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的价格是怎样体现的?-关注资金价格变化的问题
1.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走势有何关系?为何受到资本市场投资的关注?
2.了解一些宏观指标(一)
3.分析为什么基金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走势有何关系?为何受到资本市场投资的关注?
我来和你说说哪些因素影响黄金价格:
1)黄金价格与美元的互动关系:由于国际黄金价用美元计价,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通常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这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
(2)黄金价格与国际原油的互动关系:原油价格一直和黄金市场息息相关,其原因是黄金具有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而国际原油价格与通胀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黄金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具有正向运行的互动关系。
(3)黄金价格与国际政局动荡的互动关系:国际上重大的政治、战争事件都将影响黄金价格。黄金发挥其保值避险的作用,成为投资的首选,刺激金价的上扬。
(4)黄金价格与国际商品市场的联动关系:由于“金砖四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对有色金属等商品的需求持续强劲,价格持续强劲上扬。虽然与有色金属相比,黄金的上涨幅度明显偏低,但铜、铝等有色金属的大幅下跌已影响到黄金价格。投资者在判断黄金价格走势时,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有色金属价格的走势。
(5)黄金价格与国际重要股票市场的互动关系:国际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在通常情况下,黄金与股市也是逆向运行的,股市行情大幅上扬时,黄金价格往往是下跌的,反之亦然。
(6)黄金价格与黄金现货市场季节性供求因素的关系:黄金现货市场往往有比较强的季节性供求规律,上半年黄金现货消费相对处于淡季,近几年来金价一般在二季度左右出现底部。从三季度开始,受节日等因素的推动,黄金消费需求会逐渐增强,到年底的圣诞节,黄金现货需求会逐渐达到高峰,从而会使金价持续走高。
了解一些宏观指标(一)
心虚地回来了,断更有点久...
这次想聊聊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比如M2、CPI、PMI、PPI、GDP等,它们有什么含义,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那些学者或者投资人是怎么看待这些数据的,有什么用。
大家可能觉得宏观经济离我们挺远的,没必要去了解它们。其实生活很多现象跟这些指标相关,比如你要出国,就会赶紧看看汇率高低,在汇率低的时候多换些外币;比如买房时候,你会关注存贷款利率,也会思考短期内房价的涨跌。你往往需要理解当下宏观金融时事,才能更好地做决策。而要了解这些,可以先从一些指标开始。
GDP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一个季度公布一次,是一个比较滞后的指标。国内往年GDP都是同比增长6%以上,今年一季度同比-6.8%,可见疫情影响之大。每1%的经济下滑,意味着无数人的就业困难。
CPI和P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关注的主要是消费端,而PPI关注的主要是生产端。PPI中包含煤炭、钢铁、石油、水泥等;CPI中包含鸡蛋、猪肉、蔬菜、米面、衣服、烟酒等;一般来说PPI上升,CPI最终也会跟着涨上去。
这2个指标都跟通货膨胀有关系,一般用CPI衡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同比增长5%以上,说明有通货膨胀的迹象了,而我们国家一般CPI超过3的话,货币政策可能会收紧;核心CPI到2以下的话,经济过冷,货币会宽松一些。
而PPI高了,说明出厂价格高了,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同时生产原料价格也涨了,企业成本也高了,很难一概而论。所以要具体看PPI的细类。一般来看PPI持续上涨的时候,经济比较景气;PPI持续下跌,经济不太景气。大致同比增长4%-7%左右,经济比较向好,再往上,就过热了。在3%以下,市场理解就是需求较冷。
货币供应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 M0(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大家经常会看M2的同比增速,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常说的放水,也是把货币比作水,货币供应多,放水多,可能会导致资产的价格上升。有些专家更关注M1,M1是指现金+银行活期存款的钱,即随时可以用的钱。如果经济要扩张、企业要投资,可能现钱就会多,如果M1同比增速连续几个月都上涨,说明经济在往上走。
PMI: 采购经理人指数,对企业经理人发送问卷来调查生产、销售情况,最终合成PMI指数,超过50,说明认为这个月情况好的人多,经济可能变好。反过来,经济可能变差。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具有其高度的时效性。
相对于GDP这种滞后指标,具有预测性。看的规则大致是:
1、看它在50以上还是以下。
2、看它变化的趋势,是变大还是变小。
3、是月度指标,要连续地去看,是否连续几个月保持类似的趋势。
社会融资总额: 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大约是某段时间全社会借钱的总量,代表经济冷热的晴雨表,借钱的方式包括贷款,股票,债券等。同比增长的量体现了这段时间大家投资和消费的欲望,所以社融和国家的经济增速有很高的相关性,且有很强的预测性。
存贷款基准利率: 是央行发布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导性利率,是央行用于调节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转的货币政策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即银行在央行存钱的比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调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方法。
调节上述2个率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都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常说的降准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降息指的提高或者下降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控制了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价格。降准、降息一般可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资金量),刺激经济,也会使资产(房产、股票等)的价格上升;加息、升准则反之。
同业拆借利率: 指金融机构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有拆进利率,表示金融机构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愿意贷款的利率。
