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近二十年汽油价格-2021河南油价
1.2012年3月20日93号汽油价格涨到多少钱
2.汽油汽车以后能上路吗
3.为什么二十万以上的车大多数都加95号汽油?
4.为什么有的东西过去二十多年没怎么涨价?
2012年3月20日93号汽油价格涨到多少钱
2012年03月19日晚,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通知,将于20日凌晨起上调汽柴油零售价,其上涨幅度为600元/吨,调整后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9180元和8330元。以此推算,上涨幅度应该大约在:?汽油0.44元/升,柴油0.51元/升。这是继今年2月以来,国内油价的再次上涨,而且涨幅为近年来较大的一次。而北京地区的93#号汽油也超过了8元达到了8.33元。
早在本月初,油价将会在近期上涨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我国油价调整依据为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而据报道,自2月8日上一次调整后,3月初就已经达到涨价调价,而两会结束之后的这一段时间变成了油价调整的敏感期。
2009年-2012年汽/柴油价格变动表?
时间?汽油价格调整(元/吨)柴油价格调整(元/吨)?
2009年01月15日?↘140(当日价格:5440)?↘160(当日价格:4810)?
2009年03月25日?↗290↗180?
2009年06月01日?↗400↗400?
2009年06月30日?↗600↗600?
2009年07月29日?↘220↘220?
2009年09月02日?↗300↗300?
2009年11月10日?↗480↗480?
2010年04月14日?↗320↗320?
2010年06月01日?↘230↘220?
2010年10月26日?↗230↗220?
2010年12月21日?↗310↗300?
2011年02月20日?↗350↗350?
2011年04月07日?↗500↗400?
2011年10月09日?↘300↘300?
2012年02月08日?↗300↗300?
2012年03月20日?↗600(当日价格:9180)↗600(当日价格:8330)
汽油汽车以后能上路吗
等到汽油汽车真正坏完了以后就能不能上路了。
法国2030年停止燃油车,德国2040年停止燃油车,我国应该会在2040年以后停止生产燃油车。
不过,二十几年后,人家燃油车还是能上路的,只是厂家停产,不是说不能上路。
目前,我国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
扩展资料:
工信部已启动研究制订燃油车禁售时间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转变,为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我国已启动传统能源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6年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汽车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不断增强,汽车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从业人员数占全国就业人员数比重、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超过10%。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成为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市场。辛国斌表示,当前,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他说。
从现在到2025年将是汽车产业变革最为剧烈的几年。传统汽车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却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网联汽车将对整个产业带来巨大影响。辛国斌及专家建议,中国车企应深刻认识这种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明确发展规划,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表示,根据智能汽车业快速发展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起草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使其成为引领我国智能汽车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还将加快智能汽车领域立法,对公共道路测试和驾驶人的责任划分做出规范。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新能源汽车长期执行消费补贴,容易使企业盲目扩张,形成产能过剩。目前补贴的退坡政策已经明确,今后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坡后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不断档。
为什么二十万以上的车大多数都加95号汽油?
二十几万以上的车,大多数都加95号的汽油,这话不假,但只是相对来说;毕竟有部分价格高于二十万,但依然可以添加95汽油的车子存在,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车子加什么标号的汽油,往往由它的级别、价格、用途、受众群体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具体加什么标号燃油,并不只受价格所影响,价格因素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实际上在二十万以内的很多车辆也被要求烧95号汽油。
