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朗普呼吁沙特实现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为何遭拒?

2.世界最大油轮在波斯湾被击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沙特的石油出口量大部分是亚洲,其油田被炸影响最大的是不是中国?

4.特朗普家族与沙特是否有商业往来?

5.身为穆斯林,移民,她为什么支持特朗普

特朗普呼吁沙特实现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为何遭拒?

特朗普回应沙特油价调整最新消息_特朗普回应沙特油价调整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特朗普于8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其正在积极呼吁沙特政府和以色列政府之间积极沟通,以推进两国的关系正常化的进展。但是该提议受到了沙特政府与王储的坚决反对。对于推进世界和平的提议为何会受到沙特政府的反对呢?

其实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沙特政府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为何。

该两国自古以来在领土与资源方面的争端矛盾不断。中东石油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短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石油迎来了发展的大开发时期。因此中东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由于以色列特殊的政治需求,其对外逐渐拓展的领土问题也将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尤其是其与巴勒斯坦地区的争端。

另外,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之间最大的障碍是另一个国家巴基斯坦。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巴基斯坦与以色列国家利益之间有许多冲突的地方,因此该两国国家关系较为恶劣。同时沙特与巴基斯坦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开展了广泛且深度的合作,其两国关系之间互相依存,紧密相连。如果让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将要意味着其将放弃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基斯坦关系。这对于沙特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美国之所以呼吁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并不是从考虑国际和平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沙特与以色列均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该两国关系走向和平正常化将有助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拓展。但是该行为并没有考虑沙特与以色列自身之间的利益。因此,这才是沙特公开拒绝美国政府呼吁其将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需求。

世界最大油轮在波斯湾被击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上最大的游轮是名叫诺克·耐维斯号(Knock Nevis)又叫海上巨人号的新加坡油轮。

在1988年5月14日航经霍尔木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时,遭伊拉克战机以法国产的飞鱼反舰导弹攻击重创,沉没在伊朗的卡克岛(Kharg Island)海岸外之浅海海域。

海上巨人号

1981年,海上巨人号终于完工下水,主要的任务是在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一带运输原油。

在该船原主人拥有海上巨人号三年后,在船只尚未完工之前就因破产之故,将这艘船转卖给了香港籍的船王董浩云。

董浩云在接手这艘船后要求造船厂变更设计规格,将原本已有48万吨水位的海上巨人号加长了数公尺,而增加了8万7千吨的水位,其高达825466吨的总承载后重量,使海上巨人号正式成为世界上最巨大的船只。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的沉没原因

海上巨人号沉没的原因是遭受到了伊拉克的袭击。

因为当时正是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时期,而且在波斯湾附近的战场尤为激烈。所以波斯湾海域的石油运输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伊拉克对外宣布,任何载运伊朗或其他阿拉伯国家所生产原油的船只都将成为伊拉克袭击的目标,而海上巨人号却选择在这个敏感时期进入了波斯湾海域。

伊拉克对外宣布的事情可不是开玩笑的。伊拉克战机以法国产的飞鱼反舰导弹攻击正在波斯湾海域作业的海上巨人号,使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最终沉没在了伊朗的卡克岛附近海域。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重获新生,到处流浪

1989年,海上巨人号被以3千5百万美元的代价转卖给挪威的诺曼国际海运公司,船只在打捞起来后被拖至新加坡的吉宝造船厂,于1990年10月起进行大规模修复工作,这次的维修耗费3200吨的钢原料,更换掉的管线长达32公里,修缮费用约6千万美元。在经过一场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船只修复工程后,这艘船被改名为快乐巨人号(Happy Giant)后重新复出。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到处流浪,终被拆解

1991年时他们将这艘快乐巨人号以3千9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另一家挪威亚勒海运船公司,并改名为亚勒维京号(Jahre Viking)。

之后又卖给了新加坡的公司,改名为现在的诺克·耐维斯号(Knock Nevis)。

2009年12月,该船被出售给印度的拆船业者,改名为Mont。

2010年1月4日,该船于印度古吉拉特邦亚兰市(Alang)拆解。

海上巨人号重达36吨的船锚最终保存于香港海事博物馆用作展览。

海上巨人号

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冒险行为买了单。

战争的破坏力实在是可怕,不管你是不是世界之最,都不要轻易触及战争。

沙特的石油出口量大部分是亚洲,其油田被炸影响最大的是不是中国?

