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钱砚台_砚台鎏金价值多少
1.镇纸的材质及形状都有哪些
2.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3.想知道关于浙江省永嘉县枫林镇花坦乡汤岙村或者龚埠村的历史和故事
4.康熙十五年高士奇鎏金砚台有吗
5.端砚的由来
镇纸的材质及形状都有哪些
1、镇纸形状:
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形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2、镇纸材质:
古代镇纸大多用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面积较小而分量较重,材质多为玉、陶瓷、铜以及水晶等等。
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极大的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等。
扩展资料:
收藏价值:
中国人使用镇纸的年代可以上溯秦汉,不逊于砚台和印章。历经漫长的历史,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以其工艺价值与人文价值,完全有资格进入高档古玩的收藏范畴。
从材料价值而言,镇纸比砚台更占优势。砚台所用石材,一定是适合研磨的特殊材料,镇纸的功能只是压住纸张,材料选用十分广泛,与印章无异,清明两朝的白玉、田纸在拍卖会上最受追捧,一些广州收藏者则偏爱花岗岩、铜制的镇纸。
百度百科——镇纸
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二〇〇七年,南京博物院携手《扬子晚报》,开设专栏介绍藏品并取短信及网上投票,并组织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从四十余万件馆藏文物中选出十八件“镇院之宝”。另外还有两件极品馆藏,一共是20件,分别是:
01 金兽(西汉),一九八二年正月,盱眙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一锹下去,竟然挖出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这种神奇的运气是大多数考古学者一辈子都没有的。此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兽下还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
02 错金银重络铜壶(战国),与“金兽”和其他金器同时出土的是一尊重金络青铜壶,即装金子的容器。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技术的完美作品。虽然金兽等被认定为西汉时期的,但此青铜壶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产物。最为显著的历史意义,在于铜壶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内容为“廿五重金铬壶受一孛五纣”,这是一批器皿的编号、名称及容积,孛、纣为战国时燕国的专用量词,故可确认此壶铸成时为燕国器。第二处铭文在圈足内侧,虽被锐器錾凿,但从残迹中可见约三四字,可能为“王后右酒”,应为使用者的记铭。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缘,共有刻铭廿九字,铭文为“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内容与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陈璋方壶大致相同,可互为补正,故此壶又俗称“陈璋圆壶”;这一铭文反映了战国中期的一大历史:燕王哙禅让,由相国子之执政,三年引起燕国内乱,在齐王的阴谋煽动下内战越甚,齐趁机发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下大胜,并掠获燕国王室重器。此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又是集三处铭文于一身,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可惜此行未见其展出。
03 广陵王玺金印(东汉),目前唯一发现的汉朝刘姓王族的玺印,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流畅、直中有曲。此印来历颇为曲折,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对扬州附近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出土文物铭文初步推定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第二年,墓葬清理出的废弃土被用于铺路,当地女农在扒土时在扒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黄亮亮的东西,随手装入了口袋,收工回家清洗后发现是一枚印章。其丈夫曾在考古队中做过民工,凭经验他感觉这东西不同寻常,后来夫妇俩特地赶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鉴定。在给予当时看来不菲的四百元奖励后,夫妇二人将广陵王玺金印愉快地捐给了国家。
04 金蝉玉叶(明),金蝉玉叶是南京博物院四十二万件藏品中的一件工艺极品,一九五四年苏州墓葬发掘出土,为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侧身翘足、双翼略张的金蝉好似在奏鸣,由透明的玉叶托着。金蝉左右各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是明代中期的极品工艺品。蝉俗名“知了”,所以“金蝉玉叶”也就为“金枝玉叶”。此行笔者未见其展出,觉得相当遗憾。