车辆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确定出消费者的购买力,主机厂会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来决定烧几号汽油,通过更改发动机的一些相关标定,就可以实现同一型号发动机烧不同标号的汽油(只不过向下兼容汽油标号,为了抑制爆震,通常会适当牺牲动力、油耗,所以并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在咱们国内,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承受20万(含以上)车型的消费者往往经济基础很理想,烧95号汽油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压力,所以主机厂会将发动机调校的更激进一些。。。即便不同级别车型、配备同款发动机,主机厂通常会让高级别车型上发动机的点火时刻与最大功率时刻保持一致,这个最大功率时刻可以理解成压缩冲程最终点(此时的缸压、缸内温度都处于最大值),而在此时点火,发动机的动力、燃油经济性都最为理想,不过最大功率时刻的的缸压、温度太高,此时进行点火极容易导致爆震,所以厂家提供的最优解决方式就是提高燃油的标号,用更高的辛烷值来起到抑制爆震的作用。
而同款发动机、配在低级别车型上,主机厂会把发动机调校的相对保守,也就是将点火时刻滞后于最大功率时刻,简单点说就是在最大功率时刻之后再进行点火;实际的状态就是活塞上行到达压缩冲程终点后,进入做功冲程,此时活塞下行,活塞开始下行,燃烧室空间又开始逐渐增加(压缩冲程,燃烧室空间逐渐在变小),此时的缸压降低、缸内温度降低,所以在这个时候进行点火,就可以通过偏低的缸压与温度抑制爆震了,所以一些同发动机、低级别车型能烧92号机油的原因就在这,燃油本身抗爆能力差,但依靠点火的滞后,同样可以抑制爆震。
现如今的车子,大多数可以兼容多种标号的汽油。主机厂对发动机采取不同调校,就可以实现同款发动机烧多种标号汽油的能力;实际上现如今的很多发动机,都可以烧多种标号的汽油、兼容性很强;比如打开油箱盖子,您就能看到可烧多种标号,但主要推荐一款标号的字样,这种现象同样还是利用了修改点火时刻而实现的(如上图这样,可同时兼容多种标号燃油的发动机,现如今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有的东西过去二十多年没怎么涨价?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产品价格的上涨,无论是1987年-1988年期间及1993年-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还是平常年度温和通货膨胀。80年代后期,猪肉的价格一般是2.7元一斤,现在猪肉一斤20多一斤了,大米也从原来的几毛钱一斤涨到现在3-4元一斤,当然还有更好吃但也更贵的米,在现在上海吃一碗还过得去的面,一般也要20块左右。至于房价,更是在20多年里涨了10倍都不止,可能是价格飙升幅度之王。当然,伴随物价上涨的是人们的收入涨幅更高一些(如果不和房价的涨幅比),因此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无论是吃的,住的还是我们平常的交通出行,娱乐旅游,现在的生活比20年前改善很多。虽然我们习惯了涨价,涨价也是经济发展必然(因为所有国家都设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但在过去的20多年,也总有一些东西价格是没涨价的,甚至还可能是下降的。不同的产品价格不涨原因可能是不太一样的,笔者打算用几篇文章尝试着分析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价格没上涨产品,看是哪些因素使得这些产品能够保持价格不涨甚至还下降了。可能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完整,就当作抛砖引玉的砖头吧。一次性打火机因为笔者是烟民,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次性打火机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价格一直没涨,在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的1998年卖1元一个,在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的2022年依然还是卖1元一个,成为过去20多年中价格最稳定的一个产品。不仅如此,一次性打火机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同时质量还提高了很多,原来的一次性打火机经常是里面的气没用完就可能打不着了,但现在打不着或者坏的概率已经大幅度降低。工具和火的使用是人类区分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闪电引起的山火中取火,后来用各种办法存储火种,再到用各种工具制造便于携带的火源或火种。方便便宜的火种是人类持续几百几千年的追求,从最初的火折子到火柴,再到打火机,再演进到终极解决方案(也许是暂时的)一次性打火机。1816年法国人发明了黄磷火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经过不断改进,才形成现代火柴。1823年德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后续又根据燃料的不同,相继发明了汽油打火机,丁烷打火机和压电打火机。1961年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打火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工程塑料和丁烷气体为核心的简易打火机打败了各种精致的金属打火机成为了主流,也在20世纪90年代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跟众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一样,打火机也是经历过多次全球转移的产业,从日本美国,到西班牙,也曾经去过韩国台湾,最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转移到广东,浙江,并最终在宁波慈溪扎根。转移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这种微利行业和产品肯定是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打火机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再也没有转移出去,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国,每年能生产上百亿个,其中60%左右出口到国外,占据了世界95%的市场份额。