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抬高油价_斯里兰卡 560亿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如何?
2.三大航上半年最大亏损526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主要油气国投资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
4.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如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为寻找石油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国基本上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国石油,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三大航上半年最大亏损526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疫情的影响、油价上涨的影响、汇率的影响,导致了各个航空公司在上半年亏损惨重。
疫情因素:
目前的疫情导致国际形势和全球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很多国家的国际航班停飞,对于很多的商业往来都按下了暂停键,对于有的想要去旅行的人们,面对这个疫情的因素,有很多都打消了旅游的念头。
正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所以导致了很多航班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甚至处于没有游客的状态,飞机的停运它是需要进行保养维修,有的员工还要支付工资,所以因为疫情影响,没有旅客出行,已经给这些航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油价上涨因素:
原油上涨也让这些航空公司他们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虽然人们在购买机票的时候会有这个燃油附加费,但这个燃油附加费跟航空公司加一次油的油价落差相比还是不能够足以弥补这个油价上涨带来的亏空。
疫情到来之前油价是5~6块一升左右疫情到来之后,油价上涨到了8块,甚至涨到了10块一升,原油上涨让航空公司他们为此付出了更多的一个飞行成本,自然不利于航空公司的盈利。
汇率影响:
汇率的影响其实也不可忽略,有的航空公司他们依然在开通国际航班,依然会飞往其他的国家进行商业往来,但是汇率的不稳定,甚至汇率贬值,那么航空公司他们会为此承担后果。
比如美元贬值,欧元贬值,斯里兰卡破产,这些国外汇率环境的变化,其实也给这些航空公司带来了损失。如一美元兑换6元人民币是可以赚钱的,但如果汇率下跌一美元只能够换4块或者三块人民币的时候,航空公司就会出现亏损。
主要油气国投资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
3.2.2.1世界经济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1) 冲突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
大型新兴市场、欧元区和美国的状况,这3 个地区决定了2012年的全球经济状况。这三者的发展前景和政治战略都差异很大,因此它们的发展方向必将存在很大的差别,新的分歧必然出现,这在第一世界表现得尤为突出,更多的摩擦将由此而产生。
2011年至今,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大型新兴市场引领,例如从中国的深圳到巴西的圣保罗,到处都有新兴经济体发足狂奔的印记。在这些市场上,过剩产能濒临用尽,境外资本见缝插针。但也正是在这些地方,对经济过热的全面警惕已经取代了对资产泡沫的单一忧虑。即使不少国家正努力稳定本币汇率 (比如中国),但这种局面难以持久。对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来说,即使通过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来阻止价格过快上涨,但如果紧缩力度太大,则会出现经济增速减缓;力度不足,则会导致更高的通胀压力,之后必须取更大力度的紧缩政策。因此,这意味着无论选择怎样的政策力度,新兴经济体诱发全球宏观经济动荡的概率都在不断增加。
欧元区在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两个方面的压力同样明显。从短期上看,只要欧洲各国削减支出,其经济增长必然会减缓。而实际上,欧洲各国的确正在削减支出,很多欧元区国家债台高筑,而欧洲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完全建立在跨国全面整合基础之上,即便是对最英明的政策制定者,这些困难也都是严峻的考验。
美国经济的改变,与欧洲是相反的。2010年底,美国停止了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与共和党议员就减税协议达成了一致,减税力度远大于公众预期,为美国经济打下一针。
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3股力量殊途而行,西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太明朗,全球经济复苏仍将缓慢进行,美国、欧洲和日本可能持续与新兴经济体施行相反的货币政策,这些都构成了世界油气市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威胁。
因此,与其说世界经济是在寻找平衡,还不如说它是在债台高筑的西方和如饥似渴的东方之间彷徨,并且走得更加偏斜,世界经济向更趋分裂的形势发展 (郭栋梁,2011 )。
(2) 新兴经济体换代
目前,富裕国家的经济将依旧无精打,新兴市场将成为市场动力和活力的中心。“新兴市场”将有两类:一类是繁荣程度足以与“金砖四国”一较高下却又“被忽略的”国家,而另一类则是刚开始“蜕变”的“边缘”国家。包括博茨瓦纳、阿尔及利亚、南非、利比亚、埃及、毛里求斯、摩洛哥和突尼斯。总体来看,这些国家与“金砖四国”的人均GDP水平不相上下。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作为中东地区的焦点也各具特色,土耳其现在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沙特阿拉伯则在快速增强商业环境自由度。而在拉美,人们认为墨西哥企业表现出色,中产阶级生机勃勃。但最引人注目的经济体无疑会是印度尼西亚,它是新兴市场的明星,拥有创新型企业、稳定增长的中产阶级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被忽略的”市场相比,“边缘”市场稍显贫困,商业风险也稍大。这一群体包括亚洲的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次撒哈拉非洲的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卢旺达。所有这些国家将会制造很多出人意料的亮点。
在中国,出现了成本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宏观紧缩政策对由于成本引发型通胀并无作用。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素有: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日本经济低迷,热钱冲击新兴经济体,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郭栋梁,2011 )。
(3) 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东方转移
2009年,美国GDP衰退了2.4%,欧洲GDP衰退了4.6%,但是印度的GDP增长了7.3%,中国的GDP增长了8.7%,全球GDP的增长中心正在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之中。同时,发达国家财务危机日益严重,新兴国家债务上较稳健,美国、中国、日本3国之间的合作,逐步成为亚太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从这方面来说,世界经济权力中心加快从西向东转移的现象很明显,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郭栋梁,2011 )。
3.2.2.2政治局势动荡影响世界油气供应、 油价和经济增长
油气是重要,政治动荡会给油气投资带来很大的影响。中东作为世界石油输出的主要区域,近年来的严重影响到了世界石油供应。利比亚战争、“阿拉伯革命”、也门和叙利亚两国的内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油气供应、油价和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到整个国际油气投资环境。
(1) 局势动荡影响世界油气供应,助推油价
中东、北非等主要油气供应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以及非洲国家的稳定、国内经济发展油气需求增大,必然带来油气出口和外供的减少。此外,油气田生产规律表明油气田的开在经过一定时期开后必然会出现产量的衰退,这就更进一步加速了油价的快速增长,预示着高油价时代已经到来。
近期,由于利比亚 (非洲重要产油国) 局势急转直下,导致原油日产量大幅度下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走高。虽然利比亚在全球石油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并不高,但是出口方向针对欧洲,而且中东国家普遍面临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天气等灾害引发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使贫困群体生活更加困窘,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海啸使日本损失巨大,原油需求减少,给油价走高带来压力。当下,油价高企正严重影响各经济体。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各经济体复苏的节奏,使经济面临“滞涨”风险。
此外,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趋势,使得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再度高涨;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大量资金买入大宗商品。