05 银缕玉衣(东汉),一九六九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徐州在西汉时属于楚王封地,东汉为彭城王封地,前后有五代,土山一号汉墓墓主是东汉某代彭城王。在汉代,玉衣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但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东汉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这件东汉某彭城王的银缕玉衣全长一百七十厘米,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
06 错银铜牛灯(西汉),一九八〇年在扬州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葬,就是第二年从废弃土中发现广陵王金印的那个汉墓。它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扁平把手以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可将烟尘通过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
07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南京博物院所藏文物中瓷器占了一半,总藏超过廿万件。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即“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仅存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一九五七年出土于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娘娘坟”的土包上,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瓷器品种,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温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自明初沿袭整个明清两朝,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件梅瓶也不例外。此梅瓶高41.7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可惜此行未见这件釉里红,但看到了那件“赏赐梅瓶”。
08 坤舆万国全图(明),《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宫廷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该图本为清宫旧物,在清帝逊位动荡而流出宫外,在几乎流落海之前被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重金购回,民国廿五年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幅珍贵的世界地图遂一直由南京博物院珍藏。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此图所绘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颜色区分。山脉以写景法描绘,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则以深绿色绘出水波,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在各个海域中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十五头,南极大陆上居然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八头。
09 徐渭《杂花图》卷(明),徐渭是个才子也是个疯子,是个奇人也是个狂人。科举路上八次不能中举,期间成为胡宗宪的幕僚,平倭的奇招和阴招多出自此人,可以说是抗倭的绝对幕后英雄。之后受到严嵩案的牵连,一直相当潦倒,但为抗倭做出的额外贡献是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李成梁的几个儿子。虽然是个科举上的失败者,但他的诗文字画水平都可以缀上一个“家”字。绘画方面,徐渭是写意花鸟方面的集大成者,从清初到现代,石涛、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都深受其影响。《杂花图》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十三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堪称徐渭的扛鼎之作。可惜此行未见。
10 竹林七贤砖画(南北朝),《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此七人为魏末晋初时期的名士,他们常结伴游于山林,沉湎于酒乐。一九六〇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砖画。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三百枚砖块拼嵌而成,规格均为长2.4米、高0.88米,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为了对称的需要,画面上多了个春秋高士荣启期。