我个人觉得沙特的油田被炸对中国的影响不是最大,虽然中国国土多,对石油的需要大,不过中国的能源和能力也不弱,一定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这次危机。

沙特油田前日的突然遇袭,被几架无人机给炸毁,给全世界石油的供应方面打开了5%的缺口。对于这个小小的缺口,其实用心去想一下,也对中国石油的使用无关痛痒。因为全世界的石油市场,现在基本表现是供大于求,而且好几个拥有石油的国家在之前已经有好几次减产,应该手里还会有部分剩余的石油产量能给我们提供,再加上这段时间,全球经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石油的需求量在逐步往下降,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其实这次事件对整个世界的石油价格影响力度是不大的。

也许沙特国家想要恢复被炸毁的全部产能可能需要好长的一段时间,而并非是短短的几天功夫。特朗普还说,如果石油市场有需要,美国也可以囤积的石油储藏中提供一些。其实据我所知,以前不论发生多么严重的事,都没有直接释放过美国自己库存的石油,并且美国目前的拥有的石油不在少数,完全能解决市场的燃眉之急。今日特朗普又讲出,既然美国现在拥有富足的石油资源,便不再需要沙特提供的石油产量,而且还会去支援和自己结盟的国家。

所以虽然最近的石油市场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也会继续上涨,但其实对中国的影响不是想象中那么大,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特朗普家族与沙特是否有商业往来?

上任后首次出访的特朗普周末这两天在沙特很有收获。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学者、沙特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王霆懿5月21日向《环球时报》透露,特朗普家族与沙特有很多商业往来,沙特在大选期间就与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有接触,包括沙特副王储在内的沙特高层今年还频繁访美,都是在为特朗普访问做铺垫,美国的集团也有强烈的意愿与沙特维持关系。

美联社报道,特朗普此次峰会演讲呼吁阿拉伯世界团结起来,形容打击极端主义是“正义与邪恶之战”。德国电视一台21日报道说,特朗普访问沙特的第二天全是“和解”与“友好”的气氛。前政府和沙特的“困难关系”已经翻篇,卡塔尔也表达买美国武器的意愿。在与埃及总统塞西会晤时,塞西赞扬特朗普“个性独特,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并邀请特朗普访埃。《焦点》周刊认为,从特朗普首次出访选择中东可以看出,美国正在回到更传统的中东外交政策。

“特朗普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吗?”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则表示,特朗普向阿拉伯世界发出善意,但目的之一却是伊朗,这可能让中东更加分裂。这意味着,美国为首的联盟与伊朗和俄罗斯的联盟对抗将公开化。

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在中东的影响力,而美国声誉严重受损,甚至沙特和以色列也对美国表示不信任。俄希望特朗普此访,不要损害俄与中东国家的利益。俄纽带新闻网21日报道,俄政治评论家米赫耶夫认为,美沙友好相处并签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武器合同,是为了共同对抗伊朗。

身为穆斯林,移民,她为什么支持特朗普

后来才知道,她的经历和我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不无交集:她曾就职于《华尔街日报》,曾在乔治城大学任教。

在长达一年多的竞选中,特朗普发表过针对穆斯林、移民、女性、有色人种的大量歧视性言论。我很好奇,诺曼尼的所有身份特征都遭到过特朗普的攻击,她应该是一个最强烈抗议特朗普的人,怎么会投票给他,而且还公开写文章支持?

诺曼尼的文章发表后,乔治城大学教授克里斯蒂·菲尔(Christine Fair)对她发起了猛烈批评。她形容诺曼尼像拉客一样勾搭上媒体,说她就是一个小丑、白痴。这桩公案促使校刊编辑萌生了邀请二人对话的念头。编辑认为,如果她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辩论,她们应该也能勇敢地公开对话。“不同意见是一所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乔治城不应该是一个例外。”

诺曼尼马上接受了邀请。但菲尔拒绝了。

最终,这场对话在乔治城大学犹太文明中心主任雅克·波林纳布劳(Jacques Berlinerblau)和诺曼尼之间进行。

3月1日晚上,我早早就到了古色古香的考布莱大厅(Copley Formal Lounge)。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有几位学校的警察恭候,随时待命,以防骚乱。其他大学发生过因为政见严重分裂导致的骚乱事件,而今晚的主题又涉及复杂敏感的宗教问题。想到这里,坐在第一排的我略带忐忑地想,今晚不会有人乱砸花花草草吧?

