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石油价格分析表-墨西哥石油产量居拉美第几位
1.(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为某国略图。表是该国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在经济全
2.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3.运用高一《经济生活》分析 粮食产量上涨但粮价也涨的原因
4.年锑供需形势分析
5.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6.请举出倾销方面的分析及对策的文章和对策
(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为某国略图。表是该国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在经济全
(1)以山地、高原为主(4分) 等深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大致沿西北—东南向延伸);分布密集(4分) (2)气温异同:甲、乙气温年较差都较小,甲月均温较乙高;甲气温日较差比乙小。(4分) 降水异同:甲、乙干湿季都分明,甲年降水量较乙地多。(4分) 原因:甲、乙均位于低纬度; 甲比乙纬度低,海拔低; 均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甲地处沿海,乙地处内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8分) (3)人口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2分)?原因:内陆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2分) (4)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紧邻世界最大微电子工业中心;市场广阔(8分) |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判断,图示国家为墨西哥。根据图中的海拔和高度分析,该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根据等深线的分布分析等深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分布密集。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乙气温年较差都较小,甲月均温较乙高;甲气温日较差比乙小。甲、乙干湿季都分明,甲年降水量较乙地多。主要原因为:甲、乙均位于低纬度;甲比乙纬度低,海拔低;均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甲地处沿海,乙地处内陆。 (3)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内陆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所以人口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 (4)本题考查产业转移。莫西卡利地区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紧邻世界最大微电子工业中心;市场广阔。 |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08年中东形势分析
2008年,中东地区仍是"多事之秋",依然被世人所关注,只不过火药味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北京奥运会、俄格冲突和美国金融危机吸引了世界主要目光,中东热点显得不象往年那样光芒四射。总体上讲,2008年的中东局势相对稳定,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权威有所下降。展望未来,三大热点充满变数。
总体形势相对稳定
一、伊拉克安全形势略有改善。据美国军方和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数字,伊拉克暴力袭击事件已由去年同期的每周1200多次减少到目前的每周200多次,同比下降了80%;今年10月份平民和美军亡人数也分别减少到238人和13人,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单月最低水平。
西方分析家认为,伊拉克暴力事件所以会减少,除了美国增兵显示了一定效果外,还有其他原因。首先,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民众中越来越不得人心。近两年来,伊一些逊尼派组织不仅不再支持"基地"组织,甚至还同美军一起打击他们。其次,"基地"组织部分力量从伊拉克转移到阿富汗,从而使伊境内发生暴力事件的几率大大降低。第三,美军的行动相对集中并减少,驻扎也集零为整,自然也减少了遭遇袭击的危险。第四,伊主要反美武装萨德尔麾下的"迈赫迪军"单方面停火。第五,伊拉克国防军数量增加,战斗力有所增强。
但是,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首都巴格达、北方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等地恶性爆炸事件仍时有发生。正如美国驻伊美军最高司令官所说,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依然是"脆弱的"和"可逆的"。
二、巴以和谈的重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巴以对峙的强度。虽然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确立的目标未能实现,但搁置了8年之久的巴以和谈终于得以恢复,并保持了继续进行的势头。
其实,一年内和谈取得突破并签署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本来就是布什急于在卸任前取得外交政绩的一厢情愿。边界划分、耶路撒冷地位、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和水资源分配等最终地位问题,都是目前巴以和谈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令美国人对实现巴以和平的目标感到悲观的现实原因,还是以巴政坛的风云突变。尤其是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被迫辞职、前进党新主席利夫尼组阁失败、以色列提前大选,使重启的巴以和谈基本陷于停顿,至少要维持到明年2月大选的看守内阁,没有权威就巴以问题作出重大决定。正如美国国务卿赖斯所说,以色列政局现状"限制了政府达成协议的能力"。
巴勒斯坦政坛的现状,也是阻碍巴以和平协议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6月形成的割据局面,使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事实上已经成为半个巴勒斯坦"总统"。最近,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选举阿巴斯为巴国总统,遭到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的断然拒绝。哈马斯的掣肘,已经并将继续大大牵制阿巴斯的和谈努力。此外,哈马斯被排除在巴以和平进程之外,又大大削弱了和谈成果的权威性。正如一位阿拉伯国家中东问题专家所说,即使阿巴斯同以色列达成协议,也会因无法执行而失去意义。
三、以色列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在埃及的斡旋下,以色列同哈马斯等加沙地带巴武装派别于今年6月19日达成了为期半年的停火协议。停火形势虽然脆弱,但前4个月双方基本遵守了各自的承诺,巴武装派别发射火箭弹和以军"定点清除"的次数均明显减少。这对缓解加沙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
不过,进入11月以来,停火协议出现岌岌可危的局面。4日至5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军事行动,打11名巴武装人员;巴武装人员也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60余枚火箭弹。此后,以色列关闭了加沙的货物运输通道,加沙局势趋紧。11月23日,加沙地带的巴武装派别举行会议,同意继续遵守停火协议,以换取以色列开放加沙地带的货物口岸。然而,就在5天后,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又向以色列南部地区以军基地发射迫击炮弹,造成8名以军士兵受伤。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副防长维尔纳伊宣称,以军"接近于"在加沙地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加沙局势的时紧时松,当在预料之中。
