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2年滇西战役

2.“木”是不是一个姓

3.进藏有几条线路进藏线路详解

4.去西藏有几条路线?西藏路线详解

1942年滇西战役

怒江92号汽油价格_云南怒江92汽油价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2年爆发的滇西战役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1942年滇西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滇西战役战争背景

参与者:卫立煌陈纳德,顾葆裕,李根源,龙云,史迪威,孙立人,张问德

开始标志: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

结束标志:1945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

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东北三省。一九三七年,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大规模侵略中国。我国同胞毅然奋起抗战。日军侵占我国大部领土及东南亚各国后,断我海陆交通,阻我战略物资运输。为开通陆上 国际 通道,我国发动滇西百万民工,修筑滇缅公路,为 抗日战争 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第4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疯狂南进,相继侵占越南、泰国、马来亚、缅甸等地。1942年4月29日,日军乘虚以第56师团由棠吉攻占腊戌,以装甲车为先导,并用 汽车 载运步兵的快速部队沿滇缅公路挺进,5月进占滇西之龙陵、腾冲、松山,截断中国西南之国际交通路线,企图进据昆明。5月3日窜入滇境之畹町,4日进占龙陵,5日上午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如入无人之境。当日军由缅甸进占龙陵、腾冲时,云南全省震惊,形势危急。当时我云南工兵总指挥部已令将惠通桥破坏,但敌军并不停止前进,即于当日由怒江上游渡过四、五百人,与第11集团军第36师先头部队发生遭遇,经过3日之激战,敌大部分被歼灭,小部分逃回怒江西岸,乃遏止了敌军继续东进的企图,形成敌我隔江对峙局面。

 滇西战役战争经过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日军以第五十六师团六个联队及第二师团、第十八师团各一部,进犯西南国门。五月三日,犯畹町。四日,占芒市,陷龙陵,狂炸保山。五日,进犯怒江,妄图占保山,侵昆明,觊觎重庆。在此危急之际,我惠通桥守军,毁桥阻敌。第三十六师一零二八团急驰保山,予敌以迎头痛击。十日,日军占据腾冲。我怒江以西国土,相继沦陷。

1942年5月起,我军预2师、36师进入腾北,随时对敌游击,予敌相当打击。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配合民众展开游击战,并多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

1942年6月3日,敌军又集结惠通桥西岸兵力千余人,企图进犯保山,已有三百余人抢渡至怒江东岸,36师迅速堵击,将渡江之敌全部消灭,使西岸之敌,不再东渡。敌军先后两次渡江进犯,均被我军奋勇击退。占据腾冲(腾冲于1942年5月10日被敌军占领)之敌,虽曾屡次企图渡江东进,但均为怒江守军阻击退回,终未得逞,云南形势,稍为安定。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六万将士,一面筑路,一面进攻缅北之敌,亦大获全胜。

1943年5月以后,36师在怒江西岸腾冲南北地区,乘虚进击,迭摧强寇,多有斩获,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3年10月下旬,为重新控制并利用滇缅公路这条战争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

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煌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一击。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于在1944年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

1944年夏季,我滇西远征军为配合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司令长官卫立煌令:以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右翼,率53军、54军、预备第2师及36师向腾冲推进;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为左翼,率第2军、第6军、第8军、第71军、新28师向龙陵推进。右翼各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向高黎贡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战斗9天,进攻部队在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日军据险筑垒情况下,鏖战旬余,迫敌溃逃,死守腾冲。敌军利用腾冲坚固城墙,构筑堡垒,壕道纵横,凭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队于8月2日开始围攻,经我军40余日之苦战,至9月14日将顽寇2000余人全部歼灭,收复全城。

1944年6月1日,反攻滇西之11集团军渡过怒江,向龙陵推进。于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敌由腾冲、芒市集结残余兵力,进行反扑,而松山为敌据守尚未攻下,后路截断,补给不继。6月中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敌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地。

 滇西战役战争结果

1944年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扩大战果: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抽调腾冲收复后一部军力加入龙陵作战,12月1日克遮放。

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至此滇西沦陷区域,全部收复,滇缅、中印公路胜利打通。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战役 历史 意义