遇见

进入大厅,我一眼就认出了那个著名的女人。她一袭伊斯兰风格绿裙,脚步轻盈敏捷,不太像一个50多岁的女人,也比《华盛顿邮报》那张照片看起来要柔弱一些。很快,听众三三两两地到了,其中有戴穆斯林头巾的女子,和戴着穆斯林小帽的男子。他们是来抗议的吗?

座无虚席。校刊主编致辞后,犹太文明研究学者波林纳布劳开始介绍诺曼尼。他说:“我接受邀请是因为我对这个女子有很深的敬意……”

他刚讲了第一句,就被一个听众刻意的大声鼓掌打断,正是我身旁那个穆斯林男子,而我身后也有几个在他的带动下鼓掌。原来他们不是来唱反调的,而是来为诺曼尼站台的啊。可能是希望先声夺人,震慑一下反对者吧!

波林纳布劳有点尴尬,说请大家听他把话说完再鼓掌。他说,他对这个女子深怀敬意。他和这个女子有不同意见,但文明是基于和而不同。

“我和诺曼尼共事过,她写的作品引人入胜。她长期赞同自由主义,支持每个人应该有权做选择,支持同性恋,支持控枪,这些都是民主党的核心理念。我也受好奇心驱使,来听听诺曼尼这次为什么投票给了特朗普。”

诺曼尼感谢波林纳布劳,以及抛开陈见来聆听对话的听众。她音量不大不小,温和沉着,好像在小心地呵护某种易碎的东西。面对听众说话时,她身体略往前倾,似乎想加强自己的说服力。但她并不曲意逢迎。

她说:“在此之前,我这一辈子都是认同自由主义的。每一次总统选举,我都投票给民主党。我也投给了。这次大选开始时,我一开始考虑投的是桑德斯。”

她提到了两个促使她改变主意的原因:她是一个单身妈妈,要抚养儿子,是个自由职业者。医保改革增加了她这个收入阶层的经济负担。

她同时谈到,她在过去15年里一直在致力于反对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

在去年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一家夜总会的那晚,她看到特朗普发推特,要狠狠打击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而以和希拉里为代表的民主党不愿使用“激进伊斯兰恐怖主义”这个词汇。他们认为发动恐怖袭击的只是思想极端的人,如果把宗教和恐怖主义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担心会导致人们仇视不同信仰,引起更多混乱和分裂。

诺曼尼说,特朗普带给她打破僵局的希望。因为穆斯林群体需要改革,如果不改革,任由保守专制的势力封杀批评的声音,意识形态会越来越极端。

当然,她承认,极端思想在很多宗教中都可以见到,并非只见于伊斯兰教。

她说:我们反对基督教神权制度,为什么我们不同样反对穆斯林神权专制,而是像接纳兄弟一样地去接纳它?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力根除穆斯林群体中的极端主义思想,而不是任由恐怖分子放大人们内心的伤口(wound collection),据此制造恐怖和仇恨。

但她对特朗普寄予的希望遭到了听众的强烈质疑,成为晚上讨论的焦点。

围绕旅行禁令的唇枪舌剑

特朗普上台后,颁布了一个行政令,要求各机场立即禁止来自七个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的所有公民入境。这个禁令引起了混乱,并被认为涉嫌破坏宗教信仰自由,法官颁布命令,暂停执行。(作者注:在本文完稿后,特朗普又于3月6日签署了修订后的行政令,从七个国家中剔除了伊拉克,改为六个国家。把伊拉克去掉,主要是考虑到美国需要和伊拉克携手打击“”(ISIS)恐怖分子。新的行政令禁止在未来90天内向六个穆斯林人口为主国家的公民颁发新的签证,但已经获得签证的不在此列。修改旅行禁令是为争取得到法庭通过,但很多人认为行政令歧视穆斯林这个特点并没有丝毫改变。)

诺曼尼曾对福克斯新闻(Fox News)表示,特朗普的禁令不是针对穆斯林的禁令,而是为维护国土安全。她说:“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危机,是一代人的意识形态的战争。对此我们需要的是极端的解决手段。”

波林纳布劳问:特朗普的禁令难道不是针对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的入境者吗?