四、伊朗核问题虚惊一场,但未酿成军事冲突。今年5、6月间,在伊朗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把伊朗核计划视为致命威胁的以色列,坚持要对伊朗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并为此作好了战争准备;布什也一再扬言"一切选择都摆在桌面上"。以色列媒体也不断炒作说,美以对伊朗动武在所难免。然而,布什始终没有首肯以色列的动武要求,致使以色列迟迟未能得手。一度十分紧张的伊核形势让全世界虚惊一场。相反,这一年美伊关系还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同伊朗代表一起出席日内瓦伊核问题伊欧会谈;美国篮球协会邀请伊朗国家篮球队赴美备战北京奥运会;美国政府宣布将在德黑兰设立办事处。
2006年12月以来,安理会先后就伊核问题作出3个决议,不断对伊朗加大施压力度,试图迫其弃核。但是,伊朗始终没有放弃铀浓缩。在美国的推动下,伊核问题6国今年5月又提出一个复谈方案,对伊朗软硬兼施。就在伊朗迟迟未予答复的情况下,美欧峰会6月9日通过对伊朗新的制裁措施。不过,伊朗对这一切并未为之所动。11月13日,伊核问题6国代表再次在巴黎开会,讨论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又是无果而终。西方国家主张加大制裁,中俄则表示反对。
五、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土耳其调解下开始的间接谈判取得一定进展,为未来的直接会谈做好了铺垫。
六、叙利亚和黎巴嫩正式建交。叙黎摈弃60多年的恩怨,今年10月1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双赢选择。
七、土耳其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没有引发土耳其和伊拉克的边界冲突,也未酿成库尔德斯坦独立问题灰复燃。
美国权威有所下降
随着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动摇,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权威也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在伊驻军协议难产,二是布什钦定的年内签署巴以和平协议的"时间表"泡汤。
经过8个多月的讨价还价,美伊终于敲定了美在伊驻军协议,并于11月27日勉强获伊国民议会批准,从而使布什免遭联合国授权结束、美军非法驻伊的尴尬局面。2003年10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安理会通过1511号决议,授权组建一支由美国主导的驻伊多国部队。布什政府急于在12月31日联合国授权结束之前,同伊签署一项双边协议,以使美国继续在伊驻军合法化。作为伊拉克的"占领者",美国想在伊继续驻军,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况且,伊安全形势尚未根本好转,暂时还需美军"帮忙"。然而,为了签署这项协议,原计划3月初开始、7月底结束的美伊谈判,一直拖到11月底才勉强达成一致。而且,这项规定美军驻扎3年的协议虽已签署并经伊议会批准,但议会同时决定明年7月对该协议进行全民公决。在美国人看来一个十分简单的双边协议,却如此大费周折,并在撤军"时间表"、美国人治外法权和美军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的权限等重大问题上,布什政府还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尤其是就协议进行全民公决,曾经是布什坚决反对的,因为这对勉强达成的美伊协议来说,显然凶多吉少。这一切无疑让过去一呼百应的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大丢颜面。
巴以和平协议不能如期签署,则是另一让布什政府脸上无光的事情。2007年11月,由布什亲自主持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上,以巴***承诺重启搁置多年的巴以和谈,并力争在2008年底前达成一项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但是,一年时间即将过去,巴以和谈迄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赖斯最近在以色列访问时十分不情愿地说,原定今年年底以前达成巴以和平协议的目标,"不大可能"实现。这是一直对重启的巴以和谈踌躇满志的美国***,第一次对和谈前景表示悲观。上月底,布什和奥尔默特在华盛顿进行双方卸任前最后一次正式会晤后发表谈话时,均未再提年内签署巴以和平协议的话题。布什钦定的"时间表",已经无法兑现。
三大热点充满变数
展望2009年,随着美国政府的更迭,中东三大热点的发展趋势充满变数。首先,伊拉克问题将主要围绕美国撤军和安全形势变化而发展。当选总统从布什手中接过伊拉克的烂摊子后,肯定会在撤军问题上有所动作,但16个月完全撤军的承诺不可能完全兑现。美军染指中东,是美国多年的梦想;长期驻军伊拉克,更是美国的既定方针。美国迄今为伊战耗费的4200多条人命和6000多亿美元,不会付诸流水。美在伊驻军协议虽可保证今后3年美国驻军的合法性,但随着美军的继续留驻和部分撤出、伊拉克年初地方选举和就美伊协议全民公决的举行,"基地"组织和武装的活动会有所抬头,争权夺利的民族和教派斗争会进一步加剧,伊总体安全形势短期内可能会出现逆转。全民公决否决美伊协议的可能性很大,美伊关系存在新的变数。
其次,巴以和谈可能继续,但短期内谈不出结果。新一年和谈能否取得进展,取决于以巴政坛的变化。一方面,如果以色列相对温和的前进党或工党在2月的大选中获胜并组阁,则会对和谈有利;但如果内塔尼亚胡卷土重来,巴以和谈可能会遇到新的麻烦,甚至可能被重新搁置。另一方面,如果巴内部阵线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调解下实现民族和解,则对和谈有利;否则,和谈将很难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巴以和平进程不能排除哈马斯。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美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解人作用。但是,任何都不可能改变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也不可能作到"一碗水端平"。所以,在解决巴以问题上不能对期望过高。
再次,伊朗核问题将成最头疼的难题之一。主张对伊朗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但也明确表示"伊朗拥核不能接受"。而伊朗也多次声称不会放弃核计划。因此,以美伊为核心的国际博弈会继续下去,伊核问题短期内和平解决和军事解决的可能性都不大。然而,随着总统换届,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可能会有进一步变化。直接接触伊朗***的主张、伊朗改革派哈塔米或者温和派拉夫桑贾尼在明年大选中或重新上台,都是美伊关系令人期待的积极因素。
08年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是第一个方面,那么国际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那么基本的概括的观点,受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下降,世界通货膨胀将明显上升,世界贸易率将明显回落。主要反应世界经济的三个主要指标来概括一下2008年世界经济的情况。那么这张图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有关国家组织和预测机构都曾经对世界经济增长率做出预测,那么最新的预测结果是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2.6%,比2007年回落1.1个百分点,那么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也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在2.6%,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预测比较低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2.1的增长,那么英国公司预测得稍微高一点,是2.9的增长,初步判断是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那么我们再看一些大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是08年经济增长率是0.5%,将回落1.7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回落1.7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学家智库认为回落1.4个百分点,总的来看,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回落1个多百分点。那么欧元区呢,各家的预测结果是在1.4到1.7之间,回落大概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呢,各家的预测比较接近,1.3到1.5之间。这三个经济体梯次回落,回落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欧元区,再次是日本。