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滇西人民功不可没。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贡献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应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出钱出力,共赴国难。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机工三千多人回国运送抗日军需,一千多名机工为国捐躯。保山旅缅侨领梁金山,动员华侨,捐资修建惠通桥,捐献汽车八十辆,抢运抗战物资。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抗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中国抗战是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的。从 政治 上

驼峰航线

讲,这种划分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情况,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抗战 军事 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变化,笼统坚持两个战场的观点,已不能反映变化后的新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功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已有的敌后和东战场(即抗战以来形成的既有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来应对危局,从而形成了敌后战场、东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基本的作战区域,或者说是三个基本的战略方向。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出于新的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此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中国大后方面临着比来自东战场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西南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最感痛苦和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战略后方,抑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战场承担着阻止日军西进,从东正面保护大后方的任务,而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有鉴于此,我认为,虽然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 产后 ,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封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对外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持滇缅通道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但遗憾的是,1942年5月,日军终于进占缅甸、陈兵滇西,切断了对中国抗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南国际大动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授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对中国抗战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滇西抗战的地位、作用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战存在反攻,而且是影响抗战全局的战略性反攻,那么,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要打破日军的战略包围,贯通对外通道并获取大量的援华物资,为最后阶段的对日作战准备物质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国大后方面临的直接威胁,为下一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战场的作战创造条件;三是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战场日军派遣军兵力强大,距离日军战略后方较近,容易得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国军队在西南战场的侧背威胁未解除之前,贸然把反攻矛头指向东战场,失败的风险极大。而西南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的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日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难于投入,物资补给等也十分困难,而且该战场日军的兵力亦相对有限,还要分别应对印度、缅北、滇西几个方向。因此,中国军队在该战场反攻的胜算把握较大。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与美英盟国 决定 ,先由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继而中国远征军西出滇西,贯通中印大动脉,随后与盟军一道收复缅甸全境。为此,中国将最精锐的部队集中用于西南战场的反攻作战。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由印度进入缅北,次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两路中国大军相对攻击,对盘踞在缅北、滇西的日军展开猛烈攻击。至1944年9月,中国的反攻大军攻克了孟拱、密、腾冲、松山等日军要点,奠定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胜局。此后,两路大军东西对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会师中缅边境的芒友。

在中国战场首次大规模反攻中,中国共投入21个美械师的兵力(其中驻印军5个师,远征军16个师),连续进攻15个月,挺进2400余公里,彻底打垮了当面的日军第33集团军,全歼了日军第18、第56师团,消灭了日军第53师团和第2师团主力及第49师团一部,将盘踞滇西、缅北两年多的日军荡涤尽净,赢得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四、滇西、缅北反攻胜利对抗战全局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滇缅反攻之前,整个中国均处于被日军围困的状态,但经过此一战,整个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而且国民党作战区域两面受敌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原来的必须分兵应对的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减少了一个,从而使得中国可以将原用于西南战场的生力军移师东向。这种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的结果对1945年转向东战场的反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国反攻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加强。据资料,滇缅反攻胜利之前的1943、1944两年间,经由驼峰空运的援华物资总共只有31.68万吨。中印公路贯通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万吨平均每月7万余吨。援华物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新锐兵团的组建,再加上从西南战场回国的几十万胜利之师,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开始将反攻矛头指向长期被动的东战场。1945年4月,日军以5个师团的兵力冒进芷江。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中国军队,在得到美械新装备的补充,以及从西南战场回国参战部队的参与下,从5月上旬开始大举反攻,全线击溃了日军,取得了湘西会战的大捷。日军惊呼:中国军队已面貌一新。迫于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东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被迫转入战略收缩。中国军队则乘机展开追击作战,连续收复了南宁、柳州、桂林,并进军中越边境,切断了侵华日军与其南方军的联系。

总之,进入1945年,长期沉闷的中国战场一变而活跃起来,战争主动权开始向中国倾斜,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源于西南战场的胜利。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犹如 围棋 盘上的要点,一步不利全局被动,一点走活全盘受益。

“木”是不是一个姓

姓氏源流

木姓源出有七:

①出自子姓

为春秋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②出自端木姓

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③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

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④出自回族中有木氏

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⑤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

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吧”。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和”即奴仆、劳者。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⑥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⑦白族、蒙古族、东乡族、僳僳族、景颇族有木氏

进藏有几条线路进藏线路详解

西藏,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说着一生要去一次的地方,尤其是自驾爱好者更是喜欢着这里,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自驾进藏的时候,我们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吧!