画面中,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山涛头裹巾,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向秀头戴帻,一肩袒露,闭目沉思;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阮咸垂带飘于脑后,弹四弦乐器;荣启期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均标明身份,相互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间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鉴于其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这件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11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明),此炉胎体厚重,器型高大,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表现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张力,是明朝宣德年间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这种大型的官窑青花,还有一尊“万寿瓶”,通体以各种字体绘满“寿”字。此行仅见后者,有些遗憾。
12 金菩萨立像(清),这尊佛像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八十八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尽显气派,是清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这尊金菩萨盘发束髻,戴五叶冠,冠后僧带向两侧下垂,两眉之间有象征智慧的白毫。菩萨赤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每瓣莲上嵌水晶一颗,莲座中间镶嵌珍珠一周。
13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东汉),书写工具方面,中国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于是各种砚台相继出现,进入了一个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阶段,制作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这方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一九七〇年出土于徐州某东汉彭城王的墓葬中,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成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
14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新石器时代),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神品。一九七〇年出土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制作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顶端是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极其生动。此物出土时置于墓主右脚下的一石钺圆孔处,应是钺上的附加饰件。钺作为兵器(或许那时还没有演化为礼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墓主人在当时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应是一位握有军权、神权的氏族显贵。
15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新石器时代),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法器,距今五千年左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南博院藏的一件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一九八二年底常州市东北的寺墩遗址四号墓葬出土,为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厘米、内孔径6.1厘米,为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是一组表示神人骑在神兽上的象征性图案,为良渚文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核心。
16 青瓷神兽尊(西晋),青瓷神兽尊于一九七六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是南博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根据墓志记载为西晋永宁二年(302)。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绳索状的前掌外翻,后掌下撑,背后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青釉微微泛灰,釉质润泽,但因受火不均而釉色不匀。周身有刻画的蓖纹、戳印纹和堆贴纹,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须,底部刻有“东州”二字。青瓷神兽尊不是一件简单的瓷罐,而是特制的随葬品,是一件绝品,具有神圣的意蕴。这件青瓷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非常具有震撼力。