那么08年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增速会减缓,08年发展中国家增长0.7,那么这些新兴的经济大国也都是回落的。亚洲开发银行曾经预测,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是0.6,回落1.1个百分点,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会出现回落,中国进出口增幅会出现回落,继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印度经济增长更主要是内需,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较少,中国经济增长10%,印度经济增长8%,分别比07年回落1.9和1个百分点。亚太经社理事会最近公布,亚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在07年达到近10年以来的最快,08年将会有所回落,07年这个地区的增长是8.8,08年是7.7,但是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得仍然是比较突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快速增长。08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7,印度增长9%,俄罗斯也保持较快的增长,是6.5%。那么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率,总的来说还是,各大经济体呈现明显回落的趋势。
第二个方面是世界通货膨胀率,将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那么受国家石油和食贫价格高涨,一季度全世界的CPI上升,世界银行统计从一月的3.9上升到三月的4.1,美国的在4%以上,欧元区从3.2上升到3.6,英国2.2上升到2.5,发展中国家从7.6上升到8.4,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上涨十分明显,印度、巴西、墨西哥的消费也稳步上升。08年通胀的形势比较严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均会上升。第三点是世界贸易增长率,将明显地回落。4月17号,世贸组织发表报告指出,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走低,国际收入不平衡,不断高涨的国际油价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08年世界贸易发展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世界贸易增长率将出现大幅度回落,今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去年的5.5%下降到4.5%,下滑已经成为定居。那么4月9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08年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认为,世界贸易环境的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预计发达国家08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将分别增长3.1和4.5,比上年回落1.1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增长11.8和7.1,回落1.1和1.8个百分点。第四点是国家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对外需的影响,有关全世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回落,将导致影响。对投资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降低我国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回落导致我们出口增幅放缓,会影响出口行业的就业。对价格的影响,世界通货膨胀率明显上涨,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提高了进口成本。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的间接性影响不可低谷,我们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走低。美国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不仅触及我们金融体系的危险,而且造成外汇储备美元收益的影响。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国际诸多复杂因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调控中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就是雨雪灾害的影响。
那么我们在对08年国内经济形势做一个总的判断,我们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判断,首先是从消费需求角度判断,那么一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那么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2,比上年加快1.85个百分点,这个超过了GDP的增长,是近些年少有的状态。那么这个农村居民人均的增长,会刺激需求的增长。第二个就是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从1月1号起,国家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水平,将拉动消费需求。二是奥运将带动居民的住宿、餐饮等领域的消费。四是灾害增加了政府在救灾方面的支出。现在还有一个新的情况是地震灾害,财政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但是流量,对GDP的影响很可能在投资上,会在消费上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那么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既有刺激需求增长的因素,也有抑制需求增长的因素。刺激的因素,比如政府换届,将带动投资的增长。二是新开工项目较多,三是灾后重建,包括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重建,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将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抑制的因素一个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将抑制增加,二是世界经济增幅减缓,会降低我国出口行业的投资需求。那么从出口需求角度看,一是全世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明显回落,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二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将抑制出口的增长。那么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21.4,比去年回落了6.4个百分点,进口提高了10个百分点,顺差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那么初步分析,概括起来,08年消费需求增长有可能保持或者略高于07年的水平,投资需求有可能略低于07年的水平,出口需求的增长有可能低于07年的水平,那么整个的经济增长率可以略低于07年的水平。