进藏有几条线路

新藏线、青藏线、唐蕃古道、川藏北线、川藏南线、滇藏线、丙察公路、中尼友谊公路

进藏线路详解

1、新藏线

线路:

新藏线的起点为叶城,途径麻扎、多玛、狮泉河、仲巴、萨嘎、日喀则,终点西藏拉孜。全程走219国道,期间交会318国道。

新藏线简要概况:

1、新藏公路的很多路段都是没有修过的路基和荒滩,全线平均海拔比青藏线还高,路况极差,饭馆和食宿点更少,条件也差,但阿里的神山圣湖吸引着无数人踏上这条艰辛的道路。

2、新藏路最好有向导,因为很多岔路口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走错了往往会耽误很长时间,最关键的是浪费了宝贵的汽油。

3、藏线最有挑战性的路段是从狮泉河到叶城。

1060公里要经过几百公里的无人区,翻过7个达坂,雄伟壮观的喀喇昆仑山使人感到渺小,荒凉辽阔的无人区使人感到震撼,但由于新藏线根本就没有长途车,走这条路的游客很少。

4、叶城是一个纯正的南疆小县城,宽阔的街道,热闹的巴扎(集市,美丽的维族姑娘,一切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样。走一次新藏线会给人带来一生的回味。

2、青藏线

线路:

青藏线起点为青海省格尔木,途径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堆龙德庆,终点拉萨。全程走109国道,期间交会317、318国道。

新藏线简要概况:

1、走青藏线会有高山反应。从格尔木出发一百多公里就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口,很多人到这里都会有一些高原反应,但只要多喝些水,好好休息就没有大问题。

2、青藏线路好车多,但由于车速快,司机疲劳,交通事故也最多,所以走青藏线更应小心才是。

3、青藏线沿途野生动物很多,有藏羚羊、藏野驴等,但要想拍到好的照片却很难,因为距离太远,我们常用相机镜头焦距太短了。

4、青藏线吃饭、加油都很方便。沿路有很多食宿点,饭馆大多数都是回族朋友开的面食店。

5、别听人说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多高多险,其实山口处要不是有纪念碑,车开到那儿你都不知道这就是山口。

青藏线是在高原平台上,山势较缓,没有川藏线那样的高山峡谷,但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之上,这条路被称为通天之路。

3、唐蕃古道

线路:

唐蕃古道起点青海西宁,途径湟源、共和、玛多、清水河、玉树、襄谦、类乌齐、丁青、巴青、那曲、当雄,终点西藏拉萨。西宁出发走214国道,在西藏类乌齐走317国道至那曲,走109国道至拉萨。

唐蕃古道简要概况:

唐蕃古道藏族称其为“迎佛路”。

古道西段经鄯城(西宁、临蕃城(湟中多巴至绥戎城(湟源县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湟源石城山、赤岭(日月山、尉迟川(倒淌河至莫离驿(共和东巴,经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录驿(兴海大河坝、

暖泉(温泉、烈谟海(喀拉海、过海(玛多黄河沿,越紫山(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阁川驿,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羊八井(农歌驿到逻些(拉萨。

4、川藏北线

线路:

川藏北线起点四川成都,途径丹巴、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丁青、巴青、那曲、当雄,终点西藏拉萨。全程走317国道,期间交会213、214、109国道。

川藏北线简要概况:

1、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终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4520米,经小金县,抵丹巴。

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稀少,景色更原始壮丽。

2、与南线新都桥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线那般高拔和平缓。

其中丹巴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一带自然风光优美。

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经玛多、温泉可至达西宁或青海湖。

3、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和8月中旬~10月。5月~8月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

5、川藏南线

线路:

川藏南线起点四川成都,终点西藏拉萨。全程走318国道,期间交会108、214国道。

川藏南线简要概况:

1、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

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南线相对北线而言所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

2、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更为秀丽,尤其是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但南线的通麦一带山体较为疏松,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线成都至拉萨全长2140公里,途经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

3、南线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原低丘行进,全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

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沿河往西挺进。

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4、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是传统的藏汉分野线,此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

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

5、折多山以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基本处于华西丰雨屏带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对山体和路基的冲蚀和切割作用明显;

折多山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气候温和偏寒,亦多降雨,缓坡为草,低谷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6、滇藏线