神兽尊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出土于纪年墓葬,至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同类资料,因而相当珍贵。一九九三年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17 鎏金喇嘛塔(明),这尊鎏金喇嘛塔于一九五六年发现于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之内,通高卅五厘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十六厘米的须弥宝座,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方刻有题记,记载制作喇嘛塔的制作者和供养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内部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须弥座上的佛塔为藏式佛塔式,塔身有四个壶门,塔内放置有释迦、韦陀佛像等,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组成。须弥座上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此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在中国主要是明朝以后修建的,全国大约有十多处。金刚宝座塔仅有五台山圆照寺和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两座,而像南京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迷你”金刚宝座塔仅此一座,弥足珍贵。
18 沈寿绣品《耶稣像》(民国),沈寿一八七四年生于吴县,清时曾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并赴日本考察刺绣和刺绣学校。沈寿对日本艺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油画等技法效果结合起来的新尝试特别感兴趣,归国后进一步琢磨、研究,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刺绣作品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使中国的刺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民国初期,适逢即将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利用“仿真绣”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为了让世界公众更加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为原本,开始了再度创作。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百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百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耶稣像》在一九一五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此行还见到了沈寿所绣罗汉四条屏中的一条,亦为刺绣中的绝对精品。
19 蓝釉粉彩转心瓶(清),乾隆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极为复杂,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外瓶绘着彩云、山崖、板桥等景致,内胆绘着乾隆打猎时的场景。内胆旋转时,仿佛大队人马穿行在山间,气势非凡。此瓶通高7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4厘米。
20 和硕智亲王金印金册(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一大早,天理教两百多教众在太监内应下,由东、西华门攻打紫禁城,试图越墙打进皇帝住的养心殿。皇阿哥旻宁闻听前面发生变故,立即命令侍从投入战斗。当他赶到养心殿阶下,发现屋顶上有两个人影,立即以鸟枪射击,将其击毙。激战至中午,事变平息,此时嘉庆帝正由避暑山庄归京途中。得知儿子已率众平乱,嘉庆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这一年旻宁卅一岁。嘉庆帝本来就喜欢这个嫡出的皇二子(长子早夭,其实为嫡长子),加上其在“癸酉之变”中的出色表现,七年后旻宁继承皇位、成为道光帝。旻宁受封和硕智亲王时,嘉庆帝赐予金印、金册,作为身份的认定。金印背纽为赑屃,力大且擅于负重,为龙首、龟身、龙尾、龙爪;金册是三面屏风形状,可折叠,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
想知道关于浙江省永嘉县枫林镇花坦乡汤岙村或者龚埠村的历史和故事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入楚。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8BuHx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O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U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
文物古迹:《永嘉县志》:
石门山古文化遗址在上塘镇屿门村屿门山上。1963年该地出土石锛、石镞及炊器印纹陶片。石器制作比较粗糙,留有明显砍砸痕迹,系新石器晚期器物。
望钟岭古文化遗址在桥下镇下村望钟岭。1983年当地农民造公路时,发现一把石矛,长18厘米,阔18厘米,双面刃,已经过精磨,尖端刃部锋利,背部丰满,后端后把扁长方体形,有捆扎痕迹,系新石器晚期器物。