她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我来说,这个行政令只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走得不顺。”

听众没有被说服。

一个听众问:难道你不认为特朗普对伊斯兰教有明显的排斥和恐惧(Islamophobia)吗?他在竞选中说要把全世界的穆斯林统统关在国门外,你看不出他对穆斯林的敌意?

她说:我确实不认为特朗普反穆斯林。只是特朗普用的沟通方式不是我们所习惯的那种。至于他发的推特代表什么,我没有义务一个一个替他辩护。

这时,场下观众有些哗然,不少人摇头反对,认为她在否定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特朗普本人在大选中的名言就是要把全世界的穆斯林统统关在国门外。

波林纳布劳插话说:那你的界线在哪里?难道一点边界都没有吗?

诺曼尼回答说:怎么定义伊斯兰教恐惧症?它指的是对穆斯林的一种不理性的恐惧。但特朗普政府认识到,恐怖主义并不是穆斯林整体的问题。我不认为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有误解。

一个听众问:特朗普行政令并没有禁止对美国造成过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的穆斯林国家的公民入境,比如沙特,该国的恐怖分子参与了骇人听闻的9·11事件。特朗普的禁令真的是为打击恐怖分子吗?

诺曼尼回答说:我正在计算特朗普就任刚刚过去了多少天。(此时,台下观众有人议论:这并非问题核心。)

她接着说:特朗普行政令涉及的七个国家,和政府2011年列出的对美国安全可能造成威胁的国家名单一致。她反复强调这个国家名单是列出的,而不是特朗普。

实际上,关于和特朗普禁令的区别,美国已有多个事实验证网站提供清楚的解释。

据Politifact网站介绍,2011年颁布的暂时禁令是有针对性、且适用范围较小的行政令,是受一起未果的恐怖袭击计划触发,只针对难民。而特朗普的禁令是针对假想情况,因为这七国公民并未对美国造成过重大恐怖袭击伤亡。他的禁令涉及面更广。

波林纳布劳说:连沙特这样的恐怖分子生产大国都没有名列其中,你怎么能这样轻易放过了特朗普呢?

还有一个听众提问:你如何说服自己相信,特朗普的那些话不会鼓励对穆斯林的仇恨?

诺曼尼回答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特朗普政府会试图分辨,我相信他们在尽力让那种气氛冷下来。这也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之一。

“特朗普的美国”

诺曼尼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表达了对希拉里的不信任。在克林顿基金会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得到过数百万美元捐款的新闻传出后,她断定希拉里没有决心打击极端伊斯兰恐怖分子。

根据公开信息,克林顿基金会确曾得到过这两个国家的捐款,但该基金会的财务情况经严格审计,透明度较高,被多家慈善评级机构评为全球星级最高的基金会之一。当然,这些评级可能主要基于税务报表,未必会充分反映希拉里是否与捐赠者保持合适的距离。

诺曼尼表示,相比起希拉里的美国,她更看好特朗普的美国。

她在文章中说:“我在印度出生,1969年夏天,才四岁的我来到美国。我对‘特朗普的美国’没有任何畏惧。美国制度的制衡,以及我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民权平等的丰富历史,永远都不会让特朗普讲话中被人为渲染的恐惧成为现实。”

她说:“我最担心的是在‘希拉里的美国’,包括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穆斯林神权专制国家可能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鼓起道德勇气去面对的,不仅仅是那些反穆斯林的仇恨,还有来自穆斯林的仇恨。”

然而,诺曼尼可能过于乐观地估计了“特朗普的美国”。很多迹象表明,美国追求社会公正和民权平等的历史虽然丰富,社会却远未形成共识,这也恰恰是特朗普的言论得到一部分人的热烈追捧,却遭到另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的原因。

拒绝在小黑屋礼拜

同为美国穆斯林移民,诺曼尼和很多人关注的视角不太一样。

诺曼尼不是一个普通的记者或撰稿人。她未婚生子,在传统伊斯兰教中被视为德行不佳。她一直为穆斯林妇女的自由和地位的提高而发声,倡导要摒弃过时的观念。

她对听众说:在麦加,妇女可以在任意地方礼拜。可是,在华盛顿的伊斯兰中心,我只能去一个黑暗的小屋礼拜,而不允许从前门进入。这对我的自由主义理念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2004年,她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呼吁允许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在清真寺的主厅礼拜,而不是窝在黑暗的小屋。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故乡小镇,她不服从规定,选择和男性在一起礼拜。虽然她站的地方距离男性穆斯林还有20英尺远,但一个由清一性组成的法庭试图禁止她这样做。后来一位年长者建议由一群男性在她礼拜时围绕着她,试图把她“吓跑”。文章发表后,一个穆斯林老乡对她说:“你让我们的群体蒙羞。不要再写了!”