顺便提一句,余额宝收益率跟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息息相关,能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一般来说,央行-金融机构间的借钱利率看作是政策利率,而金融机构间相互借钱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货币政策就影响政策利率和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而余额宝投资大多是银行间的货币市场,分享的是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因此它的收益率与市场息息相关。
20年的货币政策松紧也能从余额宝收益率看出点端倪,3、4月时,货币政策很松,余额宝收益率很低,百分之一点几,后面几个月,部分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都破2%了,说明货币政策紧了不少。
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
跟我们相关的是房贷利率可以转换成LPR 5年期的利率加点的方式,以前是采用央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如果你看好长期利率下降的话,可以转换,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截止日了。对市场来说,采用LPR每月20日公布一次,标志着利率的市场化,打破了以前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双轨”问题。
10年期国债收益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上资产定价的锚,通常被称为“无风险收益率”。国债一般有5种收益率,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认购者收益率(国债发行利率)、持有期收益率,我们财经新闻中常说的债券收益率一般指的是到期收益率,考虑当前债券价格和到期后返还本息价差和距离到期的剩余年份。
国债收益率升高,意味着国债本身价格的下降。可以用债券面值/当前债券价格来简单估算收益率,收益率变高,说明当前的债券价格越低。顺便提句,如果央行降息、降准,通常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上涨,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买债券,来抬升债券价格,从而降低债券的收益率(市场利率)。对应如果你在降息前持有债券基金的话,在降息过程中债券价格上涨,你的债基的净值也会上涨。
说回到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般来说,它是其他资产定价的锚,所以无论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价格都会受到它收益率的影响。不考虑通胀情况下: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移,资产价格上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原理跟前面债券价格下跌类似。
顺便提句,一般来讲短期债券的收益率会低于长期的收益率,反应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看好。但如果短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长期收益率,比如3个月的美债收益率高于10年期,反应的是投资者认为长期经济的衰退,出现这种倒挂的话,是一个不太好的预警信号,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宗商品下跌,债市的上涨。
上述讲了不少指标,可以将这些指标大致分类:
反映经济现状的指标:GDP、PMI、社融,其中GDP比较滞后,PMI、社融更及时、有前瞻性。
反映通胀压力的:CPI、PPI
反映货币政策走向:货币供应量、上述各类利率变化、存款准备金等
反映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政府总负债率等指标。
一些指标对各类资产的影响大致如下,大家可以作为一个维度的参考。(《一张图读懂经济指标》华尔街见闻)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对财经新闻经常出现的宏观指标有所了解,知道大概含义和背后可能的意义即可,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达到了。当然,有些人希望通过一些指标来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帮助自己做投资决策,比如今年的资产配置、是否应该今年买房等。 我觉得太难了,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想靠几个指标抽象概括是不可能的,这些指标也只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而已。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更倾向综合参考各类专家、学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判断,这样更靠谱些。当然,这些专家、学者是指经过时间考验,预测率高的那些人。
下篇我们看看高手们是如何判断宏观形势,并进行投资决策的,试着了解他们的投资思维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东方财富网经济数据中心
参考材料:
《香帅北大金融学课》《何帆 宏观经济学30讲》
《一张图读懂经济指标》
分析为什么基金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分析为什么基金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近期,也有不少投资者在社区发问:“为什么涨的时候净值没估值涨的多,跌的时候比估值跌的多?”“是基金经理偷吃吗?”看估值进行操作结果误差太大,该怎么办?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为什么基金估值和净值不一样,仅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基金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首先我们要搞清估值(也就是盘中净值估算)与基金净值的关系。
盘中估值,就是根据最近一个季末基金的重仓股和持仓比例(距离上一季度时间越久,持仓变化就会越大),仓位数据等,来进行的净值估算,并非实际真实的净值,并不能作为基金申购、赎回的最终价格。
基金净值是每份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基金净值代表着投资者在申购、赎回时的基金最终确认价格,一般会在下午15点休市后陆续公布。
在大多数情况下,基金估值只具有参考意义,具体投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估值误导。
净值今天跑输估值,净值明天跑赢估值,无非都是数学上的概率问题。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
1、十大重仓股的占比导致误差
因为估值参考持仓信息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但是季报并不是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的,它只是列出了前十大重仓的证券,信息的依据不够齐全,自然没有办法得出完全精确无误的估值。
2、基金定期报告存在滞后性