当然,因为经济的落差,打火机产业在国内也转移过一次,从原来打火机之都宁波转移到了湖南邵东。打火机的结构一次性打火机由塑料外壳,火花器,按手,风罩,火环, 引火簧,皮垫,海绵垫,等20多个部件组成。透明外壳中有隔断是增加抗压能力,中间的隔断将外壳两侧连接在一起,能增加外壁的强度。一次性打火机使用的气体主要丁烷等可燃性气体,它们经过加压以液态储存在塑料壳中,使用的时候缓慢释放到空气中变成气体,通过火石或电火花点燃燃烧,现在电子打火机是主流。电子打火机当按手被按下时,翘板前面翘起,引气阀门向上升,同时火花器会产生电火花,释放出的可燃气体被电火花点燃燃烧。打火机图解其他的可能是比较容易懂,可能电子打火器/火花器需要再解释一下,火花器主要是由压电陶瓷构成,当我们对它施加力的时候它的表面就会变形产生电荷,这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打火机中是将两个压电陶瓷元件连在一起,中间有一个磷铜片,把正负极连接靠近,当对弹簧施加压力就会压缩弹簧,弹簧产生的力通过锤击装置打到压电陶瓷上,就会放电产生火花。保持了20多年的1元价格笔者2005年出差到肯尼亚的时候,曾在肯尼亚买过一个打火机,好像是BIC品牌,产地西班牙。欧洲品牌的一次性打火机多少钱?20块人民币,这是一个烟民被逼无奈买的一个打火机,在肯尼亚,花了20块人民币。但是,在中国,这种打火机只要一块钱。在肯尼亚的时候,看到本地人抽烟基本只用火柴,很少有人用打火机,因为火柴便宜得多,打火机相对火柴来说太贵了。我付钱的那一刻,就觉得中国老百姓太幸福了,一个打火机,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已经享受了好多年一块钱一个,但是在肯尼亚,还是20块。我在公司代表处抽烟的时候,代表处的本地员工,也基本是用火柴,虽然华为本地员工在当地也算是高薪员工。为什么打火机会这么便宜?一块钱的打火机中也是中国制造业水平一个重要体现,能够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将能省去的部分都省了,产品功能和可靠性还能达到要求,把一次性打火机的质量控制在“够用就好”,这也减少了成本,这也是很高的水平。当然,成本控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产业模式上的突破,在小商品上采用了产业集群的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摘自百度)。产业集群是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虽然产业集群在西方早就有了,但迈克·波特更多说的是大的产业,比如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原来德国某地的印刷机械等,但中国则是在小商品制造产业上将产业集群演绎到了极致,在一个县,一个镇的范围内集中一个产品上几乎所有配套产业。以打火机产业为例,除了塑料粒子和危险的化工气体等原料不在邵东本地,打火机的其他配套在邵东应有尽有,而且都在方圆30分钟车程。一个打火机厂有100多家配套商,在产业集群之内的供应是非常快的,在一个区域内的常态化做生意,信任度也更好,合作更流畅。每个专业的供应商可以供应多家打火机公司,通过走量大幅度降低成本。因为打火机是危险品,各企业自行组织运输肯定成本偏高,邵东本地的行业协会建立了专门的运输公司,保证区域内的打火机能够低成本准时高效的运输到港口,码头,当然也会运输到全国各地。除了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之外,各公司也是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每个打火机生产需要的人工成本。看到过一个报道,原来生产一个打火机大概需要0.1元的人工成本,经过几年的研发提升效率,将一个打火机的人工成本降低到0.015元。以邵东发布的官方新闻稿,东亿电气最初是1.4万工人日产100万个打火机,到2022年是3000多名工人日产打火机1000万个。2022年,邵东打火机行业实现总产值85亿元,出口打火机35亿个,总金额达28.7亿元,占全国打火机出口的50%。关于邵东打火机的产业集群及生产效率提升的文章很多,介绍了从新产品开发,设计到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检测等方面是如何实现成本降低,在20年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依然有利可图。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本地的打火机协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涨价是产业集群,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的结果!类似的产业集群打火机产业集群只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然,打火机产业集群开始并不在邵东,而是在浙江慈溪,后来因为东部地区成本上涨,才逐渐转移到了邵东。中国之所以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强国就是因为这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很多,比如,江苏黄桥镇就是小提琴之都,浙江诸暨是世界袜都,珍珠之都(交易占全球80%),江苏丹阳是眼镜之都,每年产1亿副镜架,镜片更是占了全国产量的75%。其他还有很多,比如鞋子,服装,家纺等。当然,这些产业集群更多的是集中在小产品上,类似于汽车,芯片等大投资的产品产业集群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产业集群使得国内公司在土地,人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通过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虽然东南亚在土地和人力上更便宜,但在产业配套和效率上是远远不如国内产业集群的,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是这些产业没有向外转移的核心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