运用高一《经济生活》分析 粮食产量上涨但粮价也涨的原因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广泛关注。在全球商品交易市场上,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的价格迅速上扬,粮、蛋、肉的零售价格也在攀升,消费者花在食品上的开支明显增加。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使食品消费增加,二是气候变暖、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了粮食产量,三是生物燃料发展导致能源工业与食品工业争粮。 2006年,国际市场几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明显上涨,例如美国小麦出口价每吨上涨50多美元,全年涨幅为31%;玉米出口价每吨上涨60多美元,涨幅达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近10年来最高点。世界银行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国际玉米价格比去年夏天已经上涨了75%,今年前4个月总体粮食价格上涨了20%;目前国际粮食库存量非常低,预计在本市场年度末(2007年年中)降至总使用量的15.8%。摩根士丹利公司的数据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玉米现货平均价比上年同期上涨86%。 --消费需求旺盛推高粮食价格 由于粮价上涨,食品的零售价格随之上升。以玉米等为原料的饲料价格上涨,还推动肉、蛋制品价格抬高。据英国《金融时报》5月报道,今年年初美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7%;许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的速度都比整体物价涨速快得多,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涨势是普遍性的,从伦敦到洛杉矶,从上海到班加罗尔,消费者都感受到了食品价格的上涨。一些观察家警告说,今后18个月,全球可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飞涨”时期。 从某种角度来看,目前的粮价上涨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意味着经济复苏、消费者收入增加、对食品的需求增加。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是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的长期原因。由于人们越来越富裕,他们能够买更多的肉、蛋和奶。联合国贸发会议说,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增加和城市人口增多将导致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的消耗量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公布的一份有关中国收入增加的分析报告也预言:人们的收入增加会导致植物油、肉类和奶制品消耗量大增。世界银行的报告说,由于经济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 --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增长不足是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可能使粮食生产的成本上升,降低产量和供给。在过去5年中,化肥价格和能源价格增长均高于粮食价格飞涨的1994年-1996年的水平。当时,由于粮食库存低、化肥价格高、经济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玉米和小麦价格翻了一番,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半,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类似。 另外,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使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响食品供应。例如在美国的农业大州加利福尼亚,2006年的反常炎热使农业蒙受很大损失。预测表明,由于全球变暖使气温上升、山区积雪消融过快影响地区水源,加州农业在今后几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生物燃料需求刺激粮价上涨 就短期效应而言,导致去年以来粮价急涨的更重要因素是生物燃料的发展。由于油价高涨,生物燃料备受青睐,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以玉米制造燃料乙醇之类的项目,这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由于玉米是重要饲料,大量玉米用于能源导致饲养业成本抬高、产量受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 美国农业部4月份曾说,玉米价格暴涨可能导致今后几个月肉类产品供应突然减少,今年美国牛肉、鸡肉和猪肉的生产将比去年减少4.5亿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70%,其出口量减少会对全球玉米行情产生重大影响,并波及其它粮食和食品。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墨西哥,玉米饼价格飞涨引发民众的示威游行,政府为此对玉米饼价格实施控制。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5月份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用玉米生产乙醇导致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美国人的平均食品开支已经为此增加了47美元,相当于食品消费额的1.3%。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达49亿加仑,如果到2012年这一数值增加到300亿加仑,美国的年人均食品开支涨幅将达67美元。届时,肉类价格涨幅将达7%-8.5%左右,鸡蛋价格将上涨13.5%。比起另一些预测,这项研究的结论还显得过于保守。美国农业部认为,2007年美国鸡肉批发价将比2006年平均上涨10%,鸡蛋价格将上涨21%,牛奶价格将上涨14%。 玉米价格的上涨刺激种植面积增加,美国农业部3月份的调查显示,2007年度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长15%左右,达到1944年以来的最高值。但这一消息并没有使玉米价格回落,原因是能源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在增加。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7年美国收获的玉米中将有27%用于生产乙醇。美国审计总署6月份警告说,今后5年里美国将有1/3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给食品价格带来更大压力。布什今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说,10年后美国的汽油消费量将削减20%,每年提供约1300亿升的乙醇燃料等替代性生物燃料。这个数字是2006年美国乙醇燃料产量的7倍。这是布什政府应对全球变暖并减少石油依赖的举措,但它会导致玉米及其它食品价格继续上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超过2005年20.51亿吨的最高水平,创造20.82亿吨新的历史纪录,比2006年增加4.36%。除了非洲大部分地区减产外,世界其他地区粮食生产都将有所增加。美国、欧盟、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还有很大的农业增产潜力,粮价上涨将促使一些休耕地被投入种植,或开垦更多耕地。但这是否能达到平抑粮价的效果,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国为保证粮食供应,对用粮食生产能源进行了一些限制,但美国等许多国家并无此类限制,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将继续扩张。如果生物燃料生产效率得不到革命性的提高(目前只能用农作物的果实生产,一些研究机构正在寻找廉价的生产方法,例如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它将继续对粮价形成压力。
年锑供需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锑资源状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世界锑矿储量210万吨。其中,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为79万吨(表1)。
表1 2009年世界锑矿资源储量分布主要国家单位:吨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10