在美国普通汽油平均零售价进一步逼近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油价上涨会抑制消费,从而打击美国的经济复苏。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极大程度地威胁着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
由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给从金融危机快速复苏的新兴经济体实施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并且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隐患。
(2) 掣肘经济增长,油价高企市场忧虑加重
利比亚不稳定的国内政局使国际油价升高。市场相关人士认为,导致油价走高的主要原因为利比亚冲突加剧和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面对油价高涨时,准备动用石油战略储备。
国际社会积极调停利比亚冲突。邻国巴林和也门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使得沙特阿拉伯担心影响到石油的生产,而中东国家之间的必然会影响到石油供应链的稳定。
油价的变动趋势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是紧密相连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中东和北非地区难以平复,利比亚的石油产量持续下降;其次是为了填补石油供给缺口,其他主要产油国会加大产量,全球石油备用产能则会相应减少。考虑到较快增长的石油需求,油价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国际油价上涨明显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会给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带来极大威胁,特别是高油价可能在欧洲部分地区引发“双底”衰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也会受到威胁。
国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国家石油公司
(1)国家石油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组建、以实施国家战略目标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个国家成立过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国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一并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石油公司也曾经历私有化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但其中的一些坚持至今,它们已经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受到各国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初,对石油工业的介入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萌芽。这期间重要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签订长期购油合同,英国进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区重要油田的国家机构;法国为接管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部分石油权益,倡议建立了法国石油公司;意大利为寻找石油组建本国国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家石油公司的先驱。20世纪初,以“七姊妹”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产、加工、储运、贸易和价格一体化的石油垄断体系。发展中国家不甘于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石油的控制和剥夺,收回石油主权运动也从此发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后在打水井时发现了石油,专门成立石油矿产局以开发油田,这个机构后来改组为国家石油公司(YPF),负责石油的国内外勘探开发活动。
1938年,墨西哥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实行国有化,把石油业务交由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经营,由此产生了第一家现代模式的石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后,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收回石油主权和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兴起。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治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国家石油公司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在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发现一系列油田,成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诞生了一批国家石油公司。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让西欧国家大量使用中东廉价石油,促成西欧能源结构迅速从煤向石油转变。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一些西欧国家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于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属殖民地找油。1966年该局发展成为经营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6年发展成为埃尔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意大利经过近3年的酝酿,在IP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团。1950年,奥地利在英美法苏四国结束对奥地利占领的时候,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上国家石油公司涌现的高潮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在此浪潮推动下,许多中东国都先后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国基本上取逐步提高国家参股比率的办法把外国人掌握的石油资产转为国有。委内瑞拉等国取先取消租让制,继而接收外国石油资产的办法,把接管来的石油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经营。有些国家,如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实行了国家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不允许外国公司插手。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场大革命。它使长期以来通过租让制掌握国石油,控制石油生产,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操纵石油价格的石油“七姊妹”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上游工业中被撵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储量和产量转到了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纪70年代接连出现的石油危机和高油价,给石油消费大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促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应基本上来自中东,依赖于外国公司,为了保障石油供应,日本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团,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还积极赞助私人企业到国外去开发石油。加拿大是个产油国,但是它的石油生产和销售掌握在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国公司手中,为了对本国石油市场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机促进了欧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英国、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和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安哥拉等先后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来保障本国石油权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如斯里兰卡,在高油价冲击下也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来控制本国石油市场,减少国际风险。
(2)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的大力支持做后盾。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