线路:

滇藏线起点为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途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饮、盐井、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通麦、林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终点为西藏芒康。

昆明出发走320国道至大理,沿214国道至西藏芒康会合川藏南线至拉萨。

滇藏线简要概况:

滇藏线南起云南大理,北至西藏芒康,是最多姿多彩的一条进藏路线。

1、走滇藏线进藏沿途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多,从大理开始,你就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世界。在大理有藏、苗、纳西等多个民族,还有著名的“洋人街”;

到丽江后继续北上,就进入了云南藏区,但这一地区经济发达,中甸和德钦已成了旅游城市,每到节假日,人满为患,每个景点都有向你兜售廉价纪念品的小贩。

过了德钦就人烟稀少了,但在进入西藏境内后有一小村内有一座醒目的天主教堂,在这高山峡谷中竟出现了百年来从西方传来的“文明”。

2、走滇藏线路不保通。滇藏公路德钦以南路都很好,但过了德钦进入澜沧江峡谷后公路同川藏线一样,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塌方。

由于这条公路和经济、军事上的作用不大,没有很强的公路维护力量,所以常常断路,在路上堵半个月是常事,有些路段感觉比川藏线还危险一些,如果不是准备充分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7、丙察公路

线路:

丙察公路起点为云南怒江贡山丙中洛,途径丙中洛、察瓦龙、察隅、然乌、波密、通麦、林芝、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终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

丙察公路简要概况:

1、随着2005年10月1日横跨怒江第一座大桥——尼大当大桥的建成通车,云南省又增添了一条进藏公路——丙察公路。

滇西进藏公路丙察公路起点为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终点为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全长87公里,是滇西进藏公路中的最后一段公路。同时也是继国道214线后云南省通往西藏自治区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2、内地通往西藏的公路主要有新藏、青藏、川藏南北线以及滇藏等几条进藏公路。这些公路平均海拔较高,全年有4个月的大雪封山期无法通行。

而丙察公路沿怒江北上至察瓦龙乡后转入国道214线,整条公路海拔低,无雪封山期,年通路率为100%,可常年通行。

3、从贡山县丙中洛至拉萨公路里程仅1200余公里,按正常行车里程两天即可抵达,是目前最便捷的进藏通道。沿途还可欣赏到丙中洛、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哈达瀑布、通天瀑布、玉立石壁等著名景点和神奇景观。

这条省级进藏公路计划是从云南贡山直达西藏察隅,丙察公路虽然已经全部修通,但通车只能通到秋那桶前面一点点,秋那桶以后全是塌方。

8、中尼友谊公路

线路:

中尼友谊公路起点为西藏的羊八井,途径曲水大桥、尼木大桥、仁布大桥、大竹、日喀则、拉孜、白坝、老定日、聂拉木、樟木,终点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全程走318国道西线。

中尼公路简要概况:

1、1961年中尼两国政府签约合建沟通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中尼公路。1963年6月动工,1967年5月建成通车。路线翻越喜马拉雅山,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工程十分艰巨。

尼泊尔境内路线,顺喜马拉雅山南坡,沿逊科西河和波达科西河而行,直达终点。

2、中尼公路经日喀则、拉孜、定日、聂拉木,经樟木口岸过友谊桥进入尼泊尔王国,终点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全长850公里。

其中,中国路段羊八井~友谊桥长73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尼泊尔路段长约114公里,又名阿尼哥公路,海拔约只有1500米。

进藏的路线有很多选择,但是大多数交通都有着一些的苦难,给很多自驾者带来着一些困恼,但是这里的风景总是那么的有着吸引力,所以,大家来这里自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去西藏有几条路线?西藏路线详解

西藏是我们常说的一辈子去一次的地方,尤其是自驾爱好者。所以,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其中的一些。开车去西藏,我们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

进藏有几条线路

新藏线、青藏线、唐蕃古道、川藏线北段、川藏线南段、滇藏线、冰岔公路、中尼友谊公路

:进藏线路详解

1.新藏线

线路:

新藏线起点为叶城,途经麻扎、索多玛、狮泉河、仲巴、萨嘎、日喀则,终点为西藏拉孜。一路走219国道,遇到318国道。

新藏线简介:

1.新藏公路的许多路段都是未铺路面的路基和荒地。全线平均海拔高于青藏线,路况极差。餐馆住宿少,条件也差。然而,阿里神圣的山湖吸引着无数人走上这条艰难的道路。

2.新藏路上最好有向导,因为很多岔路口都在冷清的地方。如果走错了,往往会耽误很久。最重要的是浪费宝贵的汽油。

3.藏线最有挑战性的一段是石泉河到叶城。

1060公里穿越数百公里无人区,翻越七座大坂山。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让人感到渺小,荒凉辽阔的无人区让人感到震撼。但是,由于新藏线没有长途汽车,很少有游客走这条路。

4.叶城是一个纯粹的南疆小县城,街道宽阔,集市热闹,维吾尔族姑娘漂亮。一切都像是在另一个世界。一趟新藏线之旅,会带来一生的回味。

2.青藏线

线路:

青藏线起于青海格尔木,经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堆龙德庆,止于拉萨。走109国道,遇到317和318国道。

新藏线简介:

1.走青藏线会有高山反应。从格尔木出发100多公里,就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口。很多人在这里都会有一些高原反应,但只要多喝水,好好休息,就不会有大问题。

2.青藏线好车很多,但是因为速度快,司机疲劳,交通事故最多,所以更要慎重走青藏线。

3.青藏线沿线有许多野生动物,包括藏羚羊、藏野驴等。但是很难拍出好照片,因为距离太长,而我们常见的相机镜头焦距又太短。

4.在青藏线上吃饭加油都很方便。沿途住宿的地方很多,餐馆大多是回族朋友开的面馆。

5.别听人说昆仑山口和唐古拉山口又高又险。事实上,如果山口没有纪念碑,当你开车到那里时,你甚至不会知道这是山口。

青藏线在一个高原平台上,山很平缓。没有川藏线那样的山谷,但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这条路叫做天堂之路。

3.唐蕃古道

线路:

唐蕃古道起于青海西宁,途经湟源、共和、玛多、清水河、玉树、向倩、鲁乌旗、丁青、巴青、那曲、当雄,止于西藏拉萨。从西宁走214国道,317国道到西藏那曲,109国道到拉萨。

唐蕃古道概述;

唐蕃古道藏族人称之为“迎佛路”。

古道西段经鄯善市(西宁)、林凡市(湟中多巴)至绥棱市(湟源县南部),沿羌水河(湟水南部瑶水河),经石宝城(湟源石城山)、赤岭山(日月山)、尉迟川河(倒淌河)至莫力依(共和东坝),经大飞川。

暖泉(温泉)、列莫海(喀拉海)、渡海(玛多沿黄河)、过子山(巴颜喀拉)、过牦牛河(通天河)、过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乌拉山口)到藏北那曲(格川驿站)、继续在

1.从成都出发向北在映秀镇向西,经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常年云雾缭绕的巴郎山(海拔4520米),经过小金县,到达丹巴。

进入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经岗嘎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再经江达、昌都、鲁乌旗、巴青、索县、那曲进入拉萨。与南线相比,北线所经过的地区多为牧区(如那曲地区),海拔更高,人口更稀少,景色更原始壮丽。

2.川藏北线新都桥-德格段与南线新都桥-巴塘段相比,基本上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有草原、峡谷、河水、河流平原,没有南线那么高,那么平缓。

其中,丹巴是贾蓉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大草原(又名毛雅大草原)以风景和人文著称,道孚、炉霍等地的民居是康区乃至整个藏区最好的。甘孜县谷是康区优良的农业区,寺庙众多,而马尼干戈、新鲁海、雀儿山自然风光优美。

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风景很美,冰峰雪山美如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比如从石渠进入青海玉树州,可以通过玛多、温泉到达西宁或青海湖。

3.沿川藏线进出西藏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5月和8月中旬至10月。5-8月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沿线泥石流、滑坡频发。

5.川藏线南段

线路:

川南线起于四川成都,止于西藏拉萨。一路走318国道,期间会遇到108国道和214国道。

四川南线的简要概述:

1.川藏线南段于1958年正式通车。南线从雅安出发至108国道,向西穿越二郎山,沿途穿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经竹巴龙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

然后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到达拉萨。与北线相比,南线经过的地方大多是人口密集区。