世界锑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泰国和玻利维亚,四国储量占世界锑矿储量的89%。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锑矿资源国,锑矿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7.6%。按照现有产量,世界锑矿储量尚可开采11年。
(二)我国锑资源状况
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9),截至2009年底,我国锑矿查明资源储量266.8万吨,其中储量47万吨,基础储量76.5万吨,资源量190.3万吨。查明资源储量比上年净增15.3万吨,增长6.1%(表2)。
表2 2009年我国锑矿资源储量分布情况单位:万吨(金属量)
我国锑矿储量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云南和甘肃,四省(区)储量合计占总储量的85.3%。查明资源储量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西藏、云南、贵州和甘肃,六省(区)查明资源储量合计占总查明资源储量的87.2%。
我国锑矿储量丰富,矿床多、规模大、矿石质量好,其中,大型、超大型锑矿床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开发利用程度高。但近年来由于过量开采,我国锑矿储量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可开采储量的增长速度,致使储量逐年减少,后备资源已显不足。我国著名的锑矿产地湖南锡矿山的锑矿储量已消耗了超过80%,随着超大型锑矿山资源多年的消耗,我国锑矿质优、量大的优势也正在逐步消失。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锑生产状况
就全球产量来说,2009年,世界矿锑产量191280吨,比上一年增加66028吨,同比上升52.7%,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为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增长65970吨和3083吨。由于世界锑矿85%以上由中国供应,因此,每次中国产量的变化都会引起世界总产量的变化(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锑矿山产量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Yearbook,2010
(二)我国锑生产状况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09年,我国锑产量为16.58万吨,比2008年减少1.79万吨,同比下降9.73%;2009年锑精矿金属量为9.6万吨,与2008年相比增加0.16万吨,同比上升1.69%(图1)。主产区湖南省锑产量继续保持高位的态势,2009年锑产量为123434吨,较上年减少7951吨,同比下降6%;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重庆市,较上年增长1143吨,同比上升107%。锑产量减少较多的是贵州省、甘肃省和湖北省。贵州省2009年产量为794吨,较上年减少2876吨,同比下降78%;甘肃省2009年产量为853吨,较上年减少795吨,同比下降48%;湖北省2009年产量1592吨,较上年减少835吨,同比下降34%。
图1 1990~2009年我国锑产品产量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一)世界锑消费状况
近年来,世界锑产品的消费量变化不大,每年为10万~12万吨。从目前消费结构来看,阻燃剂仍然是锑的主要应用领域,约占世界锑总消费量的70%和三氧化二锑消费量的90%。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锑消费国,目前锑的年消费量约为6.3万吨。美国、日本和欧共体国家是世界重要的锑消费国,其消费量约占西方世界总需求的70%。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资料,2009年,美国锑的表观消费量约为2.4万吨,其中93%依赖进口。在美国的锑消费结构中,阻燃剂占40%,运输(包括汽车用蓄电池)占22%,化学制品占14%,陶瓷和玻璃占11%,其他占13%,这基本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预计未来1~2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锑的消费将呈下降趋势。
(二)我国锑消费状况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资料,2009年我国锑的消费量约为6.3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锑消费国。
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阻燃剂消费量急剧上升,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从2002年前的5%~6%猛增至50%左右。目前我国锑的消费结构为阻燃剂占50%,蓄电池合金占17%,塑料稳定剂占15%,催化剂占10%,其他约占8%。
今后我国锑消费的增长点主要体现在阻燃剂消费领域,其次为蓄电池用铅锑合金、日用搪瓷制品、化纤行业催化剂以及显像管澄清剂和脱色剂等使用的锑酸钠等消费领域。据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对锑的消费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原生锑消费增长率将达到4%~5%,这表明我国及发展中国家是潜力较大的锑产品消费市场。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锑贸易状况
在国际锑市场贸易中,中国、玻利维亚、南非、独联体国家、泰国是主要的锑产品出口国;美国、英国、日本、其他欧盟成员国是最主要的锑产品进口国。
2009年,美国进口锑产品总量为23000吨,比2008年的21900吨增加了1100吨,增幅为5%,中国和墨西哥是美国锑产品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锑锭1298吨,进口氧化锑8545吨。
(二)国内锑进出口贸易状况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9年,我国锑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且实现贸易顺差15265万美元。其中,出口创汇总额为19187万美元,同比下降41.8%;进口用汇总额为3922万美元,同比下降24.9%(表4)。
表4 2006~2009年我国锑产品进出口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6~2009;有色金属统计,2010(1)
2009年,我国共进口了25154吨锑矿砂及精矿,较2008年增加5848吨,同比上升30.3%。
从出口的产品来看,2009年,我国共出口了37141吨氧化锑,比2008年下降了29.1%;2009年未锻轧锑、锑粉或废料出口4580吨,比2008年减少4873吨,同比下降51.6%。
2009年,美国是我国氧化锑的最主要出口国家,其从我国进口的氧化锑占我国氧化锑出口总量的23%,其后我国氧化锑出口(出境)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荷兰,分别占20.7%、11.0%、10.4%和8.4%(表5)。同2008年相比,增幅最大的是印度,增加了1231.2吨,同比上升90.2%;降幅最大的是韩国,从2008年的5793.5吨减少到2009年的2625.3吨,同比下降54.7%。
美国、韩国、荷兰、日本是我国锑锭的主要出口国家(表6)。2009年,美国、韩国、荷兰、日本从我国进口的锑锭分别占我国锑锭出口量的28.3%、25.1%、17.0%和11.0%。其中,韩国比2008年增加290吨,增幅为33.7%。
表5 2007~2009年我国氧化锑主要出口/出境流向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7~2009
表6 2007~2009年我国锑锭主要出口/出境流向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7~2009;有色金属统计,2010(1)
五、国内外锑价格走势
(一)国际锑市场价格走势
进入21世纪后,锑锭价格步入上升通道,从2000年的1407.29美元/吨上升到2009年的5208美元/吨(图2),年均增长率为15.6%,高于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