按规定,基金季度报告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公布,半年报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则是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间都相对滞后。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基金经理最新持仓数据”,实际上至少都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从上期季报到当期季报的发布期间,基金经理大概率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仓换股,而基金估值使用的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
3、不同平台计算方式不同
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不同平台的基金估值是不太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是平台采用一些模型和算法,根据基金过去的净值表现尽可能还原基金的真实持仓情况,各个平台采用的模型不一样,所以估值数据也会存在差距。
另外,如果短期涌入基金的资金较多或者赎回的资金过多,可能导致基金的权益仓位被动降低,也会使得净值估算就与实际净值出现偏差。
其实基金的估值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净值的参考,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净值,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存在误差的可能,理性地去看待。在投资中,实际涨跌幅还是要以最终公布的基金净值为准。
另外,相对主动基金而言,被动型基金估值相对准确,因为该类基金的持仓相对固定,变化较小,所以估值相对可靠。
如果一只主动型股基的“净值估算”与实际净值差异较大,说明该基金仓位很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和净值
1、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
基金估值的出现对基金投资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估值相对来说不太准确,但是已经较为接近了,在我们基金投资中,有时候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避免了我们盲目操作,提高了我们基金便捷性和准确性。
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净值估算”意义在于为投资者进行基金的下一步操作提供参考。但也仅限参考,如果把它作为操作申购/赎回规避风险的唯一依据,就不可取了,定投才是天然缓冲风险的手段。
我们刚刚说过了,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但既然说明是估算的数值,所以估值仅供参考,买卖基金还是要综合多因素去判断,避免追涨杀跌。判断基金是否值得投资,要去观察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基金的长期净值走势等。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2、如何正确运用基金净值
(1)实际收益与基金的净值的高低无关
用1万元购买基金净值不同的A、B基金,虽然获得的份额不一样,但涨幅相同的情况下,实际收益是一样的。假设A和B基金在一段期间内都上涨50%,A基金净值为1.5元,B基金净值为3元,两只基金资产分别为1.5_10000=15000,以及3_5000=15000,并无区别。
这说明基金净值的高低只是影响基金持有人买到的基金份额多少,最终的涨幅只和基金的收益率有关,和净值高低无关。
(2)同样的基金净值,却并不同样优秀
基金净值尽管反映了过往的历史业绩,但是业绩的好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两只基金发行时净值为1元,在基金经理的管理之下,两只基金的净值均达到了2元:
情景一: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不相同,不考虑分红,如果A基金是1年前发行的,那么它这一年的收益为100%,如果另一只基金已经成立了10年,那么它从净值1到2元,花费了10年,年化收益则只有7%左右(1.07^10)。因此如果只看基金净值不看运行期限,无法判断哪只基金更好。
情景二: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相同,但是A基金期间有分红,B没有分红,同样的单位净值下,显然A基金的业绩要更好一些。因此单位净值无法衡量基金的历史分红情况,应当看累计净值。
(3)与其看净值高低,不如看净值波动
同样的历史收益背后,每只基金因投资风格的差异,其业绩对应的风险是不同的。
假设A和B基金两只股票型基金,发行时间相同,某一年的收益率均为50%,那么你更喜欢年内净值波动像坐过山车,一度下跌到负40%,最后涨到50%的A基金呢?还是更愿意持有勤勤恳恳积累收益,严格控制回撤,最终做到50%收益的B基金呢?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持有B基金,因为同样的业绩表现下,基金净值波动越小,投资风格越稳定,业绩的可持续性才更强。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取得同样的业绩,净值更加稳健、回撤更小的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持有人的角度看,净值的波动也十分考验持有人的心理素质,即使基金在一个考察期内实现了正收益,但能否拿得住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总之,在基金交易时,不要过度依赖净值估算,不要被估值迷糊了眼。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在选择基金时,需要正确解单位净值、累计净值、估算净值的含义。不能单纯的根据基金净值、估值的高低和涨跌来做出交易决策,要正确的使用净值数据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
基金净值和估值的含义
基金资产净值是在某一时点上,基金资产的总市值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代表了基金持有人的权益。单位基金资产净值,即每一基金单位代表的基金资产的净值。基金净值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
净值的高低除了受到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若是基金成立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或是自成立以来成长迅速,基金的净值自然就会比较高;如果基金成立的时间较短,或是进场时点不佳,都可能使基金净值相对较低。
基金资产估值是指通过对基金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及所有负债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估算,进而确定基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过程。
基金估值核算是指基金会计核算、估值及相关信息披露等业务活动。基金管理人可以自行办理基金估值核算业务,也可以委托基金估值核算机构代为办理基金估值核算业务。
基金相关文章:
★购买基金常见四种方式
★基金定投入门操作指南
★2021基金为什么会下跌
★行情分析
★2021场外基金买入是实时价还是收盘价
★2021长期理财产品大全
★基金清盘状况如何
★2021年新手如何选到对的基金
★股票投资者的误区
★基金分类法性质有哪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