诺曼尼说,穆斯林群体里试图审查、控制异见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常见,日益壮大的倾向专制的势力以维护伊斯兰教的形象为名,不允许批评宗教意识形态中的极端成分。她认为,这些势力所宣扬的教义是基于羞耻心的家长制的文化,它强调体面,而敢于批评的人常常遭到攻击、骚扰和恐吓,她本人甚至收到过死亡威胁。

影响至深的“珀尔事件”

另一个对她影响至深的事情,则是她的好友、前《华尔街日报》同事丹尼尔·珀尔(Daniel Pearl)在巴基斯坦做恐怖分子的调查报道时,被恐怖分子并最终残忍的事件。发生在2002年的这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诺曼尼当时正好也在巴基斯坦写一本书。1月的那个早晨,珀尔离开她在当地的住所后,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策划了9·11事件的基地组织成员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承认自己了珀尔。但在美国政府宣布他的罪名时,只提到了他制造“9.11”事件,却只字没说他要为珀尔的死负责。

这个结论让诺曼尼感到困惑。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调查记者和珀尔的好友,负有一种使命,要为他查明究竟谁是真凶。为做这个调查,她花了整整十年。“我心无旁骛,这件事甚至在一段时间成为我的职业。”

她和乔治城大学的教授共同发起了珀尔项目(Pearl Project)。她参加社交网络数据培训,她带领学生采访现任和前任的美国、巴基斯坦官员,甚至连她的母亲都参与翻译厚厚的乌尔都语资料。在她的努力下,她找到的证据足以证明认罪的那个人确实是真凶,虽然美国政府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把9·11和珀尔事件捆绑在一起。

诺曼尼给儿子的中间名起为丹尼尔(Daneel),以纪念她的好友。

寻找信仰之旅

她在《孤旅》(Standing Alone)一书中写到自己的困惑。她说,策划和珀尔的人是和她一样每天做五次祷告的人。她孩子的父亲每周五和她一样,会去清真寺做祷告,但在她生下孩子的时刻,却没有和她站在一起,而是把未婚生子的她视为宗教的背叛者。这些事一度让诺曼尼怀疑自己的信仰。她为此前往伊斯兰教诞生的麦加,寻找心灵的依托。

在这段旅程中,她得以追寻伊斯兰文明,追寻历史上一些伟大女子的足迹,发现她们有的离经叛道,有的像她一样是单身妈妈。她认识到,她和传统、权力和恐惧有很深的对立。她认为,所有宗教和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是:真实、知识、爱、和勇气。

因为真实,让她从表里不一、自相矛盾和羞耻心中解脱;因为对宗教深层的了解和思辨,她得以摆脱束缚,获得作为穆斯林女性的身心解放;父母兄弟朋友的爱,激励她探索被视为禁区的领域,自由思考和学习;最后,勇气让她敢于做一个诚实不欺和坚持正义的人。

一个认识她的朋友说:诺曼尼显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穆斯林。在经历了珀尔的死之后,诺曼尼对穆斯林极端恐怖分子的强烈痛恨,成为她支持特朗普的压倒性原因。

这个理由强烈到,她可以忽略特朗普言行中一些明显与她内心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东西。

我同意朋友的判断。诺曼尼为穆斯林女子获得更高地位的抗争,表明她是女性权利的捍卫者,这和特朗普对女性的侮辱贬损形成鲜明对照。她也反对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修墙,并且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她支持堕胎。可以说,她不赞同特朗普和共和党的大多数理念。

从我的角度观察,虽然她投票给了特朗普,她的所作所为表明,她依然是一个纯粹的自由主义者。

在她听到特朗普要禁止穆斯林国家公民入境的口号时,别人看到的是特朗普对穆斯林的不敬,而她看到的却是一线希望,一线向现有的话语体系以及穆斯林神权专制发起挑战的希望。

诺曼尼的奋斗是艰难而孤独的。如果这个古老的宗教信仰群体确实需要改革的话,因为宗教的特殊性,任何变革都只能由内部人发起,而很难靠外部的力量来实现。

她有自己特殊的使命。

“选票并非情书”

现实的问题是,诺曼尼打破现状的希望是否能通过特朗普得以实现?特朗普倡导的,是她追求的自由的方向吗?