2009年1~3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锑市场持续低迷,英国《金属导报》MMTA标准Ⅱ级锑月平均价在4138.9~4383.3美元/吨、4437.5~4612.5美元/吨、4293.75~4450美元/吨低位波动。历经2月份的小幅回升后,国际锑价在3月下旬又持续回落,截至3月27日,国际锑价下调至4000~4200美元/吨,回到2009年年初水平,同比下降近30%;4月中下旬,中国湖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对锑实施收储,中国供应商惜售心理加剧,纷纷提高报价,迫使国际锑价止跌回升,从4月初的4000~4200美元/吨缓升至6月底的4625~4825美元/吨;7月,锑原料供应紧张局面未有缓解,国际锑价涨势强劲,历经七次价格上调,至7月31日上涨至5700~5900美元/吨;8~9月,国际锑市场进入调整状态,国际锑价略有回调;10月,受中国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南矿事故影响,国内锑价迅速飙升,进一步推动国际锑价冲上2009年最高值6250~6450美元/吨;年底国际锑市场趋于稳定,锑价高位盘整(图3)。
图2 1990~2009年国际市场锑锭年平均价走势
图3 2009年英国《金属导报》MMTA标准Ⅱ级锑月平均价走势
(二)国内锑市场价格走势
2009年初,国内锑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需求低迷,进入3月份后国内需求状况稳步增强,并对国内锑价产生重要支撑作用,截至3月底,长江有色金属现货市场2#锑锭价格稳定在29500~30500元/吨之间;4月10日,国土资源部首次对全国锑矿下达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暂停受理锑矿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申请,三天后湖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决定对锑实施收储,受其影响国内供应商表现出明显的惜售心理,并以现货市场供应紧张为由提高锑锭价格,国内锑价止跌回升,2#锑锭价格从4月初的29500~30500元/吨缓升至6月底的31500~32500元/吨;7月,国内锑价陡然上扬,历经三次价格上调,2#锑锭价格从月初的32000~32500元/吨上涨至月末的40000~41000元/吨;8~9月,国内锑市场进入调整状态,国内锑价略有回调;10月8日,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南矿发生事故,其所属两个矿山和湖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下属矿山均停产整顿接受安全检查。这一事件对国内锑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再次引发国内锑价迅速飙升,2#锑锭价格在10月16日上涨至45000~46000元/吨,为2009年最高值;年底国内锑市场回稳,高位盘整。
六、结论
(一)世界锑市场供需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锑矿产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1.6万吨增至2009年的19.1万吨,年平均增长5.7%。其中,中国产量一直占世界总产量的85%~88%。尽管中国最近几年加大了对锑矿山开采的整治力度,锑矿产量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国际上锑矿和锑产品的最大供应国。
阻燃剂仍然是锑消费主要领域,此外,还有冶金添加剂及非阻燃剂类的锑化学品消耗,冶金添加剂的主要用锑领域是蓄电池行业。美国、西欧以及日本是阻燃剂的三大主要市场。近几年来,欧美市场对锑品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每年消费量维持在5.5万吨左右。其中阻燃剂用锑量约占70%,铅酸蓄电池约占15%,其余消费来自化工和玻璃、陶瓷等行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锑需求仍处于较低水平,价格低位运行,生产企业被迫压缩产能,消费商购买意愿不强,刚性需求尚未恢复。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全球经济正开始逐步走出衰退,但仍不稳定,因此国外市场锑需求回暖尚需时日。
(二)我国锑市场供需趋势
由近几年锑品价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世界锑品生产和贸易中我国因素愈加明显,我国在锑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我国是世界锑资源大国,锑储量、产量以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从2001年起,国际锑市场结束了长期低迷的时期,价格的上涨刺激了国内锑矿主产区及其他地区锑矿开采。尽管湖南等地的锑矿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西的减产,但从2003年底开始,中国主产区原料库存业已告罄,贸易商以及生产商普遍采取惜售的策略,支持锑价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国内锑精矿供应锐减,2002年以来,锑价持续走强并不断创出近年来的高点,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转变,从以往的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此轮上涨行情一直持续到2008年第三季度,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逐步冲击实体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起,锑的需求大幅萎缩。2009年,国土资源部首次对全国锑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明确了限采限产的方向,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了锑供应。湖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对锑等5种有色金属产品实施收储、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南矿事故、国家严厉打击走私行为等事件进一步加剧了锑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锑消费需求表现强劲、稳中有升,并对锑价产生重要支撑作用。
2009年,我国锑消费量约为6.3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锑消费国。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阻燃剂锑用量急剧上升,由原来的不到10%迅速增加到50%左右,随着国家各种法规的逐步健全,阻燃行业正在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氧化锑在阻燃剂领域还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阻燃制品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凡是涉及在公共场所使用的阻燃建筑制品、阻燃织物、阻燃塑料或橡胶、阻燃泡沫塑料、阻燃家具及组件和阻燃电线电缆六大类产品必须满足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的要求,促使终端产品的阻燃剂用量增加明显。各方一直期待的《阻燃法》的尽早立法,对拓宽阻燃材料的使用领域、加速国内锑品的需求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成为锑消费增长的最大利好。
(袁博)
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天然气的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请举出倾销方面的分析及对策的文章和对策
内容摘要:
反倾销作为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通行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也是用来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必要工具。它具有形式合法、容易实施、能够有效保护国内产业且不容易招致报复的特点。近年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山场上屡造反倾销投诉,认清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也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明确其原因,然后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和特点
