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危机为什么导致通货膨胀?

2.燃油期货的燃油现状

3.三次石油危机均带动美国制造业呈现上涨态势对吗?

4.能源危机!危及到什么程度了?

石油危机为什么导致通货膨胀?

燃油价格危机表现_燃油价格变动

随着目前油价的持续上涨我们很多老百姓也已经感到了一丝的压力,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有将近40%左右的石油资源呢是依靠海外资源的进口,

一九九三年,中国就已经是石油纯进口国,而且以后每年都以百分之三点七的速度递增石油进口量。去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了1.2亿吨,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有关机构预计,中国2010年石油进口规模将达到1.8亿-2亿吨,进口依存度也将随之突破50%。

我国进口石油的比重越来越大呢,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资源供给不行,就说石油生产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增长非常的快,这样呢所以我们对国外的进口石油依赖越来越大,那它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正的方面就是说弥补了我国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了需求短缺,保证了供给,这是它正的方面,另一方面实际上就是石油大量进口的外部性的问题,就是引起了石油安全的问题,另外,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占进口的50%以上,而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又主要依靠油轮输送,并通过马六甲海峡。

这么一个集中于中东地区的话,对我们国家的能源的这么一个供应是不利的,因为中东地区的话属于一个多事的地方,政局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国家从这点来说的话,必须改变它的这种能源来源的结构

从这个短片中我们看到中国目前对海外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越来越深,而且还主要是集中在中东地区,那么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会不会从另外一个方面,它蕴藏着一些我们的供给风险问题。

我觉得这个就是所谓我们谈到能源安全的问题了,就是说如果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我们是不是能够按照一个合理的价格,能够从石油市场上,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我们所需要的石油,这是第一个概念啊;第二个就是说,对中国来说确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一个运输的系统能够保证这份供给,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三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应变能力,就涉及到我们的储备啊,我们有没有突然增产的能力,国内啊,包括突然来控制这个需求,我能够马上让你停止一些不是非常必要的那些需求。我觉得我们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石油战略要定义在维护我们的石油安全的这样一些定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的石油,战略的设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石油的这个产品是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每一个行业都有,比如说你家里用的电冰箱,洗衣机啊那些塑料啊,这都是石油里面出来的产品,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比如我买的飞机票、火车票啊也随着石油的涨价(而涨价),也再有些燃油附加税也加上去了,我们的农民呢,所用的你比如柴油啊,他用的农膜啊,化肥啊,随着石油涨价这些价格呢它也在调整,如果说我们这个油价能够平抑这个油价,能够这个油价低一些,那么我们就少开支点钱,我们的收入更高一些,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

所有的这个石油化工的产品啊,用它做石油原料的,全部都会受到它的成本价格的(影响)往上推,那么它会传导的,这个东西变成一个中间产品,然后变成了一个实际使用的产品的时候,马上就传导到那个消费里面去了,所以这个价格指数就会上升,这个通货膨胀一产生影响以后呢,这个影响就比较多了,那宏观政策上,它可能进行调整,比方说利率的上升,利率的调整还有等等一些问题,这样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那就是个全方位的。

最重要影响还是对我们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才能够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当中去。我们用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这个GDP增长的,占到多少,去年是47%。固定资产的投资,占这个GDP的比重超过40%就是很危险的了,所以宏观模式的这个改变,是对我们是不是会产生这个安全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燃油期货的燃油现状

交易品种:燃料油

交易单位:50吨/手

最小变动价位:1元/吨

报价单位:元(人民币)/吨

最低交易保证金:合约价值的5%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5%上下

合约交割月份:1~12月(春节月份除外)

交易时间:上午9:00~11:30 下午13:30~15:00

交割品级:180CST燃料油(具体质量规定见附件)或质量优于该标准的其他燃料油。

最后交易日:合约交割月份前一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交割日期:最后交易日后连续五个工作日。

交割地点:交易所指定交割地点。

交易手续费: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二 上期办发[2012]105号《关于下调各品种交易手续费标准的通知》

交割方式:实物交割

交易代码:FU 作为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道产品, 燃料油的价值量一般较低。当石油价格低廉时,燃料油一度是发达国家消费量最大的油品。在两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1979~1980年)之后,西方发达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由于燃料油的可替代性,其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 一、世界燃料油市场供需状况 近两年世界燃料油供应呈下降态势,2006年供应总量为57948万吨,同比下降了1.7%;受能源替代等原因影响,需求为57961万吨,同比下降了0.2%。

在燃料油供应中,2006年仅中东地区供应量有所增加,达到9011万吨,同比增长4.6%,亚洲、北美、中东、西欧等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欧洲和亚洲燃料油供应量位于世界前2位,两者供应量共占世界总供应量的58%。

2006年;中南美地区燃料油需求上涨了6%,需求量达到3616万吨;北美和欧洲地区燃料油需求同比分别减少1.8%和1.4%;亚太地区受船用油市场和二次加工需求的影响,同比增长1.1%,需求为20679万吨。

2006年亚洲仍为燃料油供应缺口最大地区,缺口量达6284万吨;北美地区也存在178万吨的供应缺口,而2006年开始欧盟禁止使用含硫大于1.5%以上的高硫燃料油,中东欧成为主要的燃料油套利船输出地区。

三次石油危机均带动美国制造业呈现上涨态势对吗?

是的。

报告首先在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后总结道: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

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

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

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

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

1、宏观层面

1)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

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

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

2)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

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

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

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

2、产业价值链层面

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

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

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

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

能源危机!危及到什么程度了?

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使得经济休克。很多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通常就是由能源危机引起的。事实上,电力的生产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经济影响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供求关系中的供或求的变化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产生。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1973年的能源危机是加剧是由于价格控制起了重要作用。石油供应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容易抽取的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导致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不过OPEC的行动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例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石油需求在石油的各种用途中,目前为止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主要是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极大地影响到全球油价。历史上的能源危机1973年能源危机 -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而导致这次危机。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2004年石油价格上涨 - 原因:多种原因导致。油产国的所宣称的储藏量是否合乎事实从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估计。虽然在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规模大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宣布了更高的数字,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可疑的石油储藏量年 阿布扎比迪拜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1980年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1981年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1982年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1983年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1984年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1985年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1986年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1987年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1988年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1989年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1990年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1991年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1992年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2004年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被宣称的储藏量的总数是7010亿桶,其中有3175是可疑。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有新的发现,沙特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未来可替代的能源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燃油(玉米制酒精)、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光——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