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升级油价却没涨到三位数-中东油价局势分析
1.中东战争对世界油价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中东战争
2.中东局势对中国哪些的影响
3.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4.油价暴跌中东的局势紧张军工股有机会吗
5.结合中东动荡原因及影响,谈谈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6.结合目前中东北非局势,谈谈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东战争对世界油价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也被称为是阿以战争,战争发生在公元1948年,参战方主要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等国家,这次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断断续续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表面上看和石油毫无瓜葛,但是其实五次战争都和石油紧密相关,所以中东战争对油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家直接切断了对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石油供给链,导致英法两国国内石油严重供应不足,石油价格更是一升再升。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再次拿起石油武器去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在石油的对外供应方面,阿拉伯逐月减产50%,后来还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这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的压力。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大国趁机推行石油国有化的政策,将西方的石油公司的股份全部划为国有。这一系列的减产、控量、禁运的措施,直接导致油价飞涨,油价的飞涨也是二战后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中东战争中明显可以看出,各国都在依靠石油来控制战争的发展,参战方也都在彼此遏制对方对石油的控制,所以在中东战争中有很多的石油基地被轰炸。这些石油产量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战争期间,油价曾涨到过34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在那个时代算的上是天价。
中东局势对中国哪些的影响
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的影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对海外人员人身安全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在中东学习工作,这次动荡严重威胁中国公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措施。多次派包机接回海外人员,甚至在利比亚还采用了海陆空并用的方式,从利比亚撤侨3万多人。
第二、对中国投资企业、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中东局势不稳,中国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人员受伤,财产受损。还有此次中东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而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77%。这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第三、中国从中东动荡得到的经验教训:1、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考量政治风险。2、世界的公平正义民主是两面性的。3、不能放松国家的军事能力建设。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油价暴跌中东的局势紧张军工股有机会吗
油价下跌是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少导致成品油库存增加,而产量并没有减少而引发的;和中东局势无关,如果说有一天中东局势紧张,可能导致军事冲突的话,因为中东是重要的原油产地,一旦爆发军事危机,油价不但不会跌,反而会暴涨,所以你的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不管是中东,或者其他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军工股都会有一波上涨的机会。希望能帮到你吧,好久没答题了。
结合中东动荡原因及影响,谈谈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其实这些地方的政局矛盾一直都存在。导火索是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部的一个小城市,发生了一起失业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沿街售卖蔬菜,结果货物被城管没收,他愤而自焚。失业青年自杀引燃了当地群众的愤怒,百姓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了伤亡。引起了突尼斯动荡,并迅速冲击其他中东国家。
今天的中东之乱,最根本的问题是中东国家内部问题。其社会内部民生状况、政治体制和社会公正等诸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彻底解决的地步。广大中东国家的民众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滞后于现代化进程和落后的政治制度,未能跟上全球化浪潮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和不满。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的政府在处理就业、物价、廉政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态度消极、方式简单、手段粗暴,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已经十分危险的社会矛盾和对立情绪,造成了民众对现状不满,强烈要求社会变革。
一、中东局势动荡的原因
通过学习李老师的讲座,我认为这次动荡的原因可以从一下各方面分析:
第一、国内落后的政治制度。
中东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的终身制,像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近似于世袭制,处于无序状态;长期的把持政权,甚至是家庭统治,造成了政府严重的腐败问题。并且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第二、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造成国内经济的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中东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青年就业问题。
青年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很低;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随着教育的加强,青年学历的提高,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四、网络问题加速了事态的发展。
自焚事件和维基解密暴露本·阿里家族的腐败,这两件事均是经过网络发布出来的。抗议民众直接用网络发布最新的信息与。网络不是此次中东政局变动的深层原因,但确实是此次政局变动突发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对海外人员人身安全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在中东北非学习工作,这次动荡严重威胁中国公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措施。多次派包机接回海外人员,甚至在利比亚还采用了海陆空并用的方式,从利比亚撤侨3万多人。
第二、对中国投资企业、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此次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这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
三、中东“政治地震”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政府要要时刻关注民生、提高就业。“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全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十二五”规划看,我国会更加关注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第二、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在基层民主实践中不断增强群众的民主观念、民主能力和民主素质。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第三、加强国防和军事能力建设,保卫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时刻关注境内外势力和破坏分子,特别是境外分裂势力的蓄意破坏。
第四、加强网络管理,时刻注意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的破坏活动。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中东局势的内在因素,认真研究分析中东局势的动荡现状,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参照。
结合目前中东北非局势,谈谈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大概,就是 中国未来的石油资源会很紧张。盟友会越来越少。主要还是石油问题 中东地区的石油排名在世界第一,下来是欧亚大陆,然后是中南美、非洲、北美、亚太地区。 石油的四分之三分布在东半球,西半球仅占四分之一,从南北半球看来,北半球占石油的大多量,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其中中东的石油占有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世界石油排名的前十名 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先前的115.0亿桶升至143.1亿桶,跃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已知,以开采的油田有19座,其中属大庆油田产量居多,胜利油田其次。但从开采时间看来,我国的油田开采时间都在1995年前后。而现在的出油量明显已经大大衰退。中国的石油链正在断裂 2006年世界主要产油国储量排名 1 沙特阿拉伯 362亿吨 2 加拿大 184亿吨 3 伊朗 181亿吨 4 伊拉克 157亿吨 5 科威特 138亿吨 6 阿联酋 126亿吨 7 委内瑞拉 109亿吨 8 俄罗斯 82亿吨 9 利比亚 54亿吨 10 中国 50亿吨 近年来,美国频频发动战争,从06年的海湾战争后占领了伊拉克,11年的奥德赛的黎明占领了利比亚,12年有望突袭伊朗。 从这些行动中不难看出,美国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石油,从先今美国掌握的国家看来,美国拥有了全世界51%以上的石油(前提打下伊朗)中国虽然是产油大国,但本身所产根本不及所用,所以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而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科威特的覆灭,代表着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石油危机,往后的中国只能靠俄罗斯,以及委内瑞拉的共计。但是自1991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就一直萎靡不振,石油(包括天然气凝析油)由1990年的51 600万吨降至1994年的31 800万吨;天然气由1990年的6 410亿立方米降至1994年的6 070亿立方米;加上与美国争阿富汗的战略夭折,导致现今没有资金去开采不冻港那一片石油田。虽然近年俄罗斯经济有回调之趋势,但短时间内无法开采出更多的石油来供给中国,委内瑞拉本身就是北美国家,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内陆自己产的油说句夸张的:还不够印钞机用的呢!。日后的中国要么是与越南,菲律宾抢夺南海油田。要么跟日本开战抢东海油田(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近日来频频向亚太地区增兵的缘故)。正如现实所证实的在先进还没有能代替石油的能源出现。未来20-50年还要靠石油打仗。而掌握住油脉。无非是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美国可以用石油来 限制中国 西欧的发展。保持着自己世界NO1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