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例如,从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到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埃及、南非、秘鲁和土耳其等国也频频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外贸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却只有9%。2001年1月—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已经超过了2000年遭反倾销投诉的案件” 。 显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从目前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1)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在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一直是“领头羊”。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近年来,欧盟对外国和地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与日俱增。据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仅1999年,欧盟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案例高达89件,较上年增加61件,其中涉及中国内地产品案例为12件(1998年1件)。今年第一季度,欧盟又对涉及22种进口产品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对9种进口产品征收了永久性反倾销税措施” 。
(2)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出口“拳头产品”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成长性。“如欧盟对我国彩电、自行车、箱包、鞋类产品、热轧平板钢材与可锻铸铁管配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对我出口彩电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税,几乎使我国彩电退出欧盟市场,而这一市场每年进口量为1000~1500万台。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也是我国国内彩电企业大演价格战的一个外因。此外,如我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阿根廷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等也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
(3)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如阿根廷对我国大到机电、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大宗产品,小到餐具、烟花、挂锁、纸牌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宽范围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使双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资本沉淀和劳动力转移等退出障碍的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这样,在产业结构完成升级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中国出口产品价低、量大、厂商分散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国外反倾销诉讼的目标。
二、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及其分析
对华产品反倾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拦路虎”,而且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一问题将长期严峻地突显在中国外贸主管部门和业者面前。知己知彼,认真分析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有利于中国出口的顺利进行。
(1)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竟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在出口价格上,香港某刊物对我国160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120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由此可见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外国销售我国产品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出口商的低价销售给进口国的国内同类产品工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
我国企业产品的倾销现象有着综合的深层原因。首先,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两国之间之所以存在贸易,是由于商品价格有差异。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我国产品生产市场上原料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各企业有条件依赖于低价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其次,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不注意引进与学习先进的管理与销售观念,导致销售观念落后。在市场营销中仍广泛采用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而不注重自己产品在性能、服务等硬件方面的改良,这也必然表现在他们的出口销售策略上。再次,出口结构失衡。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从市场结构看,我国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竞争激烈。此外,与政府与一些部门盲目鼓励出口缺乏指导性也有一定的联系。
(2)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国家控制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问题。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我们要实行的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近20年来,虽然我国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如通过汇率并轨实施了单一的汇率制度,允许并鼓励外资进入许多国内的生产领域,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市场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无论是从经济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出发,并不能就此将我国划归
为市场经济国家。而由于欧、美各国的法律或者一般都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市场经济体制
的区别标准,“其主要的一些标准包括: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劳资自由谈判工资的程度;国家对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和所有制的控制程度等等”。 鉴于我国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运行主体全部属于国有 或由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地存在,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国家通过其所有权来直接管理或者于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亦较为普遍,此外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一些垄断性行业的限制进入等等,上述状况一方面反映了现行经济运行模式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各国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客观评价。