2.沿线有高山峡谷,风景更美,尤其是素有藏南之称的林芝。而南线通麦地区山体较为松散,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成都至拉萨的川南线全长2140公里,途经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最高海拔4700米。

3.南线成都至雅安段从川西平原到盆地低山丘陵,都是高速公路。雅安-康定段位于川西高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

尤其是雅安天全县曾被称为“川藏公路第一险”的二郎山,地势逐渐升高,山川走向沿南北线垂直分布。公路基本上是翻山越岭然后沿河,再翻山越岭沿河向西推进。

二郎山高约3500米。隧道通过后,就不再叫“天险”了。但过了山之后,沥青路面在雨季经常被泛滥的河水淹没冲走,有时还会发生泥石流。

4.出了康定,就翻越海拔4290米的合抱山。这座山是地理分界线,西边是高原隆起,右边是雅砻江、高山峡谷,还有大渡河。折多山是藏汉传统分界线。这座山的两侧,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显著的差异。

大渡河流域在民族和文化形态上处于过渡地带,主要有被称为“贾蓉”的藏族支系。其区域可北至四川阿坝州的大小金川地区。

5.折多山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巴西卡

从昆明走320国道到大理,走214国道到西藏芒康,接川藏线南线到拉萨。

滇藏线简介:

滇藏线南起云南大理,北至西藏芒康,是进藏最多彩的线路。

1.滇藏线在进藏途中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多。从大理开始,你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世界。大理有藏族、苗族、纳西族等民族,还有著名的“洋人街”;

北上丽江后,进入云南藏区。但是这个地区经济发达,中甸和德钦都成了旅游城市。逢年过节人头攒动,每个景点都有商贩向你兜售廉价的纪念品。

过了德钦,人烟稀少,但进藏后,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座醒目的天主教堂。在这个高山峡谷里,居然出现了一个来自西方的百年“文明”。

2.滇藏线不保。滇藏公路在德钦南部是好的,但是过了德钦,进入澜沧江峡谷后,公路和川藏线一样,经常发生泥石流和滑坡。

因为这条路在经济和军事上作用不大,又没有强大的养路力量,所以经常断道,堵在路上半个月是常事。有些路段感觉比川藏线还危险,准备不充分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7.冰茶公路

线路:

茶公路起点为云南怒江州公山的丙中洛,途经丙中洛、茶花荣、察隅、然乌、波密、通麦、林芝、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终点为西藏察隅县茶花荣乡。

C号公路简介:

1.随着2005年10月1日怒江第一桥——尼达塘大桥的建成通车,云南省又多了一条藏藏公路——冰查公路。

滇西公路丙茶公路起于怒江州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止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茶花荣乡,全长87公里。它是滇西公路的最后一段。同时也是继214国道之后,云南省通往西藏自治区的又一重要通道。

2.从内地通往西藏的公路主要有新藏、青藏、川藏南北线和滇藏公路。这些道路平均海拔高,在长达四个月的封雪期内无法通行。

冰茶公路沿怒江向北至茶花荣乡,再转入214国道。整条高速公路海拔低,没有封雪期。全年接入率100%,全年都可以使用。

3.从丙中洛到公山县拉萨的公路里程只有1200多公里,按照正常行驶里程两天就能到达。是目前进藏最便捷的通道。沿途还可欣赏丙中洛、怒江一号湾、石门关、哈达瀑布、田童瀑布、尉犁石壁等著名景点和神奇景观。

这条通往西藏的省级公路计划从云南公山直达西藏察隅。冰岔公路虽然已经建成,但只能在秋桶前面一点通车,之后就全塌了。

8.中尼友谊公路

线路:

中尼友谊公路起于西藏羊八井,经曲水桥、尼木桥、仁布桥、大竹、日喀则、拉齐、拜巴、老顶日、聂拉木、樟木,止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走318国道西线。

中尼公路概述:

1.1961年,中国和尼泊尔政府签订合同,共同修建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中尼公路。1963年6月开工建设,1967年5月建成通车。路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蜿蜒于山间,工程十分艰巨。

尼泊尔国内路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南坡,沿着孙科西河和波达科西河,一直走到尽头。

2.中尼公路经过日喀则、拉兹、定日、聂拉木,经过樟木口岸,穿过友谊桥,进入尼泊尔王国。终点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全长850公里。

其中,中国段羊八井-友谊大桥全长73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尼泊尔是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