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以前用的银子,一两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

2.一锭银子等于人民币多少钱啊?

3.一吨美金价值多少人民币

4.古代一两银子是多少克

5.清正廉洁的谚语

6.关于清廉的诗文

请问以前用的银子,一两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

103克黄金多少钱-105克金价多少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一锭银子等于人民币多少钱啊?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个朝代银子的价值也不一样。

以北宋来说吧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一吨美金价值多少人民币

一吨美元,按100面额一张重量1.05克计算,约等于9524万美元。约等于608812176 人民币。

一.汇率过高

1、汇率过高,也就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了,比如5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对于出国旅游、购物、留学、海外投资有利,因为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汇。

2、对于现行外汇体系不利,因为有些人赚钱太容易,会考虑用各种方法换汇保值,很容易耗空外汇储备。

3、对出口不利,出口商品价格没有优势,难以拿到国际订单,出口企业生意会难做,这些企业有可能降薪裁员。

4、资本外流不可阻挡,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企业,富人也会大手笔转移资产,国内房价会因很多人抛售而下降。抛弃估值过高的资产,持有低估值回报率更高或更有潜力的资产,这同样是李超人的选择。

5、对农民不利,进口粮价更低,农民生产的粮食滞销,种地更难赚钱。

6、外商投资会减少,已经投资的外商会考虑撤出,就业机会减少。

二.汇率过低

1、汇率过低,也就是汇率贬值了,比如1美元可以兑换10元人民币。对于出口有利,因为外国人买咱们的商品太便宜了,纺织、鞋帽玩具等行业会受益最大。

2、对于出国旅游、购物、留学、海外投资不利,因为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才能兑换出相应的外汇。

3、部分优质资产会被外资低价收购,因为只需要花很少的美元就可以买下超值的资产,比如优质股权,比如资源,比如一些企业、品牌。

4、对进口不利,进口商品要付出更多的人民币,进一步推升国内通货膨胀。过于依赖进口原料和零配件的企业成本将大大提升,如果不是垄断企业缺乏定价权,则容易亏损乃至破产。

5、汇率大幅贬值同样会造成资产外流,因为预期降低,信心减少,股市也会下跌。

古代一两银子是多少克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

1、西汉时期:十两银子是161.4克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十两银子是139.2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十两银子是441.76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十两银子是139.2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十两银子是373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1斤等于16两。两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两”这两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百度百科-两

清正廉洁的谚语

1、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2、财欲是只虎,是柄剑。

3、贪使人堕落,廉使人奋进。

4、得志时贵在清醒,失意时重在平衡。

5、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6、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

7、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8、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9、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10、贤内助兴夫兴国荫及后代;贪内助害夫害国殃及子孙。

11、奢欲贪 俭生廉。

12、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

13、理想信念不动摇,拒腐防变根扎牢。

14、世上黄金贵,清廉价更高。

15、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

16、不勤,无以成就事业;

17、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18、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19、为官以廉为先,从政以勤为本。

20、党风正则人心向,政风正则令畅通,民风正则富思进,家风正则万事兴。

21、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22、贪婪的欲望使人堕落,廉政的品质使人奋进。

23、以诚为人,以勤为政,以廉为官。

24、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

25、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26、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27、严是爱,松是害,廉洁从政做表率。

28、勤与廉相连,奢与腐相通。

29、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唯公则灵。

30、清廉则无畏,秉公则无私。

31、以公为矛,锐不可当;以廉为盾,坚不可催。

32、做人贵在品,为官重在廉。

33、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

34、清白做人,才能轻松做人;清白做官,才能轻松做官。

35、取人一文,我的人则一文不值。

36、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37、廉洁,公务员的护身符。

38、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39、处事公平,平似水;为官清廉,洁如冰。

40、静心超然,守一分宁静;少私寡欲,保一生平安。

41、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42、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43、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