(3)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WTO协议关于反倾销的规定。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政府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
税,不仅要证明某进口产品存在着“倾销”,以及倾销对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了损害,还要证明该进口产品的倾销和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是该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不过,该协议并没有具体对“倾销”是否属于不公平竞争作出具体判断,而是为各成员国在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方面制定了规则。鉴于WTO协议已经明确限制各国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所以,反倾销措施这一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频频用来反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反倾销立法,降低倾销的构成要件,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范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反倾销措施具体反映在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大量增加上。
三、我国应付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对策
(1)抓住入世的机会,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价格体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真正主体,独立承担风险,使产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直接挂钩,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特别重要的是要尽量减少由国家定价的商品种类,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的早日建立。这样,即使我企业出口商品遇到进口国厂商等的反倾销投诉的情况,由于我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并且是不受国家定价控制的,就有可能根据欧美反倾销法的相关规定,争取获得涉案企业的单独税率甚至整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欧美等国反倾销法规定中所谓替代国标准不再对我涉案企业适用,同时,我国应积极顺应市场要求,改革产品结构,屏弃重复建设,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中进行过度竞争。要求商务部、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及时出口商品的销售状况和渠道,了解自己出口商品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影响,积极帮助企业作好应诉工作。
(2)尽快理顺企业产权制度,尽量减少和取消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欧美反倾销法认为,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常在资源分配和价格决定中起的作用极小。而私企受利润驱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米制定其商业决策,不受政府的干预。因此私有企业的产品和生产成本,较能合理地反映经济现实。” 对于我出口企业来说,如能使外国行政当局对其市场经济地位认可,就意味着我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有了被直接认可的可能,否则,涉案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就不会被认可,而要以一个所谓市场经济性质的第三国的类似产品的成本作为替代价格。而由于这种替代价格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对我出口企业造成实质的不公平和歧视。面对上述状况,我出口企业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体制改革来促进企业理顺其产权制度,并以此作为建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另外,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也要加快其股份制改革,并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割断企业和国家在产权上的连接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减少和取消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创立良好客观条件。
(3)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反击各国对我的歧视待遇。尽管入世后并不会立即改变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现状,但入世后,我国一方面可以利用在多边贸易体系中
的发言权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挑战这些歧视做法,我国应加大对欧美等国在反倾销投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我国的歧视政策放在WTO规则中加以评判的力度,以便尽早通过WTO这一多边贸易体制来维护我国应得的正常待遇。
(4)遭到反倾销投诉的企业要积极应诉。针对我出口产品的国际反倾销案一直居高不下的现状,出口企业一方面在国际反倾销案案发前就应当未雨绸缪,尽早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为此要及时和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出口产品或者其他类似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和走势,以及该出口产品对进口国同类产业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同时,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诉讼,行业协会或进出口商会可以考虑建立应诉基金,入会企业依出口额多少按比例上缴年度应诉基金,一旦同类出口产品遇到国外反倾销指控时,由应诉基金支付相关应诉费用,包括律师费和企业联合应诉的组织成本当国际反倾销案,涉案企业应该积极应诉,只有积极应诉,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应诉结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出口企业要尽早了解反倾销答卷的要求,做好应诉材料的准备工作。反倾销案一旦发生,外国反倾销主管当局都会要求涉案企业在规定的时间里及时回答各类调查问卷,出口企业应根据客观情况认真填写;②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国家反倾销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的共同协调和支持下迅速组织,积极应诉;” ③聘请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当地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聘请当地律师进行反倾销诉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不仅因为当地律师同有关当局有众多的人事关系和业务联系,更重要的是他们谙熟当地法律和复杂的诉讼程序与手续,而且一般而言,只有当地律师才有权经宣誓调阅与本案有关的档案和资料,尤其是保密性的材料,这样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使申辩能更有效地进行,取得对我有利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