相比起提倡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特朗普会给穆斯林女性带来更高的地位吗?他的旅行禁令更多地是引发人们对歧视穆斯林的担忧,而不是帮助鼓励对宗教问题的公开讨论和反思。

迄今,特朗普并没有出台任何能有效遏制恐怖主义活动的政策,并不像他竞选时夸口的那样,在他上台的第一天,这一切都会改变。

打击极端穆斯林恐怖分子,特朗普的决心有多大?在他的议事日程上权重有多高?他又有什么牌可打?

诺曼尼在对话中被反复问到的是,她如何确信事态会如她期望的那样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她承认:“每天我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让我感觉我好像要不断地证明什么,要哪天发个推特,声明自己后悔这个选择。”

特朗普上台以来的短短时间内,虽然华尔街指数因为减税的期望而屡创新高,其他方面却问题百出。内阁人马因为各种丑闻走马灯似地辞职撤换,外交政策信号含混,对媒体缺乏事实依据的攻击给他换来破坏言论自由的恶名。这些硬伤无可回避。

诺曼尼无法完美地解释这些。她说:“选票对我而言,并非情书。”

她谈到,过去三个月以来她遭到的恶语攻击和仇恨,要超过她过去15年所听到的。她为之努力的,是没有禁区的交流和讨论。她说,今晚在乔治城大学的对话能在如此和平的气氛中进行,让我看到了希望!

穆斯林的不同声音

同样是穆斯林,一位前白宫工作人员看到的“特朗普的美国”前景要悲观许多。

罗玛娜·艾哈迈德(Rumana Ahmed)是孟加拉移民,1978年随父母来到美国,从小信仰美国梦,喜欢迪斯尼、美式足球和参与社区服务。她是唯一一位在白宫西翼工作的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当总统离开白宫后,她选择留在全国安全事务委员,想为国家继续服务。

“但我只坚持了8天。”

艾哈迈德在《大西洋月刊》撰写文章称,在任时,白宫对她很欢迎和包容。特朗普的行政令颁布后,白宫的人却把她看作一个威胁。她看到白宫的政策大权操控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手中,旅行禁令导致大量穆斯林在机场被歧视,而鼓吹伊斯兰是敌人的极右翼文章的写手成了白宫高官。

她的上司迈克·安登(Michael Anton)用笔名写了一篇赞美专制的文章,认为多元化是美国的弱点,并称伊斯兰教和现代西方的理念格格不入。艾哈迈德说:把美国的多元化称为“弱点”的想法是危险的。不同宗教、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涌向机场抗议行政令的现象恰恰证明,多元是一种力量。

散场后的对话

因为现场没有提问,散场后,我去和诺曼尼见面。我介绍自己也曾为《华尔街日报》做过很多新闻报道,她听了露出友善的微笑。

但我还是提出了我的疑问:你说你投票给特朗普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医保方案导致你生活成本上升。那么,到底哪个原因更主要:经济的考量,还是对极端宗教意识形态的担忧?如果的医保方案给你带来的是生活的改善,你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她说:这是一个好问题。顿了一下,她说:应该还是意识形态是主要原因吧。

我又问:作为一个老记者,你怎么看待白宫发布会拒绝自由媒体参加这件事?

她说:我觉得媒体现在越来越有偏见了。

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我问:即使媒体真的有偏见,这能成为特朗普封杀它们报道权的理由吗?

她有些勉强地回答说:那仅仅是个小型的报道会(briefing),不是一个大型的发布会。当然特朗普这样做,会给人们更多恨他的借口。

她说这些的时候不那么自信。我在心里问:作为一个老记者,如果跳出作为特朗普投票者的立场,难道你认为这只是特朗普给了别人一个批评的口实,而不是对言论自由和民主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难道不应该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吗?

但我出于对她的尊重和对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理解,没有追问下去,只是和她友好地握手道别。

我想,她走到今天,一定有很多我所不了解的心路历程。

她的另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没有投票给特朗普,但我理解诺曼尼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