44、诚信做人清白为官,踏实做事勤政为民。

45、不怕法律无情,就怕自身不清。

46、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

47、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

48、欲虽不可去,求应有所节。

49、廉洁自律绷紧弦,拒腐防变勿思贪。

50、清正廉洁官本份,执政为民党根基。

51、一心为公是政理,贪权谋私有祸根。

52、修身养性心如玉,纵欲贪色形成魔。

53、心中常念人民苦,身边牢筑防腐墙。

54、憎贪官、戒贪心,思贪害、拒腐不贪 分民忧、解民愁、保民安、执政为民。

55、慎始,勿被蝇头小利所惑;慎终,勿让正气名节不保。

56、手莫长,心莫贪,尽职尽责做好官。

57、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58、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拥有国姿天香,而是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59、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只是一时的风光,但他的代价却是一生牢狱生涯。

60、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61、放私欲、财欲 、损国害己 抓党纪、政纪 严惩腐败。

62、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廉洁从政; 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 利国为民。

63、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 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勤为干事创业。

64、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65、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浩然正气,展示红盾风采。

66、廉洁自守能提升生命价值,放纵私欲是自毁锦绣人生。

67、执法公正心坦然,清廉不贪自从容。

68、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69、头顶国徽,对国家负责尽职尽责;肩扛红盾,为人民服务自警自励。

70、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自警自省。

71、工商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

72、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73、固本清源,反腐倡廉。

74、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

75、预防职务犯罪,人人有责。

76、依法惩治腐败,构建和谐社会。

77、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

78、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

79、严格自律出廉政,服务创新谋发展。

80、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则失之甚少;如果你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一切。

81、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小便宜吃大亏。

82、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清正廉洁格言。

83、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84、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85、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86、党的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

87、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88、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如鸿毛。

89、一文虽微,能污清白人格,万金价昂,难收公道人心。

90、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

91、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

92、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

93、为政不贪,头顶蓝天;为政不廉,利剑高悬。

94、贤能兴家,廉可避祸。

95、权力和廉政相加等于服务,权力和贪欲结合等于自毙。

96、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根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刃。

97、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

98、心底无私天地宽,一生一世不翻船。

99、牢记宗旨,永葆本色。

100、人才是压出来的,高效率是严出来的。

101、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给自己半点腐败的念头。

102、蚁穴失察必崩大坝,小贿不拒定成巨贪

103、家庭应该是廉政的港湾,而不应该成为腐-败的漩涡。

104、不贪不占,以品行得声誉,全心全意,当公仆赢人心。

105、克服“衙门作风”,力倡雷厉风行。

106、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小节大节廉字为节。

107、取不义财,当心要下台。

108、千金经手过,不沾一文钱。

109、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

110、金钱美女不下水,花言巧语不受骗。

111、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112、官勿躁,当权勿暴,当人勿傲。

113、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114、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115、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116、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117、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

118、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119、把住自己的嘴,清静如水。

120、拴住自己的腿,足不沾灰。

121、管住自己的手,甘愿吃亏。

122、收住自己的心,无私无畏。

123、贪欲是腐-败的温床,自律乃廉洁的沃土。

124、廉政勤政堂堂正正,秉公为民清清白白。

125、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26、贪欲无度,牢狱自筑。

127、“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

128、警钟长鸣长鸣长警,醒言常省常省常醒。

129、与其后悔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130、廉洁源于自律,堕落始于贪婪。

131、廉能生威,廉能聚人,廉能聚心。

132、廉政准则天天念,心中有条高压线。

133、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

134、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135、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反腐倡廉,常将警钟鸣心头。

136、贪是腐蚀心灵的毒酒,

137、廉是滋补身心的良药。

138、心公官必正,行端官自清。

139、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

140、两袖清风,为党为民不为私。

141、为官以廉为先,为政以勤为基,为民以实为本。

142、廉洁奉公处处为群众着想,艰苦奋斗事事为人民操心。

143、高尚的人为廉政找方法,

144、堕落的人为腐-败找借口。

145、交友信义为先,从政勤廉为本。

关于清廉的诗文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唐·李商隐?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于谦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入京诗》 明 于谦

译文: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日常使用的,如果都被做官的拿去用来讨好上司,那就会给人民的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元·王冕

译文: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5、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明代郑思肖《寒菊》

译文: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