瓦窑坦文化遗址在岩头镇苍坡村车门前,面积约500亩,12年当地村民挖瓦泥时,出土7件磨制的石器,器物装在一只方格纹印纹陶缸中,内有双面刃石矛、石斧,还有单面刃的石锛、石凿。系新石器晚期器物。
正门山文化遗址在上塘镇后村正门山北麓,分布面积约8000平方米,先后出土磨制双面钻孔石斧,双面刃石锛、石矛,单面刃石凿、石镞及捏拍制的夹砂红陶、印纹硬陶陶片。系商周前器物。
屿山古文化遗址位于上塘镇屿山西南坡,面积约4000平方米。1962年当地村民开山造田时,发现留有砍磨痕迹的单面刃石锛、石刀,双面刃石矛、石箭头及炊器类的方格纹印纹硬陶陶片。系商周前器物。
坟园山古文化遗址在桥下镇西岸村坟园山脚,面积约2000平方米。1963年8月,当地村民挖渠道时,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铜盆2件,铜铲、铜锸、铜耨各一件,铜矛2件,残铜鼎2件,铜鐎数件(残片),残铜器盖1件,铁锸1件等。系周代器物。
廊下村古寨遗址位于花坦乡廊下村。该寨建于南宋祥兴年间(1278~1279),弹石和山块石砌筑,长1500米,高10米,墙脚宽2.5米,顶端面宽90厘米。墙内壁筑成梯形,上级每隔3米设一炮眼,寨墙绕村宅三面。当地《朱氏宗谱》载,幼主赵昺南逃,元兵进入温州时,朱猛善率族人建此寨墙防御。
南崖寨遗址在岩头镇里岙村南面南崖(芙蓉崖)崖顶。顶上平坡,四周峭壁。寨址西北面有生铁液浇的条石踏跺通道。寨址北面留有三口火锅灶痕迹和许多宋代残缺的陶瓷器皿。
凤凰山寨遗址在渠口乡渠口村凤凰山上。三面悬崖陡壁,有一小径可上山寨。寨址分内、外二道城墙。外城墙长达100米,分二级,高3.25米,南端头有一开三门;内墙长100米,高1.85米,结构和外墙相似。寨内地广坡陡,至今尚可见到当时居住宅基。
浦石青峰山寨遗址在瓯北镇礁头村青峰山顶。清咸丰四年(1854)有一支太平军南下在此扎营立寨。山寨面积2000平方米,寨墙绕山顶一周,东向设一寨门通小径,西向依山势修建三道寨墙,每道寨墙呈圜形,中门置一狭险的进出口,寨内有了望台,至今尚留有残缺的餐具。
箬岙后背山窑址在东岸乡箬岙村北后背山南面斜坡上。拱顶和窑壁用生坯砖砌成,内壁可见烧结面临(窑汗)。集标本主要为青瓷。器物有短颈环耳罐、敛口浅腹钵、直口半球形碗以及罍、瓿等。标本烧制时间为东汉。
殿岭山窑址在东岸乡芦田村殿岭山北向山坡,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堆积层厚1.2~1.5米。产品有青瓷和褐色瓷两种。器物有罍、罐、钵、碗、洗、瓿等。瓷化程度高,发音清脆。浇制时间为东汉。
坦头窑址在罗溪乡坦头村坦头坟山麓。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2000平方米。产品有碗、罐、壶、钵、罇、盆、盂、盏等,以碗、壶为大宗。其胎质细密,厚薄均匀,呈现色白中泛灰。烧制时间为唐至五代。
启灶窑址在罗溪乡启灶村坟山南麓,面积约800平方米。产品有碗、罐、壶、瓶、盘、盏等,以碗、盘为大宗。其胎质细密,胎面平整,呈色较白。烧制时间为唐至五代。
下坟山窑址在岩头镇下村坟山山麓,面积约20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2米,内含丰富,以青釉及青釉褐彩为主,辅以少量黑褐色釉。器物有碗、罐、钵、罇、壶、瓶等,胎质坚细,白中泛灰,釉色稳定,釉层较薄。烧制时间为宋代。
瓦窑山窑址在仁溪乡上三房村瓦窑山麓。坐西朝东,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米。产品有碗、盘、罐、盏等。胎质细密坚硬,呈灰白色。里外施釉,釉色淡青,匀净光亮。制作时间为宋代。
渡头山窑址在港头乡渡头村龟山南麓。分布面积为10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2米,未见窑床。产品有碗、盏、罐、瓶、碟。胎质细密坚硬,呈色灰白,釉色有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两种。烧制时间为南宋至元代。
钟山窑址在桥下镇下近村。坐北朝南,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1米。产品有碗、盘、罐、炉和高足杯等。器物胎质坚硬细腻,白中带灰。釉色有梅子青和豆青两种。该窑址为温州元代外销瓷窑址之一。
眠牛山窑址在桥下镇下近村,与钟山窑址隔溪相望,堆积层长50米,宽30米,厚3米。窑床高1.8米,宽2米,窑顶拱券用刀形土坯砖侧向横砌。产品有碗、盘、罐、炉、盂、盏、洗、水注、器盖及高足杯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和豆青三种,外观晶莹如玉。器物胎质坚硬细腻,白中带灰,该窑属元代龙泉窑系。
屿塘山墓葬群在瓯北镇清水埠屿塘山。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1982年、1992年两次发掘清理东晋、南朝砖室墓7座。墓高1.9米,长1.2米,进深4米。出土器物有瓷器、铜镜、滑石猪等。瓷器分青瓷、黑瓷,青瓷有壶、鸡首壶、砚台、罐、虎子、唾壶,黑瓷有鸡首壶。
丁山古墓葬群在瓯北镇礁下村,面积约1800平方米,系晋到南北朝的古墓。1958年发现数座,后在开垦建设时屡有发现,墓室横截面呈拱形,墓砖上刻古币纹饰。出土随葬品有瓯窑生产的晋代瓷狮形烛台、水盂、杯、唾盂、壶、鸡头壶、钵、碗、四系罐。
白沙古墓葬群在桥头镇白沙村西前山坡。1982年当地村民建房挖基时发现墓葬,以后多次发现类似墓葬。属土坑墓,口大底小,墓壁斜状。其中出土的铜境、古币、瓷瓶、碗、瓷器、属五代瓯窑产品。
郑伯熊墓在花坦乡东村证觉寺后山。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为纵椅形,墓穴及墓一、二坦均用花岗岩块石砌成。
郑伯英墓在花坦乡东村证觉寺后山。占地96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椅形,进深45米,面宽27米,分墓穴、墓坦、墓院。
戴溪墓在朱涂乡石马岙村。墓呈纵长方形,深37.5米,宽20.4米,占地765平方米。墓穴成半圆形,进深7.2米,前面宽14.4米。墓院成横长方形,对列石狮、石羊、石马、石俑及石牌坊、石亭、石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仅留石马二匹。1987年重修。
