸发,财富只是发生了转移。万塔的27.5万亿美元就是前苏联人民“蒸发”的财富的下落之一。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无法安睡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同时,一些广播和报纸大肆宣传***政府专制、腐败,没有“自由和民主”,号召苏联人民“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民主”,苏联的社会空前混乱。
此时,在1923年德国出现的超级通货膨胀在苏联重新出现,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人民购买能力大幅下降。
同时,最致命的金融打击开始。
先是资本家狂抛黄金,使得以黄金出口以争取外汇的苏联财政陷入危机;然后是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得苏联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农业年连的歉收,层层的贪污腐败,的盛行,加上军费的巨大开支使得苏联的财政彻底崩盘。
此时,戈尔巴乔夫又一个重大错误彻底葬送了苏联。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自掘坟墓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关键时刻,再次犯下大错,试图用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再次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得戈尔巴乔夫自己被后路堵,紧接着,叶利钦等人开始向戈尔巴乔夫进攻。
戈尔巴乔夫于是开始了“最激进的改革”,正当人们仔细阅读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章程时,却突然地发现:居然和西欧与美国流行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如出一辙。
很快,全苏大选开始。
令人吃惊的是,苏联***的一些重要州领导,例如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等地的领导纷纷被激进派窃取,苏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然当选苏联总统,但是权势已经大不如前了。
正是这样,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掘坟墓的重要一步——实现权利中心的转移。
在叶利钦、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怂恿下,戈尔巴乔夫做出决策,改变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正式将权利中心移交最高苏维埃。
这样就使得***势力进一步削弱,戈尔巴乔夫想也不会想到,此时的最高苏维埃是叶利钦的天下。
戈尔巴乔夫开放过头了,由于“政治民主”,大批苏联前期的资料被解密,许多不利于苏共的资料广为流传,包括卡庭森林事件,导致人民对苏共的不信任加剧,苏共在随后的选举中越来与不利。
叶利钦一步步地走向权利的中心。
此时,苏联***“传统派”的精英们终于看出了叶利钦的意图,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准备做最后的努力——挽救苏联。
1991年8月18日,政变正式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但是,由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的贪污腐败、改革的失败以及西方电台利用苏联新闻真空而宣传的新闻使得民心向背,“人民的政党”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真是天大的笑话。
随着“八·一九”政变的失败,苏联解体已成定局。
但是话也不能说,苏联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人大。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自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后就将权利移交了最高苏维埃,现在苏联危机,绝大部分苏联人大代表支持苏共,苏联人大主席建议戈尔巴乔夫召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别人民代表大会”,夺回被最高苏维埃(叶利钦)抢去的权利,完成“八一九”政变未完成的任务。
然而,戈尔巴乔夫最终也没有下达这个命令。
12月26日,一个萧瑟冬日,戈尔巴乔夫对全体苏联人民宣布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苏联彻底崩盘,苏联经济遭到外国资本家强大资金的洗劫。
先是由于超级通货膨胀,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大规模饥荒开始出现,人民被迫贱卖家产,国外势力趁机廉价收购这些优质资产,然后转移到西欧和美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劫。
国际金价若崩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如果这个国家货币发行1亿元是合理的,无论从市场中性利率的角度,还是从潜在增长率的角度。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发行货币会选择正好1亿,多于1亿,还是少于1亿。
大多数国家,会发行超过需求的货币。
为什么大部分国家会选择尽量多的发行货币?因为涨价相比于降价好接受,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央行宽松的过程,其实就是个经济兑水的过程。兑水,看上去东西多了,但是味道淡了。一罐蜂蜜稀释成很多罐,大家看着这么多罐头信心就足了。
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是信心不足。而兑水之后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增强信心的。一个国家人民有信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就可以期待。
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超过正常需求货币数量发行。这只是个程度问题。为什么如今美元现在还是比较强势?因为美国虽然也兑水,但是相对于日本和欧盟,兑得少多了。后者是负利率的现状。
好了,货币兑水增强了信心,但是兑水不能无限兑,蜜罐子里面的蜜味道越来越淡,最后是会被人发现的。所以,货币超发就是一种税收,税收的核心“拔鹅毛还不让鹅叫唤”。如果被鹅发现了,那么人们就会全部将货币继续洒出去,去投资,消费。反正今天买东西,一定比明天划算。这个时候,没有储蓄的货币全部去流通在市场,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简单总结:技术所有国家都超发货币,只是有些程度严重,有些程度温和。那么所有货币相对来说,有强有弱。但是从长期看,所有的货币都应该是贬值的。有些国家由于恶性通货膨胀,贬值会更加惊人。
那么,黄金,就是现阶段公认的避险工具。如今的传统避险工具是黄金和美国国债。其他货币有风险,美国国债作为巨量发行,略有收益的投资产品,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如果日元贬值,我们说的是日元相对于美元贬值。那么美国国债既有利息,也有升值。
而如果美元出了问题,实施了宽松,即使你买美国国债,也会贬损价值。此时,你就要选择一种国际货币来替代美元。现如今,还是只有黄金。在1987年美股崩盘的那一刻,先是股市暴跌,资金涌入美元,美元指数上升,继而美元指数下跌,资金又涌向黄金。
所以,黄金什么情况下崩盘?一个情况是黄金作为国际通用投资品被替代,比如被一种数字货币,现阶段,还没有这个危险。另一个情况就是美元大幅度的升值,美国人不宽松,紧缩到一定程度。两者都可以实现。
但黄金崩溃几率很小。在现如今的经济阶段。我们看到了全球一个宽松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