朱直清墓在花坦乡廊下村吕公山西面山坪上。有"宋太师朱氏九世祖直清公墓"墓碑。离墓地60米处,建有石碑坊,两面对列石将军、石狮、石羊等。过牌坊,有墓道经"五凤楼"直达墓前。墓占地450平方米。祭台前左右对立石马、石俑,该墓石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别具一格。
戴蒙墓又名进士坟,在溪口乡溪村坪岭头山脚,戴氏宗祠右侧。墓地坐东北朝西南,占地683.5平方米,平面成横长方圆圜形,分墓院、墓坦、墓穴三部分。初建于南宋,15年重修,并立有墓碑。
陈虞之墓在岩头镇里岙村西南鸡头垄山麓,岩下寺洞桥边。墓式简朴,墓门已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修,立"宋直士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云翁陈公暨殉节夫人赵氏之墓"墓碑。
潘希圣墓在路口乡柯斯湾村五雷山麓。建于南宋。墓坐南朝北,椅形,分上下二级墓坛。墓穴用青块石、条阶石垒砌,占地284平方米。墓穴后壁正中竖墓志碑。
兰玉台在鹤盛乡鹤阳村东山一石壁上,阴刻篆书,碗口大小,左侧署刻楷体"至正乙巳闾人谢瑀书"。
临流亭在鹤盛乡鹤阳村"兰玉台"摩崖下水滨,当地画家谢庭循(1377~1452)题书。
砚台岩在瓯北镇罗浮村蛇山南麓。岩高5米,宽2米,自左至右刻"砚台岩"3字篆书,右侧直刻书"万历甲申孟夏潘司理过访华源林大夫游此巴东淇行卫承芳题"。
虎踞岩在乌牛镇山下村东蒙山天然道观前巨岩上。刻于清同治十一年(1885)间,行书,每字高1.15米,宽2.85米,天台山桐柏宫方丈闻朴道人题。
虎岩在瓯北镇中村虎岩山麓。面幅高1.16米,宽2.85米。温州专员曾养甫书。
云深处在梅岙乡下岙村水口头山攀岩上。民国元年(1912)徐岙生员胡庆熙书,行书,面幅高1.75米,宽0.35米。
圣旨碑原在梅岙乡中村徐岙山麓大枫树下,碑高1.75米,宽0.87米,厚0.12米,题盖面阴刻楷书"圣旨"二字,下刻"旌表永嘉徐浚常尚义君"。题盖背面下嵌碑文,记载朱元璋部将率兵攻打温州,兵困屿钟山数年,粮尽,当地徐浚常助粮等情况。该碑已由文化馆收藏。
吕斌墓志铭碑在罗东乡南岙村凤凰山。明弘治十四年(1501)立,坐北朝南。正面题盖凿刻"圣旨"楷书,碑文中有一幅线刻人像。背面题刻"明故承事郎吕斌君墓志铭"篆书,下刻"吕斌以纳谷而得义官,皇帝敕旨立碑"志铭文。题盖文字周围和碑文沿边刻有如意云头花纹。碑宽0.米,高2.3米,厚0.15米,碑座宽0.46米,往昔1.05米,高0.44米。
渠川宗祠碑记位于渠口乡渠口村叶氏宗祠门口。文记渠川(渠口)始祖自宋代由闽徙入,后来宗祠毁于兵燹。明弘治甲子年(1504)集资重建。碑高1.81米,宽0.74米,厚0.21米,质为青石,碑文周围刻如意云头纹饰图案。
徐氏祠堂碑志位于镇下村徐氏宗祠内。记述徐氏源出明伛王后,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避乱江苏,居婺州东阳后徙此。祠中分立二碑,左碑题盖嵌"莲川徐氏重建祠堂记"篆书,碑身刻祠堂记文,背面刻田契,立于大明正德十二年子丑(1517)。左碑题盖面刻嵌"莲川徐氏祠堂碑记",碑身刻记文,立于大明正德戊寅年(1518)孟春。碑高2.10米,宽0.80米,厚0.13米,碑身题盖均刻有如意云头纹饰图案。
汪氏小宗祠堂书塾记碑位于桥下镇西岸村汪氏小宗祠中。碑记:"汪氏原居丽水石牛街,始有参府君者,乐荆川山水之秀,乃徙居焉。到五世祖任斌,立祠设塾,以训子孙。嘉靖八年(1529)季春,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前翰林院国史修撰,经筵官人端举叶式书而立此碑"。碑长1.29米,宽0.75米,厚0.12米。题盖面刻"汪氏小宗祠堂书塾记"篆书,字周围刻如意云头纹饰。字为楷书体。
陈迪墓志碑位于枫林镇龚埠村。碑高1.5米,宽0.8米,厚0.12米,正面题刻"明故湖东陈先生墓志铭"篆书。碑文边沿细刻如意云头纹饰图案。
肃正墓碑位于罗东乡坦头村坟山。碑高2.20米,宽0.99米,厚0.15米,碑座长0.14米,高0.27米,厚0.37米。正面镌刻"明义官政庵吕公墓"楷书。题盖背面刻"明故义官政庵罗溪吕君墓志铭"篆书。双龙图案纹饰。
林壶峰墓志碑位于瓯北镇花坭岙村永宁山水库后侧。碑高1.70米,宽0.米,厚0.14米。碑题盖上刻"明寿官壶峰林公墓志铭"篆书,碑身刻楷书体铭文。
东蒙山天然道观在乌牛镇下村后山。初建于晋,重修于清。相传东晋葛洪在此修炼,今尚存炼丹台。三天门、四柱石枋木结构,风格和牌楼相似,平面呈横长方形,中柱镌刻一楹联:"岭行千步神仙府;门上三羽道士家"。明间上挂"三天门"匾额。
普安禅寺在岩头镇大坟垅山东面。据表山村《郑氏宗谱》载:此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明、清间相继修建,民国初大修。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占地1300平方米,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纵轴线两侧前院设轩房,后院为藏经厢轩。寺前附建放生池,4个经幢。建筑气派雄伟、环境清幽。
圣母宫又名圣湖宫,位于渠口乡泰石村卢岙圣湖山麓。建于唐代,宋时遭特大洪水,宫被冲毁后,重新修建。三进四合院木构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宫头门三开间,中门筑戏台,两厢廊楼各5间,廊楼前天井、月台。二进大殿7间,六柱抬梁式。后宫(第三进)楼上楼下四围栏杆,有鼓楼、钟楼。
孝佑宫又名上塘殿,坐落于上塘镇浦东村龙山山脚,始建于唐,重修于清。三进四合院木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有山门殿、大王殿、孝佑宫、戏台、月台及左右长廊,计41间,占地1994.5平方米,建筑为清宫造式,梁架为抬梁式。
苍峰宫位于苍山尖南坡的小山湾中。初建于宋,重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木、砖、石结构,前后二殿均为五开间,组成一座四合院,前殿前建有照壁。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前殿石柱上镌刻对联,穿斗式梁架,硬山屋顶。左右厢房为抬梁式。后殿石柱周身浮雕双龙抢珠和如意云头图案,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顶。屋面铺小瓦。
真诰寺在大若岩风景区陶公洞内,因南朝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在此撰《真诰》一书,故名"真诰寺"。唐咸通年间(860~873)在洞内建"灵真宫",宋宣和三年(1121)建"三清宫",元成帝赐名"文福灵真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洞外建五楹前殿。前殿明间前檐下悬挂"天下第十二福地"匾额。后殿右侧有一条石梯通"天台"。"天台"上建有胡公殿,"天台"外建有文昌阁。1957年方丈楼失火殃及此阁。1985年重建。
大平岩胡公殿位于沙头镇渔田村岭上悬崖陡壁之间。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重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300多平方米,内造三重檐的胡公殿及陈氏和吕氏娘娘宫。
罗浮双塔在瓯北镇罗浮小东村南端。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295),重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现存塔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砌。塔身呈锥形。
进士牌楼在岩头镇上村。明嘉靖乙丑年(1565)金昭进士及第时建造。平面呈横长方形,三间四柱木构建筑,高7.63米,面宽9.90米,通进深2.35米。明间两柱为方石柱,次间两柱为木柱,用材粗壮,并在柱头抹成小斜面。柱脚前后置石抱鼓,柱础为覆盆式。牌楼两外侧立有四角柱,明次间均有阑额、由额、额枋等,各施雀替、丁头拱。正额前后悬匾。头拱粗壮规整,制作精致。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间屋脊两端饰龙头吻;次间脊端饰凤头吻,两垂脊脊端饰飞凤。属温州牌楼中上乘之作。
宪台牌楼在花坦乡花一村。明弘治乙丑年(1505),温州知府李端为任过四川按察司佥事的朱郎以而建。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三层木构建筑。牌楼高5.05米,通面宽6.28米,通井深5.05米。明间两柱和外侧四角柱均为方形木柱。龙门枋和额枋正中嵌有"宪台"匾额,额上有"弘治乙丑腊月吉旦"题款。
溪山第一牌楼在花坦乡花一村。"溪山第一"是明皇赐给花坦名士朱道魁(字守慎,号墨癯)的匾额。牌楼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朱氏后裔朱腆建造,六柱一开间木构建筑。攀间额枋上置匾额,上书"溪山第一"四字。
苍坡车门在港头乡苍坡村。系苍坡村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设计建造。三开间木构建筑,占地34平方米,六柱三架二步梁。屋面重檐悬山顶,铺小青瓦。
节孝牌坊在巽宅镇小溪村。青石仿木结构,四柱三开间,面宽3.2米,高4米。每柱前后均置抱鼓,柱间下设地栿,上设额枋2条,明间额枋间嵌匾额,南面刻"节孝"两字,字大尺许,款为"董围虑妻汤氏,道光丁亥年(1827)三春谷旦立",北面刻"流芳百世"四字。
贞义牌坊在下嵊下山霞村山下垅。青石仿木结构。二望柱一开间,望柱前后置抱鼓,柱头置石狮子,正面刻一联:"言行可为方表,精诚亦贯古今"。攀间置二额枋,中置一匾额,刻"贞义流芳"楷书。牌坊上置直石匾,正中阴刻"圣旨"二字,背面刻"大清光绪拾叁年岁次丁未春月谷旦立"。坊后有一贞节墓志铭牌。
永嘉郡祠原名刘氏宗祠,在镇上村。始建于元至正丁未年(1367),明洪武元年(1368)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通面宽20.40米,通井深20.80米。后为正殿,通面宽22.80米,通井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屋顶。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祠内悬有名人楹联多帧。明洪武三年(1370)御史宋濂题:"为帝者师,为王者令,亘古中山第一;如日之光,如月之明,于今碧水无双"。诚意伯刘基题:"青田与,支分通脉络,后汉承前汉,吾宗即彼宗;礼乐光兄德,诗书迈古风,参商居两地,谱牒万年同。"还藏有刘基著《诸葛攻守》六种兵书14本,颇具文物价值。全祠布局典范,用材粗壮,是明代典型的木构宇建筑。
孝思祠在花坦乡廊下村,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东,占地1200平方米,由山门、西厢、戏台、正厅及影壁组成合院,通面宽27.82米,进深37.4米。山门开三组双扇大门,由基座开槽作为通道。戏台居中,单间亭阁式,顶棚设藻井,井口八角,施五重斗拱。正厅大殿梁柱用材粗壮,柱础多为木质,明、次间12根金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为其它建筑所罕见。该祠规模宏大,制作精细,为当地明代典型建筑。
花亭又名接官亭、评理亭,位于岩头镇下村,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花亭因建于荷花池畔而得名。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重檐攒顶木构建筑。柱分内四柱,外四柱。中用五层斗拱叠成八角藻井,隐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条脊背,分别立有"张果老骑白驴"塑像,脊端雕塑"刘海献线"图案,结构严密,外观朴实。
赤水亭在白泉乡水云村,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以陶公祠的赤水井而得名。平面呈凸形,分前后二台。前台正方形,面为一开间,后台长方形,面为五开间,四周围以朱栏,中隔天壁。后台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屋面铺阴阳瓦,作歇山顶式。前台与后台结构大致相似。亭中有柱24根,柱上书写"观鱼槛外桃花浪,系马阶前柳叶风"、"洞天隔绝三千界,涧水清涵十二峰"等楹联。
白云亭在白泉乡水云村,建于民国14年(1925),因陶弘景诗中"岭上多白云"而得名。平面呈方形,抬梁式梁架,左右两侧设朱栏,供人憩息。
永庆桥在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垄山麓,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桥为梁式石桥,全长12.65米,宽3.6米,高4米。桥底两端用块石垒砌成码头,中间两桥墩各由四根石柱组成,上横条石,承托桥面。桥面分三段,每段由8根条石并排铺设而成。中段左右两侧刻有题记,左为"大宗庆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申",右为"雪庵施长财建此永庆桥,僧即则于置"。永庆桥简朴稳固,未见修缮痕迹,对桥梁建筑的研究,颇具借鉴价值。
丽水桥在岩头镇下村,建于明嘉戊午年(1558)。三孔拱券式石板桥,由48根条石构成,暗含地属"四十八都"。桥长12.3米,宽3.8米,桥面分三估,每段9条石板,下由石柱磴支撑,凡条石14根。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
东皋碇步桥在东皋乡东皋村前溪中,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宣统三年(1911)毁于洪水,后由村民集资重建。石碇216步,每隔8~9步,旁边另设一石碇,以便行人交会。桥为南北走向,全长126.8米,每碇两侧用抱石斜撑,周围河滩用块石和木桩平筑加固。
乌府在花坦乡花二村。原名永思堂,明正统年间(1436~1449)朱良暹建,嘉靖元年(1522)裔孙朱腆重修,改其额为"敦睦",称敦睦祠。平面成纵长方形,前为五朝门,左右侧为厢房。五朝门成横长方形三重檐,面为五开间,明间有一甬道直通府内。两厢为纵长方形,面为三开间加外厢头。永思堂面为七开间,屋顶硬山顶。五朝门内侧天井中建一座歇山顶戏台。
御史祠位于枫林镇大门台。民国24年(1935),为纪念京畿道监察御史徐定超(1845~1918)而建。祠坐北朝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平面成横长方形,立面成"纱帽冠"形,面为五开间,二层。明间4间10柱,次间、梢间各为3间8柱。祠前方开一阙洞门,祠后建有三间餐房,现已毁。
双尖宫在溪口乡横路村,建于清末。砖石木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坐落于深山密林中。浙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在此召开第一次会议。
黄皮寺原名广福禅寺,在溪下乡黄一村,始建于北宋年间(960~1127),现存建筑属晚清。民国19年(1930)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在此成立。
胡氏四分宗祠在五?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初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占地面积1467平方米。为口字形的木构建筑,二进两廊,中央天井是一方形水池,两廊外侧又各有一个长14米、宽7米的水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建立后军部设于此处。
地堡位于桥下镇洋湾村后背山,地势险要。山上建有碉堡四座,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抵抗日军侵略的军事设施。
沙头烈士墓在沙头镇高浦村岩龙头山。墓建于1955年12月,后经多次重修。占地约2600平方米,分墓区、墓院两部分。有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为县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金贯真烈士墓在岩头镇屿山背,13年初建,1985年重修。墓坐北朝南,长15.8米,宽12.7米。墓前山麓北侧有74级石阶通往墓陵。
县文化馆文物仓库收藏有文物10件,其中一级品16件,二级品2件,品16件,其他1063件。
石器31件。渠口乡石头岸村梅山脚,上塘正门山、屿山遗址等出土的石锛、石矛,属新石器中、晚期;其它地方出土的石矛、石锛、石箭、石磨、石斧属商、周时期;砚台、碑、碣、石香炉,属宋、明、清时期。
铜器466件,有铜佛像、铜镜、铜马、铜香炉、铜盏、铜印、铜钟、铜剑及古钱币,属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其中含金的铜印为文物。
银器,下嵊乡山霞村出土。有兽面纹银碗1件,高4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厘米,重74.5克;鎏金银钗,十式28件,均由钗杆和横枝组成,横枝上嵌置花纹精致的镂空银饰件,有的顶端镶葵花、秋菊等花形;鎏金银簪,八式16件;双箍面银钏2件;麒麟形鎏金银饰1件;蝴蝶形鎏金银饰3件,蝶的双翼阴刻短线纹和细珠纹,作飞舞状,长2厘米、宽3.5厘米;花形鎏金银饰1件,横枝上排列6朵葵花,长8.5厘米。
古字画33件。系清代的山水、花鸟、水墨画,书帖。
古书籍有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的兵书、药书,计144册。
革命文物有红十三军战士用过的枪、**以及红军挺进师标语、农会标语(1925年)和烈士手稿等,共143件。
康熙十五年高士奇鎏金砚台有吗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端砚的由来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掘,